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企业云转型的技术路线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舒允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6-09 18:03:59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一、企业应用架构的未来演进趋势

今天,承载在物理服务器上的、以关系数据库为核心的、事务型的传统架构应用占据了企业应用的大半江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数据驱动的分布式架构应用、CloudNative应用走上了企业应用的舞台。在未来,可以预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带宽的不断提升,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应用会逐步挤压传统应用的空间。根据权威分析机构的最新报告,在2020年,几乎所有的应用都会承载在云端,传统架构与分布式架构的比例也会发生逆转。

  根据架构核心关注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企业业务云化的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

Cloud1.0: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传统业务应用云化。此阶段的应用以数据库为核心,垂直整合,架构紧耦合,典型场景BOM域、VAS域等应用系统云化(资源池化)。基本都是存量应用的云化搬迁过程,核心关注点在于业务平滑上云,资源最优利用。

Cloud2.0:分布式、服务化的新应用云化。此阶段的应用以数据为核心,去中心化水平分层,大规模,架构松耦合。这个阶段既有存量应用的改造上云,也有直接基于云化、服务化开发的新业务上云,典型场景开发测试环境云化。新应用云化的过程,核心关注点在于业务开发(改造)服务化,业务使用服务化。

Cloud3.0:微服务化、CloudNative应用云化。此阶段的应用以云原生、微服务化为核心,在去中心化水平分层,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耦,轻量化,可组装,急速上线,架构松耦合。这个阶段的应用直接基于微服务的架构来开发。CloudNative应用,核心关注点在于业务极速上线,快速试错,对应的业务组织、维护组织相应变革。

二、云平台基础设施——支撑企业应用架构渐进式演进的基石

企业云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目前从演进阶段上来说,虽然部分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了Cloud3.0的探索,但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从Cloud1.0到Cloud2.0演进的过程中,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既符合业务演进要求,又稳定可靠的企业级云平台,是CIO们最为关注的事情。

下面我们云平台基础设施的演进来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

  Cloud1.0:

如上图,Cloud1.0阶段,主要承载传统业务的云化搬迁,聚焦于资源池化,在这个阶段虚拟化架构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那么面对繁多的虚拟化厂商,纷繁的技术流派,如何取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Cloud1.0阶段业务云化的核心诉求为“业务平滑上云,资源最优利用”。

资源利用最优,大家很容易理解,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业务平滑上云”,这里面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应用不改,从物理环境平滑搬迁到云化环境;其二,维护组织不变,从维护物理环境到维护虚拟化环境,组织结构基本不变;其三,业务体验一致,企业传统关键应用云化,需要保持业务体验的一致性、安全性和连续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Cloud1.0阶段,对于虚拟化平台的选型要素有二:一是开放,能够支持多样的企业应用,能够支持承载这些企业应用的GuestOS(包括一些老旧系统),能够支持主流厂商的硬件设备;二是企业级可靠性,企业级可靠性是传统关键应用云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这里选取了主流的虚拟化平台VMware、XEN、KVM为代表来进行一些对比分析。

首先,从发展历程来看,虚拟化技术起源上世纪60年代,IBM因大型机硬件昂贵,为提升资源利用率提出,虚拟化技术真正走向成熟是随着x86发展起来,商用软件领域选择VMware是业界的领头羊,我们重点分析开源领域,XEN和KVM是主要的两个技术流派,XEN虚拟化技术发展早,成熟商用时间更早,但本质上仍属于同代的技术。

其次,从业界虚拟化技术应用领域分布来看,XEN具备大规模商用案例,KVM商用案例少成熟度尚待检验。

?从企业私有云市场来看,XEN家族( Hyper-V、Xen-Server、Oracle Xen)使用量仅次于VMware,占30%+。KVM商用案例较少。

? 从公有云服务市场来看,主流运营商均使用Xen家族平台,包括AWS、Rackspace、SoftLayer、阿里、Oracle。

? 由于在虚拟化领域的起步较早,XEN对Guest OS有更好的兼容性,特别是RHEL3, SuSE SLES 9等早期的操作系统,KVM无法支持。

再次,从两种虚拟化的技术生态对比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开源技术软件栈技术生态基本相似,只是技术架构存在差异,是两种拥有各自特点的虚拟化技术,不存在谁在开源生态或技术上更先进的问题。

  最后,从平台架构的角度,XEN、KVM架构各有所长。

?XEN平台架构侧重安全性:为保证安全性,各Domain之间对共享区域的访问和映射必须通过Hypervisor授权

?KVM平台架构侧重性能:VM之间以及与Host Kernel之间对共享区域的访问和映射无需Hypervisor进行授权,故整个访问路径较短;使用Linux baremetal内核,损耗更小。

以上仅仅是理论分析,在实际的应用中,基于XEN和KVM架构的商用发行厂商表现如何,更多取决于发行厂商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经验积累(如对性能有严苛要求的SAP HANA,全球获得认证的三家厂商(云服务商)AWS、VMware、华为中,AWS、华为均采用XEN平台,至今还未有任何基于KVM的发行厂商通过认证)。

综上,不难看出,在Cloud1.0阶段,闭源的VMware或基于开源XEN的发行版是最佳选择。

cloud2.0:

步入Cloud2.0时代,伴随的分布式应用、大数据应用的来临,数据库服务需要裸金属来发挥最佳的性能及维保问题,传统业务已经被云化(资源池化),新的业务的开发、部署需要资源服务API,需要更加开放的生态,单一的资源池化(虚拟化)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如何根据业务的需要,同时支持传统业务、分布式新业务部署在同一朵云上,也越来越被CIO们所关注。

答案就在在云统一管理平台(云OS),通过云平台,构建“一云多池”的基础设施体系,可以轻松满足业务发展对开放的生态、统一的API、统一的服务的核心诉求。

传统的关键应用,部署在成熟可靠的VMware或者Xen之上,保护企业历史投资;新的业务由分布式来保证业务自身的高可用,降低了对虚拟化平台可靠性的要求,故开发测试类应用,可以选择KVM来建设,对于性能有极致要求的NFV类应用,可以用KVM资源池来承载,重载数据库应用,也可以部署在物理服务器上,通过物理服务器自动化纳入云平台统一管理,形成统一的云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实现了资源多样化供给,资源服务统一化呈现的目标。

纵观云平台的发展,从Eucalyptus到CloudStack,再到OpenStack。随着包括IBM、HP、VMware、华为、RedHat、AT&T、Orange等主流IT厂商、电信运营商的加盟,OpenStack已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云计算开源项目,是企业IT当前最佳的选择。目前OpenStack正成为未来云平台的事实标准和绝大多数客户的选择。

Cloud3.0:

在当前业界还处于探索阶段,当企业云转型渐渐深入之后,业务软件本身开始按照云的特点进行重新的设计和重构,大量创新应用也是按照微服务的架构和CloudNative思想设计,因此这一阶段的架构选型需要满足业务对轻量化、分布式、敏捷性的要求,多采用容器技术实现,其中以Docker应用最为广泛,而承袭Cloud2.0的“一云多池”架构,可以通过增加容器资源池轻松搞定,。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云转型真正需要的是渐进式云化,拒绝断崖式革命,不改变现有应用的前提下,平滑迁移业务到云平台上,可以纳管已有设备,保护现有投资,在此基础上,具备基于新技术的创新业务快速推向市场的能力,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云平台的建设要满足开放架构的要求,构建开发者和ISV的生态,避免被单一厂商锁定。

为了构建企业级开放云平台,当前企业IT架构需要混合IT的基础设施去承载不同的业务类型,满足企业云转型的各方面诉求,通过“一云多池”的统一架构,打造统一API,统一服务,开放生态的开放企业级云平台基础设施助力企业业务变革。       

关键字:云化技术生态企业应用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x 企业云转型的技术路线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企业动态 → 正文

企业云转型的技术路线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舒允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6-09 18:03:59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一、企业应用架构的未来演进趋势

今天,承载在物理服务器上的、以关系数据库为核心的、事务型的传统架构应用占据了企业应用的大半江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数据驱动的分布式架构应用、CloudNative应用走上了企业应用的舞台。在未来,可以预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带宽的不断提升,基于分布式架构的应用会逐步挤压传统应用的空间。根据权威分析机构的最新报告,在2020年,几乎所有的应用都会承载在云端,传统架构与分布式架构的比例也会发生逆转。

  根据架构核心关注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企业业务云化的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

Cloud1.0: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传统业务应用云化。此阶段的应用以数据库为核心,垂直整合,架构紧耦合,典型场景BOM域、VAS域等应用系统云化(资源池化)。基本都是存量应用的云化搬迁过程,核心关注点在于业务平滑上云,资源最优利用。

Cloud2.0:分布式、服务化的新应用云化。此阶段的应用以数据为核心,去中心化水平分层,大规模,架构松耦合。这个阶段既有存量应用的改造上云,也有直接基于云化、服务化开发的新业务上云,典型场景开发测试环境云化。新应用云化的过程,核心关注点在于业务开发(改造)服务化,业务使用服务化。

Cloud3.0:微服务化、CloudNative应用云化。此阶段的应用以云原生、微服务化为核心,在去中心化水平分层,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耦,轻量化,可组装,急速上线,架构松耦合。这个阶段的应用直接基于微服务的架构来开发。CloudNative应用,核心关注点在于业务极速上线,快速试错,对应的业务组织、维护组织相应变革。

二、云平台基础设施——支撑企业应用架构渐进式演进的基石

企业云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目前从演进阶段上来说,虽然部分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了Cloud3.0的探索,但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从Cloud1.0到Cloud2.0演进的过程中,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既符合业务演进要求,又稳定可靠的企业级云平台,是CIO们最为关注的事情。

下面我们云平台基础设施的演进来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

  Cloud1.0:

如上图,Cloud1.0阶段,主要承载传统业务的云化搬迁,聚焦于资源池化,在这个阶段虚拟化架构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那么面对繁多的虚拟化厂商,纷繁的技术流派,如何取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Cloud1.0阶段业务云化的核心诉求为“业务平滑上云,资源最优利用”。

资源利用最优,大家很容易理解,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业务平滑上云”,这里面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应用不改,从物理环境平滑搬迁到云化环境;其二,维护组织不变,从维护物理环境到维护虚拟化环境,组织结构基本不变;其三,业务体验一致,企业传统关键应用云化,需要保持业务体验的一致性、安全性和连续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Cloud1.0阶段,对于虚拟化平台的选型要素有二:一是开放,能够支持多样的企业应用,能够支持承载这些企业应用的GuestOS(包括一些老旧系统),能够支持主流厂商的硬件设备;二是企业级可靠性,企业级可靠性是传统关键应用云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这里选取了主流的虚拟化平台VMware、XEN、KVM为代表来进行一些对比分析。

首先,从发展历程来看,虚拟化技术起源上世纪60年代,IBM因大型机硬件昂贵,为提升资源利用率提出,虚拟化技术真正走向成熟是随着x86发展起来,商用软件领域选择VMware是业界的领头羊,我们重点分析开源领域,XEN和KVM是主要的两个技术流派,XEN虚拟化技术发展早,成熟商用时间更早,但本质上仍属于同代的技术。

其次,从业界虚拟化技术应用领域分布来看,XEN具备大规模商用案例,KVM商用案例少成熟度尚待检验。

?从企业私有云市场来看,XEN家族( Hyper-V、Xen-Server、Oracle Xen)使用量仅次于VMware,占30%+。KVM商用案例较少。

? 从公有云服务市场来看,主流运营商均使用Xen家族平台,包括AWS、Rackspace、SoftLayer、阿里、Oracle。

? 由于在虚拟化领域的起步较早,XEN对Guest OS有更好的兼容性,特别是RHEL3, SuSE SLES 9等早期的操作系统,KVM无法支持。

再次,从两种虚拟化的技术生态对比看,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开源技术软件栈技术生态基本相似,只是技术架构存在差异,是两种拥有各自特点的虚拟化技术,不存在谁在开源生态或技术上更先进的问题。

  最后,从平台架构的角度,XEN、KVM架构各有所长。

?XEN平台架构侧重安全性:为保证安全性,各Domain之间对共享区域的访问和映射必须通过Hypervisor授权

?KVM平台架构侧重性能:VM之间以及与Host Kernel之间对共享区域的访问和映射无需Hypervisor进行授权,故整个访问路径较短;使用Linux baremetal内核,损耗更小。

以上仅仅是理论分析,在实际的应用中,基于XEN和KVM架构的商用发行厂商表现如何,更多取决于发行厂商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经验积累(如对性能有严苛要求的SAP HANA,全球获得认证的三家厂商(云服务商)AWS、VMware、华为中,AWS、华为均采用XEN平台,至今还未有任何基于KVM的发行厂商通过认证)。

综上,不难看出,在Cloud1.0阶段,闭源的VMware或基于开源XEN的发行版是最佳选择。

cloud2.0:

步入Cloud2.0时代,伴随的分布式应用、大数据应用的来临,数据库服务需要裸金属来发挥最佳的性能及维保问题,传统业务已经被云化(资源池化),新的业务的开发、部署需要资源服务API,需要更加开放的生态,单一的资源池化(虚拟化)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如何根据业务的需要,同时支持传统业务、分布式新业务部署在同一朵云上,也越来越被CIO们所关注。

答案就在在云统一管理平台(云OS),通过云平台,构建“一云多池”的基础设施体系,可以轻松满足业务发展对开放的生态、统一的API、统一的服务的核心诉求。

传统的关键应用,部署在成熟可靠的VMware或者Xen之上,保护企业历史投资;新的业务由分布式来保证业务自身的高可用,降低了对虚拟化平台可靠性的要求,故开发测试类应用,可以选择KVM来建设,对于性能有极致要求的NFV类应用,可以用KVM资源池来承载,重载数据库应用,也可以部署在物理服务器上,通过物理服务器自动化纳入云平台统一管理,形成统一的云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实现了资源多样化供给,资源服务统一化呈现的目标。

纵观云平台的发展,从Eucalyptus到CloudStack,再到OpenStack。随着包括IBM、HP、VMware、华为、RedHat、AT&T、Orange等主流IT厂商、电信运营商的加盟,OpenStack已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云计算开源项目,是企业IT当前最佳的选择。目前OpenStack正成为未来云平台的事实标准和绝大多数客户的选择。

Cloud3.0:

在当前业界还处于探索阶段,当企业云转型渐渐深入之后,业务软件本身开始按照云的特点进行重新的设计和重构,大量创新应用也是按照微服务的架构和CloudNative思想设计,因此这一阶段的架构选型需要满足业务对轻量化、分布式、敏捷性的要求,多采用容器技术实现,其中以Docker应用最为广泛,而承袭Cloud2.0的“一云多池”架构,可以通过增加容器资源池轻松搞定,。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云转型真正需要的是渐进式云化,拒绝断崖式革命,不改变现有应用的前提下,平滑迁移业务到云平台上,可以纳管已有设备,保护现有投资,在此基础上,具备基于新技术的创新业务快速推向市场的能力,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云平台的建设要满足开放架构的要求,构建开发者和ISV的生态,避免被单一厂商锁定。

为了构建企业级开放云平台,当前企业IT架构需要混合IT的基础设施去承载不同的业务类型,满足企业云转型的各方面诉求,通过“一云多池”的统一架构,打造统一API,统一服务,开放生态的开放企业级云平台基础设施助力企业业务变革。       

关键字:云化技术生态企业应用

本文摘自:C114中国通信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