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区块链漫谈 ,千亿 TPS 的真相?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13 10:35:42 本文摘自:魔牛财经

前几天看到李笑来微博宣称 Mixin Network 基于 DAG(有向无环图)可以达到千亿 TPS(每秒处理的交易数量),笑来随后在公众号中解释由于 DAG 本身并没有 Block 的概念,所以严格意义上 Mixin 并不是 Blockchain。对于 DAG 的解释我是认同的,DAG 的交易排序和打包规则是以单笔交易为单位的,区块链的排序和打包规则是以区块为单位的。

但是对于千亿 TPS 实在不敢苟同,我无意挑战笑来老师,毕竟我很多的观念和习惯都受到过笑来的影响,我特别感恩他对我的影响。不过单就这个观点,我特别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不同意见。

去中心化的边界

今天刚好是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双十一算是全球最大的消费节,但同时也是对阿里的服务能力考验最大的一次练兵场。2017年天猫双十一公布的支付峰值每秒为25.6万笔,当然这只是一个实际的支付速率,阿里肯定会留有余量,我们姑且认为留有500% 的余量好了,也就是说阿里每秒能处理的交易数量是128万,我们姑且取到150万吧,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值,我们只是做一个合理的估算。

在一个中心化服务体系下,每秒能处理的交易数量是百万级别,当然可能还有更高的,我们姑且认为千万级别吧,而作为标榜去中心化的区块链项目 TPS 可以达到千亿级别,相差10000的数量级。我想稍微有一点常识的朋友可能都会觉得自己的智商捉急了。

如果你觉得没有完全理解,为什么去中心化的系统在性能上不可能超过中心化系统,那么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类比。试问一个人做决策的效率高,还是10个人平等讨论做决策的效率高,甚至是10000个人平等讨论做决策的效率高,我想这个共识还是很容易达成的,人越少,达成一致的意见的效率就越高。想想最被标榜民主的美国选举也是代理选举,而不是每个人的投票直接决定大选结果,这就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寻求公平和效率折中的典型例子。

如果我们把区块链上的节点理解为一个个做决策的成年人,那么就是全球成千上万的人每隔一段时间要针对某个问题达成一次共识,所以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决定了他的效率一定不会很高。当然效率不高,换来的却是极高的安全性,因为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等的,要想贿赂所有的节点成本非常高,高到很多人不会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就是公链的基本特性,牺牲效率换来安全和去中心化。

所以一个去中心化系统宣称 TPS 远高于中心化系统,这实在无法让这个世界的物理定律不敢苟同。当然如果一个区块链项目牺牲安全、去中心化,一味的追求性能,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它真的还是区块链项目吗?

区块链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技术,它依然要面临现有物理定律的约束,安全、去中心化、性能三者只能任取其二,而不能三者同时达到最佳,这就是区块链的边界。从大的层面上来说,分布式系统的一切特性都是区块链的边界,因为区块链而本身就是一个分布式系统。

所以不管是 DAG 还是 Block,只要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那么它的性能就一定不可能高于中心化的系统,这就是边界。奢谈区块链项目能达到千亿 TPS 就如同宣称一亩地能产出几十吨粮食一样滑稽。

边界的意义

边界的意义其实在于给人们指出了行动指南,当年图灵提出的图灵机可以说是今天计算机世界的一个理论边界,到今天为止的整个IT行业,都没有越过这个边界。

著名计算机专家吴军博士曾说:图灵给出的方法是一条捷径,任何严肃的科学家都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当然经常有民间科学家自认为突破了理论上的极限,或者说他们和主流学界有所不同。大部分时候,我们单纯谈差异化是一件极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改变有好的改变和坏的改变,只有傻子才会为了标榜自己与众不同,找一个更差的差异化道路走。

今天的计算机工程师都会在图灵提出的边界里,尽量优化系统以寻求性能的提升。那么区块链同样不例外,分布式系统的不可能三角很早就被学术界从理论上证明过,并且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既然已经有这样一个边界,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试图突破这个边界呢?我想原因无外乎利用公众的信息不对称做不切实际的营销,或者自身的无知,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是何等的闹剧。

认清边界不代表墨守成规,恰恰是会给人们提出改善的方向,以避免人们在死角里打转,做没有结果的瞎尝试。刚刚结束的以太坊全球 DEVCON4 大会,以太坊提出了自己的升级方向,提升交易处理速度(PoS 共识机制和分片),改善虚拟机性能( EWASM ),这些都是在边界里做尝试。我们都知道PoS 相比现有的 PoW 在效率上有非常大的数量级的提升,但是 Vatilik 从来不敢说性能可以超越中心化系统。

区块链的现状

区块链行业经历了2017年下半年烈火烹油般的泡沫后,进入了漫长的低迷阶段,与其说低迷,倒不如说是理性。少了很多浮躁和非理性,多了更多踏实做事的项目和团队,但是大前提依然没有变,那就是区块链依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有人说今天的区块链很像1994年至1996年的互联网,也有人说像1999年的互联网,具体的年份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起码都说明了一点区块链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早期阶段极有可能当炮灰先烈,也有可能成为先驱,成为少数获得巨大红利的人。也许当年你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那么这个时代如果还有哪些红利是值得我们把握的,那么区块链绝对是其中之一。从目前的行业动态来看,学术界开始大量产出加密学、分布式系统、共识机制的论文,政府把区块链提升到科技强国的战略白皮书中,企业界在尝试大量的区块链项目(包括公链、Layer2 项目、钱包、经济激励模型设计等)。

对于很多人来说,区块链是陌生的、神秘的,我记得有人曾经在公众号留言对我说,区块链能拯救实体经济,对吗?我当时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基本上等同于问互联网能拯救实体经济吗?人类常常在不了解、不熟悉的领域过于神化、理想化,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全盘否定,我想这些都不是正确看待世界应该有的态度。

这个世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渐变演化的,当然也有指数级增长和突变的时刻,但不管怎么样变化,始终无法摆脱现有的物理定律(宇宙的运行规律)、经济学规律(人性在群体活动中的运行规律),懂得在边界中学习、成长和做事,不是墨守成规,反而恰恰是成熟、睿智的表现。这篇文章无意抨击笑来老师,只是对他提出的区块链项目可以达到千亿 TPS 实在不敢苟同,笑来总说人们需要特立独行的思考,所以仅以有限的知识和认知表达一下不同意见而已。

关键字:

本文摘自:魔牛财经

x 区块链漫谈 ,千亿 TPS 的真相?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区块链漫谈 ,千亿 TPS 的真相?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13 10:35:42 本文摘自:魔牛财经

前几天看到李笑来微博宣称 Mixin Network 基于 DAG(有向无环图)可以达到千亿 TPS(每秒处理的交易数量),笑来随后在公众号中解释由于 DAG 本身并没有 Block 的概念,所以严格意义上 Mixin 并不是 Blockchain。对于 DAG 的解释我是认同的,DAG 的交易排序和打包规则是以单笔交易为单位的,区块链的排序和打包规则是以区块为单位的。

但是对于千亿 TPS 实在不敢苟同,我无意挑战笑来老师,毕竟我很多的观念和习惯都受到过笑来的影响,我特别感恩他对我的影响。不过单就这个观点,我特别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不同意见。

去中心化的边界

今天刚好是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双十一算是全球最大的消费节,但同时也是对阿里的服务能力考验最大的一次练兵场。2017年天猫双十一公布的支付峰值每秒为25.6万笔,当然这只是一个实际的支付速率,阿里肯定会留有余量,我们姑且认为留有500% 的余量好了,也就是说阿里每秒能处理的交易数量是128万,我们姑且取到150万吧,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值,我们只是做一个合理的估算。

在一个中心化服务体系下,每秒能处理的交易数量是百万级别,当然可能还有更高的,我们姑且认为千万级别吧,而作为标榜去中心化的区块链项目 TPS 可以达到千亿级别,相差10000的数量级。我想稍微有一点常识的朋友可能都会觉得自己的智商捉急了。

如果你觉得没有完全理解,为什么去中心化的系统在性能上不可能超过中心化系统,那么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类比。试问一个人做决策的效率高,还是10个人平等讨论做决策的效率高,甚至是10000个人平等讨论做决策的效率高,我想这个共识还是很容易达成的,人越少,达成一致的意见的效率就越高。想想最被标榜民主的美国选举也是代理选举,而不是每个人的投票直接决定大选结果,这就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寻求公平和效率折中的典型例子。

如果我们把区块链上的节点理解为一个个做决策的成年人,那么就是全球成千上万的人每隔一段时间要针对某个问题达成一次共识,所以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决定了他的效率一定不会很高。当然效率不高,换来的却是极高的安全性,因为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等的,要想贿赂所有的节点成本非常高,高到很多人不会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就是公链的基本特性,牺牲效率换来安全和去中心化。

所以一个去中心化系统宣称 TPS 远高于中心化系统,这实在无法让这个世界的物理定律不敢苟同。当然如果一个区块链项目牺牲安全、去中心化,一味的追求性能,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它真的还是区块链项目吗?

区块链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技术,它依然要面临现有物理定律的约束,安全、去中心化、性能三者只能任取其二,而不能三者同时达到最佳,这就是区块链的边界。从大的层面上来说,分布式系统的一切特性都是区块链的边界,因为区块链而本身就是一个分布式系统。

所以不管是 DAG 还是 Block,只要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那么它的性能就一定不可能高于中心化的系统,这就是边界。奢谈区块链项目能达到千亿 TPS 就如同宣称一亩地能产出几十吨粮食一样滑稽。

边界的意义

边界的意义其实在于给人们指出了行动指南,当年图灵提出的图灵机可以说是今天计算机世界的一个理论边界,到今天为止的整个IT行业,都没有越过这个边界。

著名计算机专家吴军博士曾说:图灵给出的方法是一条捷径,任何严肃的科学家都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当然经常有民间科学家自认为突破了理论上的极限,或者说他们和主流学界有所不同。大部分时候,我们单纯谈差异化是一件极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改变有好的改变和坏的改变,只有傻子才会为了标榜自己与众不同,找一个更差的差异化道路走。

今天的计算机工程师都会在图灵提出的边界里,尽量优化系统以寻求性能的提升。那么区块链同样不例外,分布式系统的不可能三角很早就被学术界从理论上证明过,并且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既然已经有这样一个边界,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试图突破这个边界呢?我想原因无外乎利用公众的信息不对称做不切实际的营销,或者自身的无知,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跃进是何等的闹剧。

认清边界不代表墨守成规,恰恰是会给人们提出改善的方向,以避免人们在死角里打转,做没有结果的瞎尝试。刚刚结束的以太坊全球 DEVCON4 大会,以太坊提出了自己的升级方向,提升交易处理速度(PoS 共识机制和分片),改善虚拟机性能( EWASM ),这些都是在边界里做尝试。我们都知道PoS 相比现有的 PoW 在效率上有非常大的数量级的提升,但是 Vatilik 从来不敢说性能可以超越中心化系统。

区块链的现状

区块链行业经历了2017年下半年烈火烹油般的泡沫后,进入了漫长的低迷阶段,与其说低迷,倒不如说是理性。少了很多浮躁和非理性,多了更多踏实做事的项目和团队,但是大前提依然没有变,那就是区块链依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有人说今天的区块链很像1994年至1996年的互联网,也有人说像1999年的互联网,具体的年份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起码都说明了一点区块链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早期阶段极有可能当炮灰先烈,也有可能成为先驱,成为少数获得巨大红利的人。也许当年你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那么这个时代如果还有哪些红利是值得我们把握的,那么区块链绝对是其中之一。从目前的行业动态来看,学术界开始大量产出加密学、分布式系统、共识机制的论文,政府把区块链提升到科技强国的战略白皮书中,企业界在尝试大量的区块链项目(包括公链、Layer2 项目、钱包、经济激励模型设计等)。

对于很多人来说,区块链是陌生的、神秘的,我记得有人曾经在公众号留言对我说,区块链能拯救实体经济,对吗?我当时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基本上等同于问互联网能拯救实体经济吗?人类常常在不了解、不熟悉的领域过于神化、理想化,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全盘否定,我想这些都不是正确看待世界应该有的态度。

这个世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渐变演化的,当然也有指数级增长和突变的时刻,但不管怎么样变化,始终无法摆脱现有的物理定律(宇宙的运行规律)、经济学规律(人性在群体活动中的运行规律),懂得在边界中学习、成长和做事,不是墨守成规,反而恰恰是成熟、睿智的表现。这篇文章无意抨击笑来老师,只是对他提出的区块链项目可以达到千亿 TPS 实在不敢苟同,笑来总说人们需要特立独行的思考,所以仅以有限的知识和认知表达一下不同意见而已。

关键字:

本文摘自:魔牛财经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