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打通运营商数据孤岛 大数据或迎来爆发式发展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30 16:45:05 本文摘自:中国财经时报网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技术更迭带给行业新的挑战,驱动其变革发展。其中,大数据思维已不断渗透于各行各业,成为刚需。

近日,江苏移动在“金融行业大数据业务推介会”上表示,大数据有助于金融行业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控难题,开辟获客新路径,帮助金融业实现业务的智能化转型。凭此理论依据,江苏移动打造的数据验真、精确营销服务、智慧经营等金融行业大数据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人保、华泰证券等百余家省内银行及金融机构。

这一举动意味着作为数据宝库的运营商正主动打破数据孤岛现状,将数据运用于各行各业,如果三大运营商积极采纳积极跟进这一举动,大数据行业或将迎来一次飞跃式的发展。

三大运营商践行大数据发展

实际上三大运营商早就各自开始在大数据领域发力。

早在2014年,中国电信率先组建专业的大数据运营团队。四年时间,中国电信在大数据领域已推出包括飞龙大数据PaaS平台、星图金融大数据风控平台、鲲鹏旅游大数据平台、鲲鹏地产大数据平台。

中国移动通过大数据为有效处理社会复杂问题提供新手段。构建反电信网络,欺诈防范技术体系。

中国联通研发的沃指数、智慧足迹、沃广告等九大大数据产品,从多维度,多角度分析,精准定位,为政府、企业、用户提供价值信息,从而达到产业服务升级的目的。

实际上,运营商们也不得不对自己拥有的大数据进行挖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所高级项目主管、电信大数据工作组副组长冯橙表示虽然三大运营商是国企的背景,还有电信业与生俱来的技术基因,使得运营商对于数据特别严谨,为数据安全奠定基础,但是到现在为止电信大数据的价值空间没有被充分挖掘,留给运营商的时间窗口非常有限。

“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目前全面发力。传统领域原本对运营商数据有重要依赖,现在逐渐被互联网厂商抢夺头筹,时间窗口紧急,我们判断只有2-3年的时间。”冯橙说。

打破数据孤岛 迎来数据洪流

根据工信部统计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4.1亿,移动宽带用户(即3G和4G用户)总数达11.1亿户。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背后的数据信息可见一斑,若打通运营商数据孤岛,强强联合,打通上下游服务,在惠及政府、企业的同时也可以使用户自身体验到智能服务的升级。

可是难就难在打通上下游,如果大数据不打破数据孤岛的局面,进行多行业、多维度数据的串并,运营商的数据虽然数量巨大且真实性高,但是无法投入到实际运用中的数据不过是硬盘中的一串数字而已,只有当运营商的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结合,才能多维度描绘出一个个人或一家企业的状况,为经营或客户服务带来更多精细化的依据。

举例来说,今年6月以来,网贷行业面临诚信危机,有业内人士建议用区块链技术接入网贷行业,帮助网贷行业建立诚信的运营环境,而不少区块链专业人士当下却并不看好这一举动:“这一切实现的基础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的数据池,打通数据孤岛,形成覆盖个人和机构的高效数据协作模式。通过大数据的接入,在区块链上建立个人及企业数据画像,这才能真正拯救网贷行业,但是网贷行业是个年轻的行业,并未积累大量的数据,其数据真实性也待考量,所以短期内区块链并不能为网贷行业带来质的改变。”

而运营商大数据的接入可能会根本性改变网贷行业的局面。

运营商也正在努力将大数据投入到金融领域中去,发挥更大价值。2018年7月底,中国电信高级技术专家张静在2018第三届支付安全与创新暨严监管下的金融科技创新研讨会上表示,电信大数据能力尝试在金融风控领域落地,电信相关的风控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操作风险的事中实时风险防控,如针对位置的实时位置风控、交易监控、防钓鱼网站等;另一类是针对目前的信贷风险,包括针对贷前、贷中、贷后的一些相关检验评估跟踪等。

如果运营商真正打破数据孤岛,首当其冲受益的将是有运营商背景的甜橙金融这样的企业,甜橙金融是中国电信旗下的金融科技平台,目前甜橙金融所拥有的5亿用户,以及覆盖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的应用数据,为其提供了庞大的数据基础。

据甜橙金融官方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甜橙金融一方面投入大数据研发,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风控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使用安全规范,以满足在数据安全前提下运用大数据技术。

一旦运营商数据开放,甜橙金融这样的企业将可以借助大量数据迅速构建完备的大数据模型,规避金融风险,让风控水平提高到全新水平,这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将是革命性的飞跃。

数据孤岛被打破已经指日可待,随之而来的数据洪流将带来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全社会大数据应用升级,我们或可借此一举迈入诚信社会的门槛,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字:数据发展

本文摘自:中国财经时报网

x 打通运营商数据孤岛 大数据或迎来爆发式发展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运营商企业业务新闻中心 → 正文

打通运营商数据孤岛 大数据或迎来爆发式发展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30 16:45:05 本文摘自:中国财经时报网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技术更迭带给行业新的挑战,驱动其变革发展。其中,大数据思维已不断渗透于各行各业,成为刚需。

近日,江苏移动在“金融行业大数据业务推介会”上表示,大数据有助于金融行业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风控难题,开辟获客新路径,帮助金融业实现业务的智能化转型。凭此理论依据,江苏移动打造的数据验真、精确营销服务、智慧经营等金融行业大数据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人保、华泰证券等百余家省内银行及金融机构。

这一举动意味着作为数据宝库的运营商正主动打破数据孤岛现状,将数据运用于各行各业,如果三大运营商积极采纳积极跟进这一举动,大数据行业或将迎来一次飞跃式的发展。

三大运营商践行大数据发展

实际上三大运营商早就各自开始在大数据领域发力。

早在2014年,中国电信率先组建专业的大数据运营团队。四年时间,中国电信在大数据领域已推出包括飞龙大数据PaaS平台、星图金融大数据风控平台、鲲鹏旅游大数据平台、鲲鹏地产大数据平台。

中国移动通过大数据为有效处理社会复杂问题提供新手段。构建反电信网络,欺诈防范技术体系。

中国联通研发的沃指数、智慧足迹、沃广告等九大大数据产品,从多维度,多角度分析,精准定位,为政府、企业、用户提供价值信息,从而达到产业服务升级的目的。

实际上,运营商们也不得不对自己拥有的大数据进行挖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所高级项目主管、电信大数据工作组副组长冯橙表示虽然三大运营商是国企的背景,还有电信业与生俱来的技术基因,使得运营商对于数据特别严谨,为数据安全奠定基础,但是到现在为止电信大数据的价值空间没有被充分挖掘,留给运营商的时间窗口非常有限。

“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目前全面发力。传统领域原本对运营商数据有重要依赖,现在逐渐被互联网厂商抢夺头筹,时间窗口紧急,我们判断只有2-3年的时间。”冯橙说。

打破数据孤岛 迎来数据洪流

根据工信部统计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4.1亿,移动宽带用户(即3G和4G用户)总数达11.1亿户。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背后的数据信息可见一斑,若打通运营商数据孤岛,强强联合,打通上下游服务,在惠及政府、企业的同时也可以使用户自身体验到智能服务的升级。

可是难就难在打通上下游,如果大数据不打破数据孤岛的局面,进行多行业、多维度数据的串并,运营商的数据虽然数量巨大且真实性高,但是无法投入到实际运用中的数据不过是硬盘中的一串数字而已,只有当运营商的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结合,才能多维度描绘出一个个人或一家企业的状况,为经营或客户服务带来更多精细化的依据。

举例来说,今年6月以来,网贷行业面临诚信危机,有业内人士建议用区块链技术接入网贷行业,帮助网贷行业建立诚信的运营环境,而不少区块链专业人士当下却并不看好这一举动:“这一切实现的基础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的数据池,打通数据孤岛,形成覆盖个人和机构的高效数据协作模式。通过大数据的接入,在区块链上建立个人及企业数据画像,这才能真正拯救网贷行业,但是网贷行业是个年轻的行业,并未积累大量的数据,其数据真实性也待考量,所以短期内区块链并不能为网贷行业带来质的改变。”

而运营商大数据的接入可能会根本性改变网贷行业的局面。

运营商也正在努力将大数据投入到金融领域中去,发挥更大价值。2018年7月底,中国电信高级技术专家张静在2018第三届支付安全与创新暨严监管下的金融科技创新研讨会上表示,电信大数据能力尝试在金融风控领域落地,电信相关的风控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操作风险的事中实时风险防控,如针对位置的实时位置风控、交易监控、防钓鱼网站等;另一类是针对目前的信贷风险,包括针对贷前、贷中、贷后的一些相关检验评估跟踪等。

如果运营商真正打破数据孤岛,首当其冲受益的将是有运营商背景的甜橙金融这样的企业,甜橙金融是中国电信旗下的金融科技平台,目前甜橙金融所拥有的5亿用户,以及覆盖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的应用数据,为其提供了庞大的数据基础。

据甜橙金融官方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甜橙金融一方面投入大数据研发,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风控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数据使用安全规范,以满足在数据安全前提下运用大数据技术。

一旦运营商数据开放,甜橙金融这样的企业将可以借助大量数据迅速构建完备的大数据模型,规避金融风险,让风控水平提高到全新水平,这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将是革命性的飞跃。

数据孤岛被打破已经指日可待,随之而来的数据洪流将带来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全社会大数据应用升级,我们或可借此一举迈入诚信社会的门槛,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字:数据发展

本文摘自:中国财经时报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