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市场动态 → 正文

移动转售业务推进态度分化 运营商斗争加剧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1-06 17:35:14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移动转售牌照的靴子即将落地。有14家企业通过了联通的审核,有16家企业通过了中国电信的审核,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明显步伐稍快,中移动的合作对象却没有显山露水,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关系越发显得微妙。

业内有不少人认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借助虚拟运营商作为拼抢中国移动用户的渠道工具,相信中国移动不会坐视不理,市场博弈暗流涌动。

缓急不一,态度分化

中国电信已上报了包括苏宁、国美、迪信通、爱施德、天音、朗玛信息、北纬通信、乐语、万网、京东、连连科技、话机世界,用友、三五互联、长江时代、分享在线在内的16家有意合作的企业。更早前,在中国联通高层的亲自关注下,已经有14家企业通过了联通的审核。

知情人士透露,这不代表虚拟运营商牌照的最后名单就是简单地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上报的名单叠加,中移动如何布局尚未明朗,对这份大名单或多或少将产生影响。

三大电信运营商对移动转售的态度各异,中国移动仍未与任何一家企业达成移动转售业务合作协议。态度分化,成为此次移动转售业务发牌落地前的一大看点。中国移动的移动转售业务进展相对缓慢,不仅在第一轮答辩大会后就不再受理新的申请,而且直到目前仍未有签署协议的任何消息传出。作为业界的领军人物,中国移动此次迟迟没有出手,让业界产生不少质疑。

虽然“虚拟运营商”迟到了好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对虚拟运营商也有很强的替代性。但运营商如何选择合作伙伴与合作模式是关键,三大运营商阵营出现分化,此次移动转售业务落地或拉开运营商新一轮竞争的大幕。

渠道之争,各有心机

据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上报名单给工信部审核,最终决定权在工信部。30家企业通过了联通和电信的合作资格审核,超过市场预期。这和之前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祝军预计的差不多,“实施方案要求三家运营商至少每家要签两个合作企业以上,我相信会突破这个数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对虚拟运营商合作的积极态度,以及借虚拟运营商拓展市场的战略布局。

业界普遍认为,作为弱势运营商,电信联通明显可以通过更多的分销伙伴,来抢夺中移动的存量市场。从目前的合作意向来看,中国电信的选择趋向是将虚拟运营商作为渠道的重要补充,力图通过虚拟运营商开拓市场;而中国联通则可以通过虚拟运营商去撬动中国移动的中高端市场,尤其是一些集团客户。可以说各家都是充分地考虑了自身的定位需要,渠道一直是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在与中国移动竞争中相对被动的因素之一,此次渠道商的入选明显是为了“补短”。

为何中国移动迟迟未完成布局虚拟运营商的合作企业名单呢?知情人士透露,这是因为中国移动占据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主要任务在于维系存量,而非抢夺,转售商的加入只会降低其ARPU值。即发展虚拟运营商,其实都是在撬它的份额,所以中移动对此局面的确“笑不起来”。三大移动运营商似乎各有想法,借助各方企业互补来替其拓展业务,很可能再度演绎一场市场博弈。

突破困境,博弈加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引入虚拟网络运营商的最佳时机是三四年前,即国内电信行业完成新一轮重组、3G牌照发放、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

如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OTT对电信传统业务的替代趋势加剧,传统的电信基础业务不同程度的下滑,电信运营市场发生深刻的变化。智能终端、OTT业务的兴起不仅对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业务(语音、短信、彩信)造成了冲击,同时也让电信运营商丧失了“移动互联网运营主体”的地位。

自虚拟运营商名单浮出水面后,业界对此呈现一下两大方面的解读:部分专家认为,渠道商互联网商等企业市场敏感性更高,创新度较强,因此其进入电信业或能盘活电信业务,创新增值业务,灵活套餐,为电信业发展开拓新空间;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这些企业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其醉翁之意不在电信业务,而是欲通过牌照增加销售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或通过集团客户关系拿下小众市场,或博得资本市场关注以获得资本效益。

面对OTT的冲击,此时引入虚拟网络运营商,对于改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的意义或许又有新的内涵。在全球众多虚拟网络运营商中,也有一些相对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国的Virgin Mobile。依靠在品牌和内容等方面的优势,Virgin Mobile目前已成为英国第五大移动运营商,占英国移动通信市场5%的份额。

因此,从弥补缺失领域、扩张市场的层面来看,引入虚拟网络运营商对于基础电信运营商来说不失正面积极意义,但能否成为对抗OTT的有效法宝还有待市场检验。不可否认,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市场竞争,博弈将进一步加剧。

关键字:移动运营商移动用户中国电信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x 移动转售业务推进态度分化 运营商斗争加剧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市场动态 → 正文

移动转售业务推进态度分化 运营商斗争加剧

责任编辑:editor004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1-06 17:35:14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移动转售牌照的靴子即将落地。有14家企业通过了联通的审核,有16家企业通过了中国电信的审核,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明显步伐稍快,中移动的合作对象却没有显山露水,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关系越发显得微妙。

业内有不少人认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借助虚拟运营商作为拼抢中国移动用户的渠道工具,相信中国移动不会坐视不理,市场博弈暗流涌动。

缓急不一,态度分化

中国电信已上报了包括苏宁、国美、迪信通、爱施德、天音、朗玛信息、北纬通信、乐语、万网、京东、连连科技、话机世界,用友、三五互联、长江时代、分享在线在内的16家有意合作的企业。更早前,在中国联通高层的亲自关注下,已经有14家企业通过了联通的审核。

知情人士透露,这不代表虚拟运营商牌照的最后名单就是简单地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上报的名单叠加,中移动如何布局尚未明朗,对这份大名单或多或少将产生影响。

三大电信运营商对移动转售的态度各异,中国移动仍未与任何一家企业达成移动转售业务合作协议。态度分化,成为此次移动转售业务发牌落地前的一大看点。中国移动的移动转售业务进展相对缓慢,不仅在第一轮答辩大会后就不再受理新的申请,而且直到目前仍未有签署协议的任何消息传出。作为业界的领军人物,中国移动此次迟迟没有出手,让业界产生不少质疑。

虽然“虚拟运营商”迟到了好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对虚拟运营商也有很强的替代性。但运营商如何选择合作伙伴与合作模式是关键,三大运营商阵营出现分化,此次移动转售业务落地或拉开运营商新一轮竞争的大幕。

渠道之争,各有心机

据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上报名单给工信部审核,最终决定权在工信部。30家企业通过了联通和电信的合作资格审核,超过市场预期。这和之前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祝军预计的差不多,“实施方案要求三家运营商至少每家要签两个合作企业以上,我相信会突破这个数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对虚拟运营商合作的积极态度,以及借虚拟运营商拓展市场的战略布局。

业界普遍认为,作为弱势运营商,电信联通明显可以通过更多的分销伙伴,来抢夺中移动的存量市场。从目前的合作意向来看,中国电信的选择趋向是将虚拟运营商作为渠道的重要补充,力图通过虚拟运营商开拓市场;而中国联通则可以通过虚拟运营商去撬动中国移动的中高端市场,尤其是一些集团客户。可以说各家都是充分地考虑了自身的定位需要,渠道一直是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在与中国移动竞争中相对被动的因素之一,此次渠道商的入选明显是为了“补短”。

为何中国移动迟迟未完成布局虚拟运营商的合作企业名单呢?知情人士透露,这是因为中国移动占据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主要任务在于维系存量,而非抢夺,转售商的加入只会降低其ARPU值。即发展虚拟运营商,其实都是在撬它的份额,所以中移动对此局面的确“笑不起来”。三大移动运营商似乎各有想法,借助各方企业互补来替其拓展业务,很可能再度演绎一场市场博弈。

突破困境,博弈加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引入虚拟网络运营商的最佳时机是三四年前,即国内电信行业完成新一轮重组、3G牌照发放、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

如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OTT对电信传统业务的替代趋势加剧,传统的电信基础业务不同程度的下滑,电信运营市场发生深刻的变化。智能终端、OTT业务的兴起不仅对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业务(语音、短信、彩信)造成了冲击,同时也让电信运营商丧失了“移动互联网运营主体”的地位。

自虚拟运营商名单浮出水面后,业界对此呈现一下两大方面的解读:部分专家认为,渠道商互联网商等企业市场敏感性更高,创新度较强,因此其进入电信业或能盘活电信业务,创新增值业务,灵活套餐,为电信业发展开拓新空间;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这些企业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其醉翁之意不在电信业务,而是欲通过牌照增加销售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或通过集团客户关系拿下小众市场,或博得资本市场关注以获得资本效益。

面对OTT的冲击,此时引入虚拟网络运营商,对于改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的意义或许又有新的内涵。在全球众多虚拟网络运营商中,也有一些相对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国的Virgin Mobile。依靠在品牌和内容等方面的优势,Virgin Mobile目前已成为英国第五大移动运营商,占英国移动通信市场5%的份额。

因此,从弥补缺失领域、扩张市场的层面来看,引入虚拟网络运营商对于基础电信运营商来说不失正面积极意义,但能否成为对抗OTT的有效法宝还有待市场检验。不可否认,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市场竞争,博弈将进一步加剧。

关键字:移动运营商移动用户中国电信

本文摘自:通信信息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