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填报高考志愿不能迷信大数据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6 21:20:28 本文摘自:南方网

每到高考季,家长和考生都需要过两道坎,一是考试,二是志愿填报。考分需要考生自己争取,而志愿填报则或多或少带入了家长的意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很多家长在高考前乃至高一就着手孩子的志愿填报准备工作,有不少人选择在网上购买称带有志愿填报大数据的高考志愿卡。(6月6日《北京青年报》)

很显然,高考临近,填报高考志愿又成了各类商家的卖点,如今再结合时髦的大数据概念,对不少家长产生了极强的诱惑。高考志愿填报究竟该不该借力于高考志愿卡,志愿APP究竟有没有作用,每个家长都应有着清晰的认识,做到理性看待和客观对待。

技术只是辅助性的手段,绝不应起到支配作用。换言之,再好的高考志愿卡和大数据,也只能起到参考作用,而不能成为填报志愿的唯一凭据。这其间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高考志愿卡以静态数据作参考,而忽略了动态性的变化。假若每个家长都以志愿卡为参照,或者直接取用其分析的结果,则完全可能形成同质化或者同阶性竞争,增加了同分数段的志愿踩踏。固势化的APP指引会形成两种结果,竞争的同质化加剧和选择的差异化缺失,没有了“险中求”的尝试,也就少了许多人生的意外和惊喜。

二是大数据本身的不靠谱性,容易引成对公众的误导。高考志愿卡门类繁多,难免良莠不齐,究竟哪些靠谱,哪些不靠谱,消费者很难做出明确的判断,也无法通过后续的结果来作出评判。志愿填报需要作大量的基础功课,不但要熟悉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及专业培养特点等基本情况,还要熟悉分数的分布情况,当然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兴趣与志愿,并结合未来就业的趋势,综合分析后作出选择。

三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极易形成路径依赖。高达上万元的高考志愿卡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也是额外增加的支出。如果家长做足了功课,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基于填报志愿的麻烦,就完全借助于志愿填报卡或者APP等工具,一旦形成一种趋势或者习惯,所有的家长都纷纷效仿就会形成依赖,最后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一旦高考志愿被所有的机构所操持,家长们在放弃了自身的责任之时,也错过了填报过程中的乐趣,让填报志愿沦为“只要有大学读”的功利追求。

钱花了若有效还好,若是花了钱结果事与愿违,被志愿卡所提供的信息所误导,没有进入理想中的大学,甚至连兜底的目标都未能实现,此时家长和孩子们又找谁说理去?被大数据和志愿卡所忽悠的案例不在少数,当志愿卡作为一种商品,特别是又贴上了诸多时尚性元素后,进行消费风险的提示就异常重要。

高考志愿卡的火爆,除了家长们心存不确定性而惶恐外,还跟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信息太少,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在过去,很多学校都会提供志愿填报的服务,一些老师也能作出大量有用的建议,以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提供翔实的信息的情况下,还会举办一些培训会,传授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当然,若非保密的数据,尽可能开放数据平台为家长们提供权威的数据和分析,才能有效减少志愿填报者对APP和志愿卡的依赖。

某种意义讲,高考志愿卡和志愿填报APP越火爆,越证明权威数据和公共服务有所失位。志愿填报的过程,本身是对未来的选择与个性化的尊重,如果最后变为冰冷的数据和僵化的模式,此已完全漠视了人性与人格的需要。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准确的神器,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才是通向志愿的最优路径。

关键字:数据信大高考

本文摘自:南方网

x 填报高考志愿不能迷信大数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填报高考志愿不能迷信大数据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06 21:20:28 本文摘自:南方网

每到高考季,家长和考生都需要过两道坎,一是考试,二是志愿填报。考分需要考生自己争取,而志愿填报则或多或少带入了家长的意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很多家长在高考前乃至高一就着手孩子的志愿填报准备工作,有不少人选择在网上购买称带有志愿填报大数据的高考志愿卡。(6月6日《北京青年报》)

很显然,高考临近,填报高考志愿又成了各类商家的卖点,如今再结合时髦的大数据概念,对不少家长产生了极强的诱惑。高考志愿填报究竟该不该借力于高考志愿卡,志愿APP究竟有没有作用,每个家长都应有着清晰的认识,做到理性看待和客观对待。

技术只是辅助性的手段,绝不应起到支配作用。换言之,再好的高考志愿卡和大数据,也只能起到参考作用,而不能成为填报志愿的唯一凭据。这其间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高考志愿卡以静态数据作参考,而忽略了动态性的变化。假若每个家长都以志愿卡为参照,或者直接取用其分析的结果,则完全可能形成同质化或者同阶性竞争,增加了同分数段的志愿踩踏。固势化的APP指引会形成两种结果,竞争的同质化加剧和选择的差异化缺失,没有了“险中求”的尝试,也就少了许多人生的意外和惊喜。

二是大数据本身的不靠谱性,容易引成对公众的误导。高考志愿卡门类繁多,难免良莠不齐,究竟哪些靠谱,哪些不靠谱,消费者很难做出明确的判断,也无法通过后续的结果来作出评判。志愿填报需要作大量的基础功课,不但要熟悉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及专业培养特点等基本情况,还要熟悉分数的分布情况,当然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兴趣与志愿,并结合未来就业的趋势,综合分析后作出选择。

三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极易形成路径依赖。高达上万元的高考志愿卡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也是额外增加的支出。如果家长做足了功课,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基于填报志愿的麻烦,就完全借助于志愿填报卡或者APP等工具,一旦形成一种趋势或者习惯,所有的家长都纷纷效仿就会形成依赖,最后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一旦高考志愿被所有的机构所操持,家长们在放弃了自身的责任之时,也错过了填报过程中的乐趣,让填报志愿沦为“只要有大学读”的功利追求。

钱花了若有效还好,若是花了钱结果事与愿违,被志愿卡所提供的信息所误导,没有进入理想中的大学,甚至连兜底的目标都未能实现,此时家长和孩子们又找谁说理去?被大数据和志愿卡所忽悠的案例不在少数,当志愿卡作为一种商品,特别是又贴上了诸多时尚性元素后,进行消费风险的提示就异常重要。

高考志愿卡的火爆,除了家长们心存不确定性而惶恐外,还跟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信息太少,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在过去,很多学校都会提供志愿填报的服务,一些老师也能作出大量有用的建议,以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提供翔实的信息的情况下,还会举办一些培训会,传授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当然,若非保密的数据,尽可能开放数据平台为家长们提供权威的数据和分析,才能有效减少志愿填报者对APP和志愿卡的依赖。

某种意义讲,高考志愿卡和志愿填报APP越火爆,越证明权威数据和公共服务有所失位。志愿填报的过程,本身是对未来的选择与个性化的尊重,如果最后变为冰冷的数据和僵化的模式,此已完全漠视了人性与人格的需要。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准确的神器,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才是通向志愿的最优路径。

关键字:数据信大高考

本文摘自:南方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