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芯片市场动态 → 正文

28纳米仍是中国大陆晶圆厂攻坚点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陈炳欣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4-25 20:50:01 本文摘自:中国电子报

现在,占据媒体头条的新闻多是有关英特尔、三星、台积电量产10nm工艺,甚至7nm、5nm开发进展的消息,然而尖端工艺并不是晶圆制造的全部。虽然高端市场会被10nm以及14nm/16nm工艺占据,可是40nm、28nm等并不会退出,相反28nm工艺现在仍然是台积电的营收主力。中国大陆半导体厂商想要发展晶圆制造,快速攻克并且站稳28nm将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台湾代工厂

加速布局先进工艺

近来,我国台湾地区代工厂抢攻大陆市场的步伐正在加速。根据相关报道,台积电加紧了南京12英寸厂的建设,同时还与众多供应商接洽,希望能一同到南京设厂支持。根据记者的了解,现已有家登精密等多家供应商决定到南京设厂,预计2018年台积电的16纳米FinFET工艺将加入生产,规划月产能2万片。

至于联电,今年2月已实现14nm的量产,这就使其有机会将厦门联芯的晶圆工艺推进到28nm节点,更进一步抢占大陆手机和网通芯片市场。日前,有消息称联电厦门12英寸厂获得展讯和联发科的40纳米工艺订单,不排除这两家IC设计厂商后续将28纳米订单交由联电厦门厂完成。

尽管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但是全球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总需求量依旧可观,尤其是苹果、华为等厂商下半年旗舰智能手机将陆续登场,必将带动对先进工艺的需求。台积电2016年财报显示,先进工艺占其晶圆代工收益的56%,其中16nm/20nm工艺、28nm工艺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1%和25%。可见,先进工艺是半导体代工市场的主力,也是一线晶圆制造厂竞争的焦点。

目前,台企积极抢占大陆市场,先进工艺正是其主要依托。联电CEO颜博文强调,14纳米FinFET工艺效能竞争力已达业界标准,速度比28nm增快55%,闸密度达两倍,而且芯片功耗也较28nm减少约50%。

首先要在

28纳米站稳脚跟

去年以来,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国内最大的两家晶制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和华力微开始大举扩张产能。中芯国际宣布将在上海投资兴建新一座月产能7万片的12英寸厂,在深圳建设一座月产4万片的12英寸厂。华力微也启动二期建设项目,投资建设一座月产能4万片的12英寸厂。

兴建12英寸厂自然以先进工艺为前导。根据中芯国际与华力微的规划,两者均计划先期发展28纳米工艺,进而向14纳米推进。其中,中芯国际已于2015年宣布28nm进入量产;而根据报道,华力微亦将于2017年进入28纳米量产。

“中国做大做强半导体产业,必须在先进工艺上取得突破,而要做好先进工艺的晶圆制造,就首先要在28纳米站稳脚跟。光刻工艺尺寸缩小是半导体产业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如今在光学光刻中,采用193纳米的浸液式方法到28纳米己是终点,如要继续往下走,必须采用两次图形曝光等技术(double patterning,简称为DP)。从这个意义上来讲,28纳米的综合成本是最低的,也使它成为名符其实的长节点。”半导体专家莫大康告诉记者。

华力微总裁雷海波也表示:“不仅通信芯片及RF芯片等标准逻辑工艺平台可以采用28纳米,未来28纳米平台也可以开发特色工艺。”

在此情况下,台湾半导体厂积极抢进大陆市场,意图对大陆厂商筑起先进工艺高墙,那么28纳米就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节点。中国大陆厂商要做强半导体制造也必须首先攻克28纳米。

需尽快把28纳米产量

拉高起来

“问题是大陆厂商在开发量产28纳米的过程中,迄今为止并不顺利。”莫大康认为,“与台积电相比,中芯国际28纳米的量产爬坡的周期显得有些长了。”台积电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推出28纳米,2012年第四季度28纳米在其公司营收中的占比已经提升到22%。而中芯国际,2015年28nm工艺只带来了0.3%的营收,去年年底这一比例提升到3.5%。按照中芯国际的计划,2017年预计会提升到7%~9%。

“投入不足是我国晶圆厂推进28纳米周期过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莫大康认为。28纳米本身技术难度就很大,同时HKMG工艺涉及材料组分的组合变化,需要进行大量实验,收集数据与摸索,这些工作都既需要时间又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另一个因素是人才的不足。开发高端工艺,需要资本与技术的双轮驱动,对于现在的中国厂商来说,资金不再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需要长期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才能成长起来的。挖人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为此,中国半导体厂商要舍得投入资金和人力成本,尽快把28纳米的产量拉高起来,同时向14纳米等节点挺进。否则量产周期过长,将给竞争对手抢市的机会。”莫大康认为。

据报道,受联发科、高通和展讯等手机芯片厂在28nm制程需求强劲影响,台积电已经决定今年仍将扩大28纳米产能,预料单月产量将由15万片再扩增至18万片,增幅达20%。而2016年中芯国际28纳米晶圆产能全球占比不足1%,与28纳米工艺市占率分别为66.7%、16.1%与8.4%的前三大代工厂台积电、GlobalFoundries、联电仍有较大差距。

“28纳米的成功需要一片一片硅片的通过,尤其是从那些失效的圆片中来总结经验与教训。相信通过自己的力量我们一定能迈过28纳米制程的坎,迎接中国芯片制造业的另一个高潮到来。”莫大康表示。

关键字:HKMG中国半导体

本文摘自:中国电子报

x 28纳米仍是中国大陆晶圆厂攻坚点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芯片市场动态 → 正文

28纳米仍是中国大陆晶圆厂攻坚点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陈炳欣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04-25 20:50:01 本文摘自:中国电子报

现在,占据媒体头条的新闻多是有关英特尔、三星、台积电量产10nm工艺,甚至7nm、5nm开发进展的消息,然而尖端工艺并不是晶圆制造的全部。虽然高端市场会被10nm以及14nm/16nm工艺占据,可是40nm、28nm等并不会退出,相反28nm工艺现在仍然是台积电的营收主力。中国大陆半导体厂商想要发展晶圆制造,快速攻克并且站稳28nm将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台湾代工厂

加速布局先进工艺

近来,我国台湾地区代工厂抢攻大陆市场的步伐正在加速。根据相关报道,台积电加紧了南京12英寸厂的建设,同时还与众多供应商接洽,希望能一同到南京设厂支持。根据记者的了解,现已有家登精密等多家供应商决定到南京设厂,预计2018年台积电的16纳米FinFET工艺将加入生产,规划月产能2万片。

至于联电,今年2月已实现14nm的量产,这就使其有机会将厦门联芯的晶圆工艺推进到28nm节点,更进一步抢占大陆手机和网通芯片市场。日前,有消息称联电厦门12英寸厂获得展讯和联发科的40纳米工艺订单,不排除这两家IC设计厂商后续将28纳米订单交由联电厦门厂完成。

尽管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但是全球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总需求量依旧可观,尤其是苹果、华为等厂商下半年旗舰智能手机将陆续登场,必将带动对先进工艺的需求。台积电2016年财报显示,先进工艺占其晶圆代工收益的56%,其中16nm/20nm工艺、28nm工艺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1%和25%。可见,先进工艺是半导体代工市场的主力,也是一线晶圆制造厂竞争的焦点。

目前,台企积极抢占大陆市场,先进工艺正是其主要依托。联电CEO颜博文强调,14纳米FinFET工艺效能竞争力已达业界标准,速度比28nm增快55%,闸密度达两倍,而且芯片功耗也较28nm减少约50%。

首先要在

28纳米站稳脚跟

去年以来,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国内最大的两家晶制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和华力微开始大举扩张产能。中芯国际宣布将在上海投资兴建新一座月产能7万片的12英寸厂,在深圳建设一座月产4万片的12英寸厂。华力微也启动二期建设项目,投资建设一座月产能4万片的12英寸厂。

兴建12英寸厂自然以先进工艺为前导。根据中芯国际与华力微的规划,两者均计划先期发展28纳米工艺,进而向14纳米推进。其中,中芯国际已于2015年宣布28nm进入量产;而根据报道,华力微亦将于2017年进入28纳米量产。

“中国做大做强半导体产业,必须在先进工艺上取得突破,而要做好先进工艺的晶圆制造,就首先要在28纳米站稳脚跟。光刻工艺尺寸缩小是半导体产业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如今在光学光刻中,采用193纳米的浸液式方法到28纳米己是终点,如要继续往下走,必须采用两次图形曝光等技术(double patterning,简称为DP)。从这个意义上来讲,28纳米的综合成本是最低的,也使它成为名符其实的长节点。”半导体专家莫大康告诉记者。

华力微总裁雷海波也表示:“不仅通信芯片及RF芯片等标准逻辑工艺平台可以采用28纳米,未来28纳米平台也可以开发特色工艺。”

在此情况下,台湾半导体厂积极抢进大陆市场,意图对大陆厂商筑起先进工艺高墙,那么28纳米就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节点。中国大陆厂商要做强半导体制造也必须首先攻克28纳米。

需尽快把28纳米产量

拉高起来

“问题是大陆厂商在开发量产28纳米的过程中,迄今为止并不顺利。”莫大康认为,“与台积电相比,中芯国际28纳米的量产爬坡的周期显得有些长了。”台积电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推出28纳米,2012年第四季度28纳米在其公司营收中的占比已经提升到22%。而中芯国际,2015年28nm工艺只带来了0.3%的营收,去年年底这一比例提升到3.5%。按照中芯国际的计划,2017年预计会提升到7%~9%。

“投入不足是我国晶圆厂推进28纳米周期过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莫大康认为。28纳米本身技术难度就很大,同时HKMG工艺涉及材料组分的组合变化,需要进行大量实验,收集数据与摸索,这些工作都既需要时间又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另一个因素是人才的不足。开发高端工艺,需要资本与技术的双轮驱动,对于现在的中国厂商来说,资金不再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需要长期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才能成长起来的。挖人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为此,中国半导体厂商要舍得投入资金和人力成本,尽快把28纳米的产量拉高起来,同时向14纳米等节点挺进。否则量产周期过长,将给竞争对手抢市的机会。”莫大康认为。

据报道,受联发科、高通和展讯等手机芯片厂在28nm制程需求强劲影响,台积电已经决定今年仍将扩大28纳米产能,预料单月产量将由15万片再扩增至18万片,增幅达20%。而2016年中芯国际28纳米晶圆产能全球占比不足1%,与28纳米工艺市占率分别为66.7%、16.1%与8.4%的前三大代工厂台积电、GlobalFoundries、联电仍有较大差距。

“28纳米的成功需要一片一片硅片的通过,尤其是从那些失效的圆片中来总结经验与教训。相信通过自己的力量我们一定能迈过28纳米制程的坎,迎接中国芯片制造业的另一个高潮到来。”莫大康表示。

关键字:HKMG中国半导体

本文摘自:中国电子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