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一张广州人才绿卡背后:阿里云开放战略在提速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5 14:35:19 本文摘自:搜狐新闻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是杭州人。不过,昨日云栖大会广州站午间采访时,他得意地晒了一张刚拿到的广州人才绿卡。

“来,给留个影。”他说。

这跟广东业务有关。他透露,以阿里云负责人身份申请,对吸引广州软件开发、大数据人才有积极作用。接下来,自己将花更多时间在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绿卡代表决心。

但以他身份渲染人才绿卡,恐怕有更多生态的诉求。绿卡背后,应有群像的价值,且必定跟智力资本、双创(创业、创新)紧密关联。

孙权可是阿里系目前呼声很高的合伙人。他的举动应该传递了阿里云乃至阿里集团的一种迫切信号。由于绿卡涉及到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要素,应该也很难脱离某种宏观经济背景。

那么,到底该怎么理解一张绿卡背后的信号呢?

它应该不脱以下诉求:

一、一张人才绿卡背后,有阿里云渗透广东的强烈动机,尤其双创群体。二、胡晓明扎根举动,应跟集团最新战略动向有关。三、绿卡背后,折射着阿里面向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转型的机遇隐秘。

为何讴歌开发者?

其实,胡晓明演讲一开场,就已经切题了。

“开发者们有时候喜欢自嘲为码农。但我认为,开发者群体是数字文明大厦的建筑师。他们写下的代码和程序就像建筑师构筑起无数楼宇殿堂。他们对数字文明构建的作用无可比拟!”昨日演讲,胡晓明如此渲染。

“数字文明大厦的建筑师”,真是行业金句。今年以来,胡的演讲非常感性、诗化。

讴歌“开发者”群像,定跟阿里云平台诉求有关。

它确实到了这一刻:它已完成市场教育任务,有了许多成熟案例,尤其广东案例。此刻,它须走出过去几年“以我为主”的样板工程路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激活整个行业。

毕竟,有限的样板案例再成功,技术与服务也很难得到更广更深的验证。阿里云员工身段再软,再能下到许多车间,也不可能真正超越更多具体细分行业从业者的专业度。

胡晓明明白阿里云边界。如此崇仰“开发者”群体,背后传递了阿里云开放与提速信号。

当然,开放需要支撑。比如开发者平台、全球化的配套、场景与商业化平台支撑、激励机制、共享与协同机制等。

阿里云昨日展示了储备。它推出了“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广东省政府支持下,它将服务于庞大的“世界工厂”制造群。

飞龙有三层架构:底层是工业物联网底座,通过海量异构数据边缘计算和物联网平台,采集工厂全域数据,在云端构建工业大数据平台;中层是工业ET智能,基于算法+工业知识模型对数据加工分析,以AI创作间场景定制。同时通过SaaS反馈到工厂,落实商业化;上层则是各种具体行业应用。

飞龙中,阿里云优势更多在于数据、计算、算法、场景、商业化。它展示了从云到边(边缘计算)再到端的完整服务能力。围绕它,阿里云与全球诸多顶级基金会、开源社区等建立了广泛合作。此外,它也是唯一入围GitHub顶级贡献名单的中国公司。

这是2017年阿里云”全国工业云“总部落户广东后的又一关键布局。如果前期没有成效,体会一下,广东省政府有什么理由为它背书。

其实,“飞龙”平台的定义与开放,正是基于阿里云与制造企业群合作的成果。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分享了一个佛山的案例:首度完成了检测铝型材行业的样本数据精准标注。双方邀请全球4000多个开发者,以AI算法自动化检测铝型材生产瑕疵。冠军成绩是,瑕疵检测率超过80%。

夸克看不懂这数字。闵万里说这是“奇迹”。它坚定了阿里云依托开发者创新的信念。

“在整个大蓝图当中,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更大的智慧来自于在座的各位。”他说。

这跟胡晓明的表达完全一致。一张人才绿卡里,有阿里云开放生态战略的强烈意图。

“新制造服务业”的战略协同

胡晓明是目前阿里合伙人里面呼声较高的高管。以阿里云总裁身份渲染绿卡,定有他铺垫阿里集团整体战略输出的用心。

那就涉及到广东之于阿里的战略价值了。

这里补充几句广东竞争力要素:一个第一、二、三产业都比较强的经济大省;GDP连续29年中国第一;“世界工厂”,制造企业约40万家。其中电子制造规模全球老大,产业链最齐全,供应链半径最短。此外,汽车、服装等多行业的制造力也很强。

阿里对广东倾心有加。2016年,后者为阿里平台创下近9000亿GMV。刚过去的2018年双11,广东全天销售数据为476亿,占比22.3%,全国第一。

阿里集团与广东之间有太多强关联。这是一组CP。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之类的概念,广东够强。但广东制造业整体缺乏数字驱动与精细化管理,这是阿里云的机会。

2015年,马云喊出“五新”前一年,胡晓明说过,未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得广东者,得中国,得天下”。

广东不止制造。它也是服务业大省。广东互联网指数非常靠前。加上人口、消费力、基础设施、历史地理、人文生态等许多层面交织,注定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丰裕之地。

同样是2015年,胡晓明说,广东是中国“数据顺差”最大的区域。个人认为,“数据顺差”具有前沿的概念价值。

广东制造与服务业并进的局面,更让人想到马云前不久杭州云栖大会上的演讲。他强调“新制造”,称它为“新制造服务业”。这是阿里集团“五新”战略的新指引。

不过,胡晓明表述更早。2017年云栖大会广州站上,他说:“很多人认为制造业就是制造业,但我认为今天错了。一是今天的制造业跟服务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应该出现“制造服务业”……二是服务业跟制造业也会结合起来,你们今天看到很多本身的传统零售商越来越规模化,这背后是一个供应链体系……”

这并非意味着抢了马云话语。我相信,胡传递的正是集团那一刻想传递的理念。其实,30年前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丹尼尔. 贝尔曾说过,制造业已变成服务业。不过该书更多侧重职业与人才变化,制造与服务协同上,缺乏基础设施与复杂支撑描述。

但无论如何,在马云战略指引中,广东之于阿里,具有丰富的战略价值。

智慧制造上,得广东者得中国。广东的数字化进程里,一定会诞生巨头型的平台企业。

阿里集团当然不是此刻唯一耕耘广东的平台。富士康、腾讯、华为等都已涉入。年初,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版图IPO,一度概念闪亮。

尽管广东是上述巨头后院,截至目前,阿里云身位却大幅领先。

这涉及到云计算平台的竞争力差异。这里,我比较信服闵万里的一段表达。

他说,两年多前,当很多人争论实体与虚拟经济时,阿里云工程师看到了实体经济中最富潜力、却最具挑战的一面:既有数据密集、智能匮乏的地方,也有看上去生产线一流、数字化设备充斥却只能生产二、三流产品的地方。

闵万里说,过去少有人下到车间,用云计算、大数据唤醒它们。今天,阿里云就是要走到最原始的地方,做到精准、精益。因为,“数据产生的地方才是梦想产生的地方”。去年他也说,很多公司都做云计算,但中国的工厂里,“你首先看到的互联网人,可能就是阿里云的人”。

说到阿里云的价值,他归结三大要素,即数据、技术、行业。市场上任何一个黑科技,如果没办法写入这个公式,“它的价值诉求就是空洞的”。

不过,他下面一段话,多少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了。

“为了连接而连接是永远不可能吸引起同心同德的,只能是同床异梦,这么多的平台,为什么价值没有显性化?就是因为公式没有写好。为了写好这个公式,我们的工程师先走到了车间,我们今天提炼出了一个工业大脑的平台,ET大脑这个系列,从前面大家看的各个垂直产业中,核心的理念就是照准这样一个化学反应公式,找准函数是什么。找到这个之后,后面要把它放大,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需要开发者们把我们探索的这个方向,从可行的道路变成畅通的道路,需要群体力量。”他说。

夸克认为,这里面有对标榜“连接”与浅层广覆盖的腾讯们的揶揄。

而阿里云的作法,从城市大脑到工业大脑、金融大脑、农业大脑,不是偶然,而是有内在逻辑,就是沿着数据流的方向,做数据升维和智能降维。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已从早期单点智能,切片环节贯通上下游全产业链,数据流贯穿始终时,价值链诉求可实现100%覆盖。

“……背后没有任何秘诀,就是因为有了ET,有了互联网技术,还有一颗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决心。”他说。

这其实也是对亚马逊、谷歌、微软们云计算业务的辩驳。它们比阿里云覆盖区域广,但不如阿里云更深。

但也不要觉得阿里云就高大上。其实,我也发现了它的理念在优化、提升。这体现在两个词的差异上。那就是“赋能”与“使能”。

过去阿里云乃至阿里集团喜欢讲“赋能”。这个词多少有些高高在上。好像人家的“能力”都是你赋予的哈哈。这可能跟阿里集团的形态变化有一点关联。过去它是个开放平台,但后来变化较多,尤其是底层基础设施开始相对完整之后,“赋能”的词频高了许多。

不过,我在昨日阿里云演讲PPT里看到多处“使能”的字眼。“使能”的词义,更多是驱动对方基于内外力量(尤其内部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赋能”到“使能”的词汇增益里,应该有阿里云乃至集团的关键变化:那就是,它比过去要敬畏、包容、体谅实体经济的现状,它的技术、方案具有更强的弹性。

正如闵万里所说,过去一年,我们确实看到,一些生产线比较原始的小型工厂,仅仅依靠价格低廉的智能化设备,数据流得以贯通整个链条,同样实现了降本增效。

这更多是“使能”的力量。

而这背后,应该跟阿里集团最新的自我表述紧密关联。逍遥子说,阿里是一种商业的操作系统。昨日,闵万里等人同样强调了这一词汇。我认为,“操作系统”有一种立场的优化,那就是,你应该立足底座与中层,在应用层面,将更多开发的工作让渡给开发者。

老实说,过去多年,"使能"一词,华为比较高频。因为,那是一个主要跟运营商做生意的周期,华为曾持续强调所谓“被集成”的战略。但是,现在它开始变化了,“赋能”一词开始高频。

2014年之前的阿里,“开放”的形态确实非常明显;之后,有一个强烈的“收”的动作。尤其是2016年之后的新零售。它让阿里具有了一种高度垂直一体的半封闭形态。当然,这种高频的动作发生在转型周期,一可补足生态;二可获得大量数据与用户,三可强化新零售的高效实践,形成多种样本工程,为未来重新大规模开放奠定基础。但这个过程里,“赋能”讲得太多,导致外界误解较深。

词汇的变化里,有阿里云、阿里集团新一轮开放趋势。

补几句。关于“使能”,华为过去最喜欢讲,非常高频。这与它之前更多依赖运营商业务生成的“被集成战略”有关。但随着企业业务、终端业务分工,整个华为除了制造端外,已构建起一个高度垂直一体的半封闭烟囱。运营商业务“被集成”仍很明显,但整体价值链其实已打破这种立场。

你能发现,“赋能”一词在华为口中,反而开始高频起来。这里面有华为面临的挑战。事实上,它已经开始持续遭遇质疑。大包大揽甚至“全民公敌”的华为形象,已经“树立”起来。

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变化。但是,此刻,我更期待、也更欣赏阿里云与阿里集团的最新动向。遭受争议与质疑的一段时光里,有它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坚持与沉淀。

绿卡背后的一丝隐秘

最后一部分。刚才我说,人才绿卡背后,折射着阿里面对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转型的挑战与隐秘。

我想,这个话题应该很难绕开中国当下遭遇的挑战。广东的产业结构决定了,随着经济景气度下行,也包括外部压力阻抑,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能短期就会大面积有效。在没有寻找更强的降本增效、协同服务业的合理路径前,它们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广东过去的优势,反而可能是劣势。

当然,一个偌大区域经济体,自然会有它独立的升级策略。它一直进行中。但我仍还想说,阿里云的动向里,有它顺应趋势、协同整个阿里集团资源、驱动大国数字转型的担当。没有“新制造服务业”传递出来的共同体意识,阿里系整个生态也会失去发展的基础土壤。

不能说阿里“发行业难之财”,但是,过去19年,两轮大的经济危机周期,它确实展示了强大的平台力量。我想,这里面,既有互联网的价值,更有一个此刻经济体的担当。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比碎片化的工具型平台更有协同的效率。

但是,即便看上去都是大把机会,于阿里来说,同样也是压力之下的出路选择。它其实并没有多少退路,甚至已没有退路。

而至于阿里云与胡晓明,我想,一张绿卡,一定也能反映成长的压力。

关键字:战略广州

本文摘自:搜狐新闻

x 一张广州人才绿卡背后:阿里云开放战略在提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一张广州人才绿卡背后:阿里云开放战略在提速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5 14:35:19 本文摘自:搜狐新闻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是杭州人。不过,昨日云栖大会广州站午间采访时,他得意地晒了一张刚拿到的广州人才绿卡。

“来,给留个影。”他说。

这跟广东业务有关。他透露,以阿里云负责人身份申请,对吸引广州软件开发、大数据人才有积极作用。接下来,自己将花更多时间在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绿卡代表决心。

但以他身份渲染人才绿卡,恐怕有更多生态的诉求。绿卡背后,应有群像的价值,且必定跟智力资本、双创(创业、创新)紧密关联。

孙权可是阿里系目前呼声很高的合伙人。他的举动应该传递了阿里云乃至阿里集团的一种迫切信号。由于绿卡涉及到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要素,应该也很难脱离某种宏观经济背景。

那么,到底该怎么理解一张绿卡背后的信号呢?

它应该不脱以下诉求:

一、一张人才绿卡背后,有阿里云渗透广东的强烈动机,尤其双创群体。二、胡晓明扎根举动,应跟集团最新战略动向有关。三、绿卡背后,折射着阿里面向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转型的机遇隐秘。

为何讴歌开发者?

其实,胡晓明演讲一开场,就已经切题了。

“开发者们有时候喜欢自嘲为码农。但我认为,开发者群体是数字文明大厦的建筑师。他们写下的代码和程序就像建筑师构筑起无数楼宇殿堂。他们对数字文明构建的作用无可比拟!”昨日演讲,胡晓明如此渲染。

“数字文明大厦的建筑师”,真是行业金句。今年以来,胡的演讲非常感性、诗化。

讴歌“开发者”群像,定跟阿里云平台诉求有关。

它确实到了这一刻:它已完成市场教育任务,有了许多成熟案例,尤其广东案例。此刻,它须走出过去几年“以我为主”的样板工程路径,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激活整个行业。

毕竟,有限的样板案例再成功,技术与服务也很难得到更广更深的验证。阿里云员工身段再软,再能下到许多车间,也不可能真正超越更多具体细分行业从业者的专业度。

胡晓明明白阿里云边界。如此崇仰“开发者”群体,背后传递了阿里云开放与提速信号。

当然,开放需要支撑。比如开发者平台、全球化的配套、场景与商业化平台支撑、激励机制、共享与协同机制等。

阿里云昨日展示了储备。它推出了“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广东省政府支持下,它将服务于庞大的“世界工厂”制造群。

飞龙有三层架构:底层是工业物联网底座,通过海量异构数据边缘计算和物联网平台,采集工厂全域数据,在云端构建工业大数据平台;中层是工业ET智能,基于算法+工业知识模型对数据加工分析,以AI创作间场景定制。同时通过SaaS反馈到工厂,落实商业化;上层则是各种具体行业应用。

飞龙中,阿里云优势更多在于数据、计算、算法、场景、商业化。它展示了从云到边(边缘计算)再到端的完整服务能力。围绕它,阿里云与全球诸多顶级基金会、开源社区等建立了广泛合作。此外,它也是唯一入围GitHub顶级贡献名单的中国公司。

这是2017年阿里云”全国工业云“总部落户广东后的又一关键布局。如果前期没有成效,体会一下,广东省政府有什么理由为它背书。

其实,“飞龙”平台的定义与开放,正是基于阿里云与制造企业群合作的成果。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分享了一个佛山的案例:首度完成了检测铝型材行业的样本数据精准标注。双方邀请全球4000多个开发者,以AI算法自动化检测铝型材生产瑕疵。冠军成绩是,瑕疵检测率超过80%。

夸克看不懂这数字。闵万里说这是“奇迹”。它坚定了阿里云依托开发者创新的信念。

“在整个大蓝图当中,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更大的智慧来自于在座的各位。”他说。

这跟胡晓明的表达完全一致。一张人才绿卡里,有阿里云开放生态战略的强烈意图。

“新制造服务业”的战略协同

胡晓明是目前阿里合伙人里面呼声较高的高管。以阿里云总裁身份渲染绿卡,定有他铺垫阿里集团整体战略输出的用心。

那就涉及到广东之于阿里的战略价值了。

这里补充几句广东竞争力要素:一个第一、二、三产业都比较强的经济大省;GDP连续29年中国第一;“世界工厂”,制造企业约40万家。其中电子制造规模全球老大,产业链最齐全,供应链半径最短。此外,汽车、服装等多行业的制造力也很强。

阿里对广东倾心有加。2016年,后者为阿里平台创下近9000亿GMV。刚过去的2018年双11,广东全天销售数据为476亿,占比22.3%,全国第一。

阿里集团与广东之间有太多强关联。这是一组CP。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之类的概念,广东够强。但广东制造业整体缺乏数字驱动与精细化管理,这是阿里云的机会。

2015年,马云喊出“五新”前一年,胡晓明说过,未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得广东者,得中国,得天下”。

广东不止制造。它也是服务业大省。广东互联网指数非常靠前。加上人口、消费力、基础设施、历史地理、人文生态等许多层面交织,注定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丰裕之地。

同样是2015年,胡晓明说,广东是中国“数据顺差”最大的区域。个人认为,“数据顺差”具有前沿的概念价值。

广东制造与服务业并进的局面,更让人想到马云前不久杭州云栖大会上的演讲。他强调“新制造”,称它为“新制造服务业”。这是阿里集团“五新”战略的新指引。

不过,胡晓明表述更早。2017年云栖大会广州站上,他说:“很多人认为制造业就是制造业,但我认为今天错了。一是今天的制造业跟服务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应该出现“制造服务业”……二是服务业跟制造业也会结合起来,你们今天看到很多本身的传统零售商越来越规模化,这背后是一个供应链体系……”

这并非意味着抢了马云话语。我相信,胡传递的正是集团那一刻想传递的理念。其实,30年前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丹尼尔. 贝尔曾说过,制造业已变成服务业。不过该书更多侧重职业与人才变化,制造与服务协同上,缺乏基础设施与复杂支撑描述。

但无论如何,在马云战略指引中,广东之于阿里,具有丰富的战略价值。

智慧制造上,得广东者得中国。广东的数字化进程里,一定会诞生巨头型的平台企业。

阿里集团当然不是此刻唯一耕耘广东的平台。富士康、腾讯、华为等都已涉入。年初,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版图IPO,一度概念闪亮。

尽管广东是上述巨头后院,截至目前,阿里云身位却大幅领先。

这涉及到云计算平台的竞争力差异。这里,我比较信服闵万里的一段表达。

他说,两年多前,当很多人争论实体与虚拟经济时,阿里云工程师看到了实体经济中最富潜力、却最具挑战的一面:既有数据密集、智能匮乏的地方,也有看上去生产线一流、数字化设备充斥却只能生产二、三流产品的地方。

闵万里说,过去少有人下到车间,用云计算、大数据唤醒它们。今天,阿里云就是要走到最原始的地方,做到精准、精益。因为,“数据产生的地方才是梦想产生的地方”。去年他也说,很多公司都做云计算,但中国的工厂里,“你首先看到的互联网人,可能就是阿里云的人”。

说到阿里云的价值,他归结三大要素,即数据、技术、行业。市场上任何一个黑科技,如果没办法写入这个公式,“它的价值诉求就是空洞的”。

不过,他下面一段话,多少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了。

“为了连接而连接是永远不可能吸引起同心同德的,只能是同床异梦,这么多的平台,为什么价值没有显性化?就是因为公式没有写好。为了写好这个公式,我们的工程师先走到了车间,我们今天提炼出了一个工业大脑的平台,ET大脑这个系列,从前面大家看的各个垂直产业中,核心的理念就是照准这样一个化学反应公式,找准函数是什么。找到这个之后,后面要把它放大,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需要开发者们把我们探索的这个方向,从可行的道路变成畅通的道路,需要群体力量。”他说。

夸克认为,这里面有对标榜“连接”与浅层广覆盖的腾讯们的揶揄。

而阿里云的作法,从城市大脑到工业大脑、金融大脑、农业大脑,不是偶然,而是有内在逻辑,就是沿着数据流的方向,做数据升维和智能降维。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已从早期单点智能,切片环节贯通上下游全产业链,数据流贯穿始终时,价值链诉求可实现100%覆盖。

“……背后没有任何秘诀,就是因为有了ET,有了互联网技术,还有一颗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决心。”他说。

这其实也是对亚马逊、谷歌、微软们云计算业务的辩驳。它们比阿里云覆盖区域广,但不如阿里云更深。

但也不要觉得阿里云就高大上。其实,我也发现了它的理念在优化、提升。这体现在两个词的差异上。那就是“赋能”与“使能”。

过去阿里云乃至阿里集团喜欢讲“赋能”。这个词多少有些高高在上。好像人家的“能力”都是你赋予的哈哈。这可能跟阿里集团的形态变化有一点关联。过去它是个开放平台,但后来变化较多,尤其是底层基础设施开始相对完整之后,“赋能”的词频高了许多。

不过,我在昨日阿里云演讲PPT里看到多处“使能”的字眼。“使能”的词义,更多是驱动对方基于内外力量(尤其内部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赋能”到“使能”的词汇增益里,应该有阿里云乃至集团的关键变化:那就是,它比过去要敬畏、包容、体谅实体经济的现状,它的技术、方案具有更强的弹性。

正如闵万里所说,过去一年,我们确实看到,一些生产线比较原始的小型工厂,仅仅依靠价格低廉的智能化设备,数据流得以贯通整个链条,同样实现了降本增效。

这更多是“使能”的力量。

而这背后,应该跟阿里集团最新的自我表述紧密关联。逍遥子说,阿里是一种商业的操作系统。昨日,闵万里等人同样强调了这一词汇。我认为,“操作系统”有一种立场的优化,那就是,你应该立足底座与中层,在应用层面,将更多开发的工作让渡给开发者。

老实说,过去多年,"使能"一词,华为比较高频。因为,那是一个主要跟运营商做生意的周期,华为曾持续强调所谓“被集成”的战略。但是,现在它开始变化了,“赋能”一词开始高频。

2014年之前的阿里,“开放”的形态确实非常明显;之后,有一个强烈的“收”的动作。尤其是2016年之后的新零售。它让阿里具有了一种高度垂直一体的半封闭形态。当然,这种高频的动作发生在转型周期,一可补足生态;二可获得大量数据与用户,三可强化新零售的高效实践,形成多种样本工程,为未来重新大规模开放奠定基础。但这个过程里,“赋能”讲得太多,导致外界误解较深。

词汇的变化里,有阿里云、阿里集团新一轮开放趋势。

补几句。关于“使能”,华为过去最喜欢讲,非常高频。这与它之前更多依赖运营商业务生成的“被集成战略”有关。但随着企业业务、终端业务分工,整个华为除了制造端外,已构建起一个高度垂直一体的半封闭烟囱。运营商业务“被集成”仍很明显,但整体价值链其实已打破这种立场。

你能发现,“赋能”一词在华为口中,反而开始高频起来。这里面有华为面临的挑战。事实上,它已经开始持续遭遇质疑。大包大揽甚至“全民公敌”的华为形象,已经“树立”起来。

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变化。但是,此刻,我更期待、也更欣赏阿里云与阿里集团的最新动向。遭受争议与质疑的一段时光里,有它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坚持与沉淀。

绿卡背后的一丝隐秘

最后一部分。刚才我说,人才绿卡背后,折射着阿里面对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转型的挑战与隐秘。

我想,这个话题应该很难绕开中国当下遭遇的挑战。广东的产业结构决定了,随着经济景气度下行,也包括外部压力阻抑,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能短期就会大面积有效。在没有寻找更强的降本增效、协同服务业的合理路径前,它们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广东过去的优势,反而可能是劣势。

当然,一个偌大区域经济体,自然会有它独立的升级策略。它一直进行中。但我仍还想说,阿里云的动向里,有它顺应趋势、协同整个阿里集团资源、驱动大国数字转型的担当。没有“新制造服务业”传递出来的共同体意识,阿里系整个生态也会失去发展的基础土壤。

不能说阿里“发行业难之财”,但是,过去19年,两轮大的经济危机周期,它确实展示了强大的平台力量。我想,这里面,既有互联网的价值,更有一个此刻经济体的担当。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比碎片化的工具型平台更有协同的效率。

但是,即便看上去都是大把机会,于阿里来说,同样也是压力之下的出路选择。它其实并没有多少退路,甚至已没有退路。

而至于阿里云与胡晓明,我想,一张绿卡,一定也能反映成长的压力。

关键字:战略广州

本文摘自:搜狐新闻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