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数据库 → 正文

不使用IBM、Oracle、EMC,国产数据库能弯道超车吗?

责任编辑:jackye 作者:宋雪莲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04 08:49:34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一项来自于中国通信领域最大公司的相关测试,给国产数据库厂商带来了不小的振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移动”)委托浙江移动和河南移动进行的包括35大项、上百个小项的集群数据测试日前在中国移动内部公布,来自全国的11家国产数据库厂商中的9家完成了测试,其中,北京恒辉信达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恒辉信达”)以20%的测试项目中排名第一、50%的项目排名第二,最终获得综合排名位列第一。

据悉,除位列第二位的南大通用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南大通用”)此前购买了IBM的源代码后进行了数据库的改进以外,其他有7家都是完全的自主创新,业内人士表示,“这基本代表了国产数据库今后的技术方向”。

2013年6月“棱镜门”事件曝光,我国IT采购领域开展了一次去IOE运动,即在建立信息系统过程中不使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Oracle(甲骨文)、EMC(易安信)等国外产品,中国移动IT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移动二级技术专家郭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IOE,I(主机)和E(存储设备)的国产化已经有了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是去O(关系型数据库)迄今为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他们展开国内数据库厂商测试的重要原因。

3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2016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表示,被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显然是有后门的。在很多重要的领域,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应该用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进行替代。

“现在国产数据库发展很快,相信很快还会有新的国产数据库出来。”倪光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不足10%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数据库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说,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不过,因其是信息技术中的底层技术,所以一度不被公众认知。

“数据库不就是用来存数据的嘛。”这是普通人对数据库的最简单理解。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怎么把数据存进去,又怎么把存进去的数据快速高效地检索出来,便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郭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事关数据库的读写比例。“我们写数据也就是存数据的目的,就是要方便大家读取应用,所以好的数据库,其实写的需求很少,90%以上的功能是要能够读出来。”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积累,企业和部门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许多企业和部门都面临着“数据爆炸”。如何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如何挖掘大量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在不少领域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基础软件尤其是数据库领域,仍然是整个信息产业的短板。“大数据建设是离不开高性能的数据库软件的,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数据库市场上,以甲骨文、IBM为代表的国外数据库软件还处于主导地位。”郭强说。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数据库的市场需求在70亿元人民币以上,但是国产数据库加起来还不到5个亿,连10%都不到。

国产数据库产品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其发展步伐。以中国移动为例,郭强说,中国移动从电信分离出来时,整体的技术架构还很落后。“比如,那时都是脱机计费,所有的计费都存储在磁带上,一个月计一次,无法做到像现在这样的时时计费,也没有数据库便于检索。”

“移动服务的提升与重做计费系统息息相关。1999年分家时中国移动还没有自己的系统,数据库也是用的国外三大厂商的。”郭强表示,“其实当时我们也不知道用什么,软件开发商熟悉啥就用啥,不同的省份也在用着不同厂商的数据库。”

据郭强介绍,当时河南移动有几十万用户,用的是甲骨文7.3版本的数据库。但甲骨文当年在中国还没有办事处,国内对其技术的了解更是处于闭塞状态,处理手段极其有限。

“我们的数据量大,查询缓慢,数据库在运行当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使用,甚至一耽误就是一两天,需要技术人员通宵解决。”郭强说,2001年数字电话大幅出现以后,河南移动的数据量从十几万一下子增加到90多万,并且以每年500万的数量增长。“2003年数字电话普及以后,河南的移动用户很快就增加到了3000万,原本数据库也就需要三五台,后来增加到了几百台。而这时,数据库厂商已经是甲骨文一家独大了。”

此时,国产数据库尚处在萌芽阶段,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但除了政府网站以及涉及国家安全的部门以外,国产数据库远远达不到相关要求。

遭遇不公平待遇曾是家常便饭

国产数据库一度问题多多,所使用的领域也有限,这缘于,包括南大通用在内,国产数据库面临着极为尴尬的现状——少人可用。

据不完全统计,甲骨文一家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就超过500人,而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包括南大通用、武汉达梦、人大金仓、神舟通用等几家主流数据库企业在内,技术人员的总数也不过500人。

2013年“棱镜门”事件爆发后,“去IOE”被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界赋予了新内涵,尤其是在银行、电信、能源等关键行业,逐渐升级为一次国产与国外软硬件信息产业的对决。

据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IOE运动,其实是阿里巴巴造出的概念。其本意是,在阿里巴巴的IT架构中,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

2008年阿里提出去IOE时,还有不少人觉得是痴人说梦,但经过多年运营,阿里云已经完成了去IOE工作,即阿里云的硬件投入彻底抛弃了这三家传统企业,并且,经历几次“双十一”的挑战之后,该技术也趋于成熟。

该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阿里提出去IOE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外厂商的产品无法处理“双十一”的巨额交易量,因为他们就没有想到过会有国人“双十一”那样巨大的体量,所以阿里只能自己做。

如果没有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也许国产数据库的生存空间会更小。

据悉,在参与政府和国企央企的采购项目时,国产数据库遭遇不公平待遇是家常便饭。“因为此前大家都不大愿意用国产数据库。”某央企信息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选择国外的产品,出了问题,似乎也不用承担责任。而用国产的数据库则不行。”

2014年后,一些政企采购方开始主动联系国产数据库厂商。同样,在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下,IBM走上了“用技术换市场”的道路。2014年10月底,南大通用与IBM达成合作,获得了数据库行业五大金刚之一的Informix的数据库技术授权。基于该Informix源代码,南大通用可以自主构造产品,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各功能模块,也包括任何一行源代码,修改和增加的功能代码亦无需反馈给IBM。

“凡是牵扯到大国利益的技术,对方封锁保密,都很难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倪光南说。

这印证了某参与测试的厂商负责人的看法,南大通用在中国移动的测试中位列第二名,“这说明,能够完全读懂和应用那些源代码还需假以时日。”

给国产数据库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移动前两年一直在做去IOE的研究,除了安全考虑以外,还有降低成本的考虑。“人们都说我们的资费高,其实,仅IOE占我们IT投资的成本就将近90%,一台小型机就好几百万,代价太大了。” 郭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我们使用数据库的历程,先是自己培养了很多人去熟悉,而为了去IOE,我们也投入了很多人。”郭强表示,“替换国外厂家,我们一直在做努力,测试国产数据库好不好用是第一步。”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政策给了国产数据库机会。但是,我们的用户会给国产数据库更多机会吗?

过程慢太烧钱是国产数据库研发遇到的普遍问题,“一年出成果不现实,两年可能只搭出一个框架。”业内人士表示,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十几个亿都没有结果。“一旦方向错了,所有的投入就会打水漂,所以谁也不愿意多做。”

以恒辉信达为例,恒辉信达总裁王志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们供养着100多人的研发队伍,五六年间除了投入就是投入,好几千万进去,一直没有产出。

郭强表示,事实上,即便是国际知名的数据库厂商,产品再好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在用的过程中进行不断改进,才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美国的数据库是经过几年的沉淀期才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我们国产数据库也需要过程,需要时间沉淀,需要一定的扶持。”郭强表示,我们一直受制于国外数据库,比如我们向甲骨文提出自己的修改需求以后,经常是被要求一遍遍上传,但是一年也不给处理。如果我们的源代码数据库都是我们自己的,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有效修改了。”

“国产数据库弯道超车的时代,要大胆尝试,当然失败的几率也大。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国产数据库厂家出现,今后不再依赖于别人,由别人制定规则。”郭强说。

关键字:国产数据库IBM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x 不使用IBM、Oracle、EMC,国产数据库能弯道超车吗?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数据库 → 正文

不使用IBM、Oracle、EMC,国产数据库能弯道超车吗?

责任编辑:jackye 作者:宋雪莲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04 08:49:34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一项来自于中国通信领域最大公司的相关测试,给国产数据库厂商带来了不小的振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移动”)委托浙江移动和河南移动进行的包括35大项、上百个小项的集群数据测试日前在中国移动内部公布,来自全国的11家国产数据库厂商中的9家完成了测试,其中,北京恒辉信达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恒辉信达”)以20%的测试项目中排名第一、50%的项目排名第二,最终获得综合排名位列第一。

据悉,除位列第二位的南大通用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南大通用”)此前购买了IBM的源代码后进行了数据库的改进以外,其他有7家都是完全的自主创新,业内人士表示,“这基本代表了国产数据库今后的技术方向”。

2013年6月“棱镜门”事件曝光,我国IT采购领域开展了一次去IOE运动,即在建立信息系统过程中不使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Oracle(甲骨文)、EMC(易安信)等国外产品,中国移动IT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移动二级技术专家郭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IOE,I(主机)和E(存储设备)的国产化已经有了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是去O(关系型数据库)迄今为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他们展开国内数据库厂商测试的重要原因。

3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2016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表示,被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显然是有后门的。在很多重要的领域,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应该用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进行替代。

“现在国产数据库发展很快,相信很快还会有新的国产数据库出来。”倪光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不足10%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数据库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说,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不过,因其是信息技术中的底层技术,所以一度不被公众认知。

“数据库不就是用来存数据的嘛。”这是普通人对数据库的最简单理解。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怎么把数据存进去,又怎么把存进去的数据快速高效地检索出来,便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郭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事关数据库的读写比例。“我们写数据也就是存数据的目的,就是要方便大家读取应用,所以好的数据库,其实写的需求很少,90%以上的功能是要能够读出来。”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积累,企业和部门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许多企业和部门都面临着“数据爆炸”。如何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如何挖掘大量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在不少领域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基础软件尤其是数据库领域,仍然是整个信息产业的短板。“大数据建设是离不开高性能的数据库软件的,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数据库市场上,以甲骨文、IBM为代表的国外数据库软件还处于主导地位。”郭强说。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数据库的市场需求在70亿元人民币以上,但是国产数据库加起来还不到5个亿,连10%都不到。

国产数据库产品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其发展步伐。以中国移动为例,郭强说,中国移动从电信分离出来时,整体的技术架构还很落后。“比如,那时都是脱机计费,所有的计费都存储在磁带上,一个月计一次,无法做到像现在这样的时时计费,也没有数据库便于检索。”

“移动服务的提升与重做计费系统息息相关。1999年分家时中国移动还没有自己的系统,数据库也是用的国外三大厂商的。”郭强表示,“其实当时我们也不知道用什么,软件开发商熟悉啥就用啥,不同的省份也在用着不同厂商的数据库。”

据郭强介绍,当时河南移动有几十万用户,用的是甲骨文7.3版本的数据库。但甲骨文当年在中国还没有办事处,国内对其技术的了解更是处于闭塞状态,处理手段极其有限。

“我们的数据量大,查询缓慢,数据库在运行当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使用,甚至一耽误就是一两天,需要技术人员通宵解决。”郭强说,2001年数字电话大幅出现以后,河南移动的数据量从十几万一下子增加到90多万,并且以每年500万的数量增长。“2003年数字电话普及以后,河南的移动用户很快就增加到了3000万,原本数据库也就需要三五台,后来增加到了几百台。而这时,数据库厂商已经是甲骨文一家独大了。”

此时,国产数据库尚处在萌芽阶段,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但除了政府网站以及涉及国家安全的部门以外,国产数据库远远达不到相关要求。

遭遇不公平待遇曾是家常便饭

国产数据库一度问题多多,所使用的领域也有限,这缘于,包括南大通用在内,国产数据库面临着极为尴尬的现状——少人可用。

据不完全统计,甲骨文一家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就超过500人,而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包括南大通用、武汉达梦、人大金仓、神舟通用等几家主流数据库企业在内,技术人员的总数也不过500人。

2013年“棱镜门”事件爆发后,“去IOE”被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界赋予了新内涵,尤其是在银行、电信、能源等关键行业,逐渐升级为一次国产与国外软硬件信息产业的对决。

据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IOE运动,其实是阿里巴巴造出的概念。其本意是,在阿里巴巴的IT架构中,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

2008年阿里提出去IOE时,还有不少人觉得是痴人说梦,但经过多年运营,阿里云已经完成了去IOE工作,即阿里云的硬件投入彻底抛弃了这三家传统企业,并且,经历几次“双十一”的挑战之后,该技术也趋于成熟。

该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阿里提出去IOE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外厂商的产品无法处理“双十一”的巨额交易量,因为他们就没有想到过会有国人“双十一”那样巨大的体量,所以阿里只能自己做。

如果没有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也许国产数据库的生存空间会更小。

据悉,在参与政府和国企央企的采购项目时,国产数据库遭遇不公平待遇是家常便饭。“因为此前大家都不大愿意用国产数据库。”某央企信息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选择国外的产品,出了问题,似乎也不用承担责任。而用国产的数据库则不行。”

2014年后,一些政企采购方开始主动联系国产数据库厂商。同样,在国产化替代的浪潮下,IBM走上了“用技术换市场”的道路。2014年10月底,南大通用与IBM达成合作,获得了数据库行业五大金刚之一的Informix的数据库技术授权。基于该Informix源代码,南大通用可以自主构造产品,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各功能模块,也包括任何一行源代码,修改和增加的功能代码亦无需反馈给IBM。

“凡是牵扯到大国利益的技术,对方封锁保密,都很难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倪光南说。

这印证了某参与测试的厂商负责人的看法,南大通用在中国移动的测试中位列第二名,“这说明,能够完全读懂和应用那些源代码还需假以时日。”

给国产数据库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移动前两年一直在做去IOE的研究,除了安全考虑以外,还有降低成本的考虑。“人们都说我们的资费高,其实,仅IOE占我们IT投资的成本就将近90%,一台小型机就好几百万,代价太大了。” 郭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我们使用数据库的历程,先是自己培养了很多人去熟悉,而为了去IOE,我们也投入了很多人。”郭强表示,“替换国外厂家,我们一直在做努力,测试国产数据库好不好用是第一步。”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政策给了国产数据库机会。但是,我们的用户会给国产数据库更多机会吗?

过程慢太烧钱是国产数据库研发遇到的普遍问题,“一年出成果不现实,两年可能只搭出一个框架。”业内人士表示,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十几个亿都没有结果。“一旦方向错了,所有的投入就会打水漂,所以谁也不愿意多做。”

以恒辉信达为例,恒辉信达总裁王志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们供养着100多人的研发队伍,五六年间除了投入就是投入,好几千万进去,一直没有产出。

郭强表示,事实上,即便是国际知名的数据库厂商,产品再好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在用的过程中进行不断改进,才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美国的数据库是经过几年的沉淀期才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我们国产数据库也需要过程,需要时间沉淀,需要一定的扶持。”郭强表示,我们一直受制于国外数据库,比如我们向甲骨文提出自己的修改需求以后,经常是被要求一遍遍上传,但是一年也不给处理。如果我们的源代码数据库都是我们自己的,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有效修改了。”

“国产数据库弯道超车的时代,要大胆尝试,当然失败的几率也大。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国产数据库厂家出现,今后不再依赖于别人,由别人制定规则。”郭强说。

关键字:国产数据库IBM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