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去中心化加密技术:将互联网从垄断者手中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10 19:32:49 本文摘自:链人APP

众所周知,早期互联网的诞生基于一种理想:建立一个人人共享信息的去中心化系统。然而,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已经被垄断者和强大集权者完全商业化,并改造成这样的系统——互联网呈现给我们的信息其实是由商家出价购买的结果。而且,只有富有和强大的被许可者才有权利访问该系统。

巨型科技公司,大型企业,甚至政府都充当着哨兵的角色,他们不仅控制着人们能做什么,而且还能够时刻监视我们所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

由于区块链和加密技术建立在致力于实现民主化和去中心化的基础上,这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可以用于削弱目前互联网管理权力的集中程度。

01

黯淡的互联网理想

在起源初期,互联网被定义为一个不属于任何人但又同时属于所有人的系统。这也是互联网能够实现指数增长的关键原因——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创建内容并与他人共享。在互联网野蛮生长时期,政府和商业部门都无法控制或限制互联网本身,以及用户和网络上的信息。

然而,虽然从物理上说,互联网仍然保持着分散性,但它依赖于大型的中心化服务商来支持其关键组件,例如网络托管,云计算,DNS服务,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服务等。

可以说,谷歌浏览器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网络浏览器之一。安卓智能手机与无处不在的谷歌套件相结合,铸就了谷歌在互联网上的霸主地位。事实上,根据Mozilla浏览器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健康报告,超过90%的互联网用户都在使用谷歌搜索。

在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巨头存在,例如亚马逊主导云存储,Facebook掌控社交网络等。这些科技巨头之所以能够处于这种地位,部分原因是它们可以时刻监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获取商业和经济利益。

更加险恶的是,这些科技巨头能够决定和限制消费者可以看到和消费的内容——搜索结果是通过广告收入来优先排序的,并按地点和管辖区域过滤,巧妙地掩盖了其基于消费者行为和人口统计的广告行为。信息的准确性,公平性和相关性被无视或者忽略,而是按照有利于普及,价格和商业价值的方向来执行。

无论如何,这都背叛了互联网的构建理想。人们所做的一切都需要得到某个中央实体的许可。想网购吗?完全没问题,但前提是银行或付款处理商代表客户向商家付款。想跟世界各地的朋友say hello吗?当然可以,但你需要Facebook等社交网络来传达消息。

02

收回信息的控制权

首先,我们必须区分一下“架构上的去中心化”和“政治上的去中心化”。前者指的是构成系统的计算机数量,而后者涉及最终控制该系统的个人或机构的数量。区块链和加密技术使用这两种技术来保证用户信息远离大型专制技术公司的控制,并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

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互联网是一个用户社区,同时也是一个由用于支持和托管信息的独立机器所组成的网络——这不仅可以消除中心控制,还可以使系统更加适应故障和黑客攻击,同时确保不存在漏洞。

加密货币工具已经使货币交易出现分散化,并且,它对于创建可持续的去中心化互联网至关重要。这种工具支持去中心化网络托管,同时以数千个节点替换中心化服务器来防御DDoS攻击。每个节点构成网站的一小部分,这是架构去中心化的基础,也是必须满足的条件,特别是考虑到近年来的数据泄露事件。

反过来,这又可以实现政治去中心化——将信息控制权交还给用户。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分布式账本不仅可以防止数据泄露,还可以防止存储信息的公司将其用于商业利益,与政府共享或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出售给第三方。

通过在分布式网络中存储数据,区块链可确保个人保留其信息的所有权。用户个人有权拥有和保密其信息,如果用户愿意的话,也可以决定这些信息的使用方式。

03

挑战性与可实现性

去中心化是社会前进的方向,但加密技术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果要实现其变革潜力,必须解决这些挑战。

可扩展性是目前区块链系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因为它严重限制了区块链技术的主流采用。另外,要保护用户数据和信息,增加隐私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加密系统目前依赖于假名,而非真正的匿名。

与此同时,要克服的另一个障碍是人们对底层技术采用。为了使去中心化的互联网重新出现,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社区之外的用户必须放下对区块链的误解,摒弃愤世嫉俗的观念,积极参与并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从长远看,中心化是无法维持社会持续前进的,因此一场去中心化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尽管整个过程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漫长,但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正在加速发展。由于加密货币社区拥有独特的社群发展能力和利用技术改善社会的共同信念,未来完全有可能将去中心化的理想变为现实。

关键字:

本文摘自:链人APP

x 去中心化加密技术:将互联网从垄断者手中解放出来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区块链行业动态 → 正文

去中心化加密技术:将互联网从垄断者手中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10 19:32:49 本文摘自:链人APP

众所周知,早期互联网的诞生基于一种理想:建立一个人人共享信息的去中心化系统。然而,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已经被垄断者和强大集权者完全商业化,并改造成这样的系统——互联网呈现给我们的信息其实是由商家出价购买的结果。而且,只有富有和强大的被许可者才有权利访问该系统。

巨型科技公司,大型企业,甚至政府都充当着哨兵的角色,他们不仅控制着人们能做什么,而且还能够时刻监视我们所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

由于区块链和加密技术建立在致力于实现民主化和去中心化的基础上,这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可以用于削弱目前互联网管理权力的集中程度。

01

黯淡的互联网理想

在起源初期,互联网被定义为一个不属于任何人但又同时属于所有人的系统。这也是互联网能够实现指数增长的关键原因——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创建内容并与他人共享。在互联网野蛮生长时期,政府和商业部门都无法控制或限制互联网本身,以及用户和网络上的信息。

然而,虽然从物理上说,互联网仍然保持着分散性,但它依赖于大型的中心化服务商来支持其关键组件,例如网络托管,云计算,DNS服务,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服务等。

可以说,谷歌浏览器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网络浏览器之一。安卓智能手机与无处不在的谷歌套件相结合,铸就了谷歌在互联网上的霸主地位。事实上,根据Mozilla浏览器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健康报告,超过90%的互联网用户都在使用谷歌搜索。

在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巨头存在,例如亚马逊主导云存储,Facebook掌控社交网络等。这些科技巨头之所以能够处于这种地位,部分原因是它们可以时刻监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获取商业和经济利益。

更加险恶的是,这些科技巨头能够决定和限制消费者可以看到和消费的内容——搜索结果是通过广告收入来优先排序的,并按地点和管辖区域过滤,巧妙地掩盖了其基于消费者行为和人口统计的广告行为。信息的准确性,公平性和相关性被无视或者忽略,而是按照有利于普及,价格和商业价值的方向来执行。

无论如何,这都背叛了互联网的构建理想。人们所做的一切都需要得到某个中央实体的许可。想网购吗?完全没问题,但前提是银行或付款处理商代表客户向商家付款。想跟世界各地的朋友say hello吗?当然可以,但你需要Facebook等社交网络来传达消息。

02

收回信息的控制权

首先,我们必须区分一下“架构上的去中心化”和“政治上的去中心化”。前者指的是构成系统的计算机数量,而后者涉及最终控制该系统的个人或机构的数量。区块链和加密技术使用这两种技术来保证用户信息远离大型专制技术公司的控制,并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

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互联网是一个用户社区,同时也是一个由用于支持和托管信息的独立机器所组成的网络——这不仅可以消除中心控制,还可以使系统更加适应故障和黑客攻击,同时确保不存在漏洞。

加密货币工具已经使货币交易出现分散化,并且,它对于创建可持续的去中心化互联网至关重要。这种工具支持去中心化网络托管,同时以数千个节点替换中心化服务器来防御DDoS攻击。每个节点构成网站的一小部分,这是架构去中心化的基础,也是必须满足的条件,特别是考虑到近年来的数据泄露事件。

反过来,这又可以实现政治去中心化——将信息控制权交还给用户。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分布式账本不仅可以防止数据泄露,还可以防止存储信息的公司将其用于商业利益,与政府共享或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出售给第三方。

通过在分布式网络中存储数据,区块链可确保个人保留其信息的所有权。用户个人有权拥有和保密其信息,如果用户愿意的话,也可以决定这些信息的使用方式。

03

挑战性与可实现性

去中心化是社会前进的方向,但加密技术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果要实现其变革潜力,必须解决这些挑战。

可扩展性是目前区块链系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因为它严重限制了区块链技术的主流采用。另外,要保护用户数据和信息,增加隐私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加密系统目前依赖于假名,而非真正的匿名。

与此同时,要克服的另一个障碍是人们对底层技术采用。为了使去中心化的互联网重新出现,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社区之外的用户必须放下对区块链的误解,摒弃愤世嫉俗的观念,积极参与并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从长远看,中心化是无法维持社会持续前进的,因此一场去中心化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尽管整个过程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漫长,但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正在加速发展。由于加密货币社区拥有独特的社群发展能力和利用技术改善社会的共同信念,未来完全有可能将去中心化的理想变为现实。

关键字:

本文摘自:链人APP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