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微软归来,拥抱云计算大浪潮——专访美股科技股职业投资人蒋彦韬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12 14:37:28 本文摘自:红刊财经

云计算的浪潮才刚刚开始,现在仅仅处于云爆发的初期,云计算作为AI的基础,凡是云巨头必然要把AI作为一项云服务提供出来。正是从Windows战略转移到云计算和AI,才成就了今天全新的微软。

最近,几乎快要被历史遗忘的微软再度走到镁光灯下,凭借一度登上全球市值第一宝座的荣耀再次享受“明星”般的待遇。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霸主,微软曾错失创新良机,但在智能时代,它却上演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大象起舞”。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给现任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的自传《刷新》作序时写道,在萨提亚的领导下,微软已经改变先前完全以Windows为中心的策略,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加大投入,比如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这将打造一个全新的微软。

微软的成功转型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大牛股,过去三年股价翻了三倍。本周《红周刊》特邀请美股科技股职业投资人蒋彦韬深入解读微软转型成功背后的支撑力量。蒋彦韬习惯使用“浪潮”这个词来进行投资,在他看来,对于迄今他所经历的PC、移动互联网、云这三次大的浪潮,云浪潮才刚刚开始,而他也将以“All In”的态度投入其中。微软的成功与云计算大浪潮密不可分,而现在还仅仅处于云计算爆发的初期,未来还将有一大波非常壮观的浪潮。云计算与AI天然不分家,微软回归到AI这一驱动力也是再自然不过的方向。

微软不是“黑马”

《红周刊》:微软一度重回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相较近期FAANG五大科技股承压,微软股价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是什么原因导致微软躲过了10月份以来大型科技股大幅下挫的浩劫,成为这一轮市值的“黑马”?

蒋彦韬:我认为买微软的股东并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高调,微软不是FAANG的成员,更加不是千禧一代基金经理的宠爱,年轻一些的基金经理应该更着迷Facebook和Netflix。所以我个人认为微软股票没有太多“浮筹”,所谓浮筹是恐慌时跑得比较快的筹码,我们对于哪些股票有多少浮筹大致应该有个判断。所以微软不是大跌之后的“黑马”,实际上微软比FAANG的一些成员比如亚马逊和Netflix涨得要慢,当大盘出现暴跌时,它跌得也就不那么多。微软的股东应该更注重IT技术,比较不那么容易跟随大市去浮躁和恐慌。当然,撇除上述个人看法,微软良好的业绩表现是最重要的股价支撑力量。

《红周刊》:萨提亚·纳德拉接替鲍尔默出任微软CEO后,他把微软的重点业务从Windows转移到云计算和AI上。这是微软Windows业务利润明显下滑了,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蒋彦韬:简单地说,Windows是基于PC的产品,PC走到了饱和的状态,靠Windows已经很难提高这家公司的成长空间,如果能够提升,就不会出现微软收购诺基亚和鲍尔默的下台之事。换一个对于大众比较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可口可乐做了半个世纪的碳酸饮料,为什么要去做矿泉水呢?不是产品出了问题,而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变了,顾客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开始抗拒含糖饮料,碳酸饮料的销量走向了萎缩。

不过,假如我们说十五年前就提倡喝矿泉水而不是喝可口可乐行不行?不行,因为人们的观念不是一步到位的。回来看微软,恰好在这几年,由于亚马逊的先驱作用使得云计算的需求培育出来了,而纳德拉之前在微软恰好负责的是云计算,他深刻相信这个浪潮,这两件事情碰撞在一起,微软也就被重新点燃了。早一些晚一些或许都不会看到现在的微软,许多公司的转折史也是讲时机的,微软的运气也不错。另外,我们看一看锂电池和VR头盔就有感受了,如果没有到达那个时机,就无法触发大规模的浪潮。

云计算仍有数倍发展空间

《红周刊》:云服务业务是推动微软营收增长关键驱动力,然而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亚马逊云业务规模相比,微软云业务依然有一定差距。在云业务方面,微软有哪些优势和不足,需要做哪些改变?

蒋彦韬:微软云的不足在于起步晚于亚马逊,在功能和规模上落后一些,服务中小企业经验不太出色。优势是微软有极强的to B黏性,这里指的是产品黏性以及toB的能力。我们都知道,to B正好是微软的传统基因。微软另一项优势是不涉及零售业,可以斩获某些亚马逊无法染指的客户。

如果说微软还需要改变什么才能追上亚马逊,我相信它没有可能追上了。当你在狂奔,你的对手也在冲刺,而这个对手不是别人,是亚马逊,况且云计算世界没有“弯道超车”这回事,这是我笃定的看法,基本上我相信五年内不会有任何公司可以触碰亚马逊AWS的地位,除非反垄断法的监管横生枝节。

《红周刊》:存储芯片和设备制造商西部数据公司最近发布预测表示,云服务提供商资本支出猛增的态势出现放缓迹象,云计算行业惊人的增长势头无法永远维持下去。而据微软2019年第一财季数据来看,微软云增长势头确实出现了放缓趋势。

蒋彦韬:微软财报的云计算部分增长依然惊人,今年处于70%~90%的增速,环顾全世界去看一看,公有云前几名除了亚马逊的增速大约在45%左右,其他公司都以100%左右的速度前进。原因非常简单,我们看到这个行业一如之前的数字广告、手机游戏,仍旧处在爆发性增长阶段。云计算的高速增长还有几年时间。我想借用Gartner的看法:“到2025年,80%的企业将关闭数据中心,而今天这个比例是10%。”如果同意这种看法,就意味着云计算还有几倍的空间。

当然,我们也别指望每个季度都高歌猛进,高基数下放缓是个自然现象。我也留意了一些公有云的供应商似乎疲弱,但也看到联想的服务器(针对数据中心)出货仍然强劲,达到69%的增速。我们先不要将服务器和芯片的出口完全当做云服务的先行指标,一个是硬件,一个是服务,不一样。硬件的放慢不意味着云服务在放慢,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硬件是冗余建设的。还有一些原因,比如公有云自家定制的硬件,比如亚马逊以及微软的FPGA,有一种取代部分英特尔和英伟达硬件的趋势。这会降低它们采购硬件的数量,但却提高了云服务的能力。对此,我们可以继续保持观察。

云计算快速发展推动AI崛起

《红周刊》:微软在2019年第一季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萨提亚·纳德拉提到了微软未来的几大着力点,他表示所有的驱动力还是要回归到AI本身。事实上,微软在AI领域一直在布局,最近微软就宣布收购聊天机器人初创公司XOXCO,这是继今年以来收购会话式AI公司Semantic Machines、盆景公司Bonsai、波隆以后的第四家人工智能相关公司。未来AI有可能成为微软营收的强有力驱动吗?

蒋彦韬:AI是人类未来趋势已经没有人再怀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AI的基础是云计算,凡是云巨头必然要把AI作为一项云服务提供出来。理解这一点,基本上也就懂得必须紧紧抓住云计算公司。

目前,我们还需要看到,AI还处于十分基础、十分早期的阶段。有一些接地气的AI运用,看起来很简单。比如,我帮你这个汽车经销商用机器扫描一些会员的资料,透过图像识别,你可以省掉这三两个员工去做这种无聊至极的事,还可以通过这个工作来判断给哪些会员发送定制的新车和新服务的广告,因为“机器学习”这种AI赋予了这个能力,以前靠人手是不行的。然后广告由机器去发送,并且收到反馈,机器再进行下一轮学习。这一切需要建立一个算法,最后的结果简单总结为:省钱+高效。

这就是不昂贵的AI,还有Alexa这种语音识别等AI。看见了吧,很简单,很实用,而且很初级,这恰恰说明了AI和云计算的空间无比巨大,才开始。那么,纳德拉所说的回归到AI驱动力不也是再正确不过的方向吗!

《红周刊》:据外媒报道,微软公司负责其虚拟智能助手小娜(Cortana)的产品主管贾维尔·索特罗(Javier Soltero)宣布计划在年底前离职。他的离职对微软AI项目发展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蒋彦韬:我没有研究过这位高管,也不太相信一个人的离职会影响Cortana的发展。不过,我留意的是Cortana更多地聚焦在商用,沉浸在微软自己的产品矩阵比如Office里面,在个人消费运用上早已落后亚马逊Alexa。微软似乎也认了,因此两件产品现在已经打通,等于宣告微软承认亚马逊的先发优势无可取代。但我们投资人以及消费者对于两家公司的合作应该感到高兴,纳德拉和贝索斯的开放精神促进了产品的发展,完全是一桩精彩的合作。

《红周刊》:在移动终端市场上,微软虽然与苹果等一直存在差距,但微软内部却一直在研发或将命名为Andromed(仙女座)的surface phone。为什么微软坚持要在移动终端领域布局?

蒋彦韬:微软的诺基亚、亚马逊的Fire phone、谷歌曾经的Nexus和现在的Pixel都非常羡慕手机业务带来的庞大流量和数据,可这些软件巨人们至今都做不好手机,这实在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纯硬件生产商的中国公司,比如小米、Vivo、Oppo却能够做得风生水起。

我个人深思这里面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基因,做手机并不是软件公司擅长的,谷歌可能永远不会比福特更懂造车也是这个道理。另外一个原因是做硬件的艰苦超乎想象,利润低得让软件工程师哇哇叫苦,还需要庞大的规模化去维持一丁点利润,以及一头扎进亚洲的复杂产业链,动不动可能被指责用了童工和超时加班。美国软件公司一做起手机来就会有吃不完的苦头,最后亏损失败了也总结不出像样的原因。十年来,北美已经没有了黑莓,只剩下一家手机公司就是苹果,目前还必须要挡住华为的进入。

夺取硬件是任何一个软件公司梦寐以求的。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电视还是可穿戴设备。很简单,surface电脑预装的是Windows系统,亚马逊fire 平板只要一键就可以打开Alexa,如果没有自家硬件就必须借道其他硬件设备,那就是寄人篱下。苹果手机当然是在醒目的位置展示自己的音乐iTunes,而不是亚马逊的unlimited。因此软件公司需要最广泛的用户用自己的产品,需要最海量的用户贡献出数据。有了数据才能加强AI,比如谷歌云之所以拿下了Spotify是因为提供更个性化的AI推荐功能。因此丰富的数据能更好地发挥云计算的能量,增加自身的云计算黏性。我们说数据是新石油,硬件就如同开垦石油的钻井平台,我们现在看到echo是亚马逊的智能家居的钻井平台,微软当然也想要建造自己的平台。

《红周刊》:科技企业的基因抑或企业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有观点认为萨提亚·纳德拉之于微软相当于杰克·韦尔奇之于通用电气。

蒋彦韬:在我做咨询工作的前面十年,行业内把杰克·韦尔奇当作神一般的教材来学习,他去过许多大学和论坛讲课发言,大家会搬小板凳去膜拜,MBA课堂上言必称通用电器的韦尔奇。那时候我在北京和IBM接触,当时这家公司有个外号叫“蓝色巨人”,他们的CEO是位强人。后来在厦门我和戴尔见面,那是一家震撼人心的公司,是迈克尔·戴尔的黄金时代。回头看,每家公司都有一个传奇人物在领导,纳德拉对于微软是否有类似的作用,后续的历史会盖棺定论的,建议读者去读他最近出的书《刷新》。

我目前的感觉是微软在他的带领下将会是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有力争夺者,可能他会做出收购Salesforce这类公司的壮举,而这几天的市场情况也正好说明这一点,亚马逊和微软正在赶超苹果登上极位。这个场景让我形容为两家云计算龙头公司正联袂登上世界之巅。这是它们的共性,看到共性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字:投资科技浪潮云计算

本文摘自:红刊财经

x 微软归来,拥抱云计算大浪潮——专访美股科技股职业投资人蒋彦韬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行业动态 → 正文

微软归来,拥抱云计算大浪潮——专访美股科技股职业投资人蒋彦韬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12 14:37:28 本文摘自:红刊财经

云计算的浪潮才刚刚开始,现在仅仅处于云爆发的初期,云计算作为AI的基础,凡是云巨头必然要把AI作为一项云服务提供出来。正是从Windows战略转移到云计算和AI,才成就了今天全新的微软。

最近,几乎快要被历史遗忘的微软再度走到镁光灯下,凭借一度登上全球市值第一宝座的荣耀再次享受“明星”般的待遇。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霸主,微软曾错失创新良机,但在智能时代,它却上演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大象起舞”。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给现任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的自传《刷新》作序时写道,在萨提亚的领导下,微软已经改变先前完全以Windows为中心的策略,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加大投入,比如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这将打造一个全新的微软。

微软的成功转型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大牛股,过去三年股价翻了三倍。本周《红周刊》特邀请美股科技股职业投资人蒋彦韬深入解读微软转型成功背后的支撑力量。蒋彦韬习惯使用“浪潮”这个词来进行投资,在他看来,对于迄今他所经历的PC、移动互联网、云这三次大的浪潮,云浪潮才刚刚开始,而他也将以“All In”的态度投入其中。微软的成功与云计算大浪潮密不可分,而现在还仅仅处于云计算爆发的初期,未来还将有一大波非常壮观的浪潮。云计算与AI天然不分家,微软回归到AI这一驱动力也是再自然不过的方向。

微软不是“黑马”

《红周刊》:微软一度重回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相较近期FAANG五大科技股承压,微软股价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是什么原因导致微软躲过了10月份以来大型科技股大幅下挫的浩劫,成为这一轮市值的“黑马”?

蒋彦韬:我认为买微软的股东并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高调,微软不是FAANG的成员,更加不是千禧一代基金经理的宠爱,年轻一些的基金经理应该更着迷Facebook和Netflix。所以我个人认为微软股票没有太多“浮筹”,所谓浮筹是恐慌时跑得比较快的筹码,我们对于哪些股票有多少浮筹大致应该有个判断。所以微软不是大跌之后的“黑马”,实际上微软比FAANG的一些成员比如亚马逊和Netflix涨得要慢,当大盘出现暴跌时,它跌得也就不那么多。微软的股东应该更注重IT技术,比较不那么容易跟随大市去浮躁和恐慌。当然,撇除上述个人看法,微软良好的业绩表现是最重要的股价支撑力量。

《红周刊》:萨提亚·纳德拉接替鲍尔默出任微软CEO后,他把微软的重点业务从Windows转移到云计算和AI上。这是微软Windows业务利润明显下滑了,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蒋彦韬:简单地说,Windows是基于PC的产品,PC走到了饱和的状态,靠Windows已经很难提高这家公司的成长空间,如果能够提升,就不会出现微软收购诺基亚和鲍尔默的下台之事。换一个对于大众比较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可口可乐做了半个世纪的碳酸饮料,为什么要去做矿泉水呢?不是产品出了问题,而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变了,顾客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开始抗拒含糖饮料,碳酸饮料的销量走向了萎缩。

不过,假如我们说十五年前就提倡喝矿泉水而不是喝可口可乐行不行?不行,因为人们的观念不是一步到位的。回来看微软,恰好在这几年,由于亚马逊的先驱作用使得云计算的需求培育出来了,而纳德拉之前在微软恰好负责的是云计算,他深刻相信这个浪潮,这两件事情碰撞在一起,微软也就被重新点燃了。早一些晚一些或许都不会看到现在的微软,许多公司的转折史也是讲时机的,微软的运气也不错。另外,我们看一看锂电池和VR头盔就有感受了,如果没有到达那个时机,就无法触发大规模的浪潮。

云计算仍有数倍发展空间

《红周刊》:云服务业务是推动微软营收增长关键驱动力,然而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亚马逊云业务规模相比,微软云业务依然有一定差距。在云业务方面,微软有哪些优势和不足,需要做哪些改变?

蒋彦韬:微软云的不足在于起步晚于亚马逊,在功能和规模上落后一些,服务中小企业经验不太出色。优势是微软有极强的to B黏性,这里指的是产品黏性以及toB的能力。我们都知道,to B正好是微软的传统基因。微软另一项优势是不涉及零售业,可以斩获某些亚马逊无法染指的客户。

如果说微软还需要改变什么才能追上亚马逊,我相信它没有可能追上了。当你在狂奔,你的对手也在冲刺,而这个对手不是别人,是亚马逊,况且云计算世界没有“弯道超车”这回事,这是我笃定的看法,基本上我相信五年内不会有任何公司可以触碰亚马逊AWS的地位,除非反垄断法的监管横生枝节。

《红周刊》:存储芯片和设备制造商西部数据公司最近发布预测表示,云服务提供商资本支出猛增的态势出现放缓迹象,云计算行业惊人的增长势头无法永远维持下去。而据微软2019年第一财季数据来看,微软云增长势头确实出现了放缓趋势。

蒋彦韬:微软财报的云计算部分增长依然惊人,今年处于70%~90%的增速,环顾全世界去看一看,公有云前几名除了亚马逊的增速大约在45%左右,其他公司都以100%左右的速度前进。原因非常简单,我们看到这个行业一如之前的数字广告、手机游戏,仍旧处在爆发性增长阶段。云计算的高速增长还有几年时间。我想借用Gartner的看法:“到2025年,80%的企业将关闭数据中心,而今天这个比例是10%。”如果同意这种看法,就意味着云计算还有几倍的空间。

当然,我们也别指望每个季度都高歌猛进,高基数下放缓是个自然现象。我也留意了一些公有云的供应商似乎疲弱,但也看到联想的服务器(针对数据中心)出货仍然强劲,达到69%的增速。我们先不要将服务器和芯片的出口完全当做云服务的先行指标,一个是硬件,一个是服务,不一样。硬件的放慢不意味着云服务在放慢,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硬件是冗余建设的。还有一些原因,比如公有云自家定制的硬件,比如亚马逊以及微软的FPGA,有一种取代部分英特尔和英伟达硬件的趋势。这会降低它们采购硬件的数量,但却提高了云服务的能力。对此,我们可以继续保持观察。

云计算快速发展推动AI崛起

《红周刊》:微软在2019年第一季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萨提亚·纳德拉提到了微软未来的几大着力点,他表示所有的驱动力还是要回归到AI本身。事实上,微软在AI领域一直在布局,最近微软就宣布收购聊天机器人初创公司XOXCO,这是继今年以来收购会话式AI公司Semantic Machines、盆景公司Bonsai、波隆以后的第四家人工智能相关公司。未来AI有可能成为微软营收的强有力驱动吗?

蒋彦韬:AI是人类未来趋势已经没有人再怀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AI的基础是云计算,凡是云巨头必然要把AI作为一项云服务提供出来。理解这一点,基本上也就懂得必须紧紧抓住云计算公司。

目前,我们还需要看到,AI还处于十分基础、十分早期的阶段。有一些接地气的AI运用,看起来很简单。比如,我帮你这个汽车经销商用机器扫描一些会员的资料,透过图像识别,你可以省掉这三两个员工去做这种无聊至极的事,还可以通过这个工作来判断给哪些会员发送定制的新车和新服务的广告,因为“机器学习”这种AI赋予了这个能力,以前靠人手是不行的。然后广告由机器去发送,并且收到反馈,机器再进行下一轮学习。这一切需要建立一个算法,最后的结果简单总结为:省钱+高效。

这就是不昂贵的AI,还有Alexa这种语音识别等AI。看见了吧,很简单,很实用,而且很初级,这恰恰说明了AI和云计算的空间无比巨大,才开始。那么,纳德拉所说的回归到AI驱动力不也是再正确不过的方向吗!

《红周刊》:据外媒报道,微软公司负责其虚拟智能助手小娜(Cortana)的产品主管贾维尔·索特罗(Javier Soltero)宣布计划在年底前离职。他的离职对微软AI项目发展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蒋彦韬:我没有研究过这位高管,也不太相信一个人的离职会影响Cortana的发展。不过,我留意的是Cortana更多地聚焦在商用,沉浸在微软自己的产品矩阵比如Office里面,在个人消费运用上早已落后亚马逊Alexa。微软似乎也认了,因此两件产品现在已经打通,等于宣告微软承认亚马逊的先发优势无可取代。但我们投资人以及消费者对于两家公司的合作应该感到高兴,纳德拉和贝索斯的开放精神促进了产品的发展,完全是一桩精彩的合作。

《红周刊》:在移动终端市场上,微软虽然与苹果等一直存在差距,但微软内部却一直在研发或将命名为Andromed(仙女座)的surface phone。为什么微软坚持要在移动终端领域布局?

蒋彦韬:微软的诺基亚、亚马逊的Fire phone、谷歌曾经的Nexus和现在的Pixel都非常羡慕手机业务带来的庞大流量和数据,可这些软件巨人们至今都做不好手机,这实在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纯硬件生产商的中国公司,比如小米、Vivo、Oppo却能够做得风生水起。

我个人深思这里面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基因,做手机并不是软件公司擅长的,谷歌可能永远不会比福特更懂造车也是这个道理。另外一个原因是做硬件的艰苦超乎想象,利润低得让软件工程师哇哇叫苦,还需要庞大的规模化去维持一丁点利润,以及一头扎进亚洲的复杂产业链,动不动可能被指责用了童工和超时加班。美国软件公司一做起手机来就会有吃不完的苦头,最后亏损失败了也总结不出像样的原因。十年来,北美已经没有了黑莓,只剩下一家手机公司就是苹果,目前还必须要挡住华为的进入。

夺取硬件是任何一个软件公司梦寐以求的。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电视还是可穿戴设备。很简单,surface电脑预装的是Windows系统,亚马逊fire 平板只要一键就可以打开Alexa,如果没有自家硬件就必须借道其他硬件设备,那就是寄人篱下。苹果手机当然是在醒目的位置展示自己的音乐iTunes,而不是亚马逊的unlimited。因此软件公司需要最广泛的用户用自己的产品,需要最海量的用户贡献出数据。有了数据才能加强AI,比如谷歌云之所以拿下了Spotify是因为提供更个性化的AI推荐功能。因此丰富的数据能更好地发挥云计算的能量,增加自身的云计算黏性。我们说数据是新石油,硬件就如同开垦石油的钻井平台,我们现在看到echo是亚马逊的智能家居的钻井平台,微软当然也想要建造自己的平台。

《红周刊》:科技企业的基因抑或企业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有观点认为萨提亚·纳德拉之于微软相当于杰克·韦尔奇之于通用电气。

蒋彦韬:在我做咨询工作的前面十年,行业内把杰克·韦尔奇当作神一般的教材来学习,他去过许多大学和论坛讲课发言,大家会搬小板凳去膜拜,MBA课堂上言必称通用电器的韦尔奇。那时候我在北京和IBM接触,当时这家公司有个外号叫“蓝色巨人”,他们的CEO是位强人。后来在厦门我和戴尔见面,那是一家震撼人心的公司,是迈克尔·戴尔的黄金时代。回头看,每家公司都有一个传奇人物在领导,纳德拉对于微软是否有类似的作用,后续的历史会盖棺定论的,建议读者去读他最近出的书《刷新》。

我目前的感觉是微软在他的带领下将会是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有力争夺者,可能他会做出收购Salesforce这类公司的壮举,而这几天的市场情况也正好说明这一点,亚马逊和微软正在赶超苹果登上极位。这个场景让我形容为两家云计算龙头公司正联袂登上世界之巅。这是它们的共性,看到共性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字:投资科技浪潮云计算

本文摘自:红刊财经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