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区块链行业遇“寒潮” 金融业逆势“上链”成亮点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11 07:56:24 本文摘自:上海金融报

近段时间,区块链行业由年初的火爆逐步降温,在技术面和监管面频频受挫后,资金面随之“冷却”,绝大部分项目估值下跌,产业进入寒潮期。与之相反,金融业却掀起一股“上链”热潮,各类应用纷纷落地,成为一道特殊风景线。

区块链项目遇冷“不意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区块链项目遇冷并不出乎预料,原因在于很多项目虽强调新颖理念,却鲜少见到真正的商业价值。

“很多项目宣称应用区块链,但讲不出实际价值,也没有真正的操作逻辑。”金融壹账通区块链团队高级总监、区块链研发部负责人陆一帆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些区块链项目的普遍说法是‘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提高效率’,实际上这些特点利用其它技术都可以解决,且解决得更好。”

陆一帆指出,现阶段区块链概念有多个误区。一是“数据不可篡改”。如果这是区块链项目想要解决的问题,早在40年前用数字签名技术就已经解决。二是“数据共享”。实际情况是基本上没有商业机构愿意进行数据共享。三是“可追溯”。其实利用数据库技术,一样能实现“可追溯”;四是“智能合约提高效率”。事实上区块链本身并不会带来效率提升,智能合约只能运算明文数据,而明文数据的运算在智能合约以外也完全能够实现。

蚂蚁金服区块链部门负责人张辉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区块链技术并非要“颠覆谁”,或者“去掉”什么中心。其真正价值在于协作,即带动多方通过分布式账本、数据、智能合约,在逻辑一致的基础上协同工作。“基于协同,区块链给整个生产、商业及社会服务之间带来新的生产关系。”

陆一帆进一步表示,我国区块链项目之所以“吹得多”,“落地少”,与技术落后有很大关系。“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中的核心就是分布式账本和密码学,但国内许多人跟风搞区块链,很少做基础研究,专业技术薄弱,不懂分布式数据库的工作原理,更不懂密码学,对金融的基本概念也一无所知。”

“尽管面世已十年,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看法依然大相径庭。”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根本原因是国内区块链技术整体上不那么成熟,规模化应用还处于研发和实验阶段。“首先,数据处理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高频次、大规模的应用需求;其次,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金融IT系统的集成协同的程度仍不够高,升级维护不够灵活;第三,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很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周期长;第四,区块链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在实践中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第五,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的有效性还未得到法律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并不明确,且监管难度很大。

应用落地需聚焦真正价值

尽管区块链存在深层次技术瓶颈,却没阻碍国内金融机构在区块链领域积极探索及布局。9月初,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深圳成立的“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开发了贸易金融区块链等项目。在此之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上海票据交易所共同推动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也已上线试运行。

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平安金融壹账通近日发布ALFA(阿尔法)智能ABS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底层资产完成穿透,通过重塑资产证券化的信任机制,缓解金融资产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难题。事实上,其他金融机构也瞄准区块链ABS平台进行布局,或在资产证券化中应用区块链。如6月,交通银行正式上线银行业内首个投行全流程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聚财链”。通过为交行、交银国信等集团内部机构,以及普华永道、中伦、中债资信、中诚信等中介机构部署区块链节点,实现ABS项目信息与资产信息的双上链,同步实现基于智能合约的跨机构尽职调查的流程化。

在国际支付清算业务方面,银行也在发力。如中国银行通过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完成河北雄安与韩国首尔两地间客户的美元国际汇款,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笔应用自主研发区块链支付系统完成的国际汇款业务;招商银行也率先实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全球现金管理领域的跨境直联清算、全球账户统一视图以及跨境资金归集三大场景。

“金融行业大多使用联盟链技术。”微众银行区块链首席架构师张开翔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其场景包括供应链、票据、零售等,只要是多方协作、有数据交换、资产流动的场景都可使用区块链技术。“总结起来,一是分布式网络部署;二是分布式网络架构层面高度标准化;三是数据存证;四是对账和清算。未来,中国的法定货币也可应用区块链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9月,香港金管局贸易融资平台项目正式上线,该项目由香港金管局、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牵头,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设计,大规模使用零知识验证技术,对接香港汇丰和渣打、东亚、星展等首批7家银行及若干家贸易融资客户的区块链网络。该项目也将成为香港政府主导的,首批旨在升级9万亿美元全球贸易融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银行间信息壁垒的存在,不良企业利用虚假文档骗取融资,存在恶意重复融资和多次交单引发的欺诈风险,导致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态度上十分谨慎和保守,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广阔,但银行动力不足。”陆一帆指出,香港金管局贸易融资平台并非一个平台,而是多个平台联成的网络,最大特点是所有数据进行加密,通过全球首创加密信息可授权式解密共享技术,在加密数据中进行交叉认证,消除了数据孤岛,同时完全地保护了隐私。在陆一帆看来,这正是区块链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区块链应用落地的方向。

张开翔指出,区块链应用实践应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关注创新,在创新领域、创新场景合理地使用区块链;二是不把所有业务流程都通过区块链重构,而是把需要多方协作的流程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进行高效协作;三是不把所有数据都放在区块链上,而是识别商业场景中有多少金融机构,他们有哪些数据,其中相互协作的数据才放在区块链上;四是尊重生产、审慎运营,因为一切技术用在生产上需要7×24小时99.99%的稳定率。

“不可否认,区块链是中国数字化进程的一部分,和现有商业模式全新组合,这是区块链发挥最大价值的落地途径和方法。”张辉表示。

关键字:金融业行业

本文摘自:上海金融报

x 区块链行业遇“寒潮” 金融业逆势“上链”成亮点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区块链行业遇“寒潮” 金融业逆势“上链”成亮点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11 07:56:24 本文摘自:上海金融报

近段时间,区块链行业由年初的火爆逐步降温,在技术面和监管面频频受挫后,资金面随之“冷却”,绝大部分项目估值下跌,产业进入寒潮期。与之相反,金融业却掀起一股“上链”热潮,各类应用纷纷落地,成为一道特殊风景线。

区块链项目遇冷“不意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区块链项目遇冷并不出乎预料,原因在于很多项目虽强调新颖理念,却鲜少见到真正的商业价值。

“很多项目宣称应用区块链,但讲不出实际价值,也没有真正的操作逻辑。”金融壹账通区块链团队高级总监、区块链研发部负责人陆一帆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些区块链项目的普遍说法是‘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提高效率’,实际上这些特点利用其它技术都可以解决,且解决得更好。”

陆一帆指出,现阶段区块链概念有多个误区。一是“数据不可篡改”。如果这是区块链项目想要解决的问题,早在40年前用数字签名技术就已经解决。二是“数据共享”。实际情况是基本上没有商业机构愿意进行数据共享。三是“可追溯”。其实利用数据库技术,一样能实现“可追溯”;四是“智能合约提高效率”。事实上区块链本身并不会带来效率提升,智能合约只能运算明文数据,而明文数据的运算在智能合约以外也完全能够实现。

蚂蚁金服区块链部门负责人张辉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区块链技术并非要“颠覆谁”,或者“去掉”什么中心。其真正价值在于协作,即带动多方通过分布式账本、数据、智能合约,在逻辑一致的基础上协同工作。“基于协同,区块链给整个生产、商业及社会服务之间带来新的生产关系。”

陆一帆进一步表示,我国区块链项目之所以“吹得多”,“落地少”,与技术落后有很大关系。“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中的核心就是分布式账本和密码学,但国内许多人跟风搞区块链,很少做基础研究,专业技术薄弱,不懂分布式数据库的工作原理,更不懂密码学,对金融的基本概念也一无所知。”

“尽管面世已十年,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看法依然大相径庭。”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根本原因是国内区块链技术整体上不那么成熟,规模化应用还处于研发和实验阶段。“首先,数据处理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高频次、大规模的应用需求;其次,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金融IT系统的集成协同的程度仍不够高,升级维护不够灵活;第三,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很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周期长;第四,区块链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在实践中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第五,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的有效性还未得到法律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并不明确,且监管难度很大。

应用落地需聚焦真正价值

尽管区块链存在深层次技术瓶颈,却没阻碍国内金融机构在区块链领域积极探索及布局。9月初,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深圳成立的“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开发了贸易金融区块链等项目。在此之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上海票据交易所共同推动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也已上线试运行。

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平安金融壹账通近日发布ALFA(阿尔法)智能ABS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底层资产完成穿透,通过重塑资产证券化的信任机制,缓解金融资产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难题。事实上,其他金融机构也瞄准区块链ABS平台进行布局,或在资产证券化中应用区块链。如6月,交通银行正式上线银行业内首个投行全流程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聚财链”。通过为交行、交银国信等集团内部机构,以及普华永道、中伦、中债资信、中诚信等中介机构部署区块链节点,实现ABS项目信息与资产信息的双上链,同步实现基于智能合约的跨机构尽职调查的流程化。

在国际支付清算业务方面,银行也在发力。如中国银行通过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完成河北雄安与韩国首尔两地间客户的美元国际汇款,这是国内商业银行首笔应用自主研发区块链支付系统完成的国际汇款业务;招商银行也率先实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全球现金管理领域的跨境直联清算、全球账户统一视图以及跨境资金归集三大场景。

“金融行业大多使用联盟链技术。”微众银行区块链首席架构师张开翔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其场景包括供应链、票据、零售等,只要是多方协作、有数据交换、资产流动的场景都可使用区块链技术。“总结起来,一是分布式网络部署;二是分布式网络架构层面高度标准化;三是数据存证;四是对账和清算。未来,中国的法定货币也可应用区块链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9月,香港金管局贸易融资平台项目正式上线,该项目由香港金管局、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牵头,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设计,大规模使用零知识验证技术,对接香港汇丰和渣打、东亚、星展等首批7家银行及若干家贸易融资客户的区块链网络。该项目也将成为香港政府主导的,首批旨在升级9万亿美元全球贸易融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银行间信息壁垒的存在,不良企业利用虚假文档骗取融资,存在恶意重复融资和多次交单引发的欺诈风险,导致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态度上十分谨慎和保守,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广阔,但银行动力不足。”陆一帆指出,香港金管局贸易融资平台并非一个平台,而是多个平台联成的网络,最大特点是所有数据进行加密,通过全球首创加密信息可授权式解密共享技术,在加密数据中进行交叉认证,消除了数据孤岛,同时完全地保护了隐私。在陆一帆看来,这正是区块链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区块链应用落地的方向。

张开翔指出,区块链应用实践应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关注创新,在创新领域、创新场景合理地使用区块链;二是不把所有业务流程都通过区块链重构,而是把需要多方协作的流程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进行高效协作;三是不把所有数据都放在区块链上,而是识别商业场景中有多少金融机构,他们有哪些数据,其中相互协作的数据才放在区块链上;四是尊重生产、审慎运营,因为一切技术用在生产上需要7×24小时99.99%的稳定率。

“不可否认,区块链是中国数字化进程的一部分,和现有商业模式全新组合,这是区块链发挥最大价值的落地途径和方法。”张辉表示。

关键字:金融业行业

本文摘自:上海金融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