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以“人工智能+”谋划媒体未来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9-03-21 17:12:09 本文摘自:《南京日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新论版新辟“对话全国新闻学院院长”系列访谈栏目,畅谈对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本期访谈嘉宾: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您怎么看待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推动媒体融合中发挥的作用?

陈昌凤:纵观媒体形态、产业、文化这些不同层面的媒体融合的历程,信息传播技术在每一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和未来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三大技术,正在驱动媒体的变革和传播理念的变迁。技术可以成为媒体发展的驱动力,在内容拓展、平台建设、信息采集和分发、用户交流等方面发挥创新作用。媒体可以站到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利用新技术创造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驱动体系,为媒体的发展开拓更宽广的道路,提升媒体的生产效率与传播效果。

以“人工智能+”谋划媒体未来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今年3月3日,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正式上岗新华社,参与到两会新闻播报中。对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发展趋势,您怎么评价?

陈昌凤:《硅谷百年史》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连同大数据、流媒体、虚拟现实等列为未来媒体的十大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启动媒体融合大潮后,智能技术又一次成为推动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关键力量。机器学习、自然语言、语音处理、视觉化等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传媒业态,提升用户交流能力和媒介体验,革新管理模式,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全新机遇。随着智能技术的运算能力、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深化,为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智能化写作、智能化分发、播报、智能化助手、人机互动等都将为新闻注入活力。在这一重大技术变革面前,媒体可以抓住机会、积极转型,以智能技术作为媒体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战略工具,以“人工智能+”的思维规划未来媒体的发展道路。

记者:能具体谈谈您所说的以“人工智能+”的思维规划未来媒体的发展道路吗?

陈昌凤:“技术+”将会成为新常态。首先,以技术为支撑,构建媒体底层业务架构。媒体以技术武装起来的平台作为运行各项业务的基础,带动相关部门协作运行。建立高效的媒体运作平台可以使媒体对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一次采编、多层加工、多元适配,提升新闻信息的加工速度及效率、满足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提升媒体竞争力的目的。第二,努力掌控技术的主导权。在上一轮中国媒体融合中,大部分传统媒体转型的做法是采用嫁接的方式,技术与内容的嫁接有时不能融合,互联网技术只是作为输血型工具,而不是造血型工具。媒体也未能有效地运用技术带来的数据红利和用户资源,并且在用户隐私保护、媒体决策执行、技术产品迭代、市场竞争等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媒体通过技术服务而获得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在新一轮智能浪潮之中,传统媒体不仅要加强技术团队的建设,更要通过技术与内容的开发创新来加强融合,瞄准新技术新趋势进行前瞻性布局。第三,建立一支懂技术、懂媒体的复合型、互补型媒体队伍,加强复合性媒体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目前国际上最出彩的智能新闻产品,都是技术、媒体等跨领域人才的深度合作的成果,智能时代的“新闻编辑室”不能只有新闻相关的从业人员,还需要数字内容生产者、社交媒体编辑、数据分析师、新闻编程工程师等新成员。兼具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和新闻学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顶尖媒体需要的新型人才。新闻传播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媒体全员培训要成为共识,使新闻从业者都了解智能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问题与不足,推进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促进人机协作,将智能技术带来的理念革新植入每一个采编人员的思维之中。与此同时,媒体的技术人员也应该加强新闻业务的学习,以业务提升作为技术开发、革新的导向性指标,开发出符合新闻价值的技术性产品。二者各取所长、相互融合,共同推进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

记者:在新闻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即时性、准确性、海量互动等方面代替甚至超越人类,却无法代替新闻从业者进行复杂的价值判断和深刻的逻辑分析。如何坚持价值引领,解决技术带来的新闻与信息偏向问题?

陈昌凤:目前,智能化在新闻业领域的应用还相当初级,多数机器人还处于“有能”而“无智”的状态,所从事的也基本上是无智式劳动——不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人工智能运用中重视“能”、更不要忽略“智”,要高度重视智能技术带来的新型媒介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将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相结合,以实现前所未有的生物信息和计算信息的链接,人机关系更加紧密和复杂。然而技术发展和信息传递的核心地位依然是人类和人性。技术的初衷和归宿只有在为人所用时才能真正体现出技术的价值和人本精神,实现智能技术的良性发展。防止价值判断上存在偏向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必须结合人类自己的价值判断,其中重要的做法,就是将人类的价值观“嵌入”算法程序。因此,智能技术的进步需要人本精神的价值引领,才能让未来新闻业的智能化发展闪耀人类的价值理性的光辉,从而担当起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

关键字:未来媒体智能

本文摘自:《南京日报》

x 以“人工智能+”谋划媒体未来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以“人工智能+”谋划媒体未来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9-03-21 17:12:09 本文摘自:《南京日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新论版新辟“对话全国新闻学院院长”系列访谈栏目,畅谈对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本期访谈嘉宾: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您怎么看待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推动媒体融合中发挥的作用?

陈昌凤:纵观媒体形态、产业、文化这些不同层面的媒体融合的历程,信息传播技术在每一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和未来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三大技术,正在驱动媒体的变革和传播理念的变迁。技术可以成为媒体发展的驱动力,在内容拓展、平台建设、信息采集和分发、用户交流等方面发挥创新作用。媒体可以站到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利用新技术创造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驱动体系,为媒体的发展开拓更宽广的道路,提升媒体的生产效率与传播效果。

以“人工智能+”谋划媒体未来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今年3月3日,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正式上岗新华社,参与到两会新闻播报中。对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发展趋势,您怎么评价?

陈昌凤:《硅谷百年史》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连同大数据、流媒体、虚拟现实等列为未来媒体的十大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启动媒体融合大潮后,智能技术又一次成为推动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关键力量。机器学习、自然语言、语音处理、视觉化等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传媒业态,提升用户交流能力和媒介体验,革新管理模式,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全新机遇。随着智能技术的运算能力、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深化,为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智能化写作、智能化分发、播报、智能化助手、人机互动等都将为新闻注入活力。在这一重大技术变革面前,媒体可以抓住机会、积极转型,以智能技术作为媒体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战略工具,以“人工智能+”的思维规划未来媒体的发展道路。

记者:能具体谈谈您所说的以“人工智能+”的思维规划未来媒体的发展道路吗?

陈昌凤:“技术+”将会成为新常态。首先,以技术为支撑,构建媒体底层业务架构。媒体以技术武装起来的平台作为运行各项业务的基础,带动相关部门协作运行。建立高效的媒体运作平台可以使媒体对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一次采编、多层加工、多元适配,提升新闻信息的加工速度及效率、满足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提升媒体竞争力的目的。第二,努力掌控技术的主导权。在上一轮中国媒体融合中,大部分传统媒体转型的做法是采用嫁接的方式,技术与内容的嫁接有时不能融合,互联网技术只是作为输血型工具,而不是造血型工具。媒体也未能有效地运用技术带来的数据红利和用户资源,并且在用户隐私保护、媒体决策执行、技术产品迭代、市场竞争等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媒体通过技术服务而获得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在新一轮智能浪潮之中,传统媒体不仅要加强技术团队的建设,更要通过技术与内容的开发创新来加强融合,瞄准新技术新趋势进行前瞻性布局。第三,建立一支懂技术、懂媒体的复合型、互补型媒体队伍,加强复合性媒体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目前国际上最出彩的智能新闻产品,都是技术、媒体等跨领域人才的深度合作的成果,智能时代的“新闻编辑室”不能只有新闻相关的从业人员,还需要数字内容生产者、社交媒体编辑、数据分析师、新闻编程工程师等新成员。兼具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和新闻学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顶尖媒体需要的新型人才。新闻传播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媒体全员培训要成为共识,使新闻从业者都了解智能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问题与不足,推进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促进人机协作,将智能技术带来的理念革新植入每一个采编人员的思维之中。与此同时,媒体的技术人员也应该加强新闻业务的学习,以业务提升作为技术开发、革新的导向性指标,开发出符合新闻价值的技术性产品。二者各取所长、相互融合,共同推进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

记者:在新闻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即时性、准确性、海量互动等方面代替甚至超越人类,却无法代替新闻从业者进行复杂的价值判断和深刻的逻辑分析。如何坚持价值引领,解决技术带来的新闻与信息偏向问题?

陈昌凤:目前,智能化在新闻业领域的应用还相当初级,多数机器人还处于“有能”而“无智”的状态,所从事的也基本上是无智式劳动——不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人工智能运用中重视“能”、更不要忽略“智”,要高度重视智能技术带来的新型媒介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将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相结合,以实现前所未有的生物信息和计算信息的链接,人机关系更加紧密和复杂。然而技术发展和信息传递的核心地位依然是人类和人性。技术的初衷和归宿只有在为人所用时才能真正体现出技术的价值和人本精神,实现智能技术的良性发展。防止价值判断上存在偏向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必须结合人类自己的价值判断,其中重要的做法,就是将人类的价值观“嵌入”算法程序。因此,智能技术的进步需要人本精神的价值引领,才能让未来新闻业的智能化发展闪耀人类的价值理性的光辉,从而担当起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

关键字:未来媒体智能

本文摘自:《南京日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