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你的工作受威胁了吗?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10 15:09:22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

关于AI(人工智能)的话题已经不鲜见了。AI对社会的最大冲击是什么?个体应该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冲击?全球目前AI的情况是怎样的?站在人类社会分岔路口的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李开复认为,AI带来的不只是繁荣,同时也伴随着危机与挑战。

近日,李开复的新书《AI·未来》上市。同时,基于本书内容,他在美国又进行了一次全英文演讲,深度解析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人类社会未来十年内的发展趋势。

李开复:人工智能科学家

说起李开复,大家都不陌生。相对他那些更为大众所知的职位和头衔来说,李开复或许更看重的可能还是他的本行:人工智能科学家。

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主题就是关于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世界冠军。而在任职微软期间,李开复则在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等进行前沿技术探索。后来,他所关注的领域从未离开人工智能,继续着他与人工智能的缘分。

在新书《AI·未来》中,李开复凭借对全球科技业与AI行业的深入了解,为读者描绘了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样貌、未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应对策略。

他介绍道:AI的发展,目前大致上可以分为四波浪潮:互联网智能化、商业智能化、实体世界智能化、自主智能化。每一波浪潮运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能力,改变了不同的产业。人工智能已经从发明的年代步入了实干的年代。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深度学习”这项重大技术突破。深度学习使得人工智能的力量终于落地,可以在真实世界里解决过去人们遇到的大量棘手的问题。

他还特别提道:中国AI技术快速发展,成了全球AI领域的重要拼图之一。过去三年,中国各地掀起一波AI热潮,从科技界、商界,一直蔓延到各行各业,甚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学习AI的知识。

AI时代,可以创造更多有爱的岗位

去年刚刚出版了《人工智能》,今年又推出新书《AI·未来》,有什么不同呢?李开复说:“这本书跟我上一本书是完全不一样的,上一本书是一个科普性的、客观介绍人工智能是怎么回事的书,这本书是一个基于38年从科研到产品、到市场、到投资全方面观察人工智能的书,是我对未来15年的预测,我预测AI是会大大改变世界的,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机会和财富,一方面会带来很多的挑战。”

随着越来越多的AI算法和设想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大幅度提升了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效率。但同时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撕裂:AI的四波浪潮已经改变了世界,即将对全球经济展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最可能发生的AI对社会的大冲击,是AI带来的大规模失业。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在讨论。李开复通过自己患病的经历,思考出了未来人类与AI共存的方法,他在《AI·未来》中写到,唯有从“人机协作”和发展“关爱型工作”的角度来调整未来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创意型工作,才能真正减轻AI对就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并且让人类发挥自己的特有价值。AI没有感情,用AI能取代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使人类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多有爱、有创意、有人情味的岗位,这才是符合人类繁衍规律的可持续性选择。

对话李开复:

我非常相信乔布斯说的

“很多点能串成一根线”

广州日报:哪些工作AI无法完成呢?

李开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创意性工作(例如,医学研究员、人工智能科学家、获奖剧本作家、公关专家、企业家),因为AI不擅长提出新概念;复杂性、战略性工作(例如,首席执行官、谈判专家、并购专家)需要了解多个领域并需要进行战略决策的工作,对于AI来说,即使是理解常识也很困难;灵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医生、飞机机械师、脊椎按摩师),看看机器人拿铅笔的样子,你就会懂我的意思;需适应全新、未知的各类环境的工作(例如,地质调查、集会后的清洁工作)。机器人在特定环境(如装配线)中运行良好,但不易适应新环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间里工作);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师、婚姻顾问),因为AI没有人类的情商。人们也不愿“信任”机器,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

广州日报:近些年,您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和理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李开复:我非常相信乔布斯说的“很多点能串成一根线”的演讲,告诉我们,你很难从年轻的时候策划你未来的每一个点,把你的未来都设计好,但当你年纪大的时候,回去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这个点确实可以串起来。

面对AI的话,我20多岁的看法可能是AI就是来取代我们的大脑,懂了AI,我们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科研;30多岁看待AI,可能觉得这个技术论文很好写,做出产品却好像有各种问题;到了40多岁的时候,我看到的是AI其实在一些数据领域,还是可以产生相当大的价值;然后到了50岁出头生了一次病,对整个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对过去“取代人大脑就是一切,拼命工作就是一切”也有了不同的认知。

关键字:工作时代智能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

x 人工智能时代,你的工作受威胁了吗?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你的工作受威胁了吗?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10 15:09:22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

关于AI(人工智能)的话题已经不鲜见了。AI对社会的最大冲击是什么?个体应该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冲击?全球目前AI的情况是怎样的?站在人类社会分岔路口的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李开复认为,AI带来的不只是繁荣,同时也伴随着危机与挑战。

近日,李开复的新书《AI·未来》上市。同时,基于本书内容,他在美国又进行了一次全英文演讲,深度解析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人类社会未来十年内的发展趋势。

李开复:人工智能科学家

说起李开复,大家都不陌生。相对他那些更为大众所知的职位和头衔来说,李开复或许更看重的可能还是他的本行:人工智能科学家。

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主题就是关于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世界冠军。而在任职微软期间,李开复则在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等进行前沿技术探索。后来,他所关注的领域从未离开人工智能,继续着他与人工智能的缘分。

在新书《AI·未来》中,李开复凭借对全球科技业与AI行业的深入了解,为读者描绘了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样貌、未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应对策略。

他介绍道:AI的发展,目前大致上可以分为四波浪潮:互联网智能化、商业智能化、实体世界智能化、自主智能化。每一波浪潮运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能力,改变了不同的产业。人工智能已经从发明的年代步入了实干的年代。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深度学习”这项重大技术突破。深度学习使得人工智能的力量终于落地,可以在真实世界里解决过去人们遇到的大量棘手的问题。

他还特别提道:中国AI技术快速发展,成了全球AI领域的重要拼图之一。过去三年,中国各地掀起一波AI热潮,从科技界、商界,一直蔓延到各行各业,甚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学习AI的知识。

AI时代,可以创造更多有爱的岗位

去年刚刚出版了《人工智能》,今年又推出新书《AI·未来》,有什么不同呢?李开复说:“这本书跟我上一本书是完全不一样的,上一本书是一个科普性的、客观介绍人工智能是怎么回事的书,这本书是一个基于38年从科研到产品、到市场、到投资全方面观察人工智能的书,是我对未来15年的预测,我预测AI是会大大改变世界的,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机会和财富,一方面会带来很多的挑战。”

随着越来越多的AI算法和设想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大幅度提升了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效率。但同时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撕裂:AI的四波浪潮已经改变了世界,即将对全球经济展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最可能发生的AI对社会的大冲击,是AI带来的大规模失业。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在讨论。李开复通过自己患病的经历,思考出了未来人类与AI共存的方法,他在《AI·未来》中写到,唯有从“人机协作”和发展“关爱型工作”的角度来调整未来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创意型工作,才能真正减轻AI对就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并且让人类发挥自己的特有价值。AI没有感情,用AI能取代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使人类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多有爱、有创意、有人情味的岗位,这才是符合人类繁衍规律的可持续性选择。

对话李开复:

我非常相信乔布斯说的

“很多点能串成一根线”

广州日报:哪些工作AI无法完成呢?

李开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创意性工作(例如,医学研究员、人工智能科学家、获奖剧本作家、公关专家、企业家),因为AI不擅长提出新概念;复杂性、战略性工作(例如,首席执行官、谈判专家、并购专家)需要了解多个领域并需要进行战略决策的工作,对于AI来说,即使是理解常识也很困难;灵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医生、飞机机械师、脊椎按摩师),看看机器人拿铅笔的样子,你就会懂我的意思;需适应全新、未知的各类环境的工作(例如,地质调查、集会后的清洁工作)。机器人在特定环境(如装配线)中运行良好,但不易适应新环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间里工作);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师、婚姻顾问),因为AI没有人类的情商。人们也不愿“信任”机器,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

广州日报:近些年,您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和理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李开复:我非常相信乔布斯说的“很多点能串成一根线”的演讲,告诉我们,你很难从年轻的时候策划你未来的每一个点,把你的未来都设计好,但当你年纪大的时候,回去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这个点确实可以串起来。

面对AI的话,我20多岁的看法可能是AI就是来取代我们的大脑,懂了AI,我们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科研;30多岁看待AI,可能觉得这个技术论文很好写,做出产品却好像有各种问题;到了40多岁的时候,我看到的是AI其实在一些数据领域,还是可以产生相当大的价值;然后到了50岁出头生了一次病,对整个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对过去“取代人大脑就是一切,拼命工作就是一切”也有了不同的认知。

关键字:工作时代智能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