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先推广应用再谈“共享”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蔡若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30 20:06:03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导报

大数据,既是各种类型的应用数据,也是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如今,它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至一个企业,大至一座城市,都在谈论大数据,也期待着借助大数据的应用,让企业更智能,让城市更智慧。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城市论坛“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分论坛上,清华大学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邱东晓指出,发展大数据将跨越两道鸿沟。从顺序上看,目前应先聚焦推广应用,跨越产业应用创新这第一道鸿沟,然后再谈数据共享,跨越数据联通共享创新这第二道鸿沟。

大数据之热

因为大数据,贵阳近年来赚足了风头。2014~2015年,依靠布局大数据,贵阳创造了5个“中国第一”——中国首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中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中国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中国首个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城市和中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2015~2016年,随着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贵阳在美国知名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中问鼎最具表现力的城市,甚至超过了北上广深。

某种程度上,大数据战略助推了贵阳驶入发展快车道。大数据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著名城市专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大数据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正在到来的新时代。它意味着新的思维范式、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服务业态。通过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

概念看似抽象,但实际上近年来大数据已经有了很多实际应用。社交网络、打车软件、网上购物、公共交通等等领域,均在借助大数据实现更好的服务。

近年来,我国的大数据之热亦有目共睹。各种场合大家都在讨论大数据,很多成果都采用了大数据研究。2015年,国家层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下称《纲要》),规划了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十大工程,涉及政府治理、公共服务、工农业和新兴产业、万众创新、网络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对此,各省市积极响应,一马当先的贵阳则已经初尝大数据的“甜头”。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报告,2013年以来,国内与大数据相关的报道、技术和政策法规数量都在明显增多。经测算,2015年大数据对我国经济整体的贡献带动经济增长0.58%~0.95%。报告预计,大数据未来仍然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比较积极的贡献。

现阶段比共享更重要的是应用

人人都在谈论大数据,其中,“开放共享”被认为是大数据竞争战略的核心。

毕竟,谁都无法独自完成大数据的采集,开放共享各类数据资源,是实现大数据分析,并据此提供相应服务的前提。

尽管如此,清华大学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邱东晓却提出,数据联通共享是大数据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道鸿沟,但我们现在连第一道鸿沟都未跨越。邱东晓口中的“第一道鸿沟”是——产业应用创新鸿沟。其在深入东莞等城市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工业2.0时代,即已经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但论大数据应用,连华为这样的大企业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口水已过,鸿沟尤在。”邱东晓认为,此前的大数据之热基本上还处于理论阶段,现在要开始进入真正的实践阶段了。而实践阶段需要依次跨越产业应用创新鸿沟和数据联通创新鸿沟两大鸿沟。“现在的问题是,应用还没想好就想到联通、创新、重构了。其实,应用推开后才能讲联通共享。”邱东晓说。

邱东晓坦言,产业升级需要大数据,很多企业也想应用大数据,但往往实施方向不明。在他看来,方向不明的一个首要原因,可能就是如今仍将多个阶段混为一谈,而没有聚焦于先突破第一道应用创新鸿沟。此外,还存在一系列原因制约着大数据应用的推广。

邱东晓列出的原因包括:大数据行业仍缺乏足够的行业案例、知识和人才储备,特别是缺乏复合型人才,以及有效的业务和技术协作方式;目前互联网和数据产业垄断明显,业界缺少有力联合,缺少中立可信赖的创新生态;大数据效益难以判断,导致缺少实验性平台;许多大数据创新孵化器和园区缺少实质内容,等等。

总而言之,大数据很美,但现阶段,比起联通共享数据,我们更应该先解决应用推广的问题。实际上,《纲要》已经提出了“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目标,要求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并形成一批满足大数据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距离这些目标的实现,我们还有5~10年的时间。

开放共享数据从政府做起

当然,大数据发展终究绕不过共享阶段。《纲要》中给出具体时间表的目标是: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20年底前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

总的来看,这些都是率先从政府自身出发,要求共享的数据资源。但从过去的经验看,政府自身开放共享数据也并不容易。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连峰回忆,早在2000年,北京就开始抓“数字城管”建设,十几年间,人、地、物、事之类的信息组织罗列了26个台账,但很难做到融合。“每个月出一本厚厚的台账,但外地融合不了,区县和市局的也融合不了。虽然可以报数,但现在看这些数字是不准确的。”王连峰说。

部门内的数据融合都是问题,更毋庸说部门间的数据开放了。此前有媒体对这一议题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政府各部门对开放和共享数据并不太积极,主要原因之一是数据开放触及部门利益。

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曙光集团副总裁聂华曾透露,其在与工信部一位官员交流数据开放话题时,对方持不乐观态度。“政府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数据准不准,自己说了算。而当数据开放共享之后,一些部门的弱点便会完全暴露出来,这是他们所不愿面对的,势必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型期。”他说。

其实,与近年来“大数据之热”相关的概念还有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等。这些同样要求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已经提出了一套数据开放共享的建议,即思想认识上要到位,组织形式上要强化。“如设立工作小组、强化‘一把手’领导和组织协调,从而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商决策、共同管理的领导推进机制,协调解决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和部门利益调整等难题。专项上则应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积极性,形成条块结合、协调共享的推进机制。”

关键字:思维范式共享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导报

x 大数据,先推广应用再谈“共享”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先推广应用再谈“共享”

责任编辑:editor006 作者:蔡若愚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30 20:06:03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导报

大数据,既是各种类型的应用数据,也是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如今,它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至一个企业,大至一座城市,都在谈论大数据,也期待着借助大数据的应用,让企业更智能,让城市更智慧。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城市论坛“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分论坛上,清华大学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邱东晓指出,发展大数据将跨越两道鸿沟。从顺序上看,目前应先聚焦推广应用,跨越产业应用创新这第一道鸿沟,然后再谈数据共享,跨越数据联通共享创新这第二道鸿沟。

大数据之热

因为大数据,贵阳近年来赚足了风头。2014~2015年,依靠布局大数据,贵阳创造了5个“中国第一”——中国首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中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中国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中国首个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城市和中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2015~2016年,随着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贵阳在美国知名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中问鼎最具表现力的城市,甚至超过了北上广深。

某种程度上,大数据战略助推了贵阳驶入发展快车道。大数据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著名城市专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大数据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正在到来的新时代。它意味着新的思维范式、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服务业态。通过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

概念看似抽象,但实际上近年来大数据已经有了很多实际应用。社交网络、打车软件、网上购物、公共交通等等领域,均在借助大数据实现更好的服务。

近年来,我国的大数据之热亦有目共睹。各种场合大家都在讨论大数据,很多成果都采用了大数据研究。2015年,国家层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下称《纲要》),规划了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十大工程,涉及政府治理、公共服务、工农业和新兴产业、万众创新、网络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对此,各省市积极响应,一马当先的贵阳则已经初尝大数据的“甜头”。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报告,2013年以来,国内与大数据相关的报道、技术和政策法规数量都在明显增多。经测算,2015年大数据对我国经济整体的贡献带动经济增长0.58%~0.95%。报告预计,大数据未来仍然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比较积极的贡献。

现阶段比共享更重要的是应用

人人都在谈论大数据,其中,“开放共享”被认为是大数据竞争战略的核心。

毕竟,谁都无法独自完成大数据的采集,开放共享各类数据资源,是实现大数据分析,并据此提供相应服务的前提。

尽管如此,清华大学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邱东晓却提出,数据联通共享是大数据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道鸿沟,但我们现在连第一道鸿沟都未跨越。邱东晓口中的“第一道鸿沟”是——产业应用创新鸿沟。其在深入东莞等城市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工业2.0时代,即已经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但论大数据应用,连华为这样的大企业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口水已过,鸿沟尤在。”邱东晓认为,此前的大数据之热基本上还处于理论阶段,现在要开始进入真正的实践阶段了。而实践阶段需要依次跨越产业应用创新鸿沟和数据联通创新鸿沟两大鸿沟。“现在的问题是,应用还没想好就想到联通、创新、重构了。其实,应用推开后才能讲联通共享。”邱东晓说。

邱东晓坦言,产业升级需要大数据,很多企业也想应用大数据,但往往实施方向不明。在他看来,方向不明的一个首要原因,可能就是如今仍将多个阶段混为一谈,而没有聚焦于先突破第一道应用创新鸿沟。此外,还存在一系列原因制约着大数据应用的推广。

邱东晓列出的原因包括:大数据行业仍缺乏足够的行业案例、知识和人才储备,特别是缺乏复合型人才,以及有效的业务和技术协作方式;目前互联网和数据产业垄断明显,业界缺少有力联合,缺少中立可信赖的创新生态;大数据效益难以判断,导致缺少实验性平台;许多大数据创新孵化器和园区缺少实质内容,等等。

总而言之,大数据很美,但现阶段,比起联通共享数据,我们更应该先解决应用推广的问题。实际上,《纲要》已经提出了“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目标,要求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并形成一批满足大数据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距离这些目标的实现,我们还有5~10年的时间。

开放共享数据从政府做起

当然,大数据发展终究绕不过共享阶段。《纲要》中给出具体时间表的目标是: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20年底前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

总的来看,这些都是率先从政府自身出发,要求共享的数据资源。但从过去的经验看,政府自身开放共享数据也并不容易。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连峰回忆,早在2000年,北京就开始抓“数字城管”建设,十几年间,人、地、物、事之类的信息组织罗列了26个台账,但很难做到融合。“每个月出一本厚厚的台账,但外地融合不了,区县和市局的也融合不了。虽然可以报数,但现在看这些数字是不准确的。”王连峰说。

部门内的数据融合都是问题,更毋庸说部门间的数据开放了。此前有媒体对这一议题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政府各部门对开放和共享数据并不太积极,主要原因之一是数据开放触及部门利益。

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曙光集团副总裁聂华曾透露,其在与工信部一位官员交流数据开放话题时,对方持不乐观态度。“政府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数据准不准,自己说了算。而当数据开放共享之后,一些部门的弱点便会完全暴露出来,这是他们所不愿面对的,势必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型期。”他说。

其实,与近年来“大数据之热”相关的概念还有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等。这些同样要求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已经提出了一套数据开放共享的建议,即思想认识上要到位,组织形式上要强化。“如设立工作小组、强化‘一把手’领导和组织协调,从而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商决策、共同管理的领导推进机制,协调解决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和部门利益调整等难题。专项上则应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积极性,形成条块结合、协调共享的推进机制。”

关键字:思维范式共享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导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