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苏州未来电器CIO陈桂平:工业4.0下的智慧工厂实践

责任编辑:xhuang 作者:黄心怡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3-23 14:06:2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引言:陈桂平领导下的苏州未来电器信息化建设,在2015年获得江苏省两化深度融合智慧工厂示范工程、新一代IT产业联盟的示范工程、江苏省五星级数字化企业、苏州市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等诸多荣誉。在企业网D1Net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陈桂平畅谈了苏州未来电器的现在与未来,并展望工业4.0和智能工厂的发展。

苏州未来电器CIO陈桂平

陈桂平于2011年加入苏州未来电器,自此开始了对其信息化的改造和升级。自2014年起,在工业4.0和两化融合背景下,苏州未来电器开始进行针对智慧工厂的战略规划跟实施。目前其自主研发的未来电器综合管理系统已经上线。




“该系统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两大业务平台,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和智能设备管理平台。其中,信息数据管理平台简称IMP,是以解决公司业务流程为目的,企业从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质量和仓储等所有业务系统都基于这一个平台,从而实现了所有业务数据整合。”

而智能设备管理平台,简称DMP,则是以软件定义硬件、数据驱动为核心理念,摆脱了传统独立设备的桎梏,实现系统设备数据一体化建设,完全解决设备孤岛问题,实现了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系统、设备与人之间的集成和双向通信,并且与IMP系统共用一个数据库,实现业务系统和设备系统的一体化。

对于软件定义硬件,陈桂平的解释道,“现在绝大多数的设备厂商是客户部门需求出发,是为了解决业务需求点,设备的重点在于结构而忽略过程。但是在工业4.0的建设中,设备重构和软件定义将是设备厂商必经之路,当前制造业要实现智慧工厂、智能制造的目标,作为设备厂商来说,应该往上游系统方向靠拢,首要考虑的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然后才是设备解决方案,要不然我们会走以前信息化建设的老路,在智能制造的实施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设备孤岛。

“其次设备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系统平台实现双向通讯的。现在大部分工控系统在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方面偏弱,我们现在是把设备控制程序平台化,设备本身只是一个执行和数据采集装置,所有的控制程序,数据处理由平台处理,完全实现系统、设备、数据一体化。现在制造业都是在做个人化产品和柔性化产线,而设备本身是死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套灵活的智能设备管理系统才能实现。以后设备将是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过程为导向,而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实现平台化、数据化、互联网化建设,实现设备系统的敏捷编程。”

苏州未来电器的四大改变

目前IMP和DMP已经投入运营,对苏州未来电器整个智慧工厂建设带来的改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平台化,我们通过两个平台的持续建设,基本完成业务系统和设备系统框架,打通人、系统、产线、设备、产品之间的互联,而智能设备的管理我们也实现了系统平台化。而且检测设备里所有的运行程序、参数,都是基于平台来做自定义的,在设备运行时会更根据不同产品从平台实施读取和导入。设备通过公司的无线AP、企业物联网等直接连到公司的智能设备管理平台。现场检测数据可以直接存到公司的私有云,实现跟客户系统实时数据的传输。

“其次是数据化,智慧工厂、智能制造、企业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数据,所以我们这5年见加强了公司数据文化建设。主要划分为业务数据、现场数据、设备数据。从公司层面把这些数据规划好,持续建设,为工业4.0打好基础。

设备本身不带控制程序,而是自动把检测产品的数据导入平台。”

“第三个,就是柔性化。我们通过DMP平台的建设,我们的全自动在线检测设备可以不用依靠厂商,完全由现场的工艺人员实现产品检测程序的快速编程,可以在不修改设备机构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检测方案,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控制。目前我们多种检测设备使用一套系统平台控制,可以实现设备的快速研发和复制。”

“最后是设备本身的智能化。我们的设备可以根据产品不同,自动地调用检测方案。实现了设备和设备之间的实时通讯,同时根据详细的检测过程数据分析,实现设备的自检,实现设备重要机构状态实时报警。同时,所有设备平台上产生的数据,平在分析完成后,实时提供给开发、生产跟质量人员。”

IT从运维部门变为创新部门

在工业4.0和两化融合的趋势下,IT在企业中的角色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

“IT在企业中的位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为传统的是被视为运维部门,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人的理解,IT人员就是维护系统跟修电脑的。第二个层次是作为支撑部门。这就不光要求把系统运维好,也需要懂研发,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业务支撑。而第三个层次是创新部门,这是IT部门已经从传统的成本中心成为一个利润中心,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改变以及生产效益的提升。” 陈桂平认为,目前很多在IT建设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已经实现了IT从传统的运维支撑部门变成业务创新部门。

“同时由于受到思维模式、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制造业通过传统手段没有办法实现的内容,是可以通过新一代IT技术来实现,从而实现产品、效率、质量、服务等方面提升,甚至推动整个企业实现战略转型。

因此,对于CIO来说,除了要了解企业业务,更重要的拥有战略眼光,有能力规划企业信息化战略方向。以目前两化融合以及工业4.0这个大环境下来说,懂管理、业务和技术的复合型CIO会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此外,陈桂平还指出,目前智能制造很多都是从CIO或者生产层面来讨论,而是事实上智能制造不是纯粹的信息化建设或是自动化建设,需要信息部门、设备部门、研发部门共同协力完成。所以智能制造要成功,企业需要成立一个联合创新部门,由公司管理层主导, IT主管、生产主管、研发主管三位一体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把握整个公司的智慧工厂乃至智能制造的方向,公司层面的战略规划,部门级的逐步实施,根据公司需求脚踏实地,为工业4.0建设打好基础。

未来:企业大数据是核心

在谈到苏州未来电器自身在工业4.0和智慧工厂建设方面的规划时,陈桂平表示,“我们不会盲目地扩张,追求社会效益。而是在基于公司整体战略以及产品生产、客户需求的情况下,来进行整个智慧工厂的建设。”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利用数据,如果制造业现在还不注重数据文化的建设,那智能制造就是空中楼阁。只有拥有了有效、实时、准备的底层数据,对内才能实现人、系统、产线、设备、产品的连接,对外实现”供产销消”的连接。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程度高低,不在于上了多少系统,数据利用能力高低。而现在我们所讲的企业大数据,就是数据价值大到能对管理、业务、产品、质量等产生价值, 

来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工艺水平、生产质量,缩短交期,减低库存,实现数据价值,我们就可以说是企业大数据应用。

陈桂平指出,在工业4.0时代,制造业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比拼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研发、生产、管控能力,还需要比拼整个供应链的能力。这就需要建立整个供应链的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数据信息的一体化以及数据共享,才能提高整个的企业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其中,数据同样是核心竞争力。”

 

关键字:苏州未来电器陈桂平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苏州未来电器CIO陈桂平:工业4.0下的智慧工厂实践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苏州未来电器CIO陈桂平:工业4.0下的智慧工厂实践

责任编辑:xhuang 作者:黄心怡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3-23 14:06:2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引言:陈桂平领导下的苏州未来电器信息化建设,在2015年获得江苏省两化深度融合智慧工厂示范工程、新一代IT产业联盟的示范工程、江苏省五星级数字化企业、苏州市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等诸多荣誉。在企业网D1Net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陈桂平畅谈了苏州未来电器的现在与未来,并展望工业4.0和智能工厂的发展。

苏州未来电器CIO陈桂平

陈桂平于2011年加入苏州未来电器,自此开始了对其信息化的改造和升级。自2014年起,在工业4.0和两化融合背景下,苏州未来电器开始进行针对智慧工厂的战略规划跟实施。目前其自主研发的未来电器综合管理系统已经上线。




“该系统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两大业务平台,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和智能设备管理平台。其中,信息数据管理平台简称IMP,是以解决公司业务流程为目的,企业从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质量和仓储等所有业务系统都基于这一个平台,从而实现了所有业务数据整合。”

而智能设备管理平台,简称DMP,则是以软件定义硬件、数据驱动为核心理念,摆脱了传统独立设备的桎梏,实现系统设备数据一体化建设,完全解决设备孤岛问题,实现了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系统、设备与人之间的集成和双向通信,并且与IMP系统共用一个数据库,实现业务系统和设备系统的一体化。

对于软件定义硬件,陈桂平的解释道,“现在绝大多数的设备厂商是客户部门需求出发,是为了解决业务需求点,设备的重点在于结构而忽略过程。但是在工业4.0的建设中,设备重构和软件定义将是设备厂商必经之路,当前制造业要实现智慧工厂、智能制造的目标,作为设备厂商来说,应该往上游系统方向靠拢,首要考虑的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然后才是设备解决方案,要不然我们会走以前信息化建设的老路,在智能制造的实施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设备孤岛。

“其次设备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系统平台实现双向通讯的。现在大部分工控系统在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方面偏弱,我们现在是把设备控制程序平台化,设备本身只是一个执行和数据采集装置,所有的控制程序,数据处理由平台处理,完全实现系统、设备、数据一体化。现在制造业都是在做个人化产品和柔性化产线,而设备本身是死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套灵活的智能设备管理系统才能实现。以后设备将是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过程为导向,而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实现平台化、数据化、互联网化建设,实现设备系统的敏捷编程。”

苏州未来电器的四大改变

目前IMP和DMP已经投入运营,对苏州未来电器整个智慧工厂建设带来的改变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平台化,我们通过两个平台的持续建设,基本完成业务系统和设备系统框架,打通人、系统、产线、设备、产品之间的互联,而智能设备的管理我们也实现了系统平台化。而且检测设备里所有的运行程序、参数,都是基于平台来做自定义的,在设备运行时会更根据不同产品从平台实施读取和导入。设备通过公司的无线AP、企业物联网等直接连到公司的智能设备管理平台。现场检测数据可以直接存到公司的私有云,实现跟客户系统实时数据的传输。

“其次是数据化,智慧工厂、智能制造、企业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数据,所以我们这5年见加强了公司数据文化建设。主要划分为业务数据、现场数据、设备数据。从公司层面把这些数据规划好,持续建设,为工业4.0打好基础。

设备本身不带控制程序,而是自动把检测产品的数据导入平台。”

“第三个,就是柔性化。我们通过DMP平台的建设,我们的全自动在线检测设备可以不用依靠厂商,完全由现场的工艺人员实现产品检测程序的快速编程,可以在不修改设备机构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检测方案,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控制。目前我们多种检测设备使用一套系统平台控制,可以实现设备的快速研发和复制。”

“最后是设备本身的智能化。我们的设备可以根据产品不同,自动地调用检测方案。实现了设备和设备之间的实时通讯,同时根据详细的检测过程数据分析,实现设备的自检,实现设备重要机构状态实时报警。同时,所有设备平台上产生的数据,平在分析完成后,实时提供给开发、生产跟质量人员。”

IT从运维部门变为创新部门

在工业4.0和两化融合的趋势下,IT在企业中的角色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

“IT在企业中的位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为传统的是被视为运维部门,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人的理解,IT人员就是维护系统跟修电脑的。第二个层次是作为支撑部门。这就不光要求把系统运维好,也需要懂研发,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业务支撑。而第三个层次是创新部门,这是IT部门已经从传统的成本中心成为一个利润中心,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改变以及生产效益的提升。” 陈桂平认为,目前很多在IT建设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已经实现了IT从传统的运维支撑部门变成业务创新部门。

“同时由于受到思维模式、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制造业通过传统手段没有办法实现的内容,是可以通过新一代IT技术来实现,从而实现产品、效率、质量、服务等方面提升,甚至推动整个企业实现战略转型。

因此,对于CIO来说,除了要了解企业业务,更重要的拥有战略眼光,有能力规划企业信息化战略方向。以目前两化融合以及工业4.0这个大环境下来说,懂管理、业务和技术的复合型CIO会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此外,陈桂平还指出,目前智能制造很多都是从CIO或者生产层面来讨论,而是事实上智能制造不是纯粹的信息化建设或是自动化建设,需要信息部门、设备部门、研发部门共同协力完成。所以智能制造要成功,企业需要成立一个联合创新部门,由公司管理层主导, IT主管、生产主管、研发主管三位一体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把握整个公司的智慧工厂乃至智能制造的方向,公司层面的战略规划,部门级的逐步实施,根据公司需求脚踏实地,为工业4.0建设打好基础。

未来:企业大数据是核心

在谈到苏州未来电器自身在工业4.0和智慧工厂建设方面的规划时,陈桂平表示,“我们不会盲目地扩张,追求社会效益。而是在基于公司整体战略以及产品生产、客户需求的情况下,来进行整个智慧工厂的建设。”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利用数据,如果制造业现在还不注重数据文化的建设,那智能制造就是空中楼阁。只有拥有了有效、实时、准备的底层数据,对内才能实现人、系统、产线、设备、产品的连接,对外实现”供产销消”的连接。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程度高低,不在于上了多少系统,数据利用能力高低。而现在我们所讲的企业大数据,就是数据价值大到能对管理、业务、产品、质量等产生价值, 

来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工艺水平、生产质量,缩短交期,减低库存,实现数据价值,我们就可以说是企业大数据应用。

陈桂平指出,在工业4.0时代,制造业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比拼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研发、生产、管控能力,还需要比拼整个供应链的能力。这就需要建立整个供应链的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数据信息的一体化以及数据共享,才能提高整个的企业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其中,数据同样是核心竞争力。”

 

关键字:苏州未来电器陈桂平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