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芯片市场动态 → 正文

智能浪潮如火如荼 我国半导体市场放量可期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18 22:04:40 本文摘自:元器件交易网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速度趋缓,唯独中国一枝独秀,多年来市场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半导体化学品已经初具规模。在包括大硅片、光刻胶、湿化学品、特种气体、抛光液和抛光垫等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速度趋缓,唯独中国一枝独秀,多年来市场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占全球比例持续攀升,已由2003年的18.5%提升到2014年的56.6%,中国已成为全球半导体消费的中坚力量。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速度趋缓,唯独中国一枝独秀,多年来市场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占全球比例持续攀升,已由2003年的18.5%提升到2014年的56.6%,中国已成为全球半导体消费的中坚力量。

尽管中国半导体市场已成为全球增长引擎,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国内半导体产能全球占比不到10%,2015年集成电路自给率仅为27%左右,大部分产品依靠进口,每年半导体进口金额达到千亿级美元。雄厚的下游产业基础为半导体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动力。

半导体的商业模式分为IDM模式和垂直分工模式。采用IDM模式的厂商经营范围涵盖了IC设计、IC制造、封分离装测试等各环节。由于半导体制造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垂直分工模式实现IC设计与IC制造等环节的分离,降低了IC设计业的进入门槛,促进了晶圆代工业的发展。半导体产业链中,包括IC设计、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制造设备、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

由于半导体行业是技术与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拉动是半导体产业实现规模扩张的主要动力。由于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因此大基金以股权的方式投入产业,将增强国内半导体企业的实力。

大基金除了在半导体设计与制造等方向进行投资,逐渐加大对半导体材料的投资布局。继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1200亿元后,目前已经建成或在建的地方性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额,已近1400亿元,包括了北京市建立的人民币300亿元基金,上海建立的500亿元基金,武汉正在筹建的300亿元基金,以及厦门市正在筹建的300亿元基金等。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在产品设计、先进封装、专用材料都取得了较大成果。其中半导体专用材料2011-2015年共获得28个奖项。

在新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驾驶)逐步兴起的背景下,基于对深度大数据处理的需求大幅增加,将带来半导体硬件设备的快速更新升级。半导体行业或迎来大规模发展契机。全球和国内市场,通信、计算机以及消费电子三大领域占据了半导体下游应用的80%以上。

目前汽车电子仅占全球半导体下游应用的7%,国内市场更是只占3.1%。随着汽车往智能化、无人驾驶趋势发展以及汽车信息娱乐系统的升级,以及电子化程度较高的新能源汽车逐渐普及,这两大驱动力将带来汽车半导体市场的巨大增量空间。据ICInsights预测,平均每辆汽车半导体成本将由2015年的520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610美元。

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482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20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1.5%。未来随着IT巨头纷纷布局云计算领域,预计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上升到7823.2亿元。可穿戴设备14年之前都还处在导入期。14年进入爆发期,市场规模达到26.5亿元。2015年市场急剧扩大,达到136.8亿元,同比增加416.2%。随着可穿戴设备产品种类丰富和应用完善,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38.5亿。

由于半导体行业去库存已接近尾声,随着市场需求逐渐回暖,半导体行业景气度逐步提升。半导体设备订单出货比(BB值)是反映半导体行业景气度的先行指标。若BB值大于1,表明半导体行业景气度较高,半导体制造商持续增加资本投资。日本和北美半导体设备BB值自2015年12月以来均维持在1以上。

2015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含晶圆制造与封装材料)的市场规模约为433亿美元。半导体材料的需求量的地区分布与半导体产能的地区分布大体一致,目前国内半导体材料的市场规模为60.4亿美元,占全球13.9%。半导体材料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晶圆制造材料主要包括大硅片、光刻胶、湿化学品、特种气体、抛光液和抛光垫等。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半导体化学品已经初具规模。在包括大硅片、光刻胶、湿化学品、特种气体、抛光液和抛光垫等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字:半导体行业抛光垫

本文摘自:元器件交易网

x 智能浪潮如火如荼 我国半导体市场放量可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芯片市场动态 → 正文

智能浪潮如火如荼 我国半导体市场放量可期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9-18 22:04:40 本文摘自:元器件交易网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速度趋缓,唯独中国一枝独秀,多年来市场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半导体化学品已经初具规模。在包括大硅片、光刻胶、湿化学品、特种气体、抛光液和抛光垫等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速度趋缓,唯独中国一枝独秀,多年来市场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占全球比例持续攀升,已由2003年的18.5%提升到2014年的56.6%,中国已成为全球半导体消费的中坚力量。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速度趋缓,唯独中国一枝独秀,多年来市场需求均保持快速增长。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占全球比例持续攀升,已由2003年的18.5%提升到2014年的56.6%,中国已成为全球半导体消费的中坚力量。

尽管中国半导体市场已成为全球增长引擎,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国内半导体产能全球占比不到10%,2015年集成电路自给率仅为27%左右,大部分产品依靠进口,每年半导体进口金额达到千亿级美元。雄厚的下游产业基础为半导体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动力。

半导体的商业模式分为IDM模式和垂直分工模式。采用IDM模式的厂商经营范围涵盖了IC设计、IC制造、封分离装测试等各环节。由于半导体制造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垂直分工模式实现IC设计与IC制造等环节的分离,降低了IC设计业的进入门槛,促进了晶圆代工业的发展。半导体产业链中,包括IC设计、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制造设备、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

由于半导体行业是技术与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拉动是半导体产业实现规模扩张的主要动力。由于我国半导体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因此大基金以股权的方式投入产业,将增强国内半导体企业的实力。

大基金除了在半导体设计与制造等方向进行投资,逐渐加大对半导体材料的投资布局。继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1200亿元后,目前已经建成或在建的地方性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额,已近1400亿元,包括了北京市建立的人民币300亿元基金,上海建立的500亿元基金,武汉正在筹建的300亿元基金,以及厦门市正在筹建的300亿元基金等。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在产品设计、先进封装、专用材料都取得了较大成果。其中半导体专用材料2011-2015年共获得28个奖项。

在新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驾驶)逐步兴起的背景下,基于对深度大数据处理的需求大幅增加,将带来半导体硬件设备的快速更新升级。半导体行业或迎来大规模发展契机。全球和国内市场,通信、计算机以及消费电子三大领域占据了半导体下游应用的80%以上。

目前汽车电子仅占全球半导体下游应用的7%,国内市场更是只占3.1%。随着汽车往智能化、无人驾驶趋势发展以及汽车信息娱乐系统的升级,以及电子化程度较高的新能源汽车逐渐普及,这两大驱动力将带来汽车半导体市场的巨大增量空间。据ICInsights预测,平均每辆汽车半导体成本将由2015年的520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610美元。

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482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20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1.5%。未来随着IT巨头纷纷布局云计算领域,预计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上升到7823.2亿元。可穿戴设备14年之前都还处在导入期。14年进入爆发期,市场规模达到26.5亿元。2015年市场急剧扩大,达到136.8亿元,同比增加416.2%。随着可穿戴设备产品种类丰富和应用完善,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38.5亿。

由于半导体行业去库存已接近尾声,随着市场需求逐渐回暖,半导体行业景气度逐步提升。半导体设备订单出货比(BB值)是反映半导体行业景气度的先行指标。若BB值大于1,表明半导体行业景气度较高,半导体制造商持续增加资本投资。日本和北美半导体设备BB值自2015年12月以来均维持在1以上。

2015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含晶圆制造与封装材料)的市场规模约为433亿美元。半导体材料的需求量的地区分布与半导体产能的地区分布大体一致,目前国内半导体材料的市场规模为60.4亿美元,占全球13.9%。半导体材料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晶圆制造材料主要包括大硅片、光刻胶、湿化学品、特种气体、抛光液和抛光垫等。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半导体化学品已经初具规模。在包括大硅片、光刻胶、湿化学品、特种气体、抛光液和抛光垫等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字:半导体行业抛光垫

本文摘自:元器件交易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