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未来哪些孩子不会输给人工智能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杨咏梅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5-17 20:22:21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父母即使把孩子逼成‘考试机器’,不远的未来也会面临失业的风险。”“国际化人才是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家庭是国际化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教育正在进入‘能者为(老)师、愿者为(学)生’的‘战国时代’。”“游戏和体育课最能培养包容与合作。”在5月13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8)上,中外专家围绕“未来的挑战”这个主题,畅议国际化人才应该拥有的视野、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明智选择。

教育 面临多维度挑战与机遇

“尽管上海在国际学生学业水平测试(PISA)中蝉联第一,但第三年把北京、江苏、广东加进来之后降到了第十,如果把中、西部省份全加进来,排名还会一直降低,这就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认为,中国正在准备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2035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意味着还需要奋力追赶来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

作为国家督学和党的十九大报告解读专家,张力指出学校教育与多样化学习的两个“三角形”正在逐渐叠加,并形象地打比方说:“学习型社会将像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那样,基石是扎实的基础教育,高层次平台是高等教育(高中后教育)普及化阶段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深入融合及全方位混搭发展。”“我们会迎来教育和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迎来‘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互助式学习格局,学习行为的个性化和碎片化愈加受到关注。”

关于人工智能介入教育产生的影响,张力认为人和人工智能系统有可能共商、重构人类的知识结构,将来会出现人类和人工智能共生的状态。张力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单列“网络教育”,具有长远的战略意图。“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既需要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支持,更要在教育网络化上开拓新的疆界,让教育更有质量、更加公平,让亿万人民更加满意。”

学习 从汲取知识变成建构知识

“过去我们可以通过阅查百科全书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确定答案是正确的。但今天孩子们通过网络能查到成千上万个答案,但是没有人告诉他们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真的,哪些不是真的。孩子们需要的不再是‘汲取’知识,而是‘建构’知识的能力。”经合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说。

他认为今天的孩子不仅需要技能和认知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社会情绪能力,要有抗压性,要勇敢,要有同理心,要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像科学家、哲学家那样思考,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一个假说,都是最基本的技能,可以提升就业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更看重教育者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一定要在内心深处思考,学生是否具备三个级别的能力:创造新的价值内涵、调节紧张情绪并处理困境、独立思考并与人合作。”

如何获得这三种能力?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认为首先要对新东西有开放的心态,有能力质疑,采取批判性立场并与已知的知识保持距离。同时,反思和预测都有助于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关于经合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提到了几个维度:有能力利用并结合学科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复杂的数据,论证、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形成自己的立场;有能力在复杂的跨文化背景下交流;有能力接受别人的观点,理解别人的感觉;有能力解决冲突,对新形势作出反应。

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指出:“全球胜任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开放的心态,尊重文化的差异,有全球意识,逐渐融入一个越来越相互联系的世界。”

人工智能 抢不走哪些工作

未来20年,美国几乎一半、印度三分之二、中国四分之三的工作都可能被计算机取代;今年上幼儿园的孩子,未来大学毕业时从事的工作,75%是今天尚不存在的……当话题聚焦于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时,会场的氛围一下子热烈起来。

“人工智能代替不了孩子的社会化,未来的人才一定要学会包容与合作。游戏和体育课是最能培养孩子的包容、合作、决断等能力并内化为习惯的,可惜也是今天的家长最不重视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谷贤林说。

“认知能力、计算能力是硬实力,而好奇心、性格、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则是软实力,软实力是不会被取代的。”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话音刚落,曾担任21年哈佛大学本科生招生官的萨利女士风趣地说:“虽然好奇会害死猫,但好奇心却能激发学习动力,点燃学习激情。”萨利说哈佛大学从不希望招收“做苦工”的学生,好奇心、激情、协作学习,一直是哈佛学子脱颖而出的独到之处。

关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认为,首先体现在学习方式上,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跨学科学习。“未来百科全书式的人可能会失业,但充满人性、情感、温暖的工作,从事需要创造力、人与人交往的工作的人不会失业。”

关键字:智能未来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x 未来哪些孩子不会输给人工智能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未来哪些孩子不会输给人工智能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杨咏梅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5-17 20:22:21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父母即使把孩子逼成‘考试机器’,不远的未来也会面临失业的风险。”“国际化人才是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家庭是国际化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教育正在进入‘能者为(老)师、愿者为(学)生’的‘战国时代’。”“游戏和体育课最能培养包容与合作。”在5月13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8)上,中外专家围绕“未来的挑战”这个主题,畅议国际化人才应该拥有的视野、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明智选择。

教育 面临多维度挑战与机遇

“尽管上海在国际学生学业水平测试(PISA)中蝉联第一,但第三年把北京、江苏、广东加进来之后降到了第十,如果把中、西部省份全加进来,排名还会一直降低,这就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认为,中国正在准备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到2035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意味着还需要奋力追赶来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

作为国家督学和党的十九大报告解读专家,张力指出学校教育与多样化学习的两个“三角形”正在逐渐叠加,并形象地打比方说:“学习型社会将像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那样,基石是扎实的基础教育,高层次平台是高等教育(高中后教育)普及化阶段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深入融合及全方位混搭发展。”“我们会迎来教育和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迎来‘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互助式学习格局,学习行为的个性化和碎片化愈加受到关注。”

关于人工智能介入教育产生的影响,张力认为人和人工智能系统有可能共商、重构人类的知识结构,将来会出现人类和人工智能共生的状态。张力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单列“网络教育”,具有长远的战略意图。“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既需要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支持,更要在教育网络化上开拓新的疆界,让教育更有质量、更加公平,让亿万人民更加满意。”

学习 从汲取知识变成建构知识

“过去我们可以通过阅查百科全书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确定答案是正确的。但今天孩子们通过网络能查到成千上万个答案,但是没有人告诉他们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真的,哪些不是真的。孩子们需要的不再是‘汲取’知识,而是‘建构’知识的能力。”经合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说。

他认为今天的孩子不仅需要技能和认知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社会情绪能力,要有抗压性,要勇敢,要有同理心,要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像科学家、哲学家那样思考,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一个假说,都是最基本的技能,可以提升就业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更看重教育者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一定要在内心深处思考,学生是否具备三个级别的能力:创造新的价值内涵、调节紧张情绪并处理困境、独立思考并与人合作。”

如何获得这三种能力?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认为首先要对新东西有开放的心态,有能力质疑,采取批判性立场并与已知的知识保持距离。同时,反思和预测都有助于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关于经合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提到了几个维度:有能力利用并结合学科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复杂的数据,论证、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形成自己的立场;有能力在复杂的跨文化背景下交流;有能力接受别人的观点,理解别人的感觉;有能力解决冲突,对新形势作出反应。

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指出:“全球胜任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开放的心态,尊重文化的差异,有全球意识,逐渐融入一个越来越相互联系的世界。”

人工智能 抢不走哪些工作

未来20年,美国几乎一半、印度三分之二、中国四分之三的工作都可能被计算机取代;今年上幼儿园的孩子,未来大学毕业时从事的工作,75%是今天尚不存在的……当话题聚焦于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时,会场的氛围一下子热烈起来。

“人工智能代替不了孩子的社会化,未来的人才一定要学会包容与合作。游戏和体育课是最能培养孩子的包容、合作、决断等能力并内化为习惯的,可惜也是今天的家长最不重视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谷贤林说。

“认知能力、计算能力是硬实力,而好奇心、性格、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则是软实力,软实力是不会被取代的。”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话音刚落,曾担任21年哈佛大学本科生招生官的萨利女士风趣地说:“虽然好奇会害死猫,但好奇心却能激发学习动力,点燃学习激情。”萨利说哈佛大学从不希望招收“做苦工”的学生,好奇心、激情、协作学习,一直是哈佛学子脱颖而出的独到之处。

关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认为,首先体现在学习方式上,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跨学科学习。“未来百科全书式的人可能会失业,但充满人性、情感、温暖的工作,从事需要创造力、人与人交往的工作的人不会失业。”

关键字:智能未来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