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CIO联盟 → 正文

圆桌讨论:工业互联网的坑VS机会

责任编辑:cres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10-22 18:25:15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10月22日,由企业网D1Net、中国企业数字化联盟、信众智CIO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共同主办的2021全国工业互联网CIO大会暨《2021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发布会在浙江 • 嘉兴举办。本次大会以“工业互联网落地实践”为主题,汇集约200家制造业CIO和IT主管,以及多家一线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共同探讨工业互联网在企业应用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寻求破解之道。《2021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同期在会上重磅发布,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再添助力,为广大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创新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以下是现场速记。



嘉宾讨论
 
范脡:我们做这个课题的时候,脑子里两幅画面,一幅画面是负面的,刚才前面几位嘉宾都谈到了GE,那是一个典型的负面,而且超级负面,代价超级大,大家都没有想到有这么快的反转,这么严重的反转,后来就卖了,卖没卖掉不大确认。包括今天上午中铝的文总也是坚定地反对工业互联网,持观望态度。下午我们听到很多嘉宾另外一个画面,就是非常正面,非常积极的,大家对于这个还是积极的做了很多尝试,效果上来说还不错。今天这个话题我们稍微探讨一下,因为时间有限,可能也超了,挂一漏万,稍微触到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点。
 
咱们在平时看到的工业互联网主要的痛点和难点,从上汽海涛总开始。
 
王海涛:我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说两点,第一点,工业制造很多企业他的体系做得太庞大,工业制造上MES是最多的,这个体系上大了以后,最后是给领导看的,领导来了以后,报表很漂亮,体系很完整,领导走了以后,没啥用,为什么?因为他反人性,真正用制造体系的人,更多的是现场的工人和制造企业端底层的人,他其实对于繁杂的体系是很难使用的,这是有背人性的。
 
为什么工业制造在这个体系上做的很多地方很失败,包括前面讲的范总讲的例子,这套体系很庞大,很重,这样的内容没有可能性在行业里面去做推广和拓展。这是为什么我们用云的架构做轻量,做裁减,这是我们做的原因。
 
第二点,大家在投入上,在方向性上,一味地跟风的痛点,可能觉得某家企业做了哪个系统,做得很有效果,其实他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量身定制。有一个企业做了质量追溯的模块,可能你的企业最需要做的是财务模块,需要根据企业的自身诉求量身定制,而不是跟风,有投入上的痛点,也有实践上的痛点。
 
余斌:我很认同王总的这个说法,实际上工业互联网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网络,一个是安全,还有一个是平台,真正的痛点不在网络,也不在安全上,这个基本上是基础设施,大家都能取得这个共识。他真正的痛点在平台的建设上,大企业建平台,小企业上云,就是小企业用平台。无论是大企业建平台,他有阻力,很大的阻力就是刚才王总说的,第一个就是投入,如果你这个平台太重,我之前也在中石化工作过,上来这个工厂,你还没有建任何系统之间,先搭一个平台吧,投入多少?两千万,基本上没几个大的企业愿意一上来就扔两千万做这么一个平台。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平台轻量化,用上三五个人,三个月就能把这个平台搭起来,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我在恒力采取的方式,今天上午介绍的数字孪生的项目,我们一分钱也没花,因为我们申请了一个国家项目,国家光这个项目给了我们八千万,做一个平台把数字孪生做了,把整个园区的三维数字工厂都做了,还绰绰有余。稍带脚还可以做很多的应用,你要融合到政策导向的大势里面去,可以解决投入的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难点,这也是我之前在中石油工作时,2013年就主张建平台,那时候我投入两千万,当时有70多套系统,全部打散,全部重做了一下,把他完成,产生的效果,最后大老板,总经理是满意的。到了恒力这种民营企业,我跟很多民营企业沟通时发现,老板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哪怕不花钱,哪怕挣钱把这个平台做了,他也有另外一个想法,他会觉得如果我所有的系统都搭建在这个平台之上,所有的这些App,工业App的应用都在这个平台上,一旦平台垮了,是不是所有的工业应用全都停止了,就用不了了,还不如弄一点信息孤岛,单独建一个系统,更保险,这个就是刚才说的认知上的问题,这种思想或者是这种看法,基本上都来自于五六十年代创业的老板,因为他在创业的过程当中,他可能招募过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掌握一些核心技术,掌握一些核心市场,最后给他造成了很多离职,各方面惨痛的经历,他把他转到信息化,数字化这上面来以后,就变成了对这个平台的恐惧,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
 
至于另外一个痛点,我把这个平台建完了以后,单纯平台的角度出发,解决了数据的问题,解决了模型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效率和效益的问题。一定要拿一个应用来带动他,所以我今天上午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个范式里面,一定有一个当家的应用,一个是刚才我上午介绍的数字孪生,我只做了三套装置而已,就能产生1.2亿的效应,这是车间和财务共同认定的,这样的话,通过他来带动,我才能把这个平台,建平台的痛点解决。
 
范脡:如果不好量化呢?
 
余斌:一定要选可量化的应用来带动他,CIO一个很大的本事,一是讲故事,二是量化效益,你要能把这个效益真的算出来,而且是联合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共同把这个效益算出来。我最早在央企当信息中心主任时,上ERP也罢,MES也罢,一定要去找业务部门,一块儿把这个效益算出来。我个人的简历上,基本上每一笔都写着,我在这个企业工作,为他创造了多少效益,这个效益一定是盖过公章的,这是你产生多少价值,如果不量化的话,基本上属于吹牛皮,纯讲故事。但是要会讲故事,你要用数据来证明你的故事是对的。
 
范脡:余总说的我补充一下,参加过我们会议的CIO可能有一个感觉,我们不会专门抓住一些技术细节,反而我们会涉及到包括向上管理、职业管理,余总说得很客气,说这是CIO的强项,其实这是弱项,量化自我包装上,这是理工男的一个问题。昨天有一个朋友跟我要一个IT部门量化考核的方法,我在好几个CIO群里面发出来,我收集了三个版本,下面一片欢呼,这种量化实际上对CIO来说是一个普遍的刚需,这个对于IT部门的工作被上头认可是非常关键的,余总刚刚说的要点非常重要。
 
邓铭川:刚才提到像通用电气的案例,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也不是一盘子否掉,其实后来也卖了几家企业,英国石油,还有中国也有企业,只不过他未来的生态链和投入产出差异太大,后面就他这个体系,你会发现西方稀缺的整个体系是从战略平台和体系上去考虑问题,中国有时候是务实。比如说回到朝鲜战争,明知道我们打不过美国,全球第一国,中国整个是一片烂摊子的时候,怎么有决心跟美国人在朝鲜开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看问题有一个时间轴,这就是战略,是时间上的战略。公司在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十年累还是五年累,还是当下,当下我提的五个陷阱的问题,在上一个汇报讲过反脆弱性的时候,也提过类似的问题,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他的几方面的权衡。我们哪方面是强的?当时我在锦江做氧化电解铝的时候,有很多方案,把工厂全部改了,投入几千万,还有说做可视化的,我当时想,核心的问题是不是电解槽的质量达不到,你的温度和压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否能够准确的析出电解铝达标,如果是用AI和数字控制,就这一项技术可以投入多少,当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就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一步,你就算成功。而其他的方面,关于大看板,中控大厅这些面子上的事情,我曾经遇到过,电解铝的时候,花了很多钱,一百多万花了一个大屏,中控厅,上面有很多仪表盘的表,我就去直接问他们操控员,平时这个表上的指针你知道吗?他说没有这个,我都知道,记在心里,价值不大,就是领导参观的时候看着好看一点。说明我们是否是务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回过头来,朝鲜战争打的时候,中国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不管伤亡多少,确实跟烧钱方式去做,确实产生了本质的差异。很多时候站在老板,公司战略的角度思考公司的技术改革,可能更务实。
 
在这个基础上还有术的问题,就是刚才范总说的,怎么样说服领导,跟同僚部门达到配合,这是考验人的情商和组织行为学,如果没有这个,CIO根本做不好。
 
范脡:邓总是CIO里面的思想家,思考的深度很深,绝大部分的可视化还是给领导看的,是不是实时更新,有很多连数据的实时更新都没有做到,这样的话就没有意义了。比如说我们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明显在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战术,避开他的一些优势的打法,通过这样或许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接下来请吉利学院的易院长谈一下您看到的痛点。
 
易勇:我是吉利学院,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办的一个学校,我今天来主要是学习,这些老总,IT的甲方,在座的也是甲方,因为我们培养的人都要送到在座的单位里面去。我在想工业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实体经济,转向工业互联网,也是国家的一个战略,去虚就实,这是现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的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由于是吉利集团的学校,和吉利下面的生产基地结合比较紧密。吉利学院现在搬到成都去了,我们培养人当中,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带队,到吉利的领克生产基地,给他做一些数字化转型的培训。在合作当中感觉企业、工厂,现在是在做工业互联网,但是他们的信息化老总跟我说,我们的工人大多数是学机械的,学制造的,对信息化转型当中,感觉到一谈到转型,谈到神经网络算法,谈到一些算法,他们不懂,就邀请我们老师给他做数字化转型的培训,比如说我本人给他们上了物联网概论,我们老师上数据库等等这些东西。同时组织团队给他们搞一个工业App,但是在搞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学校培养人就是一个脱节的事情,我一直很困惑。做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企业的业务逻辑不是很清楚,下一步老师暑假,假期派到厂里面去,跟班几个月,因为今天谈这个,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我这边是人才培养。
 
我在高教界做了几十年的计算机教育,最早是在贵州大学,后来调到成都大学,大家也知道成都大学去年成了网红学校,这就不多说了,也在计算机学院负责,去年到了吉利,我在培养人当中一直有一个困惑,企业家在这儿,当时我提出来平台+模块+插件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也是为了更好地结合产业,因为高校有通识各种平台,模块,就是JAVA这些,插件就是把企业的需求放进方案里面去。培养的过程当中我也感觉到,老师并不理解企业,最后到了企业去,还是要做一个转换,最后一公里。我当时在想,IT人才的培养为什么不能像医学院那样,有一个附属医院,后来我到了吉利,和汽车生产企业,还有今天和王总一谈,余总一谈,我一下明白了,像工业互联网为什么推进很困难,不像消费互联网,他是不可能通吃,不可能一个技术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正好我们的人才培养,也是要对应若干企业,可能在大规模的码农基础上,我们的一些人员,一些学生他的认知能力可能层次是比较高的,我们可以让他和企业结合得比较紧密,若干的企业结合得比较紧密,这个是我下一步培养人的一些想法。
 
最近我们也做了一点事情,吉利内部搞了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企业现在设在重庆,我们和他签订了战略协议,成立智能互联网产业学院,把整个生产线,当然是缩小版的,放在吉利学院来培养人。
 
范脡:后面两个问题选答,大家可以自由选答,前面已经谈到了Predictivity,这个模式是非常重的,适用于超大型的企业,我们很想知道中国的大型企业,有没有可借鉴性,上这么重的系统,他的轨迹,陨落的过程给咱们的大型企业能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发?
 
邓铭川:我觉得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朝鲜战争的时候我们没钱,没技术,什么都没有,只能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到了今天,在前一段时间珠海空展,有一个设备孪鸟,据说是赶超美国星球大战的计划,在一个太空要建立一座城堡,建立很多的战机,在这个上面。我的意思是,像Predictivity这个东西,如果把工业企业比作一座金字塔的话,塔尖上的企业,就应该是重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化,他是控盘整个生态和产业,同时对国家的整个工业体系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的南车对高铁,我们的国家电网所投入的重资的高科技的技术在里面,国家电网现在是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赶拼的,他的烧钱、投资就是这样。甚至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在AI技术上的投入,也是全球可以领先的,所以在这里面,我觉得是在什么层面没有标准,但是在金字塔腰部和下部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刚才易老师也说过了,工业互联网下,把上游的冶金、石油、化工的解决方案放在下游的服装、鞋帽、食品上,肯定很多东西无法适应,所有的过程都有一个阶段和体系的划分。佛家有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时候基于当下的解决,再考虑到当下到未来两年或者三年,或者是十年,再考虑这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更有针对性。
 
余斌:Predictivity我关注了很久,失败就是他自己玩自己的,自己在搞,没有生态化解决这个问题,他自己投入非常大,当他想做横向输出的时候,首先跟他同类的企业肯定是不会用的,同行本来就是竞争对手,我哪知道你给我输出的系统里面有没有后门之类的。跨行业,他又推不出去,他不死谁死。给我们的感触是什么呢?我们现在企业的CIO和企业的信息中心主任,有一个巨大的不同,一个是中层的岗位,一个是高层的岗位,企业信息中心主任更多关心技术,但是企业的CEO一是关注战略,二是资源,三是生态,四是管理,稍带脚搞搞技术就可以了,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生态。像我们做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今天介绍的数字孪生的项目,11家单位共建,没有说我全自己做,我有人,国家给了八千万,也有钱,都可以自己做,为什么都要自己做,所有的东西都从刚开始做吗?这里面其实就是生态的问题。行业内有优秀的解决方案商,你说我现在自己去,就是核心的平台是自己做的,我们自己做了一个恒力工业互联网平台,剩下的解决方案是我跟大学合作,跟专业的公司合作,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我们可能很多企业就觉得,我是一个大企业,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我能自主研发的就不去购买,就不去跟外部的厂商合作,假如厂商做一个设备的在线监测,人家做了二十年,你说我有钱,做一年就能达到人家二十年的积累,二十年的水平吗?所以你要做好生态,不要什么都是自己干,跟我们做项目管理一样,项目管理的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样,我们在建设企业的信息化或者是搭建企业整个IT体系架构的时候,你把标准,你的基础架构平台掌握在自己手里,剩下的基本上都交给生态伙伴去做,这样的话,你能做得很好,而且还能活得更长久。
 
范脡:余总刚刚讲的一针见血,但是从甲方开始对外开始输出的会有些扎心,很多大型制造业的IT部门,包括今天下午有几位,实际上已经开始做这样的输出,这个轨迹和刚才讲的Predictivity横向和纵向可能遇到的障碍非常相似,请王总讲一讲。
 
王海涛:余总讲得非常正确,上汽做这个产业链本身就比较完全,研发、设计、制造所有的数据,前面我介绍到工业PaaS是我们建的中台,上面就是结合生态区做的,有些内容是我们体系里面讲的应用,有些数字孪生,会应用到很大量的3D资源,没必要养那么多人去做,用生态的方式完全是可以结合的。还有一点,前面讲到Predictivity,我个人感觉,他自己玩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很难形成产业化的标准,尤其是在中国,在国外,像德国、美国比较容易去做这套,但是在中国其实很难,为什么?大量的制造型的企业全在底层,做这样的标准,讲白了,人家根本不甩你,大部分制造企业解决的是现实的问题,不是迎合你这个标准来实操。我们实操下来,觉得为什么难推,是有道理的,一定要看清你的市场,你的用户是谁,用户画像是谁,推的市场在哪里,有针对性的方案怎么迎合,并不是我把我闭门造车做的东西推给人家,这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我的观点。
 
范脡:这样的话,是不是陷入一个矛盾了,推给同行,同行不能接受,同行都自己干,比如说几大车企都有这样的决心或者是能力来做,而且这样的话,又会进一步造成各自为政,完全没有标准,这样的话,咱们推的目标肯定不是同行,他推的目标会是什么?
 
余斌:这个不是这样的,跟外国人写一本书,我还是美国NPDP产品经理认证的讲师,他们写书,都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作者写一本书,接着我们一评价,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大家都说好,因为里面都有他写的一部分,中国很多教授写书,他自己写,一发出来,同行表面说挺好,背后都说什么破玩意儿,因为他没有参与。我们有一家公司,树根互联,背景是三一重工,其实他不属于三一重工,股份已经是很多家企业共建的,这跟同行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完全属于海尔做的一个平台,推到美的,推到格力,保证都不会用你的。如果我把这个公司独立出来,接着同行大家一块儿入股,这个问题其实就解决掉了。
 
范脡:还是多元化。
 
余斌:对,一定要多元化,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第三方的公司,才有可能,所以说,我们现在腾讯、阿里、华为,他们都在讲产业互联网,为什么讲产业互联网?他就说,包括华为都在讲,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我就是专门做平台,我不跟你们去抢,你们大家都上来做,其实他做的就是生态的问题,这个生态的问题,就像你是上汽出来的,最后你要把标签一点点淡化掉,A轮、B轮、C轮去融,融完以后发现,上汽只占很小一部分股份,就不会变成其他的敌人,而是变成合作者。
 
范脡:上汽同意吗?
 
王海涛:这个话不太好讲,今天还是直播,我是觉得要随着时间去看,其实有很多的标准慢慢演变成的。如果你是一家带有自己烙印的企业去做一些标准的话,就像前面余总讲的,很难的,还是需要时间慢慢去走。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叫上汽云中心,叫帆一智造业,也是要把自己的品牌打出来,在这个行业做属于自己的内容,当然借助上汽可以参与协会标准的制定,参与,这个我觉得是大家可以认可的,毕竟我在整个产业链有自己的体系很多实在的内容,我可以来赋能整个体系,这是我的观点。
 
范脡:非常好,开放才能和谐,这样的话,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三个问题,ROI的问题,其实刚才前面几位在介绍当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在推中小企业的时候,刚才余总讲的是把量化作为第一要素,这样的话,这个项目就很容易通过。我们在具体企业实施过程当中,以及把这个方案往外输出的过程当中,量化,或者说你怎样说服你的接受者,无论是内部的用户,还是外部的用户,我的投入产出比,回报,怎么样最大化,可被量化,或者说回报的时间,一般是怎样的做法?
 
王海涛:我最后讲吧,我怕泼冷水。
 
邓铭川:这涉及到商业模式以及对营销过程的行为,首先是否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和用户体验,甚至用户的用户的角度来衡量这件事的时间、成本、价格整个评估,产生的价值,这是可以逐步推起来的,如果他都不理解,自说自话的话,我说的这种以自嗨的方式去做,哪怕烧钱,或者是做成一个市场很火的一种平台,或者是产品。其实我认为有一个导向,我上次讲过,到底想做企业家,还是想做商人,这个就回到第一个问题,你是否是真正要为对方,帮助他来解决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成本、价格和技术,就会成为一个主要的衡量标准,一个太高级的东西,看起来很好,对于客户来说,好是好,但是对于我的产出价值不高。就像氧化铝的电解,催化剂的加量,温度的加量,时间的过程,怎么把这三者不控制到和谐的状态,产出的产品才有销量,这个直接影响产量和营收的问题,是否帮他解决问题,站在这个角度,像上午王总说的,一定要有财务知识,如果只说技术很好,我的技术跟别人差异在哪儿,比谁先进,客户不一定买账。
 
范脡:我再追问一句,咱们在对外签合同的时候,会不会把实现效益作为合同的前提条件?
 
邓铭川:这个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跟客户,因为新技术,如果大家平台,MES或者是ERP这种技术,量化指标,估计没几家敢这样做,所以说我们有很多乙方来做这个的,真正的是想把公司催大了,一变卖,资产套现多少,如果是站在这个出发点上,肯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拍胸脯说我做好了,我们先签一个协议,做好了,达到目的了,我们再把结算说清楚,这时候就取决于双方风险共担,这时候也会涉及到一个题。但是小微公司和前期,有一个悖论,投资者,投资方对于这种企业,投资方是有诉求的,你要一直做很多,为他人做嫁衣,你变成科研机构,投资方也不干。这里面的悖论就有很多机缘巧合的问题,这个没有定论,有时候我一直坚持一将功成万骨枯,真的出头,出现一个华为,出现一个曹德旺,我觉得都是因缘巧合的事。如果真的能做,尽心尽力为客户考虑,死在路上的也有。我开始也说了,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没有利的支撑,科技不可能往前走,没有用户的价值,这个产品也不可能发扬光大。
 
余斌: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其实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是三个驱动,根本的驱动是需求驱动,就是我们要找到需求,他有痛点,这个活我干得很难受,我要用很多人,我要加很多天班,才能把这个事干成,或者我管的生产线三天两头出故障,质量总是不合格,有很明确的需求,正常是很容易驱动的,所以说我觉得这是第一大驱动力,其实就是需求驱动。
 
但是实际上不同的企业还是不一样,我在央企工作的时候,没有需求,大家都没需求,反正每天上班,到下班的时候,又下班了,又骗了共产党一天钱,我说的当然是落后分子,先进分子还在加班加点。他没有需求怎么办呢?我当时在央企的时候,其实是感情驱动,为什么是感情驱动呢?这个事你跟他讲,他的思维有定式,你讲信息化有多好,我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解决你什么问题,他说没事,这样也挺好,你把问题给我解决了,我手下这几个人都干什么去?即使他有需求,他还考虑很多别的因素,这个事你就做不了。实际上解决的方法就是感情驱动,基本上跟我当时在单位担任信息中心主任,跟主要业务处室领导都是拜把子兄弟,这时候有一些领导说我要推什么什么系统的时候,到了相关的业务部门,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谁来推的?老四推的,行,上吧。我的感觉,那时候感情主要是喝出来的,其实我也是甲方,但是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信息化推不下去呢?我专门学了学营销管理,我得把我变成乙方,最后通过感情到位,可能南方人搞不清楚什么叫拜把子兄弟,喝酒的时候喝高兴了,放一个酒杯在那儿,拿一把大砍刀,手指刺破,血滴到酒杯里面,最后大家把这杯酒分了,就变成拜把子兄弟了。到了单位,不用叫处长了,三哥,这个事你给解决一下,这个事就解决了。
 
我到了民营企业以后发现,感情驱动没有用,大家都没感情,每天上班,下班就走人了,没什么可聊的,我跟你喝酒,万一说话不合适,还怕出问题,怎么办呢?其实就是利益驱动。利益驱动的话,最起码我的感觉是这样,IT本来是花钱的,但是实际上你会发现,我来做IT的时候是赚钱的,是挣钱的,我变成了一个效益部门,我说的挣钱是真挣钱,是完全纯利润往回拿的,真的去挣钱的。所以说我个人觉得,这三个驱动我都研究透了,我的职业道路走到头了,我都不知道后续怎么搞了,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很关注,我特别想知道后面还有什么玩法,也想听一听。
 
范脡:最后只有数字驱动。
 
易勇:可以从专业考虑,在商言商,我是搞教育的,原来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这几个专业,今年我们申报了虚拟现实技术,去年教育部才批的,我们是明年招生。当时为啥有这种驱动呢?当时怎么说服企业愿意做这个项目?当时我到领克生产基地,他们是找上海一家企业,给他们开始布机器人生产线,全是用虚拟现实,先仿真看了一遍,人的身高体重,体型,再来布的。最后得到一个启发,上这个专业。如果以后都XR化,我估计眼见为实,可能要好一些,这是从专业来说话,见笑了。
 
范脡:我们这个圆桌是不怕泼冷水的,有请海涛总。
 
王海涛:我是实事求是讲,因为我们是实操型,我跟范总直接说是不赚钱的,现阶段肯定是亏的,为什么呢?前面其实余总讲了几个点,你看似理论,就是事实,国内企业可能做的话,很多就是九州文化,这个项目有预算给你做了,私人企业老板根本不甩你,为什么?他是利益驱动,你给他带来什么。我碰到很多私人企业老板直接跟我说,海涛总,你告诉我直接减几个人,帮我省多少钱,很实际的。牛吹得再多,没用的,这个量化指标其实是很实际的,这个量化指标不是落在纸笔上的,是他会直接校验的。不管你有什么话,最终还是看你的产品生命力和价值,你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就是我们最终的内需很重要,人家有内需,你才能去做这个事情,如果只是前一阶段,而且有一条路我可以跟大家讲,很多的企业,包括BAT,目前做工业互联网靠什么呢?靠政府补贴,每年去做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老师听一下,就是这么玩的,政府给他几千万的补贴,他去烧这个钱。包括黑湖,就是在烧钱,融资在烧钱,一百多个人的研发和产品团队,号称SaaS化,其实SaaS化就是开一个账号,大家可以一直使用的,但是其实他有好多研发在地推,每家企业都有定制化的需求,他去走,肯定烧钱,他是亏的。但是他做的是规模效应,他可以从投资人这边拿到钱,这也是一条路。你说赚钱吧,很难赚,前面余总讲的,最终一个巴掌两边拍,对方是要利益,如果你也要利益的话,其实这个生意不好做,如果你要的是名,你要的不是利,可能可以结合一下,往前去操作,如果两方,你要靠这个赚钱,他要去节省成本,说句实话,目前的阶段挺难的。除非以后云化的产品,包括产品的生命力能够做到把这个利润做上去的话,才有可能达到赚钱的目的,目前的阶段还不够。
 
范脡:黑湖我的理解只能做中小企业,快速复制。
 
王海涛:他说他做了一千多家,我看了一下,基本上做食品和零售行业比较多一些,偏流程制造业的比较多,比较简单,汽车是离散制造业,复杂,黑湖这套东西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大量的定制开发,他也受不了。
 
范脡:现场有没有需要提问的?
 
爱民制药刘总:马上11月份,11月18号、19号,工信部和湖北省政府要在武汉开第二届5G+工业互联网大会,5G+工业互联网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易勇:我觉得是增加了应用场景,5G是基础,因为我在领克和他们沟通交流,他们也说了,有的地方不方便通信,不方便布信,5G可能带来了工业互联网场景的增加,这是我的片面理解。
 
王海涛:我直接说一句话,5G+工业互联网,我不能说是一个伪命题,但是说实话,肯定是增加场景的,我们看场景,但是5G+工业互联网,5G是谁做的?三大运营商做的,工业互联网谁做的?制造类企业做的,这当中找不到结合点,这个场景就落不了地,就这么简单。5G+工业互联网,首先在工厂端,我们在厂房端,所有的设施能够达到5G的层面,再来谈工业互联网,就这么简单。
 
易勇:四川电信5G办专门成立一个工业互联网专委会。
 
余斌:5G+工业互联网,我们是辽宁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当然也是为了响应政策报的这个示范工程,我们一直在思索,在探讨,我个人认为在工厂里面,本身我能拉光缆的,能拉双绞线的,何必还要用5G呢?毕竟这是一个无线信号,受一点干扰,当然你讲很多技术,高速率,多并发,低时延,大数据之类的,但是怎么也不如光缆,实际上他还是有应用场景的,应用场景一定是移动的应用场景,比如说机器换人,这个机器是不是移动的?如果上很多AGV,这些AGV,包括在工厂里面,因为我们有码头,要做无人码头,做无人驾驶,这些东西,可能你会说,工厂里有需求吗?真的很有需求,我们每天两到三万袋PTA从车间运到码头上去,要装船,这个工作是用人,有料仓,托盘,或者是吊装,一定会用到人,他要去开叉车,拿叉车吊起来送过去。但是我们是24小时生产的单位,光用叉车司机就好几百个,叉车司机如果能够实现非常熟练的运转,做这一件事情,需要训练三个月,但是训练三个月之后,他觉得每天没日没夜干活太累了,辞职走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用移动的AGV,或者是移动的物料机器人解决这些问题。5G对于我们还是很有帮助的。5G+工业互联网,要搞清楚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移动性,如果没有移动性,我觉得光缆比他的效果好了多,要在工厂里找这种移动性的应用场景。比如说巡检,是全加氢的工艺,原油里面是含硫的,一加氢变成硫化氢,如果闻到就死定了,我也装了很多有毒有害气体的报警器,等它报警,走到跟前就来不及了,有些场景还是需要用机器人去巡检,它也是移动的,在移动的过程当中,这个信号怎么传输?原来传输简单信号就行,随着5G的加持,可以传高清视频,通过5G传输过来,在后台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就可以识别,包括很多企业里面,我们有三千多个摄像头,再加上这些移动的摄像头,我靠人是看不过来的,一定要靠人工智能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等着所有视频都上来以后,靠人一点一点排队去看,一定要实时的,这种实时的情况下,我对于5G也是有需求的,我认为5G+工业互联网,一定要找到针对企业真正的场景,我认为随着智能制造一步步的深化,从数字化到网络化,真的走到了智能化的程度,5G还是有很大应用需求的,当然我讲的是前景,现有的情况主要是应用在,一个是安全巡检,再有一个,消防应用指挥,我现在出现问题了,一个消防指挥车到了现场,不可能给他拉一根光缆接上去,而现场所有的环境的数据,包括所有现场的这些视频,我要实时传输回来。再有一个,场内的物流,还有码头,这些方面目前都是我们的应用。同时因为我们自备发电厂,可能还有一些煤炭传送传输,这些环节里面都会用到工业机器人相关的移动设备,这个时候我是需要的。
 
我再补充一句,5G+工业互联网,用不上5G,是因为你的智能制造水平还不够,还没有达到。
 
万向钱潮:我们的主题是圆桌讨论,工业互联网的坑与机会,场上的各位老师,眼中看到更多的是机会这方面,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看到过的坑,可以提给年轻人的建议。
 
范脡:这个建议是技术方面,还是职业发展。
 
王海涛:这个坑是企业的坑还是个人的坑?
 
万向钱潮:可能你们公司发展规划上的坑,系统建设上的坑,都能给下面的同学非常好的建议。
 
王海涛:我谈一点感受,范总的第一个问题,包括吉利的老师讲到人才的问题,目前工业互联网是在风口上,对于这块的人才诉求是很大的,我们目前其实有一个痛点,IT和OT融合,我们一直在讲,现在IT和OT是有一点断层的,工业制造的工人,懂设备的,懂工业制造,懂工艺的人很多,但是IT人员对这一块儿是不了解的。我们在“两化”融合时,这部分人才是缺失的,这个人懂工业制造,他可能就是工人,但是他对IT可能不懂,导致我们往往发展到最后,M1的部门,到设备的部门,到制造的执行部门,再到IT部门,做一个系统不是IT来定的,可能是从规划一路下来的,每个业务部门都要去看,这样对于人才的要求很高。其实我们目前做项目做下来,感觉是一个蛮大的坑,这个业务到底跟谁谈,谈了由谁来拍,真正这个项目的落地又是IT来看,这个当中就会碰到整个链条的沟通,成本非常大,对人才要求非常高,这个点目前我们还没完全克服。
 
邓铭川: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针对工业互联网,在信息化的时候就存在这个问题,在人员,IT岗位,IT部门做这件事的时候,首先要明确IT部门是处于什么样的公司对你的定位上,我上次也定了,IT部门分了四类,一类是以技术先导为核心,他是完全服务型,还有一类是跟业务部门进行合作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合作伙伴型的,还有一个是以业务先导型,比如说最早的财务电算化,是谁提出来的?不是IT部门提出来的,是财务部门提出来的,工业互联网也是一样。一般情况下,工厂里都有一个电控部门,或者是电工部门,以前是弱电和强电结合的时候,他就要提出对于工厂的业务,如果在公司的层面上,公司的经营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这个层面,业务部门是否提出来和IT部门合作搞这件事,这又是一个过程。第四种,就是领袖引领型的,更多的是站在总裁、董事长,至少是CIO级别,他提出战略上对公司整个战略落地过程当中,是否对这个岗位的能力体系,还有部署体系,还有流程和相关的业务体系,是否能支撑。所以这个里面,我觉得从职业通道,公司战略发展,还有技术引领的核心上,都要综合考虑。这个里面如果一个考虑不到,无论想象多好,都是一个坑。
 
王海涛:看你们公司的定位,做这个内容的定位是什么,如果你们公司是想做成一个标准化,那你就去做平台,如果你们公司是想从业务的利益导向去做,我建议你先上模块,以点带面,慢慢根据你的实操性和时间积累,慢慢形成你的体系和平台,这两条路是完全不一样的,投入上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后我提醒一点,做工业制造的项目是一把手工程,不论是IT部门,还是业务部门,绝对是一把手工程,如果一把手不认可,这个项目推到最后是推不下去的。
 
余斌:你是乙方还是甲方?
 
万向钱潮:甲方。
 
余斌:那我给你讲讲乙方给你挖的坑,工业互联网的实施,首先是数据渠道,我们跟乙方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上DCS系统,业内很有名的相关的系统,我要去采购他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家报价比较低,你觉得他比较合适,就把他买回来了。你会发现,他没给你提供接口,你已经上了他的硬件,就得去买他的接口,发现这个接口的钱,远超过前面两家比价的。你跟易方达教导的时候,实施工业互联网项目的过程当中,你要去考虑到他给你提供的硬件,还有相关的服务,他是不是配套的?如果你不懂行,很容易被他挖一个比较大的坑。
 
还有一个甲方经常被挖的坑,就是领导给你挖的坑,领导给你描绘了一个愿景,你就去做吧,实际上我们跟领导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你要有一定的项目管理沟通的机制。我个人认为,甲方如果想把这个项目管好,最好学一个PMP,不是拍马屁,而是PMP项目管理,你要拿标准的项目管理的套路,去应对领导给你挖的这个坑,也许你觉得是领导给你画一个饼,其实可能是挖一个坑,最后这个事情没有实现领导的需求的时候,去填坑的人,可能就是你,甲方,我认为比较多的就是乙方挖的坑,还有上级领导挖的坑比较多一些。
 
范脡:谢谢各位嘉宾,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今天邀请的嘉宾不仅在IT上的智商很高,和兄弟部门打交道,和领导打交道,情商也很高,这样的话,我们看工业互联网的角度可能更加完整一些,肯定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不是单纯的IT部门的事情,有很多的部门和因素,因为时间有限,就先在这儿打住,接下来如果大家意犹未尽的话,在晚宴的时候可以继续探讨。所有的这些圆桌,都不给任何的结论,我们也不可能给任何的结论,毕竟这本身就是比较新生的事物,大家都在探索当中,我们希望大家谈到的观点,在大家的工作当中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少踩一些坑,少交一些学费,少被领导批,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咱们这个时间就花得非常值了。
 
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嘉宾,谢谢大家!

关键字:工业互联网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圆桌讨论:工业互联网的坑VS机会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CIO联盟 → 正文

圆桌讨论:工业互联网的坑VS机会

责任编辑:cres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10-22 18:25:15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10月22日,由企业网D1Net、中国企业数字化联盟、信众智CIO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共同主办的2021全国工业互联网CIO大会暨《2021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发布会在浙江 • 嘉兴举办。本次大会以“工业互联网落地实践”为主题,汇集约200家制造业CIO和IT主管,以及多家一线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共同探讨工业互联网在企业应用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寻求破解之道。《2021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同期在会上重磅发布,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再添助力,为广大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创新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以下是现场速记。



嘉宾讨论
 
范脡:我们做这个课题的时候,脑子里两幅画面,一幅画面是负面的,刚才前面几位嘉宾都谈到了GE,那是一个典型的负面,而且超级负面,代价超级大,大家都没有想到有这么快的反转,这么严重的反转,后来就卖了,卖没卖掉不大确认。包括今天上午中铝的文总也是坚定地反对工业互联网,持观望态度。下午我们听到很多嘉宾另外一个画面,就是非常正面,非常积极的,大家对于这个还是积极的做了很多尝试,效果上来说还不错。今天这个话题我们稍微探讨一下,因为时间有限,可能也超了,挂一漏万,稍微触到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点。
 
咱们在平时看到的工业互联网主要的痛点和难点,从上汽海涛总开始。
 
王海涛:我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说两点,第一点,工业制造很多企业他的体系做得太庞大,工业制造上MES是最多的,这个体系上大了以后,最后是给领导看的,领导来了以后,报表很漂亮,体系很完整,领导走了以后,没啥用,为什么?因为他反人性,真正用制造体系的人,更多的是现场的工人和制造企业端底层的人,他其实对于繁杂的体系是很难使用的,这是有背人性的。
 
为什么工业制造在这个体系上做的很多地方很失败,包括前面讲的范总讲的例子,这套体系很庞大,很重,这样的内容没有可能性在行业里面去做推广和拓展。这是为什么我们用云的架构做轻量,做裁减,这是我们做的原因。
 
第二点,大家在投入上,在方向性上,一味地跟风的痛点,可能觉得某家企业做了哪个系统,做得很有效果,其实他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量身定制。有一个企业做了质量追溯的模块,可能你的企业最需要做的是财务模块,需要根据企业的自身诉求量身定制,而不是跟风,有投入上的痛点,也有实践上的痛点。
 
余斌:我很认同王总的这个说法,实际上工业互联网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网络,一个是安全,还有一个是平台,真正的痛点不在网络,也不在安全上,这个基本上是基础设施,大家都能取得这个共识。他真正的痛点在平台的建设上,大企业建平台,小企业上云,就是小企业用平台。无论是大企业建平台,他有阻力,很大的阻力就是刚才王总说的,第一个就是投入,如果你这个平台太重,我之前也在中石化工作过,上来这个工厂,你还没有建任何系统之间,先搭一个平台吧,投入多少?两千万,基本上没几个大的企业愿意一上来就扔两千万做这么一个平台。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平台轻量化,用上三五个人,三个月就能把这个平台搭起来,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我在恒力采取的方式,今天上午介绍的数字孪生的项目,我们一分钱也没花,因为我们申请了一个国家项目,国家光这个项目给了我们八千万,做一个平台把数字孪生做了,把整个园区的三维数字工厂都做了,还绰绰有余。稍带脚还可以做很多的应用,你要融合到政策导向的大势里面去,可以解决投入的问题。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难点,这也是我之前在中石油工作时,2013年就主张建平台,那时候我投入两千万,当时有70多套系统,全部打散,全部重做了一下,把他完成,产生的效果,最后大老板,总经理是满意的。到了恒力这种民营企业,我跟很多民营企业沟通时发现,老板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哪怕不花钱,哪怕挣钱把这个平台做了,他也有另外一个想法,他会觉得如果我所有的系统都搭建在这个平台之上,所有的这些App,工业App的应用都在这个平台上,一旦平台垮了,是不是所有的工业应用全都停止了,就用不了了,还不如弄一点信息孤岛,单独建一个系统,更保险,这个就是刚才说的认知上的问题,这种思想或者是这种看法,基本上都来自于五六十年代创业的老板,因为他在创业的过程当中,他可能招募过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掌握一些核心技术,掌握一些核心市场,最后给他造成了很多离职,各方面惨痛的经历,他把他转到信息化,数字化这上面来以后,就变成了对这个平台的恐惧,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
 
至于另外一个痛点,我把这个平台建完了以后,单纯平台的角度出发,解决了数据的问题,解决了模型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效率和效益的问题。一定要拿一个应用来带动他,所以我今天上午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个范式里面,一定有一个当家的应用,一个是刚才我上午介绍的数字孪生,我只做了三套装置而已,就能产生1.2亿的效应,这是车间和财务共同认定的,这样的话,通过他来带动,我才能把这个平台,建平台的痛点解决。
 
范脡:如果不好量化呢?
 
余斌:一定要选可量化的应用来带动他,CIO一个很大的本事,一是讲故事,二是量化效益,你要能把这个效益真的算出来,而且是联合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共同把这个效益算出来。我最早在央企当信息中心主任时,上ERP也罢,MES也罢,一定要去找业务部门,一块儿把这个效益算出来。我个人的简历上,基本上每一笔都写着,我在这个企业工作,为他创造了多少效益,这个效益一定是盖过公章的,这是你产生多少价值,如果不量化的话,基本上属于吹牛皮,纯讲故事。但是要会讲故事,你要用数据来证明你的故事是对的。
 
范脡:余总说的我补充一下,参加过我们会议的CIO可能有一个感觉,我们不会专门抓住一些技术细节,反而我们会涉及到包括向上管理、职业管理,余总说得很客气,说这是CIO的强项,其实这是弱项,量化自我包装上,这是理工男的一个问题。昨天有一个朋友跟我要一个IT部门量化考核的方法,我在好几个CIO群里面发出来,我收集了三个版本,下面一片欢呼,这种量化实际上对CIO来说是一个普遍的刚需,这个对于IT部门的工作被上头认可是非常关键的,余总刚刚说的要点非常重要。
 
邓铭川:刚才提到像通用电气的案例,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也不是一盘子否掉,其实后来也卖了几家企业,英国石油,还有中国也有企业,只不过他未来的生态链和投入产出差异太大,后面就他这个体系,你会发现西方稀缺的整个体系是从战略平台和体系上去考虑问题,中国有时候是务实。比如说回到朝鲜战争,明知道我们打不过美国,全球第一国,中国整个是一片烂摊子的时候,怎么有决心跟美国人在朝鲜开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看问题有一个时间轴,这就是战略,是时间上的战略。公司在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十年累还是五年累,还是当下,当下我提的五个陷阱的问题,在上一个汇报讲过反脆弱性的时候,也提过类似的问题,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他的几方面的权衡。我们哪方面是强的?当时我在锦江做氧化电解铝的时候,有很多方案,把工厂全部改了,投入几千万,还有说做可视化的,我当时想,核心的问题是不是电解槽的质量达不到,你的温度和压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否能够准确的析出电解铝达标,如果是用AI和数字控制,就这一项技术可以投入多少,当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就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一步,你就算成功。而其他的方面,关于大看板,中控大厅这些面子上的事情,我曾经遇到过,电解铝的时候,花了很多钱,一百多万花了一个大屏,中控厅,上面有很多仪表盘的表,我就去直接问他们操控员,平时这个表上的指针你知道吗?他说没有这个,我都知道,记在心里,价值不大,就是领导参观的时候看着好看一点。说明我们是否是务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回过头来,朝鲜战争打的时候,中国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不管伤亡多少,确实跟烧钱方式去做,确实产生了本质的差异。很多时候站在老板,公司战略的角度思考公司的技术改革,可能更务实。
 
在这个基础上还有术的问题,就是刚才范总说的,怎么样说服领导,跟同僚部门达到配合,这是考验人的情商和组织行为学,如果没有这个,CIO根本做不好。
 
范脡:邓总是CIO里面的思想家,思考的深度很深,绝大部分的可视化还是给领导看的,是不是实时更新,有很多连数据的实时更新都没有做到,这样的话就没有意义了。比如说我们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明显在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战术,避开他的一些优势的打法,通过这样或许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接下来请吉利学院的易院长谈一下您看到的痛点。
 
易勇:我是吉利学院,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办的一个学校,我今天来主要是学习,这些老总,IT的甲方,在座的也是甲方,因为我们培养的人都要送到在座的单位里面去。我在想工业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实体经济,转向工业互联网,也是国家的一个战略,去虚就实,这是现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的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由于是吉利集团的学校,和吉利下面的生产基地结合比较紧密。吉利学院现在搬到成都去了,我们培养人当中,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带队,到吉利的领克生产基地,给他做一些数字化转型的培训。在合作当中感觉企业、工厂,现在是在做工业互联网,但是他们的信息化老总跟我说,我们的工人大多数是学机械的,学制造的,对信息化转型当中,感觉到一谈到转型,谈到神经网络算法,谈到一些算法,他们不懂,就邀请我们老师给他做数字化转型的培训,比如说我本人给他们上了物联网概论,我们老师上数据库等等这些东西。同时组织团队给他们搞一个工业App,但是在搞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学校培养人就是一个脱节的事情,我一直很困惑。做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企业的业务逻辑不是很清楚,下一步老师暑假,假期派到厂里面去,跟班几个月,因为今天谈这个,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我这边是人才培养。
 
我在高教界做了几十年的计算机教育,最早是在贵州大学,后来调到成都大学,大家也知道成都大学去年成了网红学校,这就不多说了,也在计算机学院负责,去年到了吉利,我在培养人当中一直有一个困惑,企业家在这儿,当时我提出来平台+模块+插件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也是为了更好地结合产业,因为高校有通识各种平台,模块,就是JAVA这些,插件就是把企业的需求放进方案里面去。培养的过程当中我也感觉到,老师并不理解企业,最后到了企业去,还是要做一个转换,最后一公里。我当时在想,IT人才的培养为什么不能像医学院那样,有一个附属医院,后来我到了吉利,和汽车生产企业,还有今天和王总一谈,余总一谈,我一下明白了,像工业互联网为什么推进很困难,不像消费互联网,他是不可能通吃,不可能一个技术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正好我们的人才培养,也是要对应若干企业,可能在大规模的码农基础上,我们的一些人员,一些学生他的认知能力可能层次是比较高的,我们可以让他和企业结合得比较紧密,若干的企业结合得比较紧密,这个是我下一步培养人的一些想法。
 
最近我们也做了一点事情,吉利内部搞了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企业现在设在重庆,我们和他签订了战略协议,成立智能互联网产业学院,把整个生产线,当然是缩小版的,放在吉利学院来培养人。
 
范脡:后面两个问题选答,大家可以自由选答,前面已经谈到了Predictivity,这个模式是非常重的,适用于超大型的企业,我们很想知道中国的大型企业,有没有可借鉴性,上这么重的系统,他的轨迹,陨落的过程给咱们的大型企业能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发?
 
邓铭川:我觉得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朝鲜战争的时候我们没钱,没技术,什么都没有,只能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到了今天,在前一段时间珠海空展,有一个设备孪鸟,据说是赶超美国星球大战的计划,在一个太空要建立一座城堡,建立很多的战机,在这个上面。我的意思是,像Predictivity这个东西,如果把工业企业比作一座金字塔的话,塔尖上的企业,就应该是重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化,他是控盘整个生态和产业,同时对国家的整个工业体系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的南车对高铁,我们的国家电网所投入的重资的高科技的技术在里面,国家电网现在是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赶拼的,他的烧钱、投资就是这样。甚至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在AI技术上的投入,也是全球可以领先的,所以在这里面,我觉得是在什么层面没有标准,但是在金字塔腰部和下部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刚才易老师也说过了,工业互联网下,把上游的冶金、石油、化工的解决方案放在下游的服装、鞋帽、食品上,肯定很多东西无法适应,所有的过程都有一个阶段和体系的划分。佛家有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时候基于当下的解决,再考虑到当下到未来两年或者三年,或者是十年,再考虑这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更有针对性。
 
余斌:Predictivity我关注了很久,失败就是他自己玩自己的,自己在搞,没有生态化解决这个问题,他自己投入非常大,当他想做横向输出的时候,首先跟他同类的企业肯定是不会用的,同行本来就是竞争对手,我哪知道你给我输出的系统里面有没有后门之类的。跨行业,他又推不出去,他不死谁死。给我们的感触是什么呢?我们现在企业的CIO和企业的信息中心主任,有一个巨大的不同,一个是中层的岗位,一个是高层的岗位,企业信息中心主任更多关心技术,但是企业的CEO一是关注战略,二是资源,三是生态,四是管理,稍带脚搞搞技术就可以了,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生态。像我们做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今天介绍的数字孪生的项目,11家单位共建,没有说我全自己做,我有人,国家给了八千万,也有钱,都可以自己做,为什么都要自己做,所有的东西都从刚开始做吗?这里面其实就是生态的问题。行业内有优秀的解决方案商,你说我现在自己去,就是核心的平台是自己做的,我们自己做了一个恒力工业互联网平台,剩下的解决方案是我跟大学合作,跟专业的公司合作,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我们可能很多企业就觉得,我是一个大企业,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我能自主研发的就不去购买,就不去跟外部的厂商合作,假如厂商做一个设备的在线监测,人家做了二十年,你说我有钱,做一年就能达到人家二十年的积累,二十年的水平吗?所以你要做好生态,不要什么都是自己干,跟我们做项目管理一样,项目管理的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样,我们在建设企业的信息化或者是搭建企业整个IT体系架构的时候,你把标准,你的基础架构平台掌握在自己手里,剩下的基本上都交给生态伙伴去做,这样的话,你能做得很好,而且还能活得更长久。
 
范脡:余总刚刚讲的一针见血,但是从甲方开始对外开始输出的会有些扎心,很多大型制造业的IT部门,包括今天下午有几位,实际上已经开始做这样的输出,这个轨迹和刚才讲的Predictivity横向和纵向可能遇到的障碍非常相似,请王总讲一讲。
 
王海涛:余总讲得非常正确,上汽做这个产业链本身就比较完全,研发、设计、制造所有的数据,前面我介绍到工业PaaS是我们建的中台,上面就是结合生态区做的,有些内容是我们体系里面讲的应用,有些数字孪生,会应用到很大量的3D资源,没必要养那么多人去做,用生态的方式完全是可以结合的。还有一点,前面讲到Predictivity,我个人感觉,他自己玩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很难形成产业化的标准,尤其是在中国,在国外,像德国、美国比较容易去做这套,但是在中国其实很难,为什么?大量的制造型的企业全在底层,做这样的标准,讲白了,人家根本不甩你,大部分制造企业解决的是现实的问题,不是迎合你这个标准来实操。我们实操下来,觉得为什么难推,是有道理的,一定要看清你的市场,你的用户是谁,用户画像是谁,推的市场在哪里,有针对性的方案怎么迎合,并不是我把我闭门造车做的东西推给人家,这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我的观点。
 
范脡:这样的话,是不是陷入一个矛盾了,推给同行,同行不能接受,同行都自己干,比如说几大车企都有这样的决心或者是能力来做,而且这样的话,又会进一步造成各自为政,完全没有标准,这样的话,咱们推的目标肯定不是同行,他推的目标会是什么?
 
余斌:这个不是这样的,跟外国人写一本书,我还是美国NPDP产品经理认证的讲师,他们写书,都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作者写一本书,接着我们一评价,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大家都说好,因为里面都有他写的一部分,中国很多教授写书,他自己写,一发出来,同行表面说挺好,背后都说什么破玩意儿,因为他没有参与。我们有一家公司,树根互联,背景是三一重工,其实他不属于三一重工,股份已经是很多家企业共建的,这跟同行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完全属于海尔做的一个平台,推到美的,推到格力,保证都不会用你的。如果我把这个公司独立出来,接着同行大家一块儿入股,这个问题其实就解决掉了。
 
范脡:还是多元化。
 
余斌:对,一定要多元化,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第三方的公司,才有可能,所以说,我们现在腾讯、阿里、华为,他们都在讲产业互联网,为什么讲产业互联网?他就说,包括华为都在讲,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我就是专门做平台,我不跟你们去抢,你们大家都上来做,其实他做的就是生态的问题,这个生态的问题,就像你是上汽出来的,最后你要把标签一点点淡化掉,A轮、B轮、C轮去融,融完以后发现,上汽只占很小一部分股份,就不会变成其他的敌人,而是变成合作者。
 
范脡:上汽同意吗?
 
王海涛:这个话不太好讲,今天还是直播,我是觉得要随着时间去看,其实有很多的标准慢慢演变成的。如果你是一家带有自己烙印的企业去做一些标准的话,就像前面余总讲的,很难的,还是需要时间慢慢去走。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叫上汽云中心,叫帆一智造业,也是要把自己的品牌打出来,在这个行业做属于自己的内容,当然借助上汽可以参与协会标准的制定,参与,这个我觉得是大家可以认可的,毕竟我在整个产业链有自己的体系很多实在的内容,我可以来赋能整个体系,这是我的观点。
 
范脡:非常好,开放才能和谐,这样的话,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三个问题,ROI的问题,其实刚才前面几位在介绍当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在推中小企业的时候,刚才余总讲的是把量化作为第一要素,这样的话,这个项目就很容易通过。我们在具体企业实施过程当中,以及把这个方案往外输出的过程当中,量化,或者说你怎样说服你的接受者,无论是内部的用户,还是外部的用户,我的投入产出比,回报,怎么样最大化,可被量化,或者说回报的时间,一般是怎样的做法?
 
王海涛:我最后讲吧,我怕泼冷水。
 
邓铭川:这涉及到商业模式以及对营销过程的行为,首先是否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和用户体验,甚至用户的用户的角度来衡量这件事的时间、成本、价格整个评估,产生的价值,这是可以逐步推起来的,如果他都不理解,自说自话的话,我说的这种以自嗨的方式去做,哪怕烧钱,或者是做成一个市场很火的一种平台,或者是产品。其实我认为有一个导向,我上次讲过,到底想做企业家,还是想做商人,这个就回到第一个问题,你是否是真正要为对方,帮助他来解决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成本、价格和技术,就会成为一个主要的衡量标准,一个太高级的东西,看起来很好,对于客户来说,好是好,但是对于我的产出价值不高。就像氧化铝的电解,催化剂的加量,温度的加量,时间的过程,怎么把这三者不控制到和谐的状态,产出的产品才有销量,这个直接影响产量和营收的问题,是否帮他解决问题,站在这个角度,像上午王总说的,一定要有财务知识,如果只说技术很好,我的技术跟别人差异在哪儿,比谁先进,客户不一定买账。
 
范脡:我再追问一句,咱们在对外签合同的时候,会不会把实现效益作为合同的前提条件?
 
邓铭川:这个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跟客户,因为新技术,如果大家平台,MES或者是ERP这种技术,量化指标,估计没几家敢这样做,所以说我们有很多乙方来做这个的,真正的是想把公司催大了,一变卖,资产套现多少,如果是站在这个出发点上,肯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拍胸脯说我做好了,我们先签一个协议,做好了,达到目的了,我们再把结算说清楚,这时候就取决于双方风险共担,这时候也会涉及到一个题。但是小微公司和前期,有一个悖论,投资者,投资方对于这种企业,投资方是有诉求的,你要一直做很多,为他人做嫁衣,你变成科研机构,投资方也不干。这里面的悖论就有很多机缘巧合的问题,这个没有定论,有时候我一直坚持一将功成万骨枯,真的出头,出现一个华为,出现一个曹德旺,我觉得都是因缘巧合的事。如果真的能做,尽心尽力为客户考虑,死在路上的也有。我开始也说了,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没有利的支撑,科技不可能往前走,没有用户的价值,这个产品也不可能发扬光大。
 
余斌: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其实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是三个驱动,根本的驱动是需求驱动,就是我们要找到需求,他有痛点,这个活我干得很难受,我要用很多人,我要加很多天班,才能把这个事干成,或者我管的生产线三天两头出故障,质量总是不合格,有很明确的需求,正常是很容易驱动的,所以说我觉得这是第一大驱动力,其实就是需求驱动。
 
但是实际上不同的企业还是不一样,我在央企工作的时候,没有需求,大家都没需求,反正每天上班,到下班的时候,又下班了,又骗了共产党一天钱,我说的当然是落后分子,先进分子还在加班加点。他没有需求怎么办呢?我当时在央企的时候,其实是感情驱动,为什么是感情驱动呢?这个事你跟他讲,他的思维有定式,你讲信息化有多好,我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解决你什么问题,他说没事,这样也挺好,你把问题给我解决了,我手下这几个人都干什么去?即使他有需求,他还考虑很多别的因素,这个事你就做不了。实际上解决的方法就是感情驱动,基本上跟我当时在单位担任信息中心主任,跟主要业务处室领导都是拜把子兄弟,这时候有一些领导说我要推什么什么系统的时候,到了相关的业务部门,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谁来推的?老四推的,行,上吧。我的感觉,那时候感情主要是喝出来的,其实我也是甲方,但是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信息化推不下去呢?我专门学了学营销管理,我得把我变成乙方,最后通过感情到位,可能南方人搞不清楚什么叫拜把子兄弟,喝酒的时候喝高兴了,放一个酒杯在那儿,拿一把大砍刀,手指刺破,血滴到酒杯里面,最后大家把这杯酒分了,就变成拜把子兄弟了。到了单位,不用叫处长了,三哥,这个事你给解决一下,这个事就解决了。
 
我到了民营企业以后发现,感情驱动没有用,大家都没感情,每天上班,下班就走人了,没什么可聊的,我跟你喝酒,万一说话不合适,还怕出问题,怎么办呢?其实就是利益驱动。利益驱动的话,最起码我的感觉是这样,IT本来是花钱的,但是实际上你会发现,我来做IT的时候是赚钱的,是挣钱的,我变成了一个效益部门,我说的挣钱是真挣钱,是完全纯利润往回拿的,真的去挣钱的。所以说我个人觉得,这三个驱动我都研究透了,我的职业道路走到头了,我都不知道后续怎么搞了,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很关注,我特别想知道后面还有什么玩法,也想听一听。
 
范脡:最后只有数字驱动。
 
易勇:可以从专业考虑,在商言商,我是搞教育的,原来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这几个专业,今年我们申报了虚拟现实技术,去年教育部才批的,我们是明年招生。当时为啥有这种驱动呢?当时怎么说服企业愿意做这个项目?当时我到领克生产基地,他们是找上海一家企业,给他们开始布机器人生产线,全是用虚拟现实,先仿真看了一遍,人的身高体重,体型,再来布的。最后得到一个启发,上这个专业。如果以后都XR化,我估计眼见为实,可能要好一些,这是从专业来说话,见笑了。
 
范脡:我们这个圆桌是不怕泼冷水的,有请海涛总。
 
王海涛:我是实事求是讲,因为我们是实操型,我跟范总直接说是不赚钱的,现阶段肯定是亏的,为什么呢?前面其实余总讲了几个点,你看似理论,就是事实,国内企业可能做的话,很多就是九州文化,这个项目有预算给你做了,私人企业老板根本不甩你,为什么?他是利益驱动,你给他带来什么。我碰到很多私人企业老板直接跟我说,海涛总,你告诉我直接减几个人,帮我省多少钱,很实际的。牛吹得再多,没用的,这个量化指标其实是很实际的,这个量化指标不是落在纸笔上的,是他会直接校验的。不管你有什么话,最终还是看你的产品生命力和价值,你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就是我们最终的内需很重要,人家有内需,你才能去做这个事情,如果只是前一阶段,而且有一条路我可以跟大家讲,很多的企业,包括BAT,目前做工业互联网靠什么呢?靠政府补贴,每年去做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老师听一下,就是这么玩的,政府给他几千万的补贴,他去烧这个钱。包括黑湖,就是在烧钱,融资在烧钱,一百多个人的研发和产品团队,号称SaaS化,其实SaaS化就是开一个账号,大家可以一直使用的,但是其实他有好多研发在地推,每家企业都有定制化的需求,他去走,肯定烧钱,他是亏的。但是他做的是规模效应,他可以从投资人这边拿到钱,这也是一条路。你说赚钱吧,很难赚,前面余总讲的,最终一个巴掌两边拍,对方是要利益,如果你也要利益的话,其实这个生意不好做,如果你要的是名,你要的不是利,可能可以结合一下,往前去操作,如果两方,你要靠这个赚钱,他要去节省成本,说句实话,目前的阶段挺难的。除非以后云化的产品,包括产品的生命力能够做到把这个利润做上去的话,才有可能达到赚钱的目的,目前的阶段还不够。
 
范脡:黑湖我的理解只能做中小企业,快速复制。
 
王海涛:他说他做了一千多家,我看了一下,基本上做食品和零售行业比较多一些,偏流程制造业的比较多,比较简单,汽车是离散制造业,复杂,黑湖这套东西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大量的定制开发,他也受不了。
 
范脡:现场有没有需要提问的?
 
爱民制药刘总:马上11月份,11月18号、19号,工信部和湖北省政府要在武汉开第二届5G+工业互联网大会,5G+工业互联网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易勇:我觉得是增加了应用场景,5G是基础,因为我在领克和他们沟通交流,他们也说了,有的地方不方便通信,不方便布信,5G可能带来了工业互联网场景的增加,这是我的片面理解。
 
王海涛:我直接说一句话,5G+工业互联网,我不能说是一个伪命题,但是说实话,肯定是增加场景的,我们看场景,但是5G+工业互联网,5G是谁做的?三大运营商做的,工业互联网谁做的?制造类企业做的,这当中找不到结合点,这个场景就落不了地,就这么简单。5G+工业互联网,首先在工厂端,我们在厂房端,所有的设施能够达到5G的层面,再来谈工业互联网,就这么简单。
 
易勇:四川电信5G办专门成立一个工业互联网专委会。
 
余斌:5G+工业互联网,我们是辽宁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当然也是为了响应政策报的这个示范工程,我们一直在思索,在探讨,我个人认为在工厂里面,本身我能拉光缆的,能拉双绞线的,何必还要用5G呢?毕竟这是一个无线信号,受一点干扰,当然你讲很多技术,高速率,多并发,低时延,大数据之类的,但是怎么也不如光缆,实际上他还是有应用场景的,应用场景一定是移动的应用场景,比如说机器换人,这个机器是不是移动的?如果上很多AGV,这些AGV,包括在工厂里面,因为我们有码头,要做无人码头,做无人驾驶,这些东西,可能你会说,工厂里有需求吗?真的很有需求,我们每天两到三万袋PTA从车间运到码头上去,要装船,这个工作是用人,有料仓,托盘,或者是吊装,一定会用到人,他要去开叉车,拿叉车吊起来送过去。但是我们是24小时生产的单位,光用叉车司机就好几百个,叉车司机如果能够实现非常熟练的运转,做这一件事情,需要训练三个月,但是训练三个月之后,他觉得每天没日没夜干活太累了,辞职走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用移动的AGV,或者是移动的物料机器人解决这些问题。5G对于我们还是很有帮助的。5G+工业互联网,要搞清楚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移动性,如果没有移动性,我觉得光缆比他的效果好了多,要在工厂里找这种移动性的应用场景。比如说巡检,是全加氢的工艺,原油里面是含硫的,一加氢变成硫化氢,如果闻到就死定了,我也装了很多有毒有害气体的报警器,等它报警,走到跟前就来不及了,有些场景还是需要用机器人去巡检,它也是移动的,在移动的过程当中,这个信号怎么传输?原来传输简单信号就行,随着5G的加持,可以传高清视频,通过5G传输过来,在后台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就可以识别,包括很多企业里面,我们有三千多个摄像头,再加上这些移动的摄像头,我靠人是看不过来的,一定要靠人工智能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等着所有视频都上来以后,靠人一点一点排队去看,一定要实时的,这种实时的情况下,我对于5G也是有需求的,我认为5G+工业互联网,一定要找到针对企业真正的场景,我认为随着智能制造一步步的深化,从数字化到网络化,真的走到了智能化的程度,5G还是有很大应用需求的,当然我讲的是前景,现有的情况主要是应用在,一个是安全巡检,再有一个,消防应用指挥,我现在出现问题了,一个消防指挥车到了现场,不可能给他拉一根光缆接上去,而现场所有的环境的数据,包括所有现场的这些视频,我要实时传输回来。再有一个,场内的物流,还有码头,这些方面目前都是我们的应用。同时因为我们自备发电厂,可能还有一些煤炭传送传输,这些环节里面都会用到工业机器人相关的移动设备,这个时候我是需要的。
 
我再补充一句,5G+工业互联网,用不上5G,是因为你的智能制造水平还不够,还没有达到。
 
万向钱潮:我们的主题是圆桌讨论,工业互联网的坑与机会,场上的各位老师,眼中看到更多的是机会这方面,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看到过的坑,可以提给年轻人的建议。
 
范脡:这个建议是技术方面,还是职业发展。
 
王海涛:这个坑是企业的坑还是个人的坑?
 
万向钱潮:可能你们公司发展规划上的坑,系统建设上的坑,都能给下面的同学非常好的建议。
 
王海涛:我谈一点感受,范总的第一个问题,包括吉利的老师讲到人才的问题,目前工业互联网是在风口上,对于这块的人才诉求是很大的,我们目前其实有一个痛点,IT和OT融合,我们一直在讲,现在IT和OT是有一点断层的,工业制造的工人,懂设备的,懂工业制造,懂工艺的人很多,但是IT人员对这一块儿是不了解的。我们在“两化”融合时,这部分人才是缺失的,这个人懂工业制造,他可能就是工人,但是他对IT可能不懂,导致我们往往发展到最后,M1的部门,到设备的部门,到制造的执行部门,再到IT部门,做一个系统不是IT来定的,可能是从规划一路下来的,每个业务部门都要去看,这样对于人才的要求很高。其实我们目前做项目做下来,感觉是一个蛮大的坑,这个业务到底跟谁谈,谈了由谁来拍,真正这个项目的落地又是IT来看,这个当中就会碰到整个链条的沟通,成本非常大,对人才要求非常高,这个点目前我们还没完全克服。
 
邓铭川: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针对工业互联网,在信息化的时候就存在这个问题,在人员,IT岗位,IT部门做这件事的时候,首先要明确IT部门是处于什么样的公司对你的定位上,我上次也定了,IT部门分了四类,一类是以技术先导为核心,他是完全服务型,还有一类是跟业务部门进行合作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合作伙伴型的,还有一个是以业务先导型,比如说最早的财务电算化,是谁提出来的?不是IT部门提出来的,是财务部门提出来的,工业互联网也是一样。一般情况下,工厂里都有一个电控部门,或者是电工部门,以前是弱电和强电结合的时候,他就要提出对于工厂的业务,如果在公司的层面上,公司的经营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这个层面,业务部门是否提出来和IT部门合作搞这件事,这又是一个过程。第四种,就是领袖引领型的,更多的是站在总裁、董事长,至少是CIO级别,他提出战略上对公司整个战略落地过程当中,是否对这个岗位的能力体系,还有部署体系,还有流程和相关的业务体系,是否能支撑。所以这个里面,我觉得从职业通道,公司战略发展,还有技术引领的核心上,都要综合考虑。这个里面如果一个考虑不到,无论想象多好,都是一个坑。
 
王海涛:看你们公司的定位,做这个内容的定位是什么,如果你们公司是想做成一个标准化,那你就去做平台,如果你们公司是想从业务的利益导向去做,我建议你先上模块,以点带面,慢慢根据你的实操性和时间积累,慢慢形成你的体系和平台,这两条路是完全不一样的,投入上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后我提醒一点,做工业制造的项目是一把手工程,不论是IT部门,还是业务部门,绝对是一把手工程,如果一把手不认可,这个项目推到最后是推不下去的。
 
余斌:你是乙方还是甲方?
 
万向钱潮:甲方。
 
余斌:那我给你讲讲乙方给你挖的坑,工业互联网的实施,首先是数据渠道,我们跟乙方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上DCS系统,业内很有名的相关的系统,我要去采购他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家报价比较低,你觉得他比较合适,就把他买回来了。你会发现,他没给你提供接口,你已经上了他的硬件,就得去买他的接口,发现这个接口的钱,远超过前面两家比价的。你跟易方达教导的时候,实施工业互联网项目的过程当中,你要去考虑到他给你提供的硬件,还有相关的服务,他是不是配套的?如果你不懂行,很容易被他挖一个比较大的坑。
 
还有一个甲方经常被挖的坑,就是领导给你挖的坑,领导给你描绘了一个愿景,你就去做吧,实际上我们跟领导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你要有一定的项目管理沟通的机制。我个人认为,甲方如果想把这个项目管好,最好学一个PMP,不是拍马屁,而是PMP项目管理,你要拿标准的项目管理的套路,去应对领导给你挖的这个坑,也许你觉得是领导给你画一个饼,其实可能是挖一个坑,最后这个事情没有实现领导的需求的时候,去填坑的人,可能就是你,甲方,我认为比较多的就是乙方挖的坑,还有上级领导挖的坑比较多一些。
 
范脡:谢谢各位嘉宾,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今天邀请的嘉宾不仅在IT上的智商很高,和兄弟部门打交道,和领导打交道,情商也很高,这样的话,我们看工业互联网的角度可能更加完整一些,肯定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不是单纯的IT部门的事情,有很多的部门和因素,因为时间有限,就先在这儿打住,接下来如果大家意犹未尽的话,在晚宴的时候可以继续探讨。所有的这些圆桌,都不给任何的结论,我们也不可能给任何的结论,毕竟这本身就是比较新生的事物,大家都在探索当中,我们希望大家谈到的观点,在大家的工作当中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少踩一些坑,少交一些学费,少被领导批,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咱们这个时间就花得非常值了。
 
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嘉宾,谢谢大家!

关键字:工业互联网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