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周永利:大数据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12 14:34:34 本文摘自:中国科技网

中国科技网讯(冷媚)近日,以“创新中国·数造未来”为主题的数字经济系列论坛首场活动在北京举行,参会嘉宾围绕“大数据及虚拟现实VR技术在传媒领域及其它领域的未来”进行了分享和讨论。泰华智慧(北京)产业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山东省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周永利博士指出,媒体融合是逻辑和历史演绎的必然选择,大数据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数据经济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选择

什么是大数据?价值高、速度快、体量大、种类多是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后来又增加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还增加了可视化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家、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说过: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可以体现数据的重要性。用数据说话,让数据分析发声已经成为常态化表达方式和基本理论。大数据的处理可以用采集、预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四个环节来概括。大数据的获取手段就是互联网的数据抓取、常规的数据导入和物联网传感设备的数据采集。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最大的特征是数字化、互动性和多对性。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中提到的去中心化,谁都可以当老大。

周永利指出,媒体融合是逻辑和历史演绎的必然选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互相不可取代,只有融合才能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三大困境:优质内容传播不出去,传统媒体具有优秀的采编队伍、新闻队伍和各种完善机制,内容有格调、有思想,但是受限于传播渠道等因素导致受众少;用户粘性弱,现代年轻人对传统媒体的认可程度越来越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和新媒体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广告收入锐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广告收入发展趋势对比明显。同样,新媒体其实也面临着三大困境:缺乏优质原创内容,没有自己的新闻队伍,甚至没有做精做优新闻产品节目的意愿,更看重短平快和利益最大化;同质化竞争惨烈,每天都有大批量的新媒体在消亡和涌现。侵权版权问题严重,有新媒体宣称不做新闻宣传者,只做新闻搬运工。媒体融合发展是突破困境的现实选择,可以实现困境错位、劣势互融。将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内容优势、品牌优势和新媒体的平台优势、用户优势和资本优势相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大数据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周永利认为,大数据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一是加速资源整合,把数据视为资产,数据资产化运营的概念是现在所有都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例如,马云说阿里巴巴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商和制造商的数据,可见数据做为资产运营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各个产业。二是淡化产业边界,在大数据、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影响下,产业的边界完全模糊化,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零售业之间不再泾渭分明。三是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的主要关键核心应用分为分类、聚类、关联和预测,都可以运用到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创新。

周永利从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媒体大数据的概念:首先,媒体大数据是大数据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大数据的量级都处在井喷式增长和爆发阶段,媒体大数据可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其次,运用大数据手段和借鉴互联网思维去推动传统媒体的生产、经营或者媒体融合发展。

可以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做为支撑,去推动解决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具体而言,包括:通过数据分析,捕捉目标、锁定人群、寻找市场,针对性地制定媒体发展战略,拓展产业范围,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新闻线索,做好数据新闻和数据报道,不断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说服力;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媒体用户的阅读习惯,实现精准推送和精准营销,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周永利强调,大数据并不神秘,只要运用好数据挖掘的分类、聚合、关联、预测、索引等功能,就可以服务于传统媒体生产的全链条环节,改进原有的生产模式、管理流程、精准营销、客户分析或者预测性报道等新闻生产全过程。

当社会责任遇到利益至上,如何平衡和抉择?

媒体融合发展中,如何平衡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新媒体的利益至上两种不同价值观?周永利认为,传统媒体主要的社会责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导向,占领新闻传播高地。想让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接受传统价值观不太现实,但是只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制定好公司体制机制、运营体系或者管理方面的规则,就能在确保传播内容不偏离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保证新媒体原有的活力,并继续发挥平台优势、用户优势。

关键字:发展融合媒体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科技网

x 周永利:大数据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周永利:大数据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12 14:34:34 本文摘自:中国科技网

中国科技网讯(冷媚)近日,以“创新中国·数造未来”为主题的数字经济系列论坛首场活动在北京举行,参会嘉宾围绕“大数据及虚拟现实VR技术在传媒领域及其它领域的未来”进行了分享和讨论。泰华智慧(北京)产业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山东省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周永利博士指出,媒体融合是逻辑和历史演绎的必然选择,大数据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数据经济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选择

什么是大数据?价值高、速度快、体量大、种类多是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后来又增加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还增加了可视化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家、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说过: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可以体现数据的重要性。用数据说话,让数据分析发声已经成为常态化表达方式和基本理论。大数据的处理可以用采集、预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四个环节来概括。大数据的获取手段就是互联网的数据抓取、常规的数据导入和物联网传感设备的数据采集。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最大的特征是数字化、互动性和多对性。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中提到的去中心化,谁都可以当老大。

周永利指出,媒体融合是逻辑和历史演绎的必然选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互相不可取代,只有融合才能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三大困境:优质内容传播不出去,传统媒体具有优秀的采编队伍、新闻队伍和各种完善机制,内容有格调、有思想,但是受限于传播渠道等因素导致受众少;用户粘性弱,现代年轻人对传统媒体的认可程度越来越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和新媒体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广告收入锐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广告收入发展趋势对比明显。同样,新媒体其实也面临着三大困境:缺乏优质原创内容,没有自己的新闻队伍,甚至没有做精做优新闻产品节目的意愿,更看重短平快和利益最大化;同质化竞争惨烈,每天都有大批量的新媒体在消亡和涌现。侵权版权问题严重,有新媒体宣称不做新闻宣传者,只做新闻搬运工。媒体融合发展是突破困境的现实选择,可以实现困境错位、劣势互融。将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内容优势、品牌优势和新媒体的平台优势、用户优势和资本优势相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大数据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周永利认为,大数据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力。一是加速资源整合,把数据视为资产,数据资产化运营的概念是现在所有都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例如,马云说阿里巴巴本质上是一家数据公司,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商和制造商的数据,可见数据做为资产运营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各个产业。二是淡化产业边界,在大数据、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影响下,产业的边界完全模糊化,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零售业之间不再泾渭分明。三是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的主要关键核心应用分为分类、聚类、关联和预测,都可以运用到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创新。

周永利从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媒体大数据的概念:首先,媒体大数据是大数据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大数据的量级都处在井喷式增长和爆发阶段,媒体大数据可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其次,运用大数据手段和借鉴互联网思维去推动传统媒体的生产、经营或者媒体融合发展。

可以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做为支撑,去推动解决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具体而言,包括:通过数据分析,捕捉目标、锁定人群、寻找市场,针对性地制定媒体发展战略,拓展产业范围,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新闻线索,做好数据新闻和数据报道,不断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说服力;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媒体用户的阅读习惯,实现精准推送和精准营销,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周永利强调,大数据并不神秘,只要运用好数据挖掘的分类、聚合、关联、预测、索引等功能,就可以服务于传统媒体生产的全链条环节,改进原有的生产模式、管理流程、精准营销、客户分析或者预测性报道等新闻生产全过程。

当社会责任遇到利益至上,如何平衡和抉择?

媒体融合发展中,如何平衡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新媒体的利益至上两种不同价值观?周永利认为,传统媒体主要的社会责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导向,占领新闻传播高地。想让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接受传统价值观不太现实,但是只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制定好公司体制机制、运营体系或者管理方面的规则,就能在确保传播内容不偏离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保证新媒体原有的活力,并继续发挥平台优势、用户优势。

关键字:发展融合媒体数据

本文摘自:中国科技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