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芯片市场动态 → 正文

一文看懂AI芯片竞争五大维度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艾檬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5-19 11:54:00 本文摘自:天天IC

下一波大趋势和大红利从互联网+让位于人工智能+,已成业界共识。在AI的数据、算法和芯片之三剑客中,考虑到AI算法开源的发展趋势,数据与芯片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作为AI发展支柱的芯片更是AI业的竞争“核心”。在围绕AI芯片一系列跑马圈地的“运动”中,已不是“单点作战”的竞争,而是涉及路线、架构、应用、生态等全方位的维度。

路线之争

可以说,芯片将决定新AI计算时代的基础架构和未来生态。因此,谷歌、微软、IBM、Facebook等美国巨头都投巨资加速AI芯片的研发,旨在抢占制高点,而国内AI芯片更是呈现出创新活跃、百花齐放的格局。

对于AI芯片厂商而言,首要任务是选好定位。从应用来看,AI芯片主要分为云AI芯片和端AI芯片。云AI芯片应用于云端服务器及数据中心;端AI芯片应用于智能设备、IoT端设备。从作用来说,训练和推理需各成其就。

在云端训练中,多GPU并行架构是常用的基础架构方案。而在云端识别中,基于功耗与运算速度的考量,异构计算(CPU+GPU+FPGA/ASIC)是目前主流方案。而终端设备着重推断。业内某IP公司负责人表示,云端训练和推理更追求性能,而不会过多考虑功耗、内存等因素。而在终端的训练方面,既要求有大量的数据,又要求有大量的运算,很难满足。对于AI芯片公司来说,未来的机会肯定是终端的推理。

厂商对未来的预判不尽相同,有的要在云端做大芯片;有的面向终端,开发特定场景的芯片;有的则两路并发。那究竟选择何种路线?对GPU、FPGA、ASIC的“押注”谁将胜出?而无论是基于GPU、FPGA等通用芯片的半定制方案还是专用ASIC芯片,最终比拼的仍是性价比。

架构之争

在AI芯片这一赛道上,既有谷歌、英特尔、英伟达等顶尖巨头大手笔的投入,也有无数的中小创业企业在全力以赴,而路线之争的背后其实是传统与新型架构的争夺。

ICCAD理事长、清华大学魏少军教授称,架构创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各家使用的AI方案架构互不兼容,没有支持的标准AI计算接口,是否会出现像当年CPU一样的通用处理器来一统AI芯片天下?如果存在的话,架构是怎么样的?如果不存在,那目前以满足特定应用的AI芯片一定只能以IP核的方式存在,最终被各种各样的SoC所集成,如果真是这样,那今天从事AI芯片开发的公司将何去何从?

AI芯片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在于:可编程性、架构的动态可变性、高计算效率、低成本、应用开发简便等,目前的CPU+GPU、CPU+FPGA、CPU+ASIC等均不是理想架构。魏少军教授认为,通用AI处理器的驱动力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开发AI芯片硬件构架的代价非常高,不是所有厂家都能承受的;IP的可扩展性、架构的支持广度、标准AI计算接口,对AI芯片的普及非常重要,而开发相关算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寒武纪作为AI芯片赛道上的主要玩家之一,认为AI必然会出现一种重量级的应用,硬件就必然要标准化、通用化。而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则认为AI的应用在各个场景里千差万别,更可能的情况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会出现一个主导架构。未来的架构之争还将持续。

阵营之争

在AI这一巨大风口之下,老将新兵均蜂拥入场,以分享这一新兴生态圈红利,同时也将变数再次放大。

除新兴的地平线、寒武纪、深鉴、比特大陆等这些厂商之外,我们看到,一方面,诸多老牌芯片企业正在积极拥抱AI,成为AI芯片产业中的重要力量,诸如中星微、北京君正、中天微、杭州国芯等传统SoC处理器芯片或者多媒体芯片企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切入AI芯片领域的算法和系统公司逐渐增多,比如商汤、海康、大华、依图、华为等,他们积极地通过自主研发与并购投资的方式加大对AI芯片的投入。

相比那些活跃的初创AI芯片新生力量,老牌企业具有更加完备的前后端设计、产品、验证和测试团队,具备打造一颗完整SoC芯片产品的工程化经验。老牌芯片企业的入场竞争,和新生力量在人才、产品层面的角力,是未来AI产业值得关注的一大看点。而系统公司离场景最近,对场景真实需求的深刻了解,强大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能力、市场营销渠道能力以及充足的资本储备等,将使得它们在处理和众多AI芯片初创企业的关系上始终处在一个更加主导的地位,更增加了产业格局的不确定性。

AI芯片的技术壁垒并不低,但只要行业集中度高,赢家就会选择通吃。比如做手机的厂商,出货量到了一个阀值,都有动力自己做芯片,如苹果、三星、华为还有小米等都选择了自己开发手机芯片。这对于高通、联发科、展讯等手机芯片供应商来说也是一大冲击。而这在AI领域也将上演同样的故事。

应用之争

商业应用是AI的关键因素之一,AI只有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才具有价值。AI芯片巨大的研发成本、流片成本、分销成本都需要应用来“稀释”。

但依据专家观点,AI的关键性应用需要追求 99.9……% 后的多个 9,做不到就没法商业化。比如自动驾驶,“关键性应用”的普遍特点就是这样,项目通常很贵,研发周期巨长,需要技术大牛坐镇以及持续的融资能力。而大部分是非关键性应用,比如人脸识别,通常比拼综合实力,包括对行业的洞察理解力、产品和工程化能力、成本控制、供应链能力、营销能力、迭代能力等等。

此外,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聚焦”。在汽车行业,安全性、实时性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在安防领域,AI+视频监控最看重的是把被动监控变为主动分析与预警,对识别率、算力及成本有很高的要求。在消费电子领域,手机因为搭载麒麟970芯片的华为mate10手机与同样嵌入AI芯片的iPhoneX带领手机进入智能时代。另外,亚马逊的Echo引爆了智能家居市场,对AI的诉求要解决功耗、安全隐私等问题。

要选择哪个垂直领域,取决一些关键因素:市场空间够不够大?行业集中度如何?技术是改良还是革命?竞争对手的壁垒谁更高?显然,在消费电子、安防、智能汽车等AI场景应用领域,仍然有诸多硬仗要打。

生态之争

在AI的竞争维度上,生态绝对是关键一环。

在AI平台化的趋势下,未来AI将呈现若干主导平台加广泛场景应用的竞争格局,生态构建者将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模式。目前,科技巨头都已在AI产业链的基础技术层和应用层着手布局,比如Google推出了TensorFlow分布式学习框架,国内百度建立并开放了PaddlePaddle全开源深度学习平台,还推出了DuerOS和Apollo两大AI操作系统。

对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巨头来讲,为维持自己的王者地位,必然也必须要构建出AI的生态系统。而在AI生态层面,值得关注的动向是:一是随着生态的进化,很多领域都会有训练好的模型可以用来参考,未来算法的壁垒会越来越低,如果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是算法,那将非常危险;二是AI芯片厂商不能仅考虑自己独特的体系结构和软件开发套件,在当前的情形下,要不就打造成包括硬件及软件生态的全AI服务流程能力,要不就需要融入一个合适的生态圈,否则长远的竞争力将难以保证。

伴随AI的演变,算力的提升促进了算法的发展,算法的发展又对AI芯片提出了需求。“你在跑,本来的优势者也在跑。”这句话适用于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巨头之争,也适用于AI芯片公司。在全新的AI芯片领域,未来的版图还有诸多想象空间,就看如何着墨了。

关键字:竞争芯片

本文摘自:天天IC

x 一文看懂AI芯片竞争五大维度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芯片市场动态 → 正文

一文看懂AI芯片竞争五大维度

责任编辑:zsheng 作者:艾檬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5-19 11:54:00 本文摘自:天天IC

下一波大趋势和大红利从互联网+让位于人工智能+,已成业界共识。在AI的数据、算法和芯片之三剑客中,考虑到AI算法开源的发展趋势,数据与芯片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作为AI发展支柱的芯片更是AI业的竞争“核心”。在围绕AI芯片一系列跑马圈地的“运动”中,已不是“单点作战”的竞争,而是涉及路线、架构、应用、生态等全方位的维度。

路线之争

可以说,芯片将决定新AI计算时代的基础架构和未来生态。因此,谷歌、微软、IBM、Facebook等美国巨头都投巨资加速AI芯片的研发,旨在抢占制高点,而国内AI芯片更是呈现出创新活跃、百花齐放的格局。

对于AI芯片厂商而言,首要任务是选好定位。从应用来看,AI芯片主要分为云AI芯片和端AI芯片。云AI芯片应用于云端服务器及数据中心;端AI芯片应用于智能设备、IoT端设备。从作用来说,训练和推理需各成其就。

在云端训练中,多GPU并行架构是常用的基础架构方案。而在云端识别中,基于功耗与运算速度的考量,异构计算(CPU+GPU+FPGA/ASIC)是目前主流方案。而终端设备着重推断。业内某IP公司负责人表示,云端训练和推理更追求性能,而不会过多考虑功耗、内存等因素。而在终端的训练方面,既要求有大量的数据,又要求有大量的运算,很难满足。对于AI芯片公司来说,未来的机会肯定是终端的推理。

厂商对未来的预判不尽相同,有的要在云端做大芯片;有的面向终端,开发特定场景的芯片;有的则两路并发。那究竟选择何种路线?对GPU、FPGA、ASIC的“押注”谁将胜出?而无论是基于GPU、FPGA等通用芯片的半定制方案还是专用ASIC芯片,最终比拼的仍是性价比。

架构之争

在AI芯片这一赛道上,既有谷歌、英特尔、英伟达等顶尖巨头大手笔的投入,也有无数的中小创业企业在全力以赴,而路线之争的背后其实是传统与新型架构的争夺。

ICCAD理事长、清华大学魏少军教授称,架构创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各家使用的AI方案架构互不兼容,没有支持的标准AI计算接口,是否会出现像当年CPU一样的通用处理器来一统AI芯片天下?如果存在的话,架构是怎么样的?如果不存在,那目前以满足特定应用的AI芯片一定只能以IP核的方式存在,最终被各种各样的SoC所集成,如果真是这样,那今天从事AI芯片开发的公司将何去何从?

AI芯片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在于:可编程性、架构的动态可变性、高计算效率、低成本、应用开发简便等,目前的CPU+GPU、CPU+FPGA、CPU+ASIC等均不是理想架构。魏少军教授认为,通用AI处理器的驱动力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开发AI芯片硬件构架的代价非常高,不是所有厂家都能承受的;IP的可扩展性、架构的支持广度、标准AI计算接口,对AI芯片的普及非常重要,而开发相关算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寒武纪作为AI芯片赛道上的主要玩家之一,认为AI必然会出现一种重量级的应用,硬件就必然要标准化、通用化。而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则认为AI的应用在各个场景里千差万别,更可能的情况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会出现一个主导架构。未来的架构之争还将持续。

阵营之争

在AI这一巨大风口之下,老将新兵均蜂拥入场,以分享这一新兴生态圈红利,同时也将变数再次放大。

除新兴的地平线、寒武纪、深鉴、比特大陆等这些厂商之外,我们看到,一方面,诸多老牌芯片企业正在积极拥抱AI,成为AI芯片产业中的重要力量,诸如中星微、北京君正、中天微、杭州国芯等传统SoC处理器芯片或者多媒体芯片企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切入AI芯片领域的算法和系统公司逐渐增多,比如商汤、海康、大华、依图、华为等,他们积极地通过自主研发与并购投资的方式加大对AI芯片的投入。

相比那些活跃的初创AI芯片新生力量,老牌企业具有更加完备的前后端设计、产品、验证和测试团队,具备打造一颗完整SoC芯片产品的工程化经验。老牌芯片企业的入场竞争,和新生力量在人才、产品层面的角力,是未来AI产业值得关注的一大看点。而系统公司离场景最近,对场景真实需求的深刻了解,强大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能力、市场营销渠道能力以及充足的资本储备等,将使得它们在处理和众多AI芯片初创企业的关系上始终处在一个更加主导的地位,更增加了产业格局的不确定性。

AI芯片的技术壁垒并不低,但只要行业集中度高,赢家就会选择通吃。比如做手机的厂商,出货量到了一个阀值,都有动力自己做芯片,如苹果、三星、华为还有小米等都选择了自己开发手机芯片。这对于高通、联发科、展讯等手机芯片供应商来说也是一大冲击。而这在AI领域也将上演同样的故事。

应用之争

商业应用是AI的关键因素之一,AI只有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才具有价值。AI芯片巨大的研发成本、流片成本、分销成本都需要应用来“稀释”。

但依据专家观点,AI的关键性应用需要追求 99.9……% 后的多个 9,做不到就没法商业化。比如自动驾驶,“关键性应用”的普遍特点就是这样,项目通常很贵,研发周期巨长,需要技术大牛坐镇以及持续的融资能力。而大部分是非关键性应用,比如人脸识别,通常比拼综合实力,包括对行业的洞察理解力、产品和工程化能力、成本控制、供应链能力、营销能力、迭代能力等等。

此外,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聚焦”。在汽车行业,安全性、实时性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在安防领域,AI+视频监控最看重的是把被动监控变为主动分析与预警,对识别率、算力及成本有很高的要求。在消费电子领域,手机因为搭载麒麟970芯片的华为mate10手机与同样嵌入AI芯片的iPhoneX带领手机进入智能时代。另外,亚马逊的Echo引爆了智能家居市场,对AI的诉求要解决功耗、安全隐私等问题。

要选择哪个垂直领域,取决一些关键因素:市场空间够不够大?行业集中度如何?技术是改良还是革命?竞争对手的壁垒谁更高?显然,在消费电子、安防、智能汽车等AI场景应用领域,仍然有诸多硬仗要打。

生态之争

在AI的竞争维度上,生态绝对是关键一环。

在AI平台化的趋势下,未来AI将呈现若干主导平台加广泛场景应用的竞争格局,生态构建者将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模式。目前,科技巨头都已在AI产业链的基础技术层和应用层着手布局,比如Google推出了TensorFlow分布式学习框架,国内百度建立并开放了PaddlePaddle全开源深度学习平台,还推出了DuerOS和Apollo两大AI操作系统。

对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巨头来讲,为维持自己的王者地位,必然也必须要构建出AI的生态系统。而在AI生态层面,值得关注的动向是:一是随着生态的进化,很多领域都会有训练好的模型可以用来参考,未来算法的壁垒会越来越低,如果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是算法,那将非常危险;二是AI芯片厂商不能仅考虑自己独特的体系结构和软件开发套件,在当前的情形下,要不就打造成包括硬件及软件生态的全AI服务流程能力,要不就需要融入一个合适的生态圈,否则长远的竞争力将难以保证。

伴随AI的演变,算力的提升促进了算法的发展,算法的发展又对AI芯片提出了需求。“你在跑,本来的优势者也在跑。”这句话适用于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巨头之争,也适用于AI芯片公司。在全新的AI芯片领域,未来的版图还有诸多想象空间,就看如何着墨了。

关键字:竞争芯片

本文摘自:天天IC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