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广东智能制造进阶:从“机器换人”到“数据换人”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 杜弘禹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6-12 11:54:45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继“机器换人”后,不少广东制造企业正开始进一步探索“数据换人”,即加速将工业大数据应用到销售、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决策等各环节,探索迈向智能制造的本土化路径。

过去三十多年,作为中国制造大省的广东制造业延续的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驱动的传统模式,如今正被工业机器人和工业大数据深度改写。

位于广东佛山的一家叫做维尚家具的工厂,车间里人很少,工业机器人已替换掉大部分岗位,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工业大数据贯穿于订单、设计、生产和配送的全流程,进一步将这种“替代效应”发挥到极致。

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广东致力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其着力点之一便是通过“机器换人”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但这只是起步,工业大数据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和灵魂。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珠三角多个制造业城市调研发现,继“机器换人”后,不少广东制造企业正开始进一步探索“数据换人”,即加速将工业大数据应用到销售、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决策等各环节,探索迈向智能制造的本土化路径。

与此同时,凭借庞大的应用市场需求,加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广东亦逐步吸引一批工业大数据企业入驻,产业聚集效应初显,“以需引供”模式逐渐奏效。

近日在贵阳落幕的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的国内首部《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1》显示,广东的“大数据发展指数”位居全国所有省区市首位。

这一“领跑者”身份,折射出的是广东在大数据时代的多维度探索,特别是在工业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发展领域。

从“机器换人”到“数据换人”

过去几年,积极谋求加速制造业转型的广东,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机器换人”运动。如今,一批制造企业又开始进一步尝试将工业大数据应用到销售、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决策等环节,试图寻找一条更为本土化的智能制造“进阶”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维尚家具的工厂看到,生产线上,不同板材在同时流转着,它们在开料完成后就都被贴上一个专属二维码,大数据系统以此完成对生产的组织,以及对机器和工人的指挥。

如果按线性理解,维尚模式大致是:一方面,依托庞大的户型数据库,精准识别,并且高效对接着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客户下单之后,数据传回车间的过程中,大数据分析系统再对所有订单进行“拆单”和“合单”,进而展开“混线生产”。

从这一点来看,“机器换人”更多是为智能制造奠定基础,工业大数据应用才是关键的“催化剂”。有别于前者直观地对劳动力的简单替换,后者更多被能从“智慧”层面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帮助,从更高层面替代人,完成一些人无法完成的工作。

“我们已经实现‘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设计什么、生产什么’。”维尚家具创始人付建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更帮助该企业突破个性化定制和大规模生产间的瓶颈,带来全新的智能制造和商业模式。

“机器换人是工业3.0,而软件和数据换人才是4.0。”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杨娟认为,工业大数据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其途径就包括智能生产、增质提效等。

现实中,上述的维尚家具也并非孤例。广东另一制造业重镇,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类似探索正在一些企业悄然展开。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向21世界经济报道记者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对机床主轴电流大数据监控与对比,实时检测刀具破损情况,及时停机,仅此一项就降低29%综合成本。

“过去靠人来判断刀具损耗,一旦发现往往太迟,比较严重的甚至逼停整个生产线。”该公司智能制造事业群方案工程师徐海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工业大数据将此一举解决。

此外,劲胜通过大数据分析并优化工艺,使得生产线上某个加工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15.38%,“相当于多了50台数控机床”。

广东制造业转型逻辑之一,即希望通过工业大数据“驱动”产品、生产、管理、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重构生产力和竞争力。

广东早前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引导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应用,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新模式,及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此前曾披露,广东计划在该试验区支持建设30家左右“数据工厂”,并将重点在电子信息、汽车和摩托制造五金、纺织服装民爆建材等行业推动形成“数据驱动”制造新模式。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研发中心主任李晓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工业升级换代实际上是一个在向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向的过程。当前,广东不少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探索,这将为未来广东智能制造奠定一定基础,但过程将相对漫长,转型企业应着重在自动化迈向智能化上下功夫。

广东的探索亦契合国家层面的方向指引。前述的数博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创新驱动的主战场,也是大数据的核心应用领域。深化大数据创新应用,对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大数据企业加速集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广东大数据产业亦被激活。

一方面,一些本土制造业企业在完成自身智能制造升级,积累有一定工业大数据应用经验之后,转型成为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也就是“先改造自己再改造别人”。

另一方面,不少省外的工业大数据企业、智能制造企业近年来也纷纷加速涌入广东。

多位分析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所产生的庞大市场,成为这些企业入场布局的直接诱因,尤其过去几年广东掀起“机器换人”运动,进一步刺激需求爆发。

从广东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速度和规模,或可大致猜测其工业大数据市场的大小。

广东省经信委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全省新增应用机器人达2.2万台,总量超过6万台,保有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未来,该省每年还计划要新增应用2万台左右。

同时,除庞大需求市场外,广东相对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亦成为一批工业大数据企业崛起和涌入的重要因素。

6月8日在佛山的一场招商引资推介会上,阿里云就与该市南海区政府签下战略合作项目,双方合作重点就是包括:共同推动以大数据助推企业提升转型,建设广东智慧制造示范样板工程。

阿里云副总裁孙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阿里云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对接南海产业集群,帮助南海企业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提升效能、提升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孙炯进一步表示,广东各类消费品大量来自当地制造业行业的输出,而阿里提出的“新制造”理念中,第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生产和市场联系起来。阿里平台也希望从传统的B2B模式向C2B、C2M转变,实现以市场引领生产,帮助改变传统的低价值制造模式。

而早早就进入广东布局的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则已经尝到“甜头”。该企业主要从事智能制造感知产品、装备和解决方案研发生产,这也是工业大数据中数据采集的核心部件。

该企业总经理王瑜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6年企业营收爆发式增至约7400多万元,为上年数倍,2017年预计还将翻倍。

另一方面,本土制造业企业转型成为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的亦不乏案例。

上述劲胜精密就是代表,今年3月份,劲胜精密发布的公告称,该公司首次获得智能制造服务业务的订单,为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智能制造信息化改造服务,金额为960万元。

劲胜精密总经理特别助理陈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除传统业务板块外,该企业下一步战略重点是发力包括工业大数据在内的智能制造相关业务,转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这亦是广东在政策上希望引导的方向。

2016年的《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到2020年要使大数据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规模达6000亿元。

上述计划提出,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形成一批融合大数据的新兴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和服务,若干大数据产业链重大项目落地集聚发展,大数据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较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

此外,《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也提出,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数据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2020年底前,引进和培育6家左右大数据龙头企业,150家左右大数据服务、产品制造和应用骨干企业。

关键字:进阶智能制造系统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x 广东智能制造进阶:从“机器换人”到“数据换人”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广东智能制造进阶:从“机器换人”到“数据换人”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 杜弘禹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6-12 11:54:45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继“机器换人”后,不少广东制造企业正开始进一步探索“数据换人”,即加速将工业大数据应用到销售、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决策等各环节,探索迈向智能制造的本土化路径。

过去三十多年,作为中国制造大省的广东制造业延续的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驱动的传统模式,如今正被工业机器人和工业大数据深度改写。

位于广东佛山的一家叫做维尚家具的工厂,车间里人很少,工业机器人已替换掉大部分岗位,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工业大数据贯穿于订单、设计、生产和配送的全流程,进一步将这种“替代效应”发挥到极致。

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广东致力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其着力点之一便是通过“机器换人”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但这只是起步,工业大数据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和灵魂。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珠三角多个制造业城市调研发现,继“机器换人”后,不少广东制造企业正开始进一步探索“数据换人”,即加速将工业大数据应用到销售、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决策等各环节,探索迈向智能制造的本土化路径。

与此同时,凭借庞大的应用市场需求,加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广东亦逐步吸引一批工业大数据企业入驻,产业聚集效应初显,“以需引供”模式逐渐奏效。

近日在贵阳落幕的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的国内首部《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No.1》显示,广东的“大数据发展指数”位居全国所有省区市首位。

这一“领跑者”身份,折射出的是广东在大数据时代的多维度探索,特别是在工业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发展领域。

从“机器换人”到“数据换人”

过去几年,积极谋求加速制造业转型的广东,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机器换人”运动。如今,一批制造企业又开始进一步尝试将工业大数据应用到销售、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决策等环节,试图寻找一条更为本土化的智能制造“进阶”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维尚家具的工厂看到,生产线上,不同板材在同时流转着,它们在开料完成后就都被贴上一个专属二维码,大数据系统以此完成对生产的组织,以及对机器和工人的指挥。

如果按线性理解,维尚模式大致是:一方面,依托庞大的户型数据库,精准识别,并且高效对接着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客户下单之后,数据传回车间的过程中,大数据分析系统再对所有订单进行“拆单”和“合单”,进而展开“混线生产”。

从这一点来看,“机器换人”更多是为智能制造奠定基础,工业大数据应用才是关键的“催化剂”。有别于前者直观地对劳动力的简单替换,后者更多被能从“智慧”层面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帮助,从更高层面替代人,完成一些人无法完成的工作。

“我们已经实现‘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设计什么、生产什么’。”维尚家具创始人付建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更帮助该企业突破个性化定制和大规模生产间的瓶颈,带来全新的智能制造和商业模式。

“机器换人是工业3.0,而软件和数据换人才是4.0。”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杨娟认为,工业大数据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其途径就包括智能生产、增质提效等。

现实中,上述的维尚家具也并非孤例。广东另一制造业重镇,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类似探索正在一些企业悄然展开。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向21世界经济报道记者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对机床主轴电流大数据监控与对比,实时检测刀具破损情况,及时停机,仅此一项就降低29%综合成本。

“过去靠人来判断刀具损耗,一旦发现往往太迟,比较严重的甚至逼停整个生产线。”该公司智能制造事业群方案工程师徐海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工业大数据将此一举解决。

此外,劲胜通过大数据分析并优化工艺,使得生产线上某个加工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15.38%,“相当于多了50台数控机床”。

广东制造业转型逻辑之一,即希望通过工业大数据“驱动”产品、生产、管理、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重构生产力和竞争力。

广东早前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引导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应用,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新模式,及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此前曾披露,广东计划在该试验区支持建设30家左右“数据工厂”,并将重点在电子信息、汽车和摩托制造五金、纺织服装民爆建材等行业推动形成“数据驱动”制造新模式。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研发中心主任李晓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工业升级换代实际上是一个在向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向的过程。当前,广东不少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探索,这将为未来广东智能制造奠定一定基础,但过程将相对漫长,转型企业应着重在自动化迈向智能化上下功夫。

广东的探索亦契合国家层面的方向指引。前述的数博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创新驱动的主战场,也是大数据的核心应用领域。深化大数据创新应用,对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大数据企业加速集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广东大数据产业亦被激活。

一方面,一些本土制造业企业在完成自身智能制造升级,积累有一定工业大数据应用经验之后,转型成为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也就是“先改造自己再改造别人”。

另一方面,不少省外的工业大数据企业、智能制造企业近年来也纷纷加速涌入广东。

多位分析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所产生的庞大市场,成为这些企业入场布局的直接诱因,尤其过去几年广东掀起“机器换人”运动,进一步刺激需求爆发。

从广东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速度和规模,或可大致猜测其工业大数据市场的大小。

广东省经信委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全省新增应用机器人达2.2万台,总量超过6万台,保有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未来,该省每年还计划要新增应用2万台左右。

同时,除庞大需求市场外,广东相对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亦成为一批工业大数据企业崛起和涌入的重要因素。

6月8日在佛山的一场招商引资推介会上,阿里云就与该市南海区政府签下战略合作项目,双方合作重点就是包括:共同推动以大数据助推企业提升转型,建设广东智慧制造示范样板工程。

阿里云副总裁孙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阿里云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对接南海产业集群,帮助南海企业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提升效能、提升管理,助力企业发展。

孙炯进一步表示,广东各类消费品大量来自当地制造业行业的输出,而阿里提出的“新制造”理念中,第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生产和市场联系起来。阿里平台也希望从传统的B2B模式向C2B、C2M转变,实现以市场引领生产,帮助改变传统的低价值制造模式。

而早早就进入广东布局的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则已经尝到“甜头”。该企业主要从事智能制造感知产品、装备和解决方案研发生产,这也是工业大数据中数据采集的核心部件。

该企业总经理王瑜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6年企业营收爆发式增至约7400多万元,为上年数倍,2017年预计还将翻倍。

另一方面,本土制造业企业转型成为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的亦不乏案例。

上述劲胜精密就是代表,今年3月份,劲胜精密发布的公告称,该公司首次获得智能制造服务业务的订单,为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智能制造信息化改造服务,金额为960万元。

劲胜精密总经理特别助理陈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除传统业务板块外,该企业下一步战略重点是发力包括工业大数据在内的智能制造相关业务,转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这亦是广东在政策上希望引导的方向。

2016年的《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到2020年要使大数据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规模达6000亿元。

上述计划提出,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形成一批融合大数据的新兴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和服务,若干大数据产业链重大项目落地集聚发展,大数据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较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

此外,《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也提出,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数据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2020年底前,引进和培育6家左右大数据龙头企业,150家左右大数据服务、产品制造和应用骨干企业。

关键字:进阶智能制造系统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