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关系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28 20:14:54 本文摘自:新华网

瓦拉赫认为,在人工智能“长大成人之前”,不妨“把它看成出生的婴儿”,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一种方式是自上而下,即在人工智能还处于“婴儿时期”,就由工程师设定好“先天”的道德规范,让人工智能按照规范行事;另一种则是自下而上,即当机器人“成年后”,遇到不可控状况时,再通过“后天”自我学习,进行自我判断。

2018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领袖峰会”上,一土学校创始人申华章表示,结合了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的教学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快乐。他的学校里,有的孩子在学期末问妈妈,“可不可以每周上七天学,放假能不能只放一秒钟?”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高中新课标,人工智能被首次纳入其中;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院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如今,人工智能教育正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蓬勃生长。

人类“教育”人工智能

5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探讨人工智能道德的讲座。主讲人是耶鲁大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伦理学专家温德尔·瓦拉赫。他的一番话引起了北大学子的兴趣,“人工智能区别于普通机器人的一点就是,前者在接受了一定的知识后,会主动学习。我们教育它孔子是谁,它就会学习儒家思想。”

有观众开始担忧,如果人工智能成了孔子,那人类岂不成了人工智能的弟子?瓦拉赫解答了这一疑惑,“如果人类的道德观是建立在经验之上,并通过反复的理性试错的话,那么教一个人工智能体做一个人工道德体的过程,就有点像教育小孩子的过程。”

瓦拉赫认为,在人工智能“长大成人之前”,不妨“把它看成出生的婴儿”,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一种方式是自上而下,即在人工智能还处于“婴儿时期”,就由工程师设定好“先天”的道德规范,让人工智能按照规范行事;另一种则是自下而上,即当机器人“成年后”,遇到不可控状况时,再通过“后天”自我学习,进行自我判断。

这两种方式就可以教会人工智能道德,避免其对人类造成伤害吗?很不幸,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其中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阿西莫夫虽然用白纸黑字记录下定律,但要将定律落到实处还要依赖跟数据打交道的工程师。工程师必须设计出一套程序来“教育”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利,并确保这套程序在任何情况下都运转正常。

其次,世界上存在不少道德困境。例如,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提出的“电车难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正在快速驶向一个轨道岔路口,如果继续前进,就会杀死5个人,如果改道,就会杀死1个人。司机该如何选择?如果事先知道这5个人的身份地位总和都没有那1个人的身份地位高,司机又该如何选择?面对这样的情形,人类又该如何“教育”人工智能作出最优的道德选择?

对此,瓦拉赫给了《环球》杂志记者一个开放式的回答:“我写《道德机器:如何让机器人明辨是非》这本书是2009年,如今已过去快十年了。这些年来,很多人问我人工智能道德的问题,我也不断和人探讨。一方面,我发现这十年的问题并没有超越十年前的探讨方案;而另一方面,你问我的问题,我给出的问题或许比答案还要多。”

人工智能贯穿人类教育

“亲爱的同学: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迅速崛起,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感受到了吗?”这是《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在序言中向全国高中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许多高中将使用这本教材,开设一门新的课程——人工智能基础。

翻开这本高中教材,其第一章第一课是“跨越时空:铭铭的一天”,讲述了一位叫铭铭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在早餐桌上、上班路上、医院和下班后的商场购物中接触到的各种人工智能应用的故事。

在随后的章节中,教材通过剖析函数和矩阵的方式,向高中生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察异辨花、识图认物、析音赏乐、看懂视频、理解文本、创作图画以及下围棋等领域的原理和应用初探。

对于这本教材,有的高中生认为很好,可以作为科普读物;但也有高中生认为“简介部分还可当做科普读物来看,但里面的数学内容完全不知所云”。

除了中学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也越来越成为各大高校和网络教育平台的香饽饽。今年5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在慕课(MOOC)平台上推出的《人工智能原理》《人工智能实践》《人工智能导论》《Python机器学习应用》等人工智能免费网络课程中,有些课程已吸引数万学生注册。

2018年3月以来,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王文敏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原理》网络课程广受好评。学员“鲤鱼M”在授课平台上说该课“系统性地介绍了AI的原理、主要内容,以及机器学习的三个视角,收益良多”。

除了教育机构,一些企业也已加入到人工智能的教育当中。美国微软等公司在网上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给普通学习者提供了人工智能编码函数程序,让许多学员有了跟世界顶级工程师共同工作的共享平台。

此外,一些民办和私立学校还把人工智能教育拓展到了儿童教育阶段,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一土学校创始人申华章告诉记者,一土学校从建校开学第一天起,就上线了数据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借助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老师的状态和学生的成长变化进行监测,查漏补缺,尽早对某些在性格上存在缺陷的孩子实施干预,补足短板。

不过,也有人工智能道德领域的学者对儿童接触人工智能表示担忧。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小红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过早涉足人类发展,不利于人类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

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的老师吗?

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那么,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教育”的产物,未来是否会摆脱人类这名老师,抑或成为人类的新老师?

目前,答案还不清楚。不过,在有些领域,例如琴、棋、诗等,人工智能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音乐学教授大卫·柯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音乐与人工智能。目前,他的研究成果可以每天谱写5000首大师级音乐作品。

柯普教授向《环球》杂志记者解释了计算机合成音乐与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的区别,“音乐合成与算法谱曲不同。在算法谱曲中,算法类似于一种分步骤的食谱。就像我们活着,需要呼吸、心跳、眨眼这样的算法,按照不同的节奏,曲调的算法也不同。如古典奏鸣曲可被视为一种模糊算法,而巴洛克式贝司曲则是明确的算法。”

再来看棋类领域。当阿尔法狗先后在2016年战胜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2017年战胜世界冠军棋手柯洁后,围棋界除了深感震惊,也纷纷表示阿尔法狗在围棋下法上的创新,打破了人类的思维定式。柯洁在输棋后曾表示,“它下得太好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

“哀筝一弄湘江曲,风流水上人家绿。小艇子规啼,不堪春去时。花前杨柳下,红叶满庭洒。月落尽成秋,愁思欲寄留”——如果不事先告知,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某首流芳千古的古诗。而事实上这首《菩萨蛮》是一位叫“薇薇”的作诗机器人的作品。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语音和语言技术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利用双向递归神经网络,研究出具有深度学习的信息抽象能力的作诗机器人。“薇薇”可创作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和多达12种常见词牌的宋词。

不久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撰文指出,在人工智能更新迭代的同时,人类应思考自身如何进化。对此,他表示了忧虑,“无论在哲学层面,还是在获取知识层面,我感觉人类都没有准备好(应对来自人工智能的挑战)。”

或许有一天,人工智能会对人类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关键字:关系教育时代智能

本文摘自:新华网

x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关系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关系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28 20:14:54 本文摘自:新华网

瓦拉赫认为,在人工智能“长大成人之前”,不妨“把它看成出生的婴儿”,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一种方式是自上而下,即在人工智能还处于“婴儿时期”,就由工程师设定好“先天”的道德规范,让人工智能按照规范行事;另一种则是自下而上,即当机器人“成年后”,遇到不可控状况时,再通过“后天”自我学习,进行自我判断。

2018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领袖峰会”上,一土学校创始人申华章表示,结合了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的教学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快乐。他的学校里,有的孩子在学期末问妈妈,“可不可以每周上七天学,放假能不能只放一秒钟?”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高中新课标,人工智能被首次纳入其中;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院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如今,人工智能教育正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蓬勃生长。

人类“教育”人工智能

5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探讨人工智能道德的讲座。主讲人是耶鲁大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伦理学专家温德尔·瓦拉赫。他的一番话引起了北大学子的兴趣,“人工智能区别于普通机器人的一点就是,前者在接受了一定的知识后,会主动学习。我们教育它孔子是谁,它就会学习儒家思想。”

有观众开始担忧,如果人工智能成了孔子,那人类岂不成了人工智能的弟子?瓦拉赫解答了这一疑惑,“如果人类的道德观是建立在经验之上,并通过反复的理性试错的话,那么教一个人工智能体做一个人工道德体的过程,就有点像教育小孩子的过程。”

瓦拉赫认为,在人工智能“长大成人之前”,不妨“把它看成出生的婴儿”,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一种方式是自上而下,即在人工智能还处于“婴儿时期”,就由工程师设定好“先天”的道德规范,让人工智能按照规范行事;另一种则是自下而上,即当机器人“成年后”,遇到不可控状况时,再通过“后天”自我学习,进行自我判断。

这两种方式就可以教会人工智能道德,避免其对人类造成伤害吗?很不幸,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其中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阿西莫夫虽然用白纸黑字记录下定律,但要将定律落到实处还要依赖跟数据打交道的工程师。工程师必须设计出一套程序来“教育”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利,并确保这套程序在任何情况下都运转正常。

其次,世界上存在不少道德困境。例如,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提出的“电车难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正在快速驶向一个轨道岔路口,如果继续前进,就会杀死5个人,如果改道,就会杀死1个人。司机该如何选择?如果事先知道这5个人的身份地位总和都没有那1个人的身份地位高,司机又该如何选择?面对这样的情形,人类又该如何“教育”人工智能作出最优的道德选择?

对此,瓦拉赫给了《环球》杂志记者一个开放式的回答:“我写《道德机器:如何让机器人明辨是非》这本书是2009年,如今已过去快十年了。这些年来,很多人问我人工智能道德的问题,我也不断和人探讨。一方面,我发现这十年的问题并没有超越十年前的探讨方案;而另一方面,你问我的问题,我给出的问题或许比答案还要多。”

人工智能贯穿人类教育

“亲爱的同学: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迅速崛起,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感受到了吗?”这是《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在序言中向全国高中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许多高中将使用这本教材,开设一门新的课程——人工智能基础。

翻开这本高中教材,其第一章第一课是“跨越时空:铭铭的一天”,讲述了一位叫铭铭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在早餐桌上、上班路上、医院和下班后的商场购物中接触到的各种人工智能应用的故事。

在随后的章节中,教材通过剖析函数和矩阵的方式,向高中生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察异辨花、识图认物、析音赏乐、看懂视频、理解文本、创作图画以及下围棋等领域的原理和应用初探。

对于这本教材,有的高中生认为很好,可以作为科普读物;但也有高中生认为“简介部分还可当做科普读物来看,但里面的数学内容完全不知所云”。

除了中学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也越来越成为各大高校和网络教育平台的香饽饽。今年5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在慕课(MOOC)平台上推出的《人工智能原理》《人工智能实践》《人工智能导论》《Python机器学习应用》等人工智能免费网络课程中,有些课程已吸引数万学生注册。

2018年3月以来,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王文敏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原理》网络课程广受好评。学员“鲤鱼M”在授课平台上说该课“系统性地介绍了AI的原理、主要内容,以及机器学习的三个视角,收益良多”。

除了教育机构,一些企业也已加入到人工智能的教育当中。美国微软等公司在网上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给普通学习者提供了人工智能编码函数程序,让许多学员有了跟世界顶级工程师共同工作的共享平台。

此外,一些民办和私立学校还把人工智能教育拓展到了儿童教育阶段,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一土学校创始人申华章告诉记者,一土学校从建校开学第一天起,就上线了数据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借助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老师的状态和学生的成长变化进行监测,查漏补缺,尽早对某些在性格上存在缺陷的孩子实施干预,补足短板。

不过,也有人工智能道德领域的学者对儿童接触人工智能表示担忧。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小红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过早涉足人类发展,不利于人类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

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的老师吗?

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那么,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教育”的产物,未来是否会摆脱人类这名老师,抑或成为人类的新老师?

目前,答案还不清楚。不过,在有些领域,例如琴、棋、诗等,人工智能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音乐学教授大卫·柯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音乐与人工智能。目前,他的研究成果可以每天谱写5000首大师级音乐作品。

柯普教授向《环球》杂志记者解释了计算机合成音乐与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的区别,“音乐合成与算法谱曲不同。在算法谱曲中,算法类似于一种分步骤的食谱。就像我们活着,需要呼吸、心跳、眨眼这样的算法,按照不同的节奏,曲调的算法也不同。如古典奏鸣曲可被视为一种模糊算法,而巴洛克式贝司曲则是明确的算法。”

再来看棋类领域。当阿尔法狗先后在2016年战胜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2017年战胜世界冠军棋手柯洁后,围棋界除了深感震惊,也纷纷表示阿尔法狗在围棋下法上的创新,打破了人类的思维定式。柯洁在输棋后曾表示,“它下得太好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

“哀筝一弄湘江曲,风流水上人家绿。小艇子规啼,不堪春去时。花前杨柳下,红叶满庭洒。月落尽成秋,愁思欲寄留”——如果不事先告知,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某首流芳千古的古诗。而事实上这首《菩萨蛮》是一位叫“薇薇”的作诗机器人的作品。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语音和语言技术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利用双向递归神经网络,研究出具有深度学习的信息抽象能力的作诗机器人。“薇薇”可创作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和多达12种常见词牌的宋词。

不久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撰文指出,在人工智能更新迭代的同时,人类应思考自身如何进化。对此,他表示了忧虑,“无论在哲学层面,还是在获取知识层面,我感觉人类都没有准备好(应对来自人工智能的挑战)。”

或许有一天,人工智能会对人类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关键字:关系教育时代智能

本文摘自:新华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