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我们都是大数据时代的“透明人”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4-01 14:36:49 本文摘自:北京晚报

 

我们都是大数据时代的“透明人”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司空见惯的一天:早上起床后抓起手机看当天天气预报,然后是查询上班路线,再接下来打开汽车导航,上班后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并不时用手机与外面联系,下班后通过手机APP订餐、购买电影或演出票,回家后通过互联网电视收看节目……“不论你喜欢与否,你的生活已经受控于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一书的作者看来,几乎每一刻我们都在为大数据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就是这样看似再寻常不过的日常生活,我们一天的行踪、偏好(哪怕有时仅仅只是一个闪念),早就暴露无遗,某种意义上,我们越来越像是一个没有私密可言的“透明人”。

技术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既会给你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会在悄无声息中肆意“偷”走你的信息,根本不在乎你的情绪,这正是本书所要阐明的核心所在。书中每一章都展示了人们在家庭和工作中的日常活动如何成为大数据收集的一部分。或因第一作者本人有过白宫首席信息官的特殊经历,对大数据接触较多,对信息技术更为敏感,所以本书能够针对性提出个人避免隐私泄露的实操举措。此外,本书对改进公共监管举措、完善法律的思考亦不乏真知灼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曾慨叹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今天我们则像是生活在一个数据爆炸甚至过剩的年代。资料表明,全球数据正在迅速增长,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全球将会有240亿台连接设备,其中一半是可移动的。届时,全球年数据产生量将会达到2009年的45倍。美国统计学家纳特·西尔弗也在《信号与噪声》一书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人类一天创造的内容甚至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内容。在本书作者看来,大数据越是这样蓬勃发展,对公众私密生活的威胁越可能“雪上加霜”。

大数据不仅改变了我们,还“战胜”了我们。2016年的“人机大战”无异于大数据对人类智商的一次不经意“嘲弄”:由谷歌公司研造的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围棋,挑战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最终以4:1获胜。就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一言以蔽之——人工智能的胜利其实就是大数据的胜利。素以智慧自居的人类败给了自己亲手创造的大数据,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关键字:透明人谷歌数据挖掘

本文摘自:北京晚报

x 我们都是大数据时代的“透明人”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我们都是大数据时代的“透明人”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4-01 14:36:49 本文摘自:北京晚报

 

我们都是大数据时代的“透明人”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司空见惯的一天:早上起床后抓起手机看当天天气预报,然后是查询上班路线,再接下来打开汽车导航,上班后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并不时用手机与外面联系,下班后通过手机APP订餐、购买电影或演出票,回家后通过互联网电视收看节目……“不论你喜欢与否,你的生活已经受控于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一书的作者看来,几乎每一刻我们都在为大数据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就是这样看似再寻常不过的日常生活,我们一天的行踪、偏好(哪怕有时仅仅只是一个闪念),早就暴露无遗,某种意义上,我们越来越像是一个没有私密可言的“透明人”。

技术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既会给你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会在悄无声息中肆意“偷”走你的信息,根本不在乎你的情绪,这正是本书所要阐明的核心所在。书中每一章都展示了人们在家庭和工作中的日常活动如何成为大数据收集的一部分。或因第一作者本人有过白宫首席信息官的特殊经历,对大数据接触较多,对信息技术更为敏感,所以本书能够针对性提出个人避免隐私泄露的实操举措。此外,本书对改进公共监管举措、完善法律的思考亦不乏真知灼见。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曾慨叹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今天我们则像是生活在一个数据爆炸甚至过剩的年代。资料表明,全球数据正在迅速增长,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全球将会有240亿台连接设备,其中一半是可移动的。届时,全球年数据产生量将会达到2009年的45倍。美国统计学家纳特·西尔弗也在《信号与噪声》一书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人类一天创造的内容甚至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内容。在本书作者看来,大数据越是这样蓬勃发展,对公众私密生活的威胁越可能“雪上加霜”。

大数据不仅改变了我们,还“战胜”了我们。2016年的“人机大战”无异于大数据对人类智商的一次不经意“嘲弄”:由谷歌公司研造的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围棋,挑战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最终以4:1获胜。就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一言以蔽之——人工智能的胜利其实就是大数据的胜利。素以智慧自居的人类败给了自己亲手创造的大数据,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关键字:透明人谷歌数据挖掘

本文摘自:北京晚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