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的价格歧视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周业安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5-12 16:01:58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网

价格歧视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常用术语,通俗地讲,就是同类物品因人定价、因地定价、因量定价。这三种价格歧视中,因量定价最容易理解。批发和零售价格的差别就是量的差别,这种按购买量给予价格折扣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价格歧视。用歧视一词,并非必然带有贬义,在经济学中,歧视一词也经常被用作同类东西不同价格的现象。购买数量不同,所得的价格可能就有差异,这种做法对消费者来说完全可以理解。即便消费者知道这是一种价格歧视,也没觉得有什么损失。但因人定价和因地定价就不一样了。

先说说因地定价。同样一碗方便面,从超市买,一盒也就几块钱。但乘车出差或旅行的人都知道,火车上的一碗方便面,可能会卖到十几块钱。同样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同样一份菜,普通餐馆和豪华餐馆的定价会相差好几倍。地点不同,同样的物品价格就会有差异。喜欢旅游的人对这个感受特别深,景区的物品价格比非景区高出很多。这种因地点的不同而产生的价格差异,同样也是价格歧视。为何换个地方,物品的价格就会发生变化?原因在于,不同场合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能够去豪华餐厅或者星级宾馆的,或者出差和旅游的,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价格不太敏感。别看一个人平常小气,到景区会无缘无故的变得大方点,只不过景区的特定环境下,让一个人变得对价格不敏感。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被称作需求价格弹性。不敏感代表缺乏弹性,这个时候商家提高价格是有利的。消费者对价格越敏感,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商家就越不敢提高价格。特定的场所为何消费者会变得缺乏价格弹性了?可能是因为收入,能够去豪华场所的都是有钱人,花钱大手大脚惯了,自然对价格不敏感。也可能是因为垄断的缘故,没法去别的场所购买价廉物美的产品。这种垄断特性会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通常垄断行业产品的消费者对价格都缺乏敏感性,比如水电气等行业,这种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就可以通过提价来获利,而不用担心竞争者进入。这点和竞争性行业不同,在竞争性行业中,假如一个商家提高价格,消费者立刻转向其他商家。竞争性市场上替代品的大量存在使得消费者对物品价格变得异常敏感,这背后当然得益于竞争机制。

可是问题来了。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并非消费者不在意价格。即便在豪华场所,假如允许其他商家进来竞争,那么高收入群体对物品价格的敏感度还是会提高。因此,高收入因素起作用的背后可能还是因为垄断。豪华场所通常都对所供给的物品采取垄断供给,这是导致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的关键。不允许自带酒水就是获得酒水垄断地位的常见手段。允许自带酒水的地方,会收取开瓶费。开个酒瓶需要什么费用?商家就是收了,仅仅因为其有垄断势力而已。允许自带酒水,降低了酒水的垄断租金,通过收取开瓶费和各种服务费,又变相地把这些损失给补回来了。在垄断场合,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的缺乏是被动的。有没有主动地接受价格歧视?也是有的。豪华场所的消费缺乏价格弹性,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建立了心理账户,主观上把普通场所消费和豪华场所消费分离开来,分别赋予其不同的价格弹性。这种心理账户效应就是去年获得诺奖的塞勒教授最早提出来的。

是不是只有垄断才会获得价格歧视?不一定的。价格歧视也会因人而异。看人说话有,看人给价格很少见。在菜市场当中,一个摆摊的看谁长得好看就少收点钱,看谁长得不好看就多收点,那这个摊主一定是疯了。当然在现实当中不排除有些人会看颜值收取不同价格的,只是这种情况很少。一般情况下买卖双方都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盘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有一种情况下确实会看人定价。比如“杀熟”。“杀熟”的情况在线下市场很少见,一来不厚道,二来也很难做到。但在线上市场则经常遇到。经常逛网店的人会发现,看似和商户很熟了,并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反而可能获得更高的价格。线上物品的定价通常和线下物品有差异。现在许多喜欢网购的人都学乖了,对照网上价格和线下商场的价格来决定是否购买。问题在于,很多物品并没有线下市场参照,即便有,也不方便比对。这就带来了比对困难的窘境。原本互联网节约了信息成本,但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情况下,比价成本反而可能更高了。

关键字:价格时代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网

x 大数据时代的价格歧视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的价格歧视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周业安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5-12 16:01:58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网

价格歧视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常用术语,通俗地讲,就是同类物品因人定价、因地定价、因量定价。这三种价格歧视中,因量定价最容易理解。批发和零售价格的差别就是量的差别,这种按购买量给予价格折扣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价格歧视。用歧视一词,并非必然带有贬义,在经济学中,歧视一词也经常被用作同类东西不同价格的现象。购买数量不同,所得的价格可能就有差异,这种做法对消费者来说完全可以理解。即便消费者知道这是一种价格歧视,也没觉得有什么损失。但因人定价和因地定价就不一样了。

先说说因地定价。同样一碗方便面,从超市买,一盒也就几块钱。但乘车出差或旅行的人都知道,火车上的一碗方便面,可能会卖到十几块钱。同样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同样一份菜,普通餐馆和豪华餐馆的定价会相差好几倍。地点不同,同样的物品价格就会有差异。喜欢旅游的人对这个感受特别深,景区的物品价格比非景区高出很多。这种因地点的不同而产生的价格差异,同样也是价格歧视。为何换个地方,物品的价格就会发生变化?原因在于,不同场合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能够去豪华餐厅或者星级宾馆的,或者出差和旅游的,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价格不太敏感。别看一个人平常小气,到景区会无缘无故的变得大方点,只不过景区的特定环境下,让一个人变得对价格不敏感。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被称作需求价格弹性。不敏感代表缺乏弹性,这个时候商家提高价格是有利的。消费者对价格越敏感,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商家就越不敢提高价格。特定的场所为何消费者会变得缺乏价格弹性了?可能是因为收入,能够去豪华场所的都是有钱人,花钱大手大脚惯了,自然对价格不敏感。也可能是因为垄断的缘故,没法去别的场所购买价廉物美的产品。这种垄断特性会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通常垄断行业产品的消费者对价格都缺乏敏感性,比如水电气等行业,这种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就可以通过提价来获利,而不用担心竞争者进入。这点和竞争性行业不同,在竞争性行业中,假如一个商家提高价格,消费者立刻转向其他商家。竞争性市场上替代品的大量存在使得消费者对物品价格变得异常敏感,这背后当然得益于竞争机制。

可是问题来了。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并非消费者不在意价格。即便在豪华场所,假如允许其他商家进来竞争,那么高收入群体对物品价格的敏感度还是会提高。因此,高收入因素起作用的背后可能还是因为垄断。豪华场所通常都对所供给的物品采取垄断供给,这是导致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的关键。不允许自带酒水就是获得酒水垄断地位的常见手段。允许自带酒水的地方,会收取开瓶费。开个酒瓶需要什么费用?商家就是收了,仅仅因为其有垄断势力而已。允许自带酒水,降低了酒水的垄断租金,通过收取开瓶费和各种服务费,又变相地把这些损失给补回来了。在垄断场合,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的缺乏是被动的。有没有主动地接受价格歧视?也是有的。豪华场所的消费缺乏价格弹性,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建立了心理账户,主观上把普通场所消费和豪华场所消费分离开来,分别赋予其不同的价格弹性。这种心理账户效应就是去年获得诺奖的塞勒教授最早提出来的。

是不是只有垄断才会获得价格歧视?不一定的。价格歧视也会因人而异。看人说话有,看人给价格很少见。在菜市场当中,一个摆摊的看谁长得好看就少收点钱,看谁长得不好看就多收点,那这个摊主一定是疯了。当然在现实当中不排除有些人会看颜值收取不同价格的,只是这种情况很少。一般情况下买卖双方都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盘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有一种情况下确实会看人定价。比如“杀熟”。“杀熟”的情况在线下市场很少见,一来不厚道,二来也很难做到。但在线上市场则经常遇到。经常逛网店的人会发现,看似和商户很熟了,并不能获得优惠的价格,反而可能获得更高的价格。线上物品的定价通常和线下物品有差异。现在许多喜欢网购的人都学乖了,对照网上价格和线下商场的价格来决定是否购买。问题在于,很多物品并没有线下市场参照,即便有,也不方便比对。这就带来了比对困难的窘境。原本互联网节约了信息成本,但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情况下,比价成本反而可能更高了。

关键字:价格时代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经营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