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遇到了这样的人工智能,就别说你是音乐人了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4-23 20:13:35 本文摘自:搜狐科技

说起人工智能,你首先想到啥?无人车?机器人?

咱们就不能艺术点吗?比如,YouTube上的网红歌手Taryn Southern2017年一张专辑中的主打曲目,名叫《Break Free》。

这首歌小探觉得蛮好听,至少属于“开车时循环播放”级别的;即使放在好莱坞电影里当配乐,也毫不违和。整首歌的水准,满分100的话打个80分没问题吧?

不过咱们不是个音乐推荐号,之所以要提到这首歌,是因为它的来源很奇特——《Break Free》是由人工智能谱曲。事实上,Taryn新出的一整张专辑,其作曲都出自人工智能手笔,甚至专辑名字就叫《I AM AI》(我是人工智能)。

这是音乐史上首张由完全由AI谱曲和制作的专辑。我们本以为,人工智能进军文化创意领域,似乎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事情,但现在已经能推出成熟的作品。并且,整个创作过程非常简单迅速。

Taryn专辑的作曲,都是由一款AI应用Amper完成。如果你想拥有独家定制的原创作品,只需要注册Amper,设置几个参数,比如:音乐要表达怎样的心情、长度是几分几秒、用什么乐器演奏等等。选择完毕,等待几秒到几十秒,你的原创音乐就出来了!

如果用户不太满意,那么Amper还提供很方便使用的工具,对这段音乐进行进一步润色。除了曲调本身能修改,还能测试不同的乐器演奏效果。密探跑去Amper的云端曲库听了好几段音乐,感觉都非常惊艳。

无独有偶,另一家名叫Jukedeck的伦敦创业公司,做的事情几乎和Amper如出一辙。这家公司还在2015年在TechCrunch举办的创业公司大赛上斩获头奖,并且提出了更清晰的商业模式:独立音乐制造人第一个月前五首音乐免费,以后每段作曲收费7美元;商业机构的收费是15美元/曲。并且只需150美元,创作者可以购得一首音乐的独家所有权。

这简直和白菜价无异!

并且Jukedeck已经有了谷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合作伙伴。说到谷歌,之前我们报道过它家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原创音乐,引起极大的反响,但那首乐曲,说实话只算得上平淡无奇。

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AI进军音乐界的脚步,就又走出了这么远。那么,作曲家难道很快就面临失业危机了吗?

也是也不是。

Amper的创始人Drew Silverstein说,他认为这个AI作曲工具的最佳使用场景,是为很多功能性项目服务,比如商业广告、搞笑短视频等,这些不以音乐本身为目的但又需要音乐的产品,每天产生量都可能在上百万个。

如果请音乐人专门制作背景音乐,大家想象得到——花费一定不菲。而Amper能以一种快速廉价的方式为它们提供应景的、不牵涉版权纷争的背景音乐。

如果得到广泛应用,那么现在行业内很多把谱曲写歌当一份普通工作、或创意能力不够的人,可能就真的要失业了。

但是担任过配乐制作人的Silverstein说,人工智能从事创意产业的初衷,不是为了取代人力,而是为了和人类合作。

以流行音乐为例,它们大都有着特定的模式,比如某些旋律需要重复、要有过渡段落和引子、序曲等。

现在,人工智能做好了准备,要接替这部分工作,音乐人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创意部分,甚至会有更大的机会脱颖而出——前提是,我们真的有创造力。

如果在既有的圈子里打转转,那么机器的学习和提取能力和人类不是一个量级——相较于人类,AI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对自己进行几百万次训练并自我提升,而且永不疲倦。

在说下一个例子之前,小探先问问各位音乐发烧友们,有没有看今年年初的美国格莱美音乐颁奖礼?

相信看过颁奖典礼的朋友们一定会对人工智能 技术在典礼上的应用记忆深刻。

IBM的Watson是著名的机器学习平台。今年,Watson分析了格莱美几十年来的提名歌曲,了解它们传达的情绪,并用不同颜色来表达这些情绪。白色代表愤怒,蓝色表示悲伤,黄色意指愉快,而这三种情绪也是歌曲中最常见的。

Watson贴心的分析结果让第60届格莱美成为与观众最贴近的一届,歌迷通过读取Watson的情绪和内容分析结果,更加了解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其实,早在2016年,Waston就已经学会给电影剪片花了。

我们形容一部电影很烂,会说“精华都在片花里了”。这说明了片花的重要性——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是否愿意走进电影院。传统电影工作者需要花费一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段两分钟的电影片花;并且认为这个工作和拍电影一样,需要创意和灵感。

去年Watson却接到一个新工作——给一部恐怖电影《Morgan》剪辑片花。巧合的是,这部电影是科幻片,内容讲的就是:一个外形是少女的机器人因为学习速度太快变得过于强大,而脱离了人类控制的故事。

为了训练Watson搞定这项任务,IBM的科学家给它“喂入”了100部恐怖电影的片花,这些片花被细分成各种类型的片段和场景,以帮助Watson从视觉、听觉和场景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进化”出“人类怎样会感到恐惧”的认知。

“学习”结束后,人们把90分钟的电影《Morgan》给了Watson,它很快就剪出了6分钟的初版片花。当然,后续还需要专业人士把这个粗剪版本重新排列组合,符合故事的逻辑进展。但是Watson的参与,让整个片花出来的时间从7到30天,缩短到24小时。

下面大家欣赏一下这个史上第一个由人工智能剪出的电影片花。反正看过的都拍手叫好,并且很多人热切询问:什么时候机器人开始直接拍电影?

看起来,人工智能大举“入侵”文化创意产业指日可待。甚至有外网媒体预测:下一个十年,我们会听着AI制作的歌曲,读着AI写的诗歌和小说,然后欣赏AI画展。

那么,人类创作者的立足之地在哪里?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只有在你足够优秀和有创造力的前提下,你的工作才会不仅继续保留,而且更加重要。并且好消息是:AI会成为你的助手,帮你完成各种“杂活”。

未来音乐人肩负创新的任务,他们需要寻找和发展新的音乐形式和潮流,然后让人工智能围绕新的主题加以润色完善,衍生出其它小的变化,来更好地挖掘创新点的利益所在。

电影制作者们也可以探索各种新的表现形式、故事结构等,然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拍摄尝试,反正AI助手可以迅速剪辑出初步成品看效果。

如果你让人工智能自己去生产音乐和电影,那么它们只能在已有的东西里打转。当然,每次有新东西被创造出来,AI大概只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天,就能“自学成才”。但那些引领新潮流、创造新东西的人,会赢得超然的地位,并且拥有定义审美的话语权。

而如果文化领域的从业者缺乏创意,只能在现有的框架里打转,那么人工智能的崛起,很可能会剥夺他们工作的机会。因为从效率、成本、写作等各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都拥有绝对优势。

所以我们预见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会对文化创意产业,造成更明显的“马太效应”。那些凭借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站在各个领域顶端的人才,会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获得更明显的优势,包括更多的名利和更大的影响力;而创造力不够出众吃的更像“人力”饭的从业者,未来却可能失去立足之地。

关键字:音乐智能

本文摘自:搜狐科技

x 遇到了这样的人工智能,就别说你是音乐人了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遇到了这样的人工智能,就别说你是音乐人了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4-23 20:13:35 本文摘自:搜狐科技

说起人工智能,你首先想到啥?无人车?机器人?

咱们就不能艺术点吗?比如,YouTube上的网红歌手Taryn Southern2017年一张专辑中的主打曲目,名叫《Break Free》。

这首歌小探觉得蛮好听,至少属于“开车时循环播放”级别的;即使放在好莱坞电影里当配乐,也毫不违和。整首歌的水准,满分100的话打个80分没问题吧?

不过咱们不是个音乐推荐号,之所以要提到这首歌,是因为它的来源很奇特——《Break Free》是由人工智能谱曲。事实上,Taryn新出的一整张专辑,其作曲都出自人工智能手笔,甚至专辑名字就叫《I AM AI》(我是人工智能)。

这是音乐史上首张由完全由AI谱曲和制作的专辑。我们本以为,人工智能进军文化创意领域,似乎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事情,但现在已经能推出成熟的作品。并且,整个创作过程非常简单迅速。

Taryn专辑的作曲,都是由一款AI应用Amper完成。如果你想拥有独家定制的原创作品,只需要注册Amper,设置几个参数,比如:音乐要表达怎样的心情、长度是几分几秒、用什么乐器演奏等等。选择完毕,等待几秒到几十秒,你的原创音乐就出来了!

如果用户不太满意,那么Amper还提供很方便使用的工具,对这段音乐进行进一步润色。除了曲调本身能修改,还能测试不同的乐器演奏效果。密探跑去Amper的云端曲库听了好几段音乐,感觉都非常惊艳。

无独有偶,另一家名叫Jukedeck的伦敦创业公司,做的事情几乎和Amper如出一辙。这家公司还在2015年在TechCrunch举办的创业公司大赛上斩获头奖,并且提出了更清晰的商业模式:独立音乐制造人第一个月前五首音乐免费,以后每段作曲收费7美元;商业机构的收费是15美元/曲。并且只需150美元,创作者可以购得一首音乐的独家所有权。

这简直和白菜价无异!

并且Jukedeck已经有了谷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合作伙伴。说到谷歌,之前我们报道过它家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原创音乐,引起极大的反响,但那首乐曲,说实话只算得上平淡无奇。

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AI进军音乐界的脚步,就又走出了这么远。那么,作曲家难道很快就面临失业危机了吗?

也是也不是。

Amper的创始人Drew Silverstein说,他认为这个AI作曲工具的最佳使用场景,是为很多功能性项目服务,比如商业广告、搞笑短视频等,这些不以音乐本身为目的但又需要音乐的产品,每天产生量都可能在上百万个。

如果请音乐人专门制作背景音乐,大家想象得到——花费一定不菲。而Amper能以一种快速廉价的方式为它们提供应景的、不牵涉版权纷争的背景音乐。

如果得到广泛应用,那么现在行业内很多把谱曲写歌当一份普通工作、或创意能力不够的人,可能就真的要失业了。

但是担任过配乐制作人的Silverstein说,人工智能从事创意产业的初衷,不是为了取代人力,而是为了和人类合作。

以流行音乐为例,它们大都有着特定的模式,比如某些旋律需要重复、要有过渡段落和引子、序曲等。

现在,人工智能做好了准备,要接替这部分工作,音乐人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创意部分,甚至会有更大的机会脱颖而出——前提是,我们真的有创造力。

如果在既有的圈子里打转转,那么机器的学习和提取能力和人类不是一个量级——相较于人类,AI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对自己进行几百万次训练并自我提升,而且永不疲倦。

在说下一个例子之前,小探先问问各位音乐发烧友们,有没有看今年年初的美国格莱美音乐颁奖礼?

相信看过颁奖典礼的朋友们一定会对人工智能 技术在典礼上的应用记忆深刻。

IBM的Watson是著名的机器学习平台。今年,Watson分析了格莱美几十年来的提名歌曲,了解它们传达的情绪,并用不同颜色来表达这些情绪。白色代表愤怒,蓝色表示悲伤,黄色意指愉快,而这三种情绪也是歌曲中最常见的。

Watson贴心的分析结果让第60届格莱美成为与观众最贴近的一届,歌迷通过读取Watson的情绪和内容分析结果,更加了解艺术家的心灵世界。

其实,早在2016年,Waston就已经学会给电影剪片花了。

我们形容一部电影很烂,会说“精华都在片花里了”。这说明了片花的重要性——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是否愿意走进电影院。传统电影工作者需要花费一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段两分钟的电影片花;并且认为这个工作和拍电影一样,需要创意和灵感。

去年Watson却接到一个新工作——给一部恐怖电影《Morgan》剪辑片花。巧合的是,这部电影是科幻片,内容讲的就是:一个外形是少女的机器人因为学习速度太快变得过于强大,而脱离了人类控制的故事。

为了训练Watson搞定这项任务,IBM的科学家给它“喂入”了100部恐怖电影的片花,这些片花被细分成各种类型的片段和场景,以帮助Watson从视觉、听觉和场景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进化”出“人类怎样会感到恐惧”的认知。

“学习”结束后,人们把90分钟的电影《Morgan》给了Watson,它很快就剪出了6分钟的初版片花。当然,后续还需要专业人士把这个粗剪版本重新排列组合,符合故事的逻辑进展。但是Watson的参与,让整个片花出来的时间从7到30天,缩短到24小时。

下面大家欣赏一下这个史上第一个由人工智能剪出的电影片花。反正看过的都拍手叫好,并且很多人热切询问:什么时候机器人开始直接拍电影?

看起来,人工智能大举“入侵”文化创意产业指日可待。甚至有外网媒体预测:下一个十年,我们会听着AI制作的歌曲,读着AI写的诗歌和小说,然后欣赏AI画展。

那么,人类创作者的立足之地在哪里?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只有在你足够优秀和有创造力的前提下,你的工作才会不仅继续保留,而且更加重要。并且好消息是:AI会成为你的助手,帮你完成各种“杂活”。

未来音乐人肩负创新的任务,他们需要寻找和发展新的音乐形式和潮流,然后让人工智能围绕新的主题加以润色完善,衍生出其它小的变化,来更好地挖掘创新点的利益所在。

电影制作者们也可以探索各种新的表现形式、故事结构等,然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拍摄尝试,反正AI助手可以迅速剪辑出初步成品看效果。

如果你让人工智能自己去生产音乐和电影,那么它们只能在已有的东西里打转。当然,每次有新东西被创造出来,AI大概只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天,就能“自学成才”。但那些引领新潮流、创造新东西的人,会赢得超然的地位,并且拥有定义审美的话语权。

而如果文化领域的从业者缺乏创意,只能在现有的框架里打转,那么人工智能的崛起,很可能会剥夺他们工作的机会。因为从效率、成本、写作等各个角度分析,人工智能都拥有绝对优势。

所以我们预见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会对文化创意产业,造成更明显的“马太效应”。那些凭借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站在各个领域顶端的人才,会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获得更明显的优势,包括更多的名利和更大的影响力;而创造力不够出众吃的更像“人力”饭的从业者,未来却可能失去立足之地。

关键字:音乐智能

本文摘自:搜狐科技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