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审计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11 11:05:30 本文摘自:审计署

党中央强调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既为实现审计全覆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也对审计全覆盖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审计工作须树立大数据思维,将大数据审计作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构建智慧化的国家审计新模式。

以“样本=总体”为改革基点,实现多维覆盖

舍恩伯格在其名著《大数据时代》中提出了“样本=总体”的理念,彻底颠覆了人们解读世界的思维方式。审计全覆盖战略与大数据的这种全新理念高度契合,它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以全数据为基点,构建全口径、大集中、整建制的数据中心,将横向上的同级单位,纵向上的下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财务业务数据全部纳入监督视野,覆盖场域由计划安排的被审计单位,拓展到所有的被审计单位和与之相关的主管部门,实现样本覆盖维度的横向延展、纵向贯通。通过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从联、采、传、转环节入手,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统一格式规划库,实现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渐打破“用样本推断总体”的传统审计格局。

建设审计模型体系,在人机共进中汇集智慧力量

审计模型是审计价值判断的数据化表达,蕴含着审计经验的积淀、工作重点的阐释以及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全口径的大数据只有经过理性模型的打磨才能从审计视野提炼出成果,产生出价值,才会是真正的审计生产资料。

通过分门别类建设大数据审计团队,将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财务、投资、法律、数据等人才加以整合,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研发,从杂乱无章的数据堆砌中抽离出关键点,模型生成与模型审计在实践中交互共进,动态性连续性的模型运行闭环逐渐形成。同时要基于前瞻视野,建设具备自我学习功能的智慧型审计模型体系,用计算机实现审计模型的自我阅读、自我修正、自我演进,使大数据在人机共进中成为智慧审计生产力的催化剂。

用多维融合型的管理体系适应全覆盖时代审计方式变革

原来的审计机关科层制的结构模式以及项目化的审计工作组织方式,通过一个业务处室对应几个委办局来梳理审计项目,形成了稳态的布局安排。然而在全覆盖时代,信息巨量化、组织弹性化、事项分散化、环境复杂化,这都在倒逼审计机关多维融合、自身求变,用“和而不同”的大数据型审计管理体系适应时代变革。

组织融合。要建立总分统合的新型审计组织结构,适应全覆盖时代的审计新需求。由审计工作组负责顶层设计和协调指挥,审计项目团队负责编制方案、专业指引,各个核查组专司现场延伸之责,各个组有分有合,把审计单兵的“1”与兵团的“N”相融合,发挥“1=N”的整合大效应。

资源融合。在系统内部打破处室、层级界限,在系统外部抽调内部审计人员以干代训,混合编组,均衡配置专业力量,解决处室编制设定导致的力量不均、专业固化、视角单一问题。

业务融合。大数据分析团队将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远程审计、批量审计部分从具体业务中剥离,作为审计组的“总后方”,把共性问题深入解读后形成的重点延伸方向和疑点线索推送给现场核查组。核查组将现场审计取得的下游数据和疑点核实结果及时反馈回数据分析团队进行二次分析验证,审计项目间共享数据分析与实时监控成果,形成互享、互通、互动的交融型工作模式。

机制融合。利用大数据资源,按照日常监督抓早、专项监督突出重点、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兜底的指导思想,根据审计对象特点,区分不同覆盖频次和密度,开展动态式、叠加式、穿透式的全覆盖审计,各个断面数据的科学整合分析与现场职业判断充分融合。(天津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健)

关键字:覆盖数据

本文摘自:审计署

x 大数据审计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审计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11 11:05:30 本文摘自:审计署

党中央强调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既为实现审计全覆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也对审计全覆盖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审计工作须树立大数据思维,将大数据审计作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有效路径,构建智慧化的国家审计新模式。

以“样本=总体”为改革基点,实现多维覆盖

舍恩伯格在其名著《大数据时代》中提出了“样本=总体”的理念,彻底颠覆了人们解读世界的思维方式。审计全覆盖战略与大数据的这种全新理念高度契合,它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以全数据为基点,构建全口径、大集中、整建制的数据中心,将横向上的同级单位,纵向上的下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单位财务业务数据全部纳入监督视野,覆盖场域由计划安排的被审计单位,拓展到所有的被审计单位和与之相关的主管部门,实现样本覆盖维度的横向延展、纵向贯通。通过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从联、采、传、转环节入手,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统一格式规划库,实现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渐打破“用样本推断总体”的传统审计格局。

建设审计模型体系,在人机共进中汇集智慧力量

审计模型是审计价值判断的数据化表达,蕴含着审计经验的积淀、工作重点的阐释以及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全口径的大数据只有经过理性模型的打磨才能从审计视野提炼出成果,产生出价值,才会是真正的审计生产资料。

通过分门别类建设大数据审计团队,将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财务、投资、法律、数据等人才加以整合,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研发,从杂乱无章的数据堆砌中抽离出关键点,模型生成与模型审计在实践中交互共进,动态性连续性的模型运行闭环逐渐形成。同时要基于前瞻视野,建设具备自我学习功能的智慧型审计模型体系,用计算机实现审计模型的自我阅读、自我修正、自我演进,使大数据在人机共进中成为智慧审计生产力的催化剂。

用多维融合型的管理体系适应全覆盖时代审计方式变革

原来的审计机关科层制的结构模式以及项目化的审计工作组织方式,通过一个业务处室对应几个委办局来梳理审计项目,形成了稳态的布局安排。然而在全覆盖时代,信息巨量化、组织弹性化、事项分散化、环境复杂化,这都在倒逼审计机关多维融合、自身求变,用“和而不同”的大数据型审计管理体系适应时代变革。

组织融合。要建立总分统合的新型审计组织结构,适应全覆盖时代的审计新需求。由审计工作组负责顶层设计和协调指挥,审计项目团队负责编制方案、专业指引,各个核查组专司现场延伸之责,各个组有分有合,把审计单兵的“1”与兵团的“N”相融合,发挥“1=N”的整合大效应。

资源融合。在系统内部打破处室、层级界限,在系统外部抽调内部审计人员以干代训,混合编组,均衡配置专业力量,解决处室编制设定导致的力量不均、专业固化、视角单一问题。

业务融合。大数据分析团队将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远程审计、批量审计部分从具体业务中剥离,作为审计组的“总后方”,把共性问题深入解读后形成的重点延伸方向和疑点线索推送给现场核查组。核查组将现场审计取得的下游数据和疑点核实结果及时反馈回数据分析团队进行二次分析验证,审计项目间共享数据分析与实时监控成果,形成互享、互通、互动的交融型工作模式。

机制融合。利用大数据资源,按照日常监督抓早、专项监督突出重点、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兜底的指导思想,根据审计对象特点,区分不同覆盖频次和密度,开展动态式、叠加式、穿透式的全覆盖审计,各个断面数据的科学整合分析与现场职业判断充分融合。(天津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健)

关键字:覆盖数据

本文摘自:审计署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