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吴桐:区块链和金融的互相救赎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09 12:05:55 本文摘自:巴比特

什么是金融

对于金融定义概念非常多,从字面程度去理解就是货币和信用的融通。其中“资金融通论”认为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资金的活动。另外关于金融的定义还包括“金融工具论”、“信用转让论”、 “金融产业论”以及“金融资源论”等,其实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对金融进行阐述。但是我们理解金融还是从最根本的定义出发,就是资金和信用的融通,其中核心概念有两个,一个叫货币,另一个叫信用。货币和信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金融产业论”简单说就是,金融是资金融通的行为和机制的总和。它把金融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囊括在国民经济部门之中,与其他产业部门具有较为平等的地位。我们现在提的一个重要概念,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我们为什么要提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是因为金融部门本身发展的过于庞大了,包括中国从2010年四万亿计划之后,金融部门一直在不断膨胀,从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的低点至2015年8.4%的高点,超过了美、日、英等国,这一占比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所以金融部门自己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希望金融业去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的另一个概念解释的版本是“金融资源论”,认为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货币化的社会资产,这种解释是把金融看成一种工具。第五种解释是“信用转让论”,主要从金融和金融对这个财产的跨时和跨期的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解释。

金融是经营与管理货币、信用和风险的行业。金融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信息不对称

包括风险的概念也是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传统的金融是怎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一般来说,是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承担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比如说银行、券商、相关商业机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电子商务平台都是这个逻辑。

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大家基本都了解,简单的说,区块链等于分布式账本加token,或者再加社区。

区块如何救赎金融

基于历史来看,区块链出现是民间对于金融危机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区块链的诞生,第一次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给世人是比特币。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和比特币(也就是区块链的诞生)的诞生,其实背后有着强烈的经济逻辑和历史逻辑。

目前相当一部分区块链经济研究者持这样一个观点,前几天79岁的北大经济学院老院长晏智杰先生也是基于这个观点谈了比特币产生的经济逻辑:由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并且具有超发货币的倾向,进而导致货币不稳定。

但是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只看到了一方面却没有看到另一方面。基于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后时间节点进行考察,可以发现:

第一,美国M2的增速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与GDP增速大致一致。

美国GDP是最上面的红线,美国的M2是下面绿线。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GDP的增长率和M2增长率几乎是持平的,我还做过更精细的测算,红线和绿色之间的增长速率几乎保持相对平衡。另外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GDP的红线总在美国M2绿线上面且远高于绿线,几乎是绿线的1.5倍到2倍。但是中国的情况是相反的,中国的M2几乎是一直高于GDP。

所以说,政府垄断货币发行这个观点是没有问题的,当前大多数国家都是这样,主流大国更是全部如此。但如果说比特币是反对政府超发货币,这个观点是我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从金融危机之前看,美国并没有超发货币,美国M2增长率基本上和经济增长率保持大致相同的增速。

我们通常会基于逻辑去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有时候只靠逻辑也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证据。比特币作为一种基于技术信任的数字货币,从逻辑出发,它反对的事一定是货币超发。但是我们基于数据看,并不是这样。

那我们再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另一个更直接的证据,那就是中本聪在这个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上留下一句话: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救助的边缘。比特币产生的初衷,我们更多的还是从中本聪给我们留下的线索里面去找蛛丝马迹,因为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这句话提到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叫“银行紧急援助”。银行紧急援助其实是多种方式完成的。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欧美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都有对大型的金融机构进行援助的举动。

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援助分为直接援助和间接援助。

直接援助更多的是通过财政政策体现,而不是货币政策。比如说,2008年10月3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七千亿美元的金融援助计划,此后,布什政府还对濒临清盘的金融机构直接注资。2008年9月美联储向国际集团提供了一千五百亿美元的救助资金。尽管与此同时,美国也推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间接的。比如在2008年美联储分别三次大幅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将联邦基准利率调到了0.25%这一历史最低水平,同时继续下调贴现利率。

由于把常规性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用到极致,其后又继续拓展非常规货币政策,推出了举世闻名的“量化宽松政策”,这都是货币政策的范畴。相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能具有更高的知名度,但是对于救助大型金融机构而言,财政政策是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基于历史证据来看,“反对货币超发是比特币的初衷”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只能说是一个方面,而且不是最直接的那一方面。最直接的方面还是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救助,对大型机构的救助更直接的体现是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包括我们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其实并没有说非常糟糕,甚至还可以说还不错。

包括我们从导致比特币问世的直接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考察,得到的仍然是相同的结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而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也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资产泡沫。

资产泡沫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要追溯到大稳健时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值。导致资产泡沫有非常多的直接原因,包括金融管制的放松和消费兴起等一些其他原因,但是根本原因要追溯到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主流国家央行实行的货币政策。一般而言,经典的教材里面会告诉我们有四个最终目标:经济增长、币值稳定、促进就业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规定通货膨胀为央行最主要的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值将通货膨胀保持在稳定且比较低的一个状态,并认为在这种状态下对于经济发展是最有利的。同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意味着赋予央行极高的独立性。在此之前,如果经济不景气,政府会有通过央行超发货币的倾向,但是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央行具有极高的独立性,只负责把通胀率给盯住了,经济增长不是央行应该负责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目标值在压低了通胀率的同时,也把名义利率给压低了。我们知道,在资本市场上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是资产价格和利率成反比,低利率的经济环境会导致资产泡沫严重。

国际金融危机仅仅是众多金融危机中的一次,然后我们将范围极大地推广,考察导致金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有哪些。我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信息不对称;第二,财富收入差距的扩大;第三,投资者的不理性。其余的原因向源头总结,基本都能归结到这三个点上。

第一个原因: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对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不稳定的研究比较早,从1932年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到后来托宾进一步把债务通缩理论扩展到贷款方,然后到明斯基从这个资本市场角度将债务通缩理论进一步扩展。之后的话就是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提出著名的金融加速器模型,第一次全面地将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市场不完善加入了模型中,然后发展出了一个通缩自我加强的完整分析框架。

其实不管是从债务杠杆角度、杠杆周期角度还是从金融周期角度对金融不稳定进行阐述和分析,都是当前金融学非常主流的分析范式,但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信息不对称。

第二个原因: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最简单的逻辑是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在《资本论》马克思对这一机制中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在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劳动制度中,劳资双方处于不平等地地位,劳动者工资既构成生产成本又是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会压低工资,然后导致消费不足。所以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金融危机无法根除。”

马克思的观点,虽然带有政治经济学的色彩,但却是精辟而严谨的。后来多个经济学家从收入分配不平衡这一角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完善。而且事实证明,在过去三百年的时间里,资本的平均回报率维持在每年4%-5%,但是经济增长增长率基本上平均保持在每年1%-2%,我们看出有非常大的一个差距,财富分配偏向资本。

第三个原因: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

主要表现为两点:

第一点是单个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表现为容易扩大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

第二个是投资者群体之间的非理性情绪,主要表现为投资者情绪会互相传染,从而加剧了这种情绪。投资者非理性跟信息不对称具有比较强的关联性。正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和加剧了投资者的非理性。如果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不说投资者非理性这种现象就会消失,但是它会极大程度地降低。因为我们知道即使给不同投资者相同的完全信息,不同的投资者由于认知等差异也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绝对的投资者理性是做不到的。

我们知道了金融有哪些固有的弊病,那我们看区块链如何救赎金融。

刚才总结了金融的三个固有弊病,区块链也是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救赎和改造。

第一是信息不对称

区块链简单可以概括成分布式账本+token+社区,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将传统商业模式的基于复式记账法的各自记账变成了社会公共记账,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第二是贫富差距扩大

贫富差距扩大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向资本要素倾向比较多的分配方式。

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区块链经济系统内,寻求的是包括社群成员、矿工、开发团队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相对平衡的分配模式,它不同于以往过于倾向资本要素的分配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收入差距过大这一问题。

事实上当前区块链已经在救赎传统金融了,而且很多方面已经出现了应用落地,比如说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资产托管、大宗商品交易、贸易融资、银团贷款等领域。金融的不同细分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几个细分领域对于区块链而言具有较为合适的切入点。

简单讲一个应用场景把,比如说现在关注度比较高的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场景。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比较大,但是痛点比较多。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2017年,消费金融本来是一个风口,但是因为监管的压力,实现从C端转移到了B端。同时供应链金融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来看的话,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二是行业痛点非常明显。行业痛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无法自证偿还能力;二是交易本身真实性难以验证;三是信息相互割裂,无法共享;四是履约风险无法控制。

简单说,区块链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分别解决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四个痛点。

首先,分布式记账、共识算法可以解决信任问题。时间戳和一些其他机制可以提高可追溯性和防篡改。

第二,智能合约可以防范履约风险。

第三,信任可沿供应链有效传导

第四,可以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约效率。

现在也有一些供应链金融的项目应用已经落地了,主要的逻辑是以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核心,一般来说表现形式是应收账款融资,载体一般是债权凭证。主要的业务是帮助入链的供应商盘活应收账款,降低融资成本,解决供应商对外支付和上游客户的融资需求。

具体暂不展开讲,有一些现实的案例已经比较成熟。

金融如何救赎区块链

资本市场对包括区块链在内的高新科技具有重要作用,无数的案例已经反复证明这一点。金融对区块链的救赎集中体现在资本市场对于高新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在当前熊市这一点尤其重要。

区块链行业早期的乱象,比如市场资金疯狂炒作、过量资金追逐较少的项目,这在资本市场上并不罕见,资本市场一贯如此,只是这次是区块链。而且又多了一个发币的噱头,更加引发了资本逐利的原始渴望。

客观而言,数字货币(通证、token)作为区块链系统的经济激励和价值流通部分,其对行业发展、全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以及企业的融资便利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希望行业可以正视这一点,既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政策,也不要把一些概念“妖魔化”。

在这次区块链泡沫之前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大家可以比较发现,互联网泡沫跟2017的区块链投资热其实非常相似。

当前如何在不违反政策法律红线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相关的经济激励活动,这是区块链企业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块链与其他高新科技的一个不同体现在:因为区块链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对监管层的挑战更大。包括“发币”等行为对金融稳定和政府铸币权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从资本市场对于先进技术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来看,这次区块链投资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当前特殊的行业发展背景下,政府对于包括ICO、虚拟货币交易等高压监管的情况下,金融如何支持区块链行业健康地发展,就是金融对区块链的救赎。

区块链的发展一定要跟金融市场结合起来,包括在ICO严禁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激励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根据美国SEC的分类,把token分成了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实用型通证(Utility Token)。这种通证大多都是依托企业自己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实用型通证被细分为两小类:产品或服务通证(Use of Product)和奖励通证(Reward Token)。

二是证券型通证(Security Token)。通常都是有真实资产作为支持的,例如资产权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或者大宗商品等。这种通证也被细分为两类:权益通证(Equity Token)和资产通证(Asset Token)。

所以说在当前政策高压监管的情况下,企业如果想要通过这些解决融资或者说经济激励等方面的问题,就要跟传统的金融业有效结合。比如说跟有牌照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可以发一些信托或理财产品,当然是要在合法的情况下,这对当前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业界对Security Token寄予厚望,认为Security Token以后可能会成为智能证券的雏形。与传统证券相比,其优点在于可编程性提高,更容易上链。如果想要的话技术上可以做到匿名,可以给非上市公司发行提供载体。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STO(证券化通证发行)绝对不可能取代IPO,STO是ICO的衍生品,对实体经济的意义是积极的,尤其是流动性管理。当前业界对Security Token寄予厚望,但不要公开募资触及政策红线,而是要静待时机。STO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远超ICO,在当前做好内部流通的情况下,可以静待风口。STO对于当前新三板流动性差等问题也都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区块链需要传统金融市场更多程度的介入和融合,还有非常多的表现方面。比如说2017年12月的时候,CBOE推出了比特币期货合约。它对于比特币17年年末这一波的增长,以及两万美元的牛市,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当前CBOE对推出ETH的期货已经是近在眼前了,这对于把控ETH市场风险、实现ETH合理定价都是具有非常有利的帮助。

近期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区块链企业在收购一些传统的上市公司或者新三板公司,比如说火币并购桐成、Coinbase收购Distributed Systems、Penta收购CCP 、Bibox收购Chain Capital;币安收购Trust Wallet;Coinbase收购多家证券交易商、Monex收购Coincheck、Circle收购Poloniex等。

区块链企业需要借助传统金融市场,对自己进行发展,不光是从融资角度的“一时之谋”,而且也从整体战略意义的“万世之谋”。因为区块链终究是一项具有生命力的先进技术,最后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不是只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币圈和链圈,登堂入室和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是其大的历史使命。

我们看到当前数字资产还是一个非常小的体量,只有两千多亿美元的市值。相对于全球房地产市场规模二百二十多万亿美元的市值,全球股市市值七十多万亿美元的市值,以及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五百多万亿美元的市值不可谓不小。所以说,区块链要和传统的金融市场结合是大势所趋,而且必须要这么去做,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说到和传统金融市场结合,数字资产的衍生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从传统的衍生品市场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传统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市值比其基础权证的市值大很多,全球股市的市值七十多万亿美元,全球债券市场大概是二百五十万亿美元,但是衍生品市场是五百多万亿美元。包括刚才说到的近期CBOE马上要推出ETH期货,数字资产的衍生品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熊市的情况下,大家要承认的一点是,熊市对于一些好项目的落地会有帮助,对于垃圾项目的出清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客观来说,我们还是喜欢牛市,不喜欢熊市。就跟我们人一样,逆境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但是大家还是更喜欢顺境。为什么,因为逆境的磨砺是为了让我们以后有顺境。但是如果现在处于顺境,干嘛要等到未来呢?金融中有一个折现率的概念,折现率一般是小于一的,意味着未来顺境的价值小于当前顺境。逆境磨砺论更多的是我们对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现实的慰藉和自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市场现象是熊市下稳定币的快速发展。稳定币几乎是完全借鉴的传统金融市场的理念和操作手法。比如稳定币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USDT,它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准备金率为100%的离岸美元市场,保持稳定的方式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的回购。

USDT自己宣称是百分之百的准备金率,之前有公司做审计,但是审计报告的认可度并不高。其实是不是一个真正100%的准备金并不重要,货币市场天生是不透明的,不透明性在很多情况下反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流动性。

除了USDT,还有一些相对操作方式更加复杂的稳定币,比如说有基于篮子货币稳定币,其实跟SDR非常像。还有一些基于金融资产或者数字资产的一些稳定币,它的操作手法,在传统金融市场都有迹可循。

在这种牛市的状况下。今年3月份USDT的比特币的交易份额已经到了14.2%,这个数据在17年牛市的时候数据非常少,在熊市的时候,这一数据骤增。一个非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八月份使用USDT兑换比特币的数值已经将近50%。

这就是金融如何对区块链进行救赎。

关键字:金融

本文摘自:巴比特

x 吴桐:区块链和金融的互相救赎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吴桐:区块链和金融的互相救赎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09 12:05:55 本文摘自:巴比特

什么是金融

对于金融定义概念非常多,从字面程度去理解就是货币和信用的融通。其中“资金融通论”认为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资金的活动。另外关于金融的定义还包括“金融工具论”、“信用转让论”、 “金融产业论”以及“金融资源论”等,其实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对金融进行阐述。但是我们理解金融还是从最根本的定义出发,就是资金和信用的融通,其中核心概念有两个,一个叫货币,另一个叫信用。货币和信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金融产业论”简单说就是,金融是资金融通的行为和机制的总和。它把金融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囊括在国民经济部门之中,与其他产业部门具有较为平等的地位。我们现在提的一个重要概念,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我们为什么要提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是因为金融部门本身发展的过于庞大了,包括中国从2010年四万亿计划之后,金融部门一直在不断膨胀,从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的低点至2015年8.4%的高点,超过了美、日、英等国,这一占比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所以金融部门自己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希望金融业去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的另一个概念解释的版本是“金融资源论”,认为金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索取权,是货币化的社会资产,这种解释是把金融看成一种工具。第五种解释是“信用转让论”,主要从金融和金融对这个财产的跨时和跨期的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解释。

金融是经营与管理货币、信用和风险的行业。金融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信息不对称

包括风险的概念也是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传统的金融是怎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一般来说,是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承担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比如说银行、券商、相关商业机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电子商务平台都是这个逻辑。

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大家基本都了解,简单的说,区块链等于分布式账本加token,或者再加社区。

区块如何救赎金融

基于历史来看,区块链出现是民间对于金融危机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区块链的诞生,第一次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给世人是比特币。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和比特币(也就是区块链的诞生)的诞生,其实背后有着强烈的经济逻辑和历史逻辑。

目前相当一部分区块链经济研究者持这样一个观点,前几天79岁的北大经济学院老院长晏智杰先生也是基于这个观点谈了比特币产生的经济逻辑:由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并且具有超发货币的倾向,进而导致货币不稳定。

但是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只看到了一方面却没有看到另一方面。基于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后时间节点进行考察,可以发现:

第一,美国M2的增速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与GDP增速大致一致。

美国GDP是最上面的红线,美国的M2是下面绿线。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GDP的增长率和M2增长率几乎是持平的,我还做过更精细的测算,红线和绿色之间的增长速率几乎保持相对平衡。另外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GDP的红线总在美国M2绿线上面且远高于绿线,几乎是绿线的1.5倍到2倍。但是中国的情况是相反的,中国的M2几乎是一直高于GDP。

所以说,政府垄断货币发行这个观点是没有问题的,当前大多数国家都是这样,主流大国更是全部如此。但如果说比特币是反对政府超发货币,这个观点是我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从金融危机之前看,美国并没有超发货币,美国M2增长率基本上和经济增长率保持大致相同的增速。

我们通常会基于逻辑去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有时候只靠逻辑也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证据。比特币作为一种基于技术信任的数字货币,从逻辑出发,它反对的事一定是货币超发。但是我们基于数据看,并不是这样。

那我们再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另一个更直接的证据,那就是中本聪在这个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上留下一句话: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救助的边缘。比特币产生的初衷,我们更多的还是从中本聪给我们留下的线索里面去找蛛丝马迹,因为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这句话提到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叫“银行紧急援助”。银行紧急援助其实是多种方式完成的。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欧美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都有对大型的金融机构进行援助的举动。

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援助分为直接援助和间接援助。

直接援助更多的是通过财政政策体现,而不是货币政策。比如说,2008年10月3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七千亿美元的金融援助计划,此后,布什政府还对濒临清盘的金融机构直接注资。2008年9月美联储向国际集团提供了一千五百亿美元的救助资金。尽管与此同时,美国也推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间接的。比如在2008年美联储分别三次大幅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将联邦基准利率调到了0.25%这一历史最低水平,同时继续下调贴现利率。

由于把常规性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用到极致,其后又继续拓展非常规货币政策,推出了举世闻名的“量化宽松政策”,这都是货币政策的范畴。相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能具有更高的知名度,但是对于救助大型金融机构而言,财政政策是最直接的方式。

所以基于历史证据来看,“反对货币超发是比特币的初衷”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只能说是一个方面,而且不是最直接的那一方面。最直接的方面还是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救助,对大型机构的救助更直接的体现是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包括我们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其实并没有说非常糟糕,甚至还可以说还不错。

包括我们从导致比特币问世的直接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考察,得到的仍然是相同的结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而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也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资产泡沫。

资产泡沫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要追溯到大稳健时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值。导致资产泡沫有非常多的直接原因,包括金融管制的放松和消费兴起等一些其他原因,但是根本原因要追溯到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主流国家央行实行的货币政策。一般而言,经典的教材里面会告诉我们有四个最终目标:经济增长、币值稳定、促进就业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规定通货膨胀为央行最主要的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值将通货膨胀保持在稳定且比较低的一个状态,并认为在这种状态下对于经济发展是最有利的。同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意味着赋予央行极高的独立性。在此之前,如果经济不景气,政府会有通过央行超发货币的倾向,但是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央行具有极高的独立性,只负责把通胀率给盯住了,经济增长不是央行应该负责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目标值在压低了通胀率的同时,也把名义利率给压低了。我们知道,在资本市场上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是资产价格和利率成反比,低利率的经济环境会导致资产泡沫严重。

国际金融危机仅仅是众多金融危机中的一次,然后我们将范围极大地推广,考察导致金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有哪些。我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信息不对称;第二,财富收入差距的扩大;第三,投资者的不理性。其余的原因向源头总结,基本都能归结到这三个点上。

第一个原因: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对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不稳定的研究比较早,从1932年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到后来托宾进一步把债务通缩理论扩展到贷款方,然后到明斯基从这个资本市场角度将债务通缩理论进一步扩展。之后的话就是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提出著名的金融加速器模型,第一次全面地将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市场不完善加入了模型中,然后发展出了一个通缩自我加强的完整分析框架。

其实不管是从债务杠杆角度、杠杆周期角度还是从金融周期角度对金融不稳定进行阐述和分析,都是当前金融学非常主流的分析范式,但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信息不对称。

第二个原因: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最简单的逻辑是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在《资本论》马克思对这一机制中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在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劳动制度中,劳资双方处于不平等地地位,劳动者工资既构成生产成本又是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会压低工资,然后导致消费不足。所以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金融危机无法根除。”

马克思的观点,虽然带有政治经济学的色彩,但却是精辟而严谨的。后来多个经济学家从收入分配不平衡这一角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完善。而且事实证明,在过去三百年的时间里,资本的平均回报率维持在每年4%-5%,但是经济增长增长率基本上平均保持在每年1%-2%,我们看出有非常大的一个差距,财富分配偏向资本。

第三个原因: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

主要表现为两点:

第一点是单个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表现为容易扩大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

第二个是投资者群体之间的非理性情绪,主要表现为投资者情绪会互相传染,从而加剧了这种情绪。投资者非理性跟信息不对称具有比较强的关联性。正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和加剧了投资者的非理性。如果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不说投资者非理性这种现象就会消失,但是它会极大程度地降低。因为我们知道即使给不同投资者相同的完全信息,不同的投资者由于认知等差异也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绝对的投资者理性是做不到的。

我们知道了金融有哪些固有的弊病,那我们看区块链如何救赎金融。

刚才总结了金融的三个固有弊病,区块链也是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救赎和改造。

第一是信息不对称

区块链简单可以概括成分布式账本+token+社区,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将传统商业模式的基于复式记账法的各自记账变成了社会公共记账,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第二是贫富差距扩大

贫富差距扩大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向资本要素倾向比较多的分配方式。

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区块链经济系统内,寻求的是包括社群成员、矿工、开发团队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相对平衡的分配模式,它不同于以往过于倾向资本要素的分配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收入差距过大这一问题。

事实上当前区块链已经在救赎传统金融了,而且很多方面已经出现了应用落地,比如说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资产托管、大宗商品交易、贸易融资、银团贷款等领域。金融的不同细分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几个细分领域对于区块链而言具有较为合适的切入点。

简单讲一个应用场景把,比如说现在关注度比较高的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场景。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比较大,但是痛点比较多。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2017年,消费金融本来是一个风口,但是因为监管的压力,实现从C端转移到了B端。同时供应链金融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来看的话,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二是行业痛点非常明显。行业痛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无法自证偿还能力;二是交易本身真实性难以验证;三是信息相互割裂,无法共享;四是履约风险无法控制。

简单说,区块链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分别解决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四个痛点。

首先,分布式记账、共识算法可以解决信任问题。时间戳和一些其他机制可以提高可追溯性和防篡改。

第二,智能合约可以防范履约风险。

第三,信任可沿供应链有效传导

第四,可以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约效率。

现在也有一些供应链金融的项目应用已经落地了,主要的逻辑是以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核心,一般来说表现形式是应收账款融资,载体一般是债权凭证。主要的业务是帮助入链的供应商盘活应收账款,降低融资成本,解决供应商对外支付和上游客户的融资需求。

具体暂不展开讲,有一些现实的案例已经比较成熟。

金融如何救赎区块链

资本市场对包括区块链在内的高新科技具有重要作用,无数的案例已经反复证明这一点。金融对区块链的救赎集中体现在资本市场对于高新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在当前熊市这一点尤其重要。

区块链行业早期的乱象,比如市场资金疯狂炒作、过量资金追逐较少的项目,这在资本市场上并不罕见,资本市场一贯如此,只是这次是区块链。而且又多了一个发币的噱头,更加引发了资本逐利的原始渴望。

客观而言,数字货币(通证、token)作为区块链系统的经济激励和价值流通部分,其对行业发展、全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以及企业的融资便利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希望行业可以正视这一点,既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政策,也不要把一些概念“妖魔化”。

在这次区块链泡沫之前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大家可以比较发现,互联网泡沫跟2017的区块链投资热其实非常相似。

当前如何在不违反政策法律红线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相关的经济激励活动,这是区块链企业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块链与其他高新科技的一个不同体现在:因为区块链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对监管层的挑战更大。包括“发币”等行为对金融稳定和政府铸币权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从资本市场对于先进技术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来看,这次区块链投资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当前特殊的行业发展背景下,政府对于包括ICO、虚拟货币交易等高压监管的情况下,金融如何支持区块链行业健康地发展,就是金融对区块链的救赎。

区块链的发展一定要跟金融市场结合起来,包括在ICO严禁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激励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根据美国SEC的分类,把token分成了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实用型通证(Utility Token)。这种通证大多都是依托企业自己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实用型通证被细分为两小类:产品或服务通证(Use of Product)和奖励通证(Reward Token)。

二是证券型通证(Security Token)。通常都是有真实资产作为支持的,例如资产权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或者大宗商品等。这种通证也被细分为两类:权益通证(Equity Token)和资产通证(Asset Token)。

所以说在当前政策高压监管的情况下,企业如果想要通过这些解决融资或者说经济激励等方面的问题,就要跟传统的金融业有效结合。比如说跟有牌照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可以发一些信托或理财产品,当然是要在合法的情况下,这对当前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业界对Security Token寄予厚望,认为Security Token以后可能会成为智能证券的雏形。与传统证券相比,其优点在于可编程性提高,更容易上链。如果想要的话技术上可以做到匿名,可以给非上市公司发行提供载体。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STO(证券化通证发行)绝对不可能取代IPO,STO是ICO的衍生品,对实体经济的意义是积极的,尤其是流动性管理。当前业界对Security Token寄予厚望,但不要公开募资触及政策红线,而是要静待时机。STO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远超ICO,在当前做好内部流通的情况下,可以静待风口。STO对于当前新三板流动性差等问题也都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区块链需要传统金融市场更多程度的介入和融合,还有非常多的表现方面。比如说2017年12月的时候,CBOE推出了比特币期货合约。它对于比特币17年年末这一波的增长,以及两万美元的牛市,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当前CBOE对推出ETH的期货已经是近在眼前了,这对于把控ETH市场风险、实现ETH合理定价都是具有非常有利的帮助。

近期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区块链企业在收购一些传统的上市公司或者新三板公司,比如说火币并购桐成、Coinbase收购Distributed Systems、Penta收购CCP 、Bibox收购Chain Capital;币安收购Trust Wallet;Coinbase收购多家证券交易商、Monex收购Coincheck、Circle收购Poloniex等。

区块链企业需要借助传统金融市场,对自己进行发展,不光是从融资角度的“一时之谋”,而且也从整体战略意义的“万世之谋”。因为区块链终究是一项具有生命力的先进技术,最后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不是只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币圈和链圈,登堂入室和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是其大的历史使命。

我们看到当前数字资产还是一个非常小的体量,只有两千多亿美元的市值。相对于全球房地产市场规模二百二十多万亿美元的市值,全球股市市值七十多万亿美元的市值,以及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五百多万亿美元的市值不可谓不小。所以说,区块链要和传统的金融市场结合是大势所趋,而且必须要这么去做,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说到和传统金融市场结合,数字资产的衍生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从传统的衍生品市场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传统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市值比其基础权证的市值大很多,全球股市的市值七十多万亿美元,全球债券市场大概是二百五十万亿美元,但是衍生品市场是五百多万亿美元。包括刚才说到的近期CBOE马上要推出ETH期货,数字资产的衍生品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熊市的情况下,大家要承认的一点是,熊市对于一些好项目的落地会有帮助,对于垃圾项目的出清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客观来说,我们还是喜欢牛市,不喜欢熊市。就跟我们人一样,逆境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但是大家还是更喜欢顺境。为什么,因为逆境的磨砺是为了让我们以后有顺境。但是如果现在处于顺境,干嘛要等到未来呢?金融中有一个折现率的概念,折现率一般是小于一的,意味着未来顺境的价值小于当前顺境。逆境磨砺论更多的是我们对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现实的慰藉和自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市场现象是熊市下稳定币的快速发展。稳定币几乎是完全借鉴的传统金融市场的理念和操作手法。比如稳定币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USDT,它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准备金率为100%的离岸美元市场,保持稳定的方式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的回购。

USDT自己宣称是百分之百的准备金率,之前有公司做审计,但是审计报告的认可度并不高。其实是不是一个真正100%的准备金并不重要,货币市场天生是不透明的,不透明性在很多情况下反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流动性。

除了USDT,还有一些相对操作方式更加复杂的稳定币,比如说有基于篮子货币稳定币,其实跟SDR非常像。还有一些基于金融资产或者数字资产的一些稳定币,它的操作手法,在传统金融市场都有迹可循。

在这种牛市的状况下。今年3月份USDT的比特币的交易份额已经到了14.2%,这个数据在17年牛市的时候数据非常少,在熊市的时候,这一数据骤增。一个非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八月份使用USDT兑换比特币的数值已经将近50%。

这就是金融如何对区块链进行救赎。

关键字:金融

本文摘自:巴比特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