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陈玉琨 田爱丽: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学校教育?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9-02-19 11:30:40 本文摘自:上海教育

人工智能是怎样一步步改变教育的

所谓人工智能,简而言之,即是让机器来模拟人类认知能力的技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算法”,使得机器与人类相比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耳更聪”“目更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心更灵”“手更巧”。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历史上,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利用机器辅助改善教育的努力早已有之。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普莱西(S.Pressey)就设计了几种自动测验学生智力和知识的机器,以便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知识,并在学习后得到及时反馈。但是让普莱西失望的是,该机器虽然被发明出来了,但是普莱西所期望的“教育产业革命”并没有出现。从教育技术发展史的角度观之,普莱西的重要贡献在于,和以往的利用电影放映机、电视装置、影片及磁带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机器相比,他想出了一个让学生担任主要角色的机器。1958年,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教学机器”一文,他认为,要满足越来越多受教育者的需求,仅靠办更多的学校和训练更多的老师是不够的,需要发明一台机器来替代教师或教材的部分功能,以便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更有成效的交往,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验结果,他发明了“能为自我教学创造最有条件”的机器,以便像“私人导师”一样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地学习。在随后的岁月中,努力设计更为精密的教学机器辅助学生学习更有效的尝试并没有停止。

纵而观之,尽管利用教学机器来改善教学的努力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利用技术普及教学、提高知识学习效益、让学生学习更为自主的思想和实践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如程序教学所倡导的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等,在今天依然是指导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理念。分析当时机器教学没有得到充分实践和有效利用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机器教学在程序设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复杂的教学需要;在当时普及这些教学机器也不可能;社会上还缺少系统的技术支持等。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超大规模数据被记载,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大幅增强,深度学习等算法和运算性能发展快速,这些代表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并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教育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领域之一,不可能成为例外,这也再次引起了人们利用技术改变教育的热忱和努力。

人工智能改变教育的现实关照和未来展望

学生学习更加自主。过往的岁月中,教育经历了少数人的个性化教育(主要体现为教育中的师徒制和私塾制)到多数人的标准化教育(主要体现为班级授课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这其中,既离不开制度变革的保障,更需要有技术的支持。随着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将迎来多数人个性化教育阶段。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因材施教的理想体现在少数学生身上,那么,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对多数人乃至对每一个人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丰富的在线资源、智能的诊断与推送等,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和个性化地学习。当今的学校教育已经开始体现这一特点,并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师工作将更具人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解放教师在认知领域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以及部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学生作业的自动批改,在线学习的智能支持和服务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甚至技术解决问题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教师。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智能诊断系统对学生作业的批改的效率、反馈的及时性等远远高于教师。所以,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将教师从大量的重复性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样教师就有了更多时间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进行更有效的教学设计等,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人的不可被替代的作用与功能。从知识分类的角度而言,认知领域的教学交给机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教育以及动作技能领域的教与学。从我国古代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言,“传道”“授业”的功能部分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解惑”等更具创造性、更具有人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做得更多、更好。

课堂教学更多实践和体验。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均可在线自主学习。那么将师生聚集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功能,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和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不同,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应有更多的实践和体验、更多的活动和交流。未来学校课堂可能会有诸多形式,翻转课堂应是其中一种。基于学生课前在导学任务单帮助下的在线自学,来到师生面对面的课堂上,人文社科类的课堂,师生、生生之间可以有更多针对问题的深度研讨;物理化学等实验类的课堂,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探究实验;音乐美术类的艺术课堂上,师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鉴赏和创作;语言类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口语对话练习。与此同时,基于学生在线的自主学习,学校可以组织更多的社会实践,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更加主动活泼,学习内容更加综合,切实改变当前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知识接受为主的现状等,这是人工智能改变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

关键字:教育学校改变智能

本文摘自:上海教育

x 陈玉琨 田爱丽: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学校教育?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陈玉琨 田爱丽: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学校教育?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9-02-19 11:30:40 本文摘自:上海教育

人工智能是怎样一步步改变教育的

所谓人工智能,简而言之,即是让机器来模拟人类认知能力的技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算法”,使得机器与人类相比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耳更聪”“目更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心更灵”“手更巧”。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历史上,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利用机器辅助改善教育的努力早已有之。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普莱西(S.Pressey)就设计了几种自动测验学生智力和知识的机器,以便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知识,并在学习后得到及时反馈。但是让普莱西失望的是,该机器虽然被发明出来了,但是普莱西所期望的“教育产业革命”并没有出现。从教育技术发展史的角度观之,普莱西的重要贡献在于,和以往的利用电影放映机、电视装置、影片及磁带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机器相比,他想出了一个让学生担任主要角色的机器。1958年,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教学机器”一文,他认为,要满足越来越多受教育者的需求,仅靠办更多的学校和训练更多的老师是不够的,需要发明一台机器来替代教师或教材的部分功能,以便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更有成效的交往,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验结果,他发明了“能为自我教学创造最有条件”的机器,以便像“私人导师”一样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地学习。在随后的岁月中,努力设计更为精密的教学机器辅助学生学习更有效的尝试并没有停止。

纵而观之,尽管利用教学机器来改善教学的努力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利用技术普及教学、提高知识学习效益、让学生学习更为自主的思想和实践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如程序教学所倡导的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等,在今天依然是指导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理念。分析当时机器教学没有得到充分实践和有效利用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机器教学在程序设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复杂的教学需要;在当时普及这些教学机器也不可能;社会上还缺少系统的技术支持等。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超大规模数据被记载,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大幅增强,深度学习等算法和运算性能发展快速,这些代表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并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教育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领域之一,不可能成为例外,这也再次引起了人们利用技术改变教育的热忱和努力。

人工智能改变教育的现实关照和未来展望

学生学习更加自主。过往的岁月中,教育经历了少数人的个性化教育(主要体现为教育中的师徒制和私塾制)到多数人的标准化教育(主要体现为班级授课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这其中,既离不开制度变革的保障,更需要有技术的支持。随着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将迎来多数人个性化教育阶段。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因材施教的理想体现在少数学生身上,那么,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对多数人乃至对每一个人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丰富的在线资源、智能的诊断与推送等,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和个性化地学习。当今的学校教育已经开始体现这一特点,并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师工作将更具人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解放教师在认知领域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以及部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学生作业的自动批改,在线学习的智能支持和服务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甚至技术解决问题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教师。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智能诊断系统对学生作业的批改的效率、反馈的及时性等远远高于教师。所以,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将教师从大量的重复性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样教师就有了更多时间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进行更有效的教学设计等,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人的不可被替代的作用与功能。从知识分类的角度而言,认知领域的教学交给机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教育以及动作技能领域的教与学。从我国古代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言,“传道”“授业”的功能部分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解惑”等更具创造性、更具有人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做得更多、更好。

课堂教学更多实践和体验。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均可在线自主学习。那么将师生聚集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功能,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和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不同,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应有更多的实践和体验、更多的活动和交流。未来学校课堂可能会有诸多形式,翻转课堂应是其中一种。基于学生课前在导学任务单帮助下的在线自学,来到师生面对面的课堂上,人文社科类的课堂,师生、生生之间可以有更多针对问题的深度研讨;物理化学等实验类的课堂,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探究实验;音乐美术类的艺术课堂上,师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鉴赏和创作;语言类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口语对话练习。与此同时,基于学生在线的自主学习,学校可以组织更多的社会实践,开展更多的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更加主动活泼,学习内容更加综合,切实改变当前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为主、知识接受为主的现状等,这是人工智能改变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

关键字:教育学校改变智能

本文摘自:上海教育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