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全面看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31 09:07:00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一系列科技变革,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引人关注,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这场全新的科技变革的核心,是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智能化,将在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重构人类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的方式,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虽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就业替代的隐忧。

根据以往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规律,技术进步既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也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在就业替代方面,技术进步可通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一项具有渗透性、颠覆性的创新技术会打破原来的技术结构平衡,短时期内会出现技术结构性失衡,旧的产业迅速衰退,但新的产业要形成规模、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尚需时日,此时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就业替代效应;虽然技术进步既可能创造高技能就业岗位,也可能创造低技能就业岗位,但总体而言是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占优,从而导致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替代效应;等等。在就业创造方面,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居民收入,增加了有效需求,这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创造就业机会;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需要大量的人员,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了适应技术变革的需要,劳动者受教育时间延长,需要大量的教育培训人员;等等。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总效应,是就业替代效应与就业创造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取决于哪一种效应更大。一般而言,短期就业替代效应强于就业创造效应,长期则相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进步,也符合这一基本规律。

当然,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也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工智能既替代人的体力又替代人的智力。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提出,英国工业革命后机器替代了人的体力,而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的智力。但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并不能替代人的所有就业岗位。人工智能虽然在某些方面超过甚至远远超过人类,但它局限于对人类智力的模仿而不是对人类活动的复制。人工智能与人类存在本质性差异。只要存在不能被人工智能模仿和替代的差异,就存在人类就业的空间。此外,当人类过多地依赖人工智能,将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充满人工智能的世界里,人类将变得越来越孤独,人性也会随之异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类会回过头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重拾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所以,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岗位。

二是人工智能削弱了低劳动力成本的经济竞争优势,强化了就业空间极化现象。在以往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也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优势。然而人工智能新技术变革使得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让位于大规模定制生产,后者通过应用大数据和智能设备,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优势。其结果可能使得全球制造业回归发达经济体,并通过产品贸易替代发展中经济体的就业,从而强化国际就业空间极化现象。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变成劣势,“人口红利”将让位于“人才红利”。

三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削弱了自然资源的经济竞争优势,强化了就业技术极化现象。在人工智能时代,自然资源已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系在一起,这一变化反映了现代产品所需自然资源更少,而包含知识、技术、技能成分更多的特征。资金的可利用性不再是居于第一位的竞争要素。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风险投资行业的全球化,给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知识和技术成为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而且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强化了就业技术极化现象。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没有出路,只有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学术界把人工智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弱人工智能阶段、强人工智能阶段和超人工智能阶段。目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该阶段人工智能只具有单一功能,还不具备通用性,其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都十分有限。当前,人工智能对高风险、高人工成本、高重复性的就业岗位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同时,人工智能将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一是与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技术岗位,二是与发展人工智能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就业岗位。

为提高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削弱其就业替代效应,促进人工智能的持续、平衡、快速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化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需要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其就业创造效应。二是强化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削弱其就业替代效应。三是完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高端人才使用机制,打造世界优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人才的聚集高地,创造有利于中国的就业空间分布。四是促进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扩大其就业创造效应。五是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形式多样的新就业,满足不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六是加强前瞻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减少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引发的社会问题。

关键字:就业智能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x  全面看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全面看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31 09:07:00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一系列科技变革,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引人关注,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这场全新的科技变革的核心,是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智能化,将在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重构人类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的方式,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虽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就业替代的隐忧。

根据以往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规律,技术进步既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也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在就业替代方面,技术进步可通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一项具有渗透性、颠覆性的创新技术会打破原来的技术结构平衡,短时期内会出现技术结构性失衡,旧的产业迅速衰退,但新的产业要形成规模、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尚需时日,此时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就业替代效应;虽然技术进步既可能创造高技能就业岗位,也可能创造低技能就业岗位,但总体而言是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占优,从而导致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替代效应;等等。在就业创造方面,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居民收入,增加了有效需求,这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创造就业机会;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需要大量的人员,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了适应技术变革的需要,劳动者受教育时间延长,需要大量的教育培训人员;等等。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总效应,是就业替代效应与就业创造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取决于哪一种效应更大。一般而言,短期就业替代效应强于就业创造效应,长期则相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进步,也符合这一基本规律。

当然,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也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工智能既替代人的体力又替代人的智力。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提出,英国工业革命后机器替代了人的体力,而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的智力。但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并不能替代人的所有就业岗位。人工智能虽然在某些方面超过甚至远远超过人类,但它局限于对人类智力的模仿而不是对人类活动的复制。人工智能与人类存在本质性差异。只要存在不能被人工智能模仿和替代的差异,就存在人类就业的空间。此外,当人类过多地依赖人工智能,将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充满人工智能的世界里,人类将变得越来越孤独,人性也会随之异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类会回过头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重拾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所以,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岗位。

二是人工智能削弱了低劳动力成本的经济竞争优势,强化了就业空间极化现象。在以往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也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优势。然而人工智能新技术变革使得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让位于大规模定制生产,后者通过应用大数据和智能设备,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优势。其结果可能使得全球制造业回归发达经济体,并通过产品贸易替代发展中经济体的就业,从而强化国际就业空间极化现象。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变成劣势,“人口红利”将让位于“人才红利”。

三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削弱了自然资源的经济竞争优势,强化了就业技术极化现象。在人工智能时代,自然资源已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系在一起,这一变化反映了现代产品所需自然资源更少,而包含知识、技术、技能成分更多的特征。资金的可利用性不再是居于第一位的竞争要素。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风险投资行业的全球化,给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知识和技术成为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而且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强化了就业技术极化现象。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没有出路,只有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学术界把人工智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弱人工智能阶段、强人工智能阶段和超人工智能阶段。目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该阶段人工智能只具有单一功能,还不具备通用性,其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都十分有限。当前,人工智能对高风险、高人工成本、高重复性的就业岗位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同时,人工智能将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一是与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技术岗位,二是与发展人工智能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就业岗位。

为提高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削弱其就业替代效应,促进人工智能的持续、平衡、快速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化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需要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其就业创造效应。二是强化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削弱其就业替代效应。三是完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高端人才使用机制,打造世界优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人才的聚集高地,创造有利于中国的就业空间分布。四是促进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扩大其就业创造效应。五是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形式多样的新就业,满足不同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六是加强前瞻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减少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引发的社会问题。

关键字:就业智能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