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05 09:42:07 本文摘自:审计署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组织了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课题研讨,研究总结当前投资审计大数据应用和推广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推进投资审计“三个转变”,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投资审计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

地方审计机关开展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取得的成效

各地审计机关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开展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思想成果。投资审计人员对大数据审计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转变有了显著变化,理念不断创新,引领和推进大数据审计实践。二是理论成果。系统归纳总结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经验,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规律,产生了一系列大数据审计工作的研究成果,有的形成了专著、文章。三是技术成果。各地在投资审计实践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效果明显的平台软件和数据模型等。四是实践成果。大数据审计技术在投资审计中广泛推广,取得一定的实效。五是制度成果。一些地方出台了保障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规模、数据质量所需的制度文件。六是人才成果。通过开展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锻炼了一批具有大数据审计实践经验和研发能力的业务骨干。

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不均衡

有的审计机关比较重视大数据审计工作,主动作为,成效显著。有的则囿于当地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开拓进取精神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缓慢,甚至还是空白。

(二)大数据审计运用的深度、广度拓展不够

缺乏对工程领域全行业的系统研究,大数据运用工作还没有全面铺开,特别是在水利、能源等行业,还缺少细致通用的数据采集标准。这是由工程项目审计的特点决定的,即工程项目审计任务结束,审计对象、范围也就随之变化,使得数据采集标准、分析模式、更新方式存在一定的变数,这就给审计模型的研究固化带来了难度。

(三)缺乏顶层设计,还未形成全国投资审计“一盘棋”

各级审计机关在投资审计数据规划使用方面还缺乏全盘考虑,各地重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性工作,研究成果未能共享,资源未能统筹使用,数据未能“流动”起来,难以真正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优势。

(四)法律、技术方面还存在瓶颈

个别地区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信息难以公开,且常以保密为由拒绝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同时,不同部门的数据管理模式、数据接口差异较大,未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不利于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做好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做好投资审计全覆盖,大数据审计是必经之路。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工作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起点上,着眼未来,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正确研判形势,深刻认识发展趋势

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大数据审计工作,要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二是各地审计机关要制定大数据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保障大数据建设的投入。三是全面运用、推广大数据审计研究成果,推进现代技术方法与投资审计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投资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完善和积累大数据审计技术。四是做好大数据审计发展的保障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破除发展中的各种障碍。

(二)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要坚持问题意识、目标引领、逆向思维、归纳总结、消化吸收的创新思维,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大数据模型研究,举一反三,拓宽新视野,巩固工作成果。二是重点解决技术瓶颈问题。除了研究解决共性问题,还要深入分析投资审计的个性问题,厘清投资审计边界。要把握工程项目技术复杂、核算简单、投入大、周期长、环节多、风险高、领域宽等特点,实现大数据审计技术与工程技术在投资审计技术创新中的双轮驱动、相向而行、协调发展作用。三是紧抓数据质量关,坚持“全、真、新”的原则。只有数据“全”,才能保证审计事项的完整性;只有数据“真”,才能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只有数据“新”,才能保证审计事实的有效性。

(三)坚持全国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一盘棋”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应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沟通,争取多方支持,在审计署的统一规划部署下,加强对各地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与联系,要做到资源统筹,避免重复投入,尽快形成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可转化的工作成果。

(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培养,厚植审计信息化发展根基;培养跨行业复合型人才,将青年业务骨干推向大数据审计实践前沿,形成“领头雁”效应;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术推广培训,并注重实效,不断提高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的层次和水平。(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课题研究小组)

关键字:问题发展数据投资

本文摘自:审计署

x 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05 09:42:07 本文摘自:审计署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组织了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课题研讨,研究总结当前投资审计大数据应用和推广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推进投资审计“三个转变”,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投资审计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

地方审计机关开展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取得的成效

各地审计机关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开展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思想成果。投资审计人员对大数据审计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转变有了显著变化,理念不断创新,引领和推进大数据审计实践。二是理论成果。系统归纳总结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经验,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规律,产生了一系列大数据审计工作的研究成果,有的形成了专著、文章。三是技术成果。各地在投资审计实践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效果明显的平台软件和数据模型等。四是实践成果。大数据审计技术在投资审计中广泛推广,取得一定的实效。五是制度成果。一些地方出台了保障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规模、数据质量所需的制度文件。六是人才成果。通过开展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锻炼了一批具有大数据审计实践经验和研发能力的业务骨干。

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不均衡

有的审计机关比较重视大数据审计工作,主动作为,成效显著。有的则囿于当地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开拓进取精神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缓慢,甚至还是空白。

(二)大数据审计运用的深度、广度拓展不够

缺乏对工程领域全行业的系统研究,大数据运用工作还没有全面铺开,特别是在水利、能源等行业,还缺少细致通用的数据采集标准。这是由工程项目审计的特点决定的,即工程项目审计任务结束,审计对象、范围也就随之变化,使得数据采集标准、分析模式、更新方式存在一定的变数,这就给审计模型的研究固化带来了难度。

(三)缺乏顶层设计,还未形成全国投资审计“一盘棋”

各级审计机关在投资审计数据规划使用方面还缺乏全盘考虑,各地重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性工作,研究成果未能共享,资源未能统筹使用,数据未能“流动”起来,难以真正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优势。

(四)法律、技术方面还存在瓶颈

个别地区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信息难以公开,且常以保密为由拒绝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同时,不同部门的数据管理模式、数据接口差异较大,未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不利于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做好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做好投资审计全覆盖,大数据审计是必经之路。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工作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起点上,着眼未来,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正确研判形势,深刻认识发展趋势

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大数据审计工作,要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二是各地审计机关要制定大数据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保障大数据建设的投入。三是全面运用、推广大数据审计研究成果,推进现代技术方法与投资审计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投资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完善和积累大数据审计技术。四是做好大数据审计发展的保障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破除发展中的各种障碍。

(二)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要坚持问题意识、目标引领、逆向思维、归纳总结、消化吸收的创新思维,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大数据模型研究,举一反三,拓宽新视野,巩固工作成果。二是重点解决技术瓶颈问题。除了研究解决共性问题,还要深入分析投资审计的个性问题,厘清投资审计边界。要把握工程项目技术复杂、核算简单、投入大、周期长、环节多、风险高、领域宽等特点,实现大数据审计技术与工程技术在投资审计技术创新中的双轮驱动、相向而行、协调发展作用。三是紧抓数据质量关,坚持“全、真、新”的原则。只有数据“全”,才能保证审计事项的完整性;只有数据“真”,才能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只有数据“新”,才能保证审计事实的有效性。

(三)坚持全国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一盘棋”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应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沟通,争取多方支持,在审计署的统一规划部署下,加强对各地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与联系,要做到资源统筹,避免重复投入,尽快形成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可转化的工作成果。

(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培养,厚植审计信息化发展根基;培养跨行业复合型人才,将青年业务骨干推向大数据审计实践前沿,形成“领头雁”效应;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术推广培训,并注重实效,不断提高投资项目大数据审计的层次和水平。(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课题研究小组)

关键字:问题发展数据投资

本文摘自:审计署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