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专才:“走俏”变“紧缺”

责任编辑:王李通 作者:樊丽萍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02 08:39:20 本文摘自:文汇报

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国内学术界最近动静不小。中科院院士马志明说,上月他每周都在见证一家全新的、和大数据相关的研究机构或研究平台诞生。从中科院系统内部培育的重点实验室到国家基金委的“双清论坛”,再到日前上海财经大学携手国家统计局成立“大数据统计科学中心”—一个信号已经非常清晰:对大数据的深挖和系统研究,已是板上钉钉的国家战略。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工程师非常紧缺。”根据一些机构的测算,未来5年,国内各行各业需要的大数据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1000万左右。

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处理手段还远不够

大数据正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变。以保险业的车险为例,如果在每辆汽车上加载一个行驶监测设备,保险公司就可以轻松掌握每一个用户的车辆使用情况、个人驾驶习惯等。基于这些关键数据,保险公司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定制”不同的车险品种,从而提高投保的精准率。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周勇教授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已察觉,大数据是一座“富矿”,对大数据的收集、深挖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很多的发展机会。

但开掘“富矿”并不容易。比如,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处理手段,目前还远远不够。有业内人士做过测算,假设一个城市有3万个左右摄像头,在不经任何加工的情况下原始保存连续两个月的图像信息,耗资将高达上百亿元人民币。除了要解决数据存储的基础设施问题,如何从海量的图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也是目前学界正在加紧研究的课题。

“过去10年至15年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给全人类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信息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现在还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更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决策,都会被大数据推着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大数据统计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范剑青教授说,对大数据的研究固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但按照目前美国学术界的共同看法,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三者结合是构成分析、研究大数据的基础。

研究机构比企业更缺大数据专业人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专业数据处理人才已从“走俏”变成“紧缺”。“过去我们的毕业生一般喜欢到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单位就业,做一些和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但现在,互联网公司、大型药企都开出高薪抢人。”周勇说。颇有意思的是,来自企业的高薪揽才,客观上让学术界“尴尬”:“现在最需要、最缺少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其实是高校和研究机构。高起点、高水平的研究亟需高层次的人才加盟,但因为科研机构的待遇不如企业,留住人才成了一桩难事。”

大数据“捧红”了作为传统学科的统计学;但另一方面,统计学受到的来自大数据的挑战,也比其他学科要猛烈得多。

“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统计方法显得失效,而且用统计的手段进行经济预测的功能,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据介绍,国家统计局目前已经在和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合作,深度开发挖掘大量实时在线的搜索数据,从而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过去,统计数据对经济走势预测、对宏观决策的作用往往是“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而今后,“经济雷达”在预测、预警时发挥的功效会显得更具时效性。

“有了互联网、大数据,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时效明显增强,无论是专业的统计部门还是智库,不用再为拿不到真实数据而烦恼了。”也有一位统计学专家告诉记者,虽然数据来源多样、获取渠道多样是大数据时代的“红利”,但它同时也滋生出信息安全、用户隐私权保护方面的新问题。

“学界与业界对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和挑战有不同层次的关注、感受,业界有强烈的问题驱动,学界则对面临的学术任务非常明晰。”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说,上海财大此次联合国家统计局成立“大数据统计科学中心”,初衷就是聚焦国家战略,形成在大数据研究、社会经济统计等领域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学校的优势学科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关键字:数据来源大数据

本文摘自:文汇报

x 大数据专才:“走俏”变“紧缺”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专才:“走俏”变“紧缺”

责任编辑:王李通 作者:樊丽萍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4-02 08:39:20 本文摘自:文汇报

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国内学术界最近动静不小。中科院院士马志明说,上月他每周都在见证一家全新的、和大数据相关的研究机构或研究平台诞生。从中科院系统内部培育的重点实验室到国家基金委的“双清论坛”,再到日前上海财经大学携手国家统计局成立“大数据统计科学中心”—一个信号已经非常清晰:对大数据的深挖和系统研究,已是板上钉钉的国家战略。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工程师非常紧缺。”根据一些机构的测算,未来5年,国内各行各业需要的大数据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1000万左右。

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处理手段还远不够

大数据正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变。以保险业的车险为例,如果在每辆汽车上加载一个行驶监测设备,保险公司就可以轻松掌握每一个用户的车辆使用情况、个人驾驶习惯等。基于这些关键数据,保险公司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定制”不同的车险品种,从而提高投保的精准率。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周勇教授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已察觉,大数据是一座“富矿”,对大数据的收集、深挖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很多的发展机会。

但开掘“富矿”并不容易。比如,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处理手段,目前还远远不够。有业内人士做过测算,假设一个城市有3万个左右摄像头,在不经任何加工的情况下原始保存连续两个月的图像信息,耗资将高达上百亿元人民币。除了要解决数据存储的基础设施问题,如何从海量的图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也是目前学界正在加紧研究的课题。

“过去10年至15年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给全人类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信息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现在还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更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决策,都会被大数据推着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大数据统计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范剑青教授说,对大数据的研究固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但按照目前美国学术界的共同看法,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三者结合是构成分析、研究大数据的基础。

研究机构比企业更缺大数据专业人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专业数据处理人才已从“走俏”变成“紧缺”。“过去我们的毕业生一般喜欢到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单位就业,做一些和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但现在,互联网公司、大型药企都开出高薪抢人。”周勇说。颇有意思的是,来自企业的高薪揽才,客观上让学术界“尴尬”:“现在最需要、最缺少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其实是高校和研究机构。高起点、高水平的研究亟需高层次的人才加盟,但因为科研机构的待遇不如企业,留住人才成了一桩难事。”

大数据“捧红”了作为传统学科的统计学;但另一方面,统计学受到的来自大数据的挑战,也比其他学科要猛烈得多。

“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统计方法显得失效,而且用统计的手段进行经济预测的功能,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据介绍,国家统计局目前已经在和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合作,深度开发挖掘大量实时在线的搜索数据,从而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过去,统计数据对经济走势预测、对宏观决策的作用往往是“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而今后,“经济雷达”在预测、预警时发挥的功效会显得更具时效性。

“有了互联网、大数据,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时效明显增强,无论是专业的统计部门还是智库,不用再为拿不到真实数据而烦恼了。”也有一位统计学专家告诉记者,虽然数据来源多样、获取渠道多样是大数据时代的“红利”,但它同时也滋生出信息安全、用户隐私权保护方面的新问题。

“学界与业界对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和挑战有不同层次的关注、感受,业界有强烈的问题驱动,学界则对面临的学术任务非常明晰。”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说,上海财大此次联合国家统计局成立“大数据统计科学中心”,初衷就是聚焦国家战略,形成在大数据研究、社会经济统计等领域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学校的优势学科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关键字:数据来源大数据

本文摘自:文汇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