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网红CIO王歆畅谈数字化下的业务协同

责任编辑:shjiaz 作者:查士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08-14 14:05:50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CIO们每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采购的系统没有用,供应商不配合,系统采购成本太高,做的事情没有价值……在自我否定的同时又希望得到认同,这是非常矛盾的,而矛盾背后透露出来的是CIO们的焦虑。

网红CIO王歆在2021CIOC全国CIO大会上以“数字化下的业务协同”为主题,为CIO们分享解除焦虑的办法,那就是聚焦数字化下的业务协同。

网红CIO 王歆

避免制造焦虑 IT人避坑指南

首先,王歆总结了IT人经常给自己挖的五个大坑:

第一个坑:所有代码不能随便动,所有规划都是按功能来启动;

第二个坑:需求过程中从来没有冗余场景,没有冗余思路;

第三个坑:在设计的时候紧耦合,只是为了快速交差;

第四个坑:交付思路;

第五个坑:业务场景没有进行抽象化。

他举例,疫情期间,某企业因为与爆品相关联的一个价格变动,导致变价后爆品被公开变卖,当日直接损失上千万,这与代码的紧耦合息息相关。

这就是IT人在工作过程中给自己挖的坑,制造了焦虑。

接下来说说解除焦虑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聚焦。

王歆强调:“千万不要把IT当成一种工具,IT绝不是一种工具,IT是把业务思路进行抽象化,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一个过程,用大部分确定去反哺商业。”

IT的价值:从运维到驱动 再到引领

IT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运维、驱动、引领三种类型。

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创业”、“机会成长”、“系统成长”、“奋进成长”、“整合成长”五个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IT赋能企业必须针对企业的成长阶段和场景去做。当企业处于机会成长到系统成长的阶段,IT只能做运维的工作,如果IT想要用超前的思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那是天方夜谭。如果企业处于系统成长到奋进成长的阶段,IT用运维的思路去做就会沦为无能的职能部门。

IT通过数据能够发现新的战场,这里所说的数据不仅仅是企业的内部数据、外部数据、行业数据,还可以是跨界数据,也就是用创新的思路跟企业业务融合做到数据驱动,从而引领市场。行业里流传这样一句话:“所有企业到最后都是科技型企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如果把设计、采购、生产、物流、零售、客户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全部科技化,那么IT将不再是普通的数据分析或数据引领,将实现商业引领的概念,而实现商业引领的IT即使存在,也是极少数。因为大众对IT的认知只是一项科学技术,它不是业务本身,反观科技企业,IT本身就是业务,传统行业为什么不能让科技引领业务呢?这是可以做到的。

解焦需聚焦 IT价值无处不在

企业的需求是不确定的,需求一旦被满足,立刻会发生变化,王歆提到,可以用数字孪生对这种变化进行赋能。

任何营销都有成功、有失败,市场部宣传的案例永远是成功案例。王歆表示:“我可以告诉大家,成功案例不足20%,80%都失败,失败的原因很简单,这些营销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如果把所有业务全部线上化、数字化,做数字孪生的映射,做完再去执行,那么营销的成功率将从20%提升到60%甚至70%,完全可以做到。”

数字化部门的使命是数字化孪生,但对于零售业来说数字孪生还是“人、货、场”三要素的管理。“人”指消费者、品牌商、经销商;“货”指采、配、补;“场”指寻、开、改、关。

再向下深挖经营路径,从流量到高频用户,经营策略是平台导流,包括平台引流和私域引流,不同企业侧重点不同,但是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跟IT无缝连接。

再向下经营策略需要能力体系,能力体系是上层运营,企业最终要的是收益,要泛化门店,建立成本转换模型。

目前为止,传统行业尤其是零售行业主要依赖门店,成本极高。王歆提出:“如今直播如此火爆,能不能让每一个员工通过直播成为一家门店?从逻辑的角度完全可以做,IT也许会说业务逻辑没想清楚,但是所有事情都是从想不清楚到想清楚,不能等待,要尝试去做。”

王歆强调:“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企业运作的方向,IT所有设计的思路,必须以战略来驱动。”

再来看看商业模式,传统模式是人货两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今这种模式早已被技术打破,所有零售交易过程都变成异步化,引流、接待、售后服务,都是异步的。

一家公司不可能做完所有的IT系统,IT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众多供应商中做集成,这里所说的集成不仅仅是把数据打通,还要把基础的数据源统一,数据治理统一,业务种类越多,公司体量越大,集成起来越难。

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运营目标异步可追溯,数字建设必须同步强集成。”

在零售行业做IT、做大数据分析特别在乎标签,包括商品标签、人物标签、顾客标签等等,就是通过若干个标签分析人,再针对门店做一系列的标签组合。

再去做流量,包括直接流量、搜索流量、推广流量、社交流量、加盟流量等等,这些流量中哪些转化率高,哪些流量可以在当下或未来变成推荐重点,都需要通过数据去评价。王歆强调:“IT不能只做BD,要做BDCA,因为它必须形成闭环。”

最后是转换,需求转换、社交转换、品牌转换、服务转换,16个模块如何与自己的系统相扣。

再去演化,哪些是工作重点?找哪些合作伙伴合作?他提到,向核心管理层说出底层逻辑比直接说做什么系统更容易获得资源。这就是聚焦。

流程机器人 传统企业IT也可轻松切入

再来看看商品策略,如何通过所有流程把人的因素排除在外?这就涉及到了流程机器人的概念。王歆以曾经服务过的企业为例,首先做流程机器人的规划,要先看哪些可以通过流程机器人去解决,再针对每个流程过程看是否可以用IT系统来取代,例如通过RPA取代,让传统行业的IT可以非常轻的切入。他强调,做任何事必须有宿营思维,如果没有这个思维,下一步工作将会非常困难。

随后王歆介绍了一个“机器替代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案例。

某企业服装工厂共有质检员117人,分为采购入库质检、生产质检、成品质检等,质检时间为7天,抽检率22%,合格率67%。一个小小的质检员,每年的灰色收入高达700多万,因为质检员掐住了供应商的七寸,如果供应商送来的货被退回,不仅有物流成本还有履约不守时的成本。

为了解决质检时间长、质检合格率低、质检人工成本高、质检员离职率高等问题,IT部门对原有的卷布机进行改造,加装摄像头,做第一代线性扫描相机,通过工业线性光源,加解码器引擎,实现机器质检。第一代原型机同一匹布经过人工质检和机器质检相比较,机器质检9项检测率中前8项都是100%,最后一项是64%,而人工只有20%。随后对原型机进行迭代,改造,形成第二代、第三代,目前第三代质检机器人已申请专利。

最后企业将117人的质检员编制缩减至20人,一年节约成本970万,更重要的是使质检周期缩短,代表入库率提高,准交率提高,这对该企业来说更重要。其实IT只是想解决质检问题,最后却变成了专利产品。

这个案例可以总结出一条结论:

目标明确、逆向思维、资源卷入,快速迭代。

如今所有生意的核心都是交易,无外乎是人、员工、顾客、经销商、供应商,再往上延伸是业务流程,包括客服、支付等环节,如此多的环节,企业不一定能够分清自己的薄弱环节。

“2017年的概念,提出未来IT战略必须得是PAI战略,在PC上做的事情只剩20%,移动端要承载70%的工作,IM承担10%。现在APP和IM紧密结合,最重要的是让所有业务流程、所有人以任何方式、在任何地点都能够驱动业务,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王歆强调。

再来看运营管理,IT在很多时候跟业务很难沟通,因为IT说的不是业务的话术,IT说的是IT的话术。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数字化决策要做的是人群分析、活动分析、互动分析,然后转换到产品,到分析具体的业务场景,再到要做什么事情,这就变成了IT人的IT框架思路。如果IT一上来就说IT话,再去说后面的话,事实上已经失去了跟业务部门沟通的机会,自然而然业务部门和IT部门的协同会变得非常糟糕。运营管理中的话术跟业务非常接近,IT不妨用这套话术去跟业务沟通。

最后,王歆将所有思路总结为八步法:

一、关键认知;

二、对不确定的做抽象;

三、元素拆分;

四、组件衡量;

五、流程聚合;

六、能力服务;

七、架构关系;

八、组建调整。

关键认知指的是把所有事物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分类。关于组件调整的原则,如果组件数量一开始就很多,属于过度设计;随着业务的发展,组件数量逐渐增长,如果业务复杂翻倍,组件没有跟上,则是缺乏设计。

关键字:数字化协同CIO王歆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x 网红CIO王歆畅谈数字化下的业务协同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网红CIO王歆畅谈数字化下的业务协同

责任编辑:shjiaz 作者:查士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08-14 14:05:50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CIO们每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采购的系统没有用,供应商不配合,系统采购成本太高,做的事情没有价值……在自我否定的同时又希望得到认同,这是非常矛盾的,而矛盾背后透露出来的是CIO们的焦虑。

网红CIO王歆在2021CIOC全国CIO大会上以“数字化下的业务协同”为主题,为CIO们分享解除焦虑的办法,那就是聚焦数字化下的业务协同。

网红CIO 王歆

避免制造焦虑 IT人避坑指南

首先,王歆总结了IT人经常给自己挖的五个大坑:

第一个坑:所有代码不能随便动,所有规划都是按功能来启动;

第二个坑:需求过程中从来没有冗余场景,没有冗余思路;

第三个坑:在设计的时候紧耦合,只是为了快速交差;

第四个坑:交付思路;

第五个坑:业务场景没有进行抽象化。

他举例,疫情期间,某企业因为与爆品相关联的一个价格变动,导致变价后爆品被公开变卖,当日直接损失上千万,这与代码的紧耦合息息相关。

这就是IT人在工作过程中给自己挖的坑,制造了焦虑。

接下来说说解除焦虑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聚焦。

王歆强调:“千万不要把IT当成一种工具,IT绝不是一种工具,IT是把业务思路进行抽象化,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一个过程,用大部分确定去反哺商业。”

IT的价值:从运维到驱动 再到引领

IT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运维、驱动、引领三种类型。

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创业”、“机会成长”、“系统成长”、“奋进成长”、“整合成长”五个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IT赋能企业必须针对企业的成长阶段和场景去做。当企业处于机会成长到系统成长的阶段,IT只能做运维的工作,如果IT想要用超前的思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那是天方夜谭。如果企业处于系统成长到奋进成长的阶段,IT用运维的思路去做就会沦为无能的职能部门。

IT通过数据能够发现新的战场,这里所说的数据不仅仅是企业的内部数据、外部数据、行业数据,还可以是跨界数据,也就是用创新的思路跟企业业务融合做到数据驱动,从而引领市场。行业里流传这样一句话:“所有企业到最后都是科技型企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如果把设计、采购、生产、物流、零售、客户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全部科技化,那么IT将不再是普通的数据分析或数据引领,将实现商业引领的概念,而实现商业引领的IT即使存在,也是极少数。因为大众对IT的认知只是一项科学技术,它不是业务本身,反观科技企业,IT本身就是业务,传统行业为什么不能让科技引领业务呢?这是可以做到的。

解焦需聚焦 IT价值无处不在

企业的需求是不确定的,需求一旦被满足,立刻会发生变化,王歆提到,可以用数字孪生对这种变化进行赋能。

任何营销都有成功、有失败,市场部宣传的案例永远是成功案例。王歆表示:“我可以告诉大家,成功案例不足20%,80%都失败,失败的原因很简单,这些营销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如果把所有业务全部线上化、数字化,做数字孪生的映射,做完再去执行,那么营销的成功率将从20%提升到60%甚至70%,完全可以做到。”

数字化部门的使命是数字化孪生,但对于零售业来说数字孪生还是“人、货、场”三要素的管理。“人”指消费者、品牌商、经销商;“货”指采、配、补;“场”指寻、开、改、关。

再向下深挖经营路径,从流量到高频用户,经营策略是平台导流,包括平台引流和私域引流,不同企业侧重点不同,但是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跟IT无缝连接。

再向下经营策略需要能力体系,能力体系是上层运营,企业最终要的是收益,要泛化门店,建立成本转换模型。

目前为止,传统行业尤其是零售行业主要依赖门店,成本极高。王歆提出:“如今直播如此火爆,能不能让每一个员工通过直播成为一家门店?从逻辑的角度完全可以做,IT也许会说业务逻辑没想清楚,但是所有事情都是从想不清楚到想清楚,不能等待,要尝试去做。”

王歆强调:“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企业运作的方向,IT所有设计的思路,必须以战略来驱动。”

再来看看商业模式,传统模式是人货两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今这种模式早已被技术打破,所有零售交易过程都变成异步化,引流、接待、售后服务,都是异步的。

一家公司不可能做完所有的IT系统,IT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众多供应商中做集成,这里所说的集成不仅仅是把数据打通,还要把基础的数据源统一,数据治理统一,业务种类越多,公司体量越大,集成起来越难。

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运营目标异步可追溯,数字建设必须同步强集成。”

在零售行业做IT、做大数据分析特别在乎标签,包括商品标签、人物标签、顾客标签等等,就是通过若干个标签分析人,再针对门店做一系列的标签组合。

再去做流量,包括直接流量、搜索流量、推广流量、社交流量、加盟流量等等,这些流量中哪些转化率高,哪些流量可以在当下或未来变成推荐重点,都需要通过数据去评价。王歆强调:“IT不能只做BD,要做BDCA,因为它必须形成闭环。”

最后是转换,需求转换、社交转换、品牌转换、服务转换,16个模块如何与自己的系统相扣。

再去演化,哪些是工作重点?找哪些合作伙伴合作?他提到,向核心管理层说出底层逻辑比直接说做什么系统更容易获得资源。这就是聚焦。

流程机器人 传统企业IT也可轻松切入

再来看看商品策略,如何通过所有流程把人的因素排除在外?这就涉及到了流程机器人的概念。王歆以曾经服务过的企业为例,首先做流程机器人的规划,要先看哪些可以通过流程机器人去解决,再针对每个流程过程看是否可以用IT系统来取代,例如通过RPA取代,让传统行业的IT可以非常轻的切入。他强调,做任何事必须有宿营思维,如果没有这个思维,下一步工作将会非常困难。

随后王歆介绍了一个“机器替代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案例。

某企业服装工厂共有质检员117人,分为采购入库质检、生产质检、成品质检等,质检时间为7天,抽检率22%,合格率67%。一个小小的质检员,每年的灰色收入高达700多万,因为质检员掐住了供应商的七寸,如果供应商送来的货被退回,不仅有物流成本还有履约不守时的成本。

为了解决质检时间长、质检合格率低、质检人工成本高、质检员离职率高等问题,IT部门对原有的卷布机进行改造,加装摄像头,做第一代线性扫描相机,通过工业线性光源,加解码器引擎,实现机器质检。第一代原型机同一匹布经过人工质检和机器质检相比较,机器质检9项检测率中前8项都是100%,最后一项是64%,而人工只有20%。随后对原型机进行迭代,改造,形成第二代、第三代,目前第三代质检机器人已申请专利。

最后企业将117人的质检员编制缩减至20人,一年节约成本970万,更重要的是使质检周期缩短,代表入库率提高,准交率提高,这对该企业来说更重要。其实IT只是想解决质检问题,最后却变成了专利产品。

这个案例可以总结出一条结论:

目标明确、逆向思维、资源卷入,快速迭代。

如今所有生意的核心都是交易,无外乎是人、员工、顾客、经销商、供应商,再往上延伸是业务流程,包括客服、支付等环节,如此多的环节,企业不一定能够分清自己的薄弱环节。

“2017年的概念,提出未来IT战略必须得是PAI战略,在PC上做的事情只剩20%,移动端要承载70%的工作,IM承担10%。现在APP和IM紧密结合,最重要的是让所有业务流程、所有人以任何方式、在任何地点都能够驱动业务,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王歆强调。

再来看运营管理,IT在很多时候跟业务很难沟通,因为IT说的不是业务的话术,IT说的是IT的话术。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数字化决策要做的是人群分析、活动分析、互动分析,然后转换到产品,到分析具体的业务场景,再到要做什么事情,这就变成了IT人的IT框架思路。如果IT一上来就说IT话,再去说后面的话,事实上已经失去了跟业务部门沟通的机会,自然而然业务部门和IT部门的协同会变得非常糟糕。运营管理中的话术跟业务非常接近,IT不妨用这套话术去跟业务沟通。

最后,王歆将所有思路总结为八步法:

一、关键认知;

二、对不确定的做抽象;

三、元素拆分;

四、组件衡量;

五、流程聚合;

六、能力服务;

七、架构关系;

八、组建调整。

关键认知指的是把所有事物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分类。关于组件调整的原则,如果组件数量一开始就很多,属于过度设计;随着业务的发展,组件数量逐渐增长,如果业务复杂翻倍,组件没有跟上,则是缺乏设计。

关键字:数字化协同CIO王歆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