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大规模产品下线,阿里是在自残吗?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宁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10 21:10:02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企业须建立长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减少内部的争议,提高产品更新效率,有利于降低开发和时间成本,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这两天,淘宝卖家在后台收到了一份产品下线公告,通告“慢慢付”业务下线。据称未来一段时间里,“天猫宝”、“快捷保镖”、“快捷分期”、“天猫分期”以及“话费卡”等一批产品将逐渐从支付宝付款页面下线,部分功能会与其他业务进行整合。

很佩服阿里巴巴有这样的勇气,如此大规模地开展业务和产品清理工作。

产品应该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就要淘汰;另一方面,在试错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产品。谁都知道,要维持那些本该关闭的产品的生命,会加大运营成本。但是在现实里,产品下线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并非所有企业都敢这么做。

为什么产品下线难?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技术处理难。

优秀的企业不该让每条产品线成为独立的烟囱。对于一个提供多产品的企业来说,很难将某一个产品完全独立出来。有时是产品与产品之间有关联关系,比如嵌套、捆绑,或者产品A是产品B的先决条件等;有时是产品存在于不同的流程和环节中,比如某产品的客户服务是整体服务的子流程等。

因此,对于某些产品来说,下线之前首先梳理支撑系统和运营流程中与这个产品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实施产品的解耦和剥离,其难度和工作量往往不亚于重新开发一个新业务。即使有的产品在开发时就考虑到了下线,最多也只是通过松耦合尽量降低产品下线成本,还是要做很多工作,消耗很多资源。

其次,是存量客户难。

很少有刚一诞生就夭折的产品,即便是问题多多的产品,上线之初也会花大力气做营销推广,甚至试图改变客户习惯,力争让客户接受新事物。如果产品要下线,该如何处理这些存量客户,这是个既艰巨又敏感的难题。

即使有的企业精心设计策划了客户迁移方案,甚至给予客户补贴,但很多问题仍无法避免。比如有的客户为了获得更高的补贴,发扬“钉子精神”坚守阵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的客户已经形成习惯不愿改变等。即便客户按照企业的意愿完成了迁移,也可能降低了信任感、满意度乃至忠诚度,给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是人事关系难。

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谈及产品下线评估等问题时,都难以完全避开负责的人事关系。即使在各方都一心为公,都能做到对事不对人的好企业,也很难对产品的评估工作做到完全客观公正。没有人乐于看到自己付出心血培育出来的产品走向坟墓,因此只要不是“死透了”的产品,对于下线的讨论和争辩往往比上线时还要激烈、持久。

更何况,产品下线问题的讨论往往掺杂了很多非技术因素。比如上线时的承诺、决策;价值评估的口径、结论;运营不佳的现象、原因;替代产品的选择、方式等。更有甚者,如果某些产品贴上了某些专业人士或领导的标签,那么产品下线的问题就更会复杂化,当简单的技术问题成了政治话题的时候,谁还愿意碰这块烫手的山芋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多产品运营的企业来说,很难将业务下线节省的运营成本量化,说不清下线的动作能省掉多少成本。因此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业务下线需要花费成本,同时还降低了收入,不利于客户的忠诚度和价值贡献,产品下线成了费力得罪人又不讨好的行动,除非有绝对把握或者痛得受不了,否则不敢轻易下手砍产品。

移动互联网时代,节奏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不断有新产品诞生的同时,曾经的优秀产品在渐渐衰老,面临被淘汰的压力和命运。对于企业来说,建立长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对该淘汰的产品有既定的规则,那么就可以减少很多内部的讨论和争议,提高产品更新效率。如果对产品下线的过程有既定的规则,就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压缩下线时间,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所以说,对阿里巴巴这次业务和产品清理的大动作,我真心佩服。

关键字:下线支付宝产品线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x 大规模产品下线,阿里是在自残吗?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大规模产品下线,阿里是在自残吗?

责任编辑:editor04 作者:宁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10 21:10:02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摘要 : 企业须建立长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减少内部的争议,提高产品更新效率,有利于降低开发和时间成本,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这两天,淘宝卖家在后台收到了一份产品下线公告,通告“慢慢付”业务下线。据称未来一段时间里,“天猫宝”、“快捷保镖”、“快捷分期”、“天猫分期”以及“话费卡”等一批产品将逐渐从支付宝付款页面下线,部分功能会与其他业务进行整合。

很佩服阿里巴巴有这样的勇气,如此大规模地开展业务和产品清理工作。

产品应该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就要淘汰;另一方面,在试错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产品。谁都知道,要维持那些本该关闭的产品的生命,会加大运营成本。但是在现实里,产品下线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并非所有企业都敢这么做。

为什么产品下线难?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技术处理难。

优秀的企业不该让每条产品线成为独立的烟囱。对于一个提供多产品的企业来说,很难将某一个产品完全独立出来。有时是产品与产品之间有关联关系,比如嵌套、捆绑,或者产品A是产品B的先决条件等;有时是产品存在于不同的流程和环节中,比如某产品的客户服务是整体服务的子流程等。

因此,对于某些产品来说,下线之前首先梳理支撑系统和运营流程中与这个产品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实施产品的解耦和剥离,其难度和工作量往往不亚于重新开发一个新业务。即使有的产品在开发时就考虑到了下线,最多也只是通过松耦合尽量降低产品下线成本,还是要做很多工作,消耗很多资源。

其次,是存量客户难。

很少有刚一诞生就夭折的产品,即便是问题多多的产品,上线之初也会花大力气做营销推广,甚至试图改变客户习惯,力争让客户接受新事物。如果产品要下线,该如何处理这些存量客户,这是个既艰巨又敏感的难题。

即使有的企业精心设计策划了客户迁移方案,甚至给予客户补贴,但很多问题仍无法避免。比如有的客户为了获得更高的补贴,发扬“钉子精神”坚守阵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的客户已经形成习惯不愿改变等。即便客户按照企业的意愿完成了迁移,也可能降低了信任感、满意度乃至忠诚度,给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是人事关系难。

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谈及产品下线评估等问题时,都难以完全避开负责的人事关系。即使在各方都一心为公,都能做到对事不对人的好企业,也很难对产品的评估工作做到完全客观公正。没有人乐于看到自己付出心血培育出来的产品走向坟墓,因此只要不是“死透了”的产品,对于下线的讨论和争辩往往比上线时还要激烈、持久。

更何况,产品下线问题的讨论往往掺杂了很多非技术因素。比如上线时的承诺、决策;价值评估的口径、结论;运营不佳的现象、原因;替代产品的选择、方式等。更有甚者,如果某些产品贴上了某些专业人士或领导的标签,那么产品下线的问题就更会复杂化,当简单的技术问题成了政治话题的时候,谁还愿意碰这块烫手的山芋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多产品运营的企业来说,很难将业务下线节省的运营成本量化,说不清下线的动作能省掉多少成本。因此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业务下线需要花费成本,同时还降低了收入,不利于客户的忠诚度和价值贡献,产品下线成了费力得罪人又不讨好的行动,除非有绝对把握或者痛得受不了,否则不敢轻易下手砍产品。

移动互联网时代,节奏越来越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不断有新产品诞生的同时,曾经的优秀产品在渐渐衰老,面临被淘汰的压力和命运。对于企业来说,建立长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对该淘汰的产品有既定的规则,那么就可以减少很多内部的讨论和争议,提高产品更新效率。如果对产品下线的过程有既定的规则,就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压缩下线时间,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所以说,对阿里巴巴这次业务和产品清理的大动作,我真心佩服。

关键字:下线支付宝产品线

本文摘自:百度百家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