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爱立信携思科御敌

责任编辑:jackye 作者:史燕君 沈璇平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1-23 09:10:00 本文摘自:国际金融报

爱立信与思科希望以战略合作而非其他合作方式来达到“唯快不破”的效果。因为除了战略合作,其他方式的过程都太过漫长,这对于寻求转型的爱立信和思科来说,并不是最佳方案,此刻,他们更需要的是比对手更快的速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商场如战场,这句话同样适用。

面对诺基亚与阿朗的合并以及华为的快速扩张,通信业巨头爱立信急忙拉拢思科作为“同盟军”,选择更快速的“战略合作”方式而非“并购”来弥补之前落后的步伐。

11月9日,爱立信与思科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预计到2018年,双方将各自获得10亿美元的增量收入。

爱立信首席执行官卫翰思(Hans Vestberg)称该项交易是一个“精选合作伙伴关系”。卫翰思表示,在长达13个月的对话过程里,两家公司考虑过合资和其他合作形式,但未被接纳,原因是“我们在该合作伙伴关系里将解决方案和产品放在第一位。这种形式比合并或合资更快些”。

思科首席执行官罗卓克在回应为何不采取“合并方式”时也表示,“我们可以从两家获得创新,这样做我们可以即刻动手。”

确实,如今正值运营商向ICT(信息、通信和技术)转型、融合之际,不管是对于占据全球移动通信网络45%市场份额的通信巨头爱立信来说,还是对于在云计算、路由器以及IP设备上握有巨大优势的IT巨头来说,都必须寻求应对市场新需求的妙招。

业内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是全球电信设备领域的领头羊,一个是全球互联网网络设备领域的佼佼者,二者此次合作将左右未来电信、互联网融合之后的市场格局。“诺基亚+朗讯”和“爱立信+思科”之间必将展开一场新的厮杀。

阻击华为

在通信发展史上,成立123年之久的爱立信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店。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谈到爱立信,第一印象可能还是“索尼·爱立信”这个手机品牌。

在智能手机没出现之前,爱立信曾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手机厂商,其翻盖手机T18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如今的iPhone。索尼·爱立信是爱立信与日本索尼公司于2001年成立的合资公司,是与诺基亚、摩托罗拉并肩的手机厂商。但是2012年2月,爱立信将自己持有的50%索尼爱立信股份转让给了索尼公司,这也意味着爱立信彻底退出了手机市场。

事实上,近年来,“瘦身”一直是爱立信转型的方式之一。与索尼·爱立信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爱立信与意法半导体成立的合资公司——意法·爱立信,这家芯片公司于2009年成立,仅维系了4年时间就被关闭,爱立信与意法半导体最终拆伙。就在去年9月,爱立信表态称停止芯片开发。

与剥离业务同时进行的是裁员。今年6月底,爱立信宣布将在瑞典启动裁员计划,约2100个岗位受到影响,其中1700人不会分配新的职位,将直接离开公司。

对于这次裁员,爱立信官方表示,今年第二季度的重组费用约为25亿瑞典克朗(约合3.04亿美元),主要用于正常进行的重组和削减成本及提高效率计划。其中,全球削减成本及提高效率计划于去年11月13日公布,如果该计划奏效,爱立信有望在2017年底前节约90亿瑞典克朗。

尽管如此,爱立信仍坐在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厂商这把交椅上。只是目前来看,想必爱立信也感觉到,这把交椅开始坐得越来越不稳。

“电信与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华为等后起之秀的崛起给爱立信带来了竞争压力。”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爱立信2013年、201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52亿美元、293亿美元,业绩下滑达16.8%。而华为2013年、2014年运营商业务分别为271亿美元、310亿美元,业务却增长了14.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华为已经在业绩上击败爱立信。

俗话说得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也许是促使爱立信与思科结盟的直接原因。

说爱立信与华为是竞争关系可以理解,但思科与华为的竞争性似乎并不明显。众所周知,思科是美国的网络设备商。公开资料显示,思科在企业网、城域网以及接入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路由交换是思科的业务强项,在全球电信网络的高端路由器市场占有很高份额。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市场与互联网市场逐渐融合,彼此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模糊。据悉,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华为在几年前开始涉足网络业务,实现了与电信业务的整合,彻底打通了电信与互联网之间的壁垒,分设运营商业务BG(业务群)和企业业务BG来抢食市场,而这不可避免与思科的业务出现了交集。

数据显示,思科至今在全球路由器市场仍握有49%的占有率,大幅领先市占率13%的华为,但华为在中国大陆已取代思科,成为最大路由器供应商。

分析人士认为,在电信网络时代,华为已经击败了爱立信,思科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剑下的爱立信,这是思科所忧虑的。

抗衡“诺阿”

除了华为,让爱立信与思科忌惮的还有诺基亚与阿尔卡特-朗讯(下称“阿朗”)的联手。

11月18日消息,诺基亚正式向阿朗以换股方式发起收购要约。

今年4月,诺基亚宣布将以156亿欧元(约合1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阿朗。根据两家签署的谅解备忘录,诺基亚将提出要约,全额收购阿朗已发行的证券,并在法国和美国以公开换股要约的方式进行合并,每一股阿朗股票兑换0.55股诺基亚新发股票。

截至今年10月,该交易得到了全部反垄断机构的批准,包括美国司法部、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和中国商务部。如果有足够多的阿朗股东接受出价,并获得诺基亚股东同意即可获得达成该笔交易。

合并后,诺基亚网络产品线进一步丰富,除了优势的移动网络业务外,还将吸纳来自阿朗无线、光纤和IP网络业务,尤其是IP路由、固网接入方面,阿朗市场优势非常明显。

从各通信公司2014年财报可以看到,五大设备商2014年财报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华为、爱立信、阿朗、诺基亚和中兴通讯,收入分别为465亿美元、293亿美元、159亿美元、154亿美元和131亿美元。诺基亚合并阿朗,意味着新诺基亚的营收排名超过爱立信跻身第二。

“诺基亚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借助后者强大的无线业务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将增加诺基亚解决方案与网络(NSN)在全球无线基础设施市场上的份额。”易观智库分析师朱大林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阿尔卡特是美国两大运营商Verizon、AT&T最大的设备供应商,合并后,诺基亚将获得两大运营商的后续设备供应。

诺基亚宣布合并的新闻稿中也有提及:“合并后,公司的目标市场比当前诺基亚单独的目标网络市场扩大了大约50%,目标市场规模从大约840亿欧元增至约1300亿欧元,从而为诺基亚带来了更强劲的增长前景。”

“诺阿”的合并无疑给爱立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发布会上,爱立信和思科均表示,在诺基亚斥资156亿欧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之后,该公司以及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崛起,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为此,爱立信与思科将全方位展开合作。

卫翰思表示,与思科建立伙伴关系,能够让该公司立即扩大产品和服务提供范围,速度要比该公司通过收购或自主开发互联网设备更快。“与思科结盟,是更敏捷、更有效的选择。我们从明天就可以进行合作”。

罗卓克则表示,通过与爱立信结盟,能够让公司在不卷入漫长的并购谈判的情况下,迅速进入规模更大的市场,而且合作也不会产生太多的业务重叠问题。

“显然,二者想用这种战略合作的方式来避免更多时间的浪费,相比于诺基亚与阿朗的并购已经走过了大半个程序,若他们用同样的方式追赶肯定来不及,而战略合作的方式可以弥补落后的时间,甚至比对手更快达到双方的融合。”一位不愿具名的电信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

影响几何

“未来,双方将围绕电信互联网展开合作。电信设备一直是爱立信的主营业务,但是近年来一直承受着较大的业绩压力,爱立信尝试向互联网设备方向转型,思科能够让其快速进入互联网设备市场;思科也能借助爱立信获取更大规模的市场。”王宁远认为,二者业务重合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主营业务高度互补,两者能够通过合作,迅速地实现低成本扩大市场覆盖率。

从双方公布的合作战略来看,这是经过深思熟路之后的结果。根据合作意向,双方将在包括路由、数据中心、网络、云、移动性、管理和控制,以及全球服务能力上开展深入合作。

在网络层,爱立信与思科将携手合作,在5G、云、IP和物联网等领域,提供跨越整个网络架构的端到端领导力,涵盖范围包括设备和传感器、接入网和核心网,以及企业IT云。

与此同时,双方合作所汇聚的全球服务能力,包括咨询、集成以及为IT和网络的管理运营提供支持的能力,将帮助客户更快实现自身的业务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爱立信与思科优势互补,合计持有超过5.6万项专利,每年投资110亿美元于研发,拥有7.6万名专业服务人员。

据介绍,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成为双方在未来十年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并将在2016年开始获得增量收益,预计到2018年,双方各自的增量收益将增至10亿美元以上。

那么,两者合作将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个是全球电信设备领域的领头羊,一个是全球互联网网络设备领域的佼佼者,二者此次合作将左右着未来电信、互联网融合之后的市场格局。”王宁远认为,欧洲网络设备市场上,“诺基亚+朗讯”和“爱立信+思科”之间必将展开一场新的厮杀;在非洲、拉美以及中国等新兴市场上,品牌数量更多,竞争更加激烈,到底华为、中兴等后来者能否扩大市场份额,也值得期待。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电信、互联网界限越发模糊,如何去面对更大的市场成了目前通信设备厂商该考虑的问题。在5G时代到来之前,大家都在囤积专利储备的现在,此次合并的意义更加重大。根据业界的预测,5G最快将在2020年商用,在还有不到5年的窗口期内,全球的运营商及设备商已开始布局5G,可以肯定的是,爱立信拉上思科无疑加剧了5G的竞争。

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王丹青也认为,两大巨头的整合是一个优势互补的过程,如果未来随着合作深入有新的整合,将会是一个新的巨头诞生。对于华为来说,肯定会产生一个新的压力。但王丹青认为,华为不会在整合并购上有什么举措,还是会更多地在产品市场的举措和策略上做些针对性的调整。

为合并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战略合作的消息公布之后,就有市场传言称,基于这笔这项合作,思科最终有可能收购爱立信。

这一消息源于瑞典媒体的报道。报道称,思科从一年前开始接触爱立信,考虑收购后者。虽然两家公司的谈判一直在秘密进行之中,但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协议。

“思科目前希望与爱立信董事会及大股东达成收购协议。爱立信董事会主席雷夫·约翰森(Leif Johansson)对此已无能为力,因为爱立信反对被思科收购的胜算不大。”报道解释,之所以无力抗争的原因在于收购价格,“该价格将是爱立信作为一家独立公司无法实现的,特别是在爱立信尚在为未来的前景感到一片迷茫的今天。”

不过,思科随即否定了该消息,并表示该公司没有兴趣收购爱立信。思科发言人尼格尔·吉勒涅(Nigel Glennie)称,思科目前正专注于该公司最近宣布的与爱立信达成的合作伙伴关系。

11月18日,卫翰思也代表爱立信方面对合并传言作出回应,称双方从未讨论过收购相关事宜。他说:“当前有市场传闻称,基于近期我们与思科达成的合作协议,思科最终可能收购爱立信。我要指出的是,近期宣布的这项合作我们已经谈判了一年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并未谈论过与并购相关的任何事宜。”

对此,王宁远认为,就目前而言,同盟而非合并的方式给双方很大的经营独立性,正因为如此,双方在合作期内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摩擦,如何解决这些摩擦对合作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相互尊重、放低姿态、互补长短则可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反之亦然”。

“市场瞬息万变,尤其是市场即将迎来5G时代,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从领先者沦为落后者,所以并不排除二者最终会走向合并。”王宁远认为,爱立信和思科同为世界级设备制造商,具有强大的技术及品牌实力,短时间内无法确定谁“屈服”于谁,过于庞大的体态也意味着二者的合并将面临多重阻碍,所以此次合作,也有可能是二者合并的一个缓冲期。

王丹青对记者表示,两个大公司的合作都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会涉及到品牌、产品等多个方面,很多时候即便商议上达成并购,但在实际的业务整合中也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不排除此次合作是一个双方合作加深、了解磨合的过程,之后可能会逐步实现双方资源的对接,优势的互补,慢慢探索双方更加适合的合作方式”。

关键字:思科发言人全球移动通信网

本文摘自:国际金融报

x 爱立信携思科御敌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企业动态 → 正文

爱立信携思科御敌

责任编辑:jackye 作者:史燕君 沈璇平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11-23 09:10:00 本文摘自:国际金融报

爱立信与思科希望以战略合作而非其他合作方式来达到“唯快不破”的效果。因为除了战略合作,其他方式的过程都太过漫长,这对于寻求转型的爱立信和思科来说,并不是最佳方案,此刻,他们更需要的是比对手更快的速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商场如战场,这句话同样适用。

面对诺基亚与阿朗的合并以及华为的快速扩张,通信业巨头爱立信急忙拉拢思科作为“同盟军”,选择更快速的“战略合作”方式而非“并购”来弥补之前落后的步伐。

11月9日,爱立信与思科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预计到2018年,双方将各自获得10亿美元的增量收入。

爱立信首席执行官卫翰思(Hans Vestberg)称该项交易是一个“精选合作伙伴关系”。卫翰思表示,在长达13个月的对话过程里,两家公司考虑过合资和其他合作形式,但未被接纳,原因是“我们在该合作伙伴关系里将解决方案和产品放在第一位。这种形式比合并或合资更快些”。

思科首席执行官罗卓克在回应为何不采取“合并方式”时也表示,“我们可以从两家获得创新,这样做我们可以即刻动手。”

确实,如今正值运营商向ICT(信息、通信和技术)转型、融合之际,不管是对于占据全球移动通信网络45%市场份额的通信巨头爱立信来说,还是对于在云计算、路由器以及IP设备上握有巨大优势的IT巨头来说,都必须寻求应对市场新需求的妙招。

业内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是全球电信设备领域的领头羊,一个是全球互联网网络设备领域的佼佼者,二者此次合作将左右未来电信、互联网融合之后的市场格局。“诺基亚+朗讯”和“爱立信+思科”之间必将展开一场新的厮杀。

阻击华为

在通信发展史上,成立123年之久的爱立信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店。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谈到爱立信,第一印象可能还是“索尼·爱立信”这个手机品牌。

在智能手机没出现之前,爱立信曾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手机厂商,其翻盖手机T18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如今的iPhone。索尼·爱立信是爱立信与日本索尼公司于2001年成立的合资公司,是与诺基亚、摩托罗拉并肩的手机厂商。但是2012年2月,爱立信将自己持有的50%索尼爱立信股份转让给了索尼公司,这也意味着爱立信彻底退出了手机市场。

事实上,近年来,“瘦身”一直是爱立信转型的方式之一。与索尼·爱立信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爱立信与意法半导体成立的合资公司——意法·爱立信,这家芯片公司于2009年成立,仅维系了4年时间就被关闭,爱立信与意法半导体最终拆伙。就在去年9月,爱立信表态称停止芯片开发。

与剥离业务同时进行的是裁员。今年6月底,爱立信宣布将在瑞典启动裁员计划,约2100个岗位受到影响,其中1700人不会分配新的职位,将直接离开公司。

对于这次裁员,爱立信官方表示,今年第二季度的重组费用约为25亿瑞典克朗(约合3.04亿美元),主要用于正常进行的重组和削减成本及提高效率计划。其中,全球削减成本及提高效率计划于去年11月13日公布,如果该计划奏效,爱立信有望在2017年底前节约90亿瑞典克朗。

尽管如此,爱立信仍坐在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厂商这把交椅上。只是目前来看,想必爱立信也感觉到,这把交椅开始坐得越来越不稳。

“电信与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华为等后起之秀的崛起给爱立信带来了竞争压力。”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爱立信2013年、201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52亿美元、293亿美元,业绩下滑达16.8%。而华为2013年、2014年运营商业务分别为271亿美元、310亿美元,业务却增长了14.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华为已经在业绩上击败爱立信。

俗话说得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也许是促使爱立信与思科结盟的直接原因。

说爱立信与华为是竞争关系可以理解,但思科与华为的竞争性似乎并不明显。众所周知,思科是美国的网络设备商。公开资料显示,思科在企业网、城域网以及接入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路由交换是思科的业务强项,在全球电信网络的高端路由器市场占有很高份额。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市场与互联网市场逐渐融合,彼此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模糊。据悉,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华为在几年前开始涉足网络业务,实现了与电信业务的整合,彻底打通了电信与互联网之间的壁垒,分设运营商业务BG(业务群)和企业业务BG来抢食市场,而这不可避免与思科的业务出现了交集。

数据显示,思科至今在全球路由器市场仍握有49%的占有率,大幅领先市占率13%的华为,但华为在中国大陆已取代思科,成为最大路由器供应商。

分析人士认为,在电信网络时代,华为已经击败了爱立信,思科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剑下的爱立信,这是思科所忧虑的。

抗衡“诺阿”

除了华为,让爱立信与思科忌惮的还有诺基亚与阿尔卡特-朗讯(下称“阿朗”)的联手。

11月18日消息,诺基亚正式向阿朗以换股方式发起收购要约。

今年4月,诺基亚宣布将以156亿欧元(约合1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阿朗。根据两家签署的谅解备忘录,诺基亚将提出要约,全额收购阿朗已发行的证券,并在法国和美国以公开换股要约的方式进行合并,每一股阿朗股票兑换0.55股诺基亚新发股票。

截至今年10月,该交易得到了全部反垄断机构的批准,包括美国司法部、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和中国商务部。如果有足够多的阿朗股东接受出价,并获得诺基亚股东同意即可获得达成该笔交易。

合并后,诺基亚网络产品线进一步丰富,除了优势的移动网络业务外,还将吸纳来自阿朗无线、光纤和IP网络业务,尤其是IP路由、固网接入方面,阿朗市场优势非常明显。

从各通信公司2014年财报可以看到,五大设备商2014年财报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华为、爱立信、阿朗、诺基亚和中兴通讯,收入分别为465亿美元、293亿美元、159亿美元、154亿美元和131亿美元。诺基亚合并阿朗,意味着新诺基亚的营收排名超过爱立信跻身第二。

“诺基亚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借助后者强大的无线业务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将增加诺基亚解决方案与网络(NSN)在全球无线基础设施市场上的份额。”易观智库分析师朱大林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阿尔卡特是美国两大运营商Verizon、AT&T最大的设备供应商,合并后,诺基亚将获得两大运营商的后续设备供应。

诺基亚宣布合并的新闻稿中也有提及:“合并后,公司的目标市场比当前诺基亚单独的目标网络市场扩大了大约50%,目标市场规模从大约840亿欧元增至约1300亿欧元,从而为诺基亚带来了更强劲的增长前景。”

“诺阿”的合并无疑给爱立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发布会上,爱立信和思科均表示,在诺基亚斥资156亿欧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之后,该公司以及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的崛起,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为此,爱立信与思科将全方位展开合作。

卫翰思表示,与思科建立伙伴关系,能够让该公司立即扩大产品和服务提供范围,速度要比该公司通过收购或自主开发互联网设备更快。“与思科结盟,是更敏捷、更有效的选择。我们从明天就可以进行合作”。

罗卓克则表示,通过与爱立信结盟,能够让公司在不卷入漫长的并购谈判的情况下,迅速进入规模更大的市场,而且合作也不会产生太多的业务重叠问题。

“显然,二者想用这种战略合作的方式来避免更多时间的浪费,相比于诺基亚与阿朗的并购已经走过了大半个程序,若他们用同样的方式追赶肯定来不及,而战略合作的方式可以弥补落后的时间,甚至比对手更快达到双方的融合。”一位不愿具名的电信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

影响几何

“未来,双方将围绕电信互联网展开合作。电信设备一直是爱立信的主营业务,但是近年来一直承受着较大的业绩压力,爱立信尝试向互联网设备方向转型,思科能够让其快速进入互联网设备市场;思科也能借助爱立信获取更大规模的市场。”王宁远认为,二者业务重合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主营业务高度互补,两者能够通过合作,迅速地实现低成本扩大市场覆盖率。

从双方公布的合作战略来看,这是经过深思熟路之后的结果。根据合作意向,双方将在包括路由、数据中心、网络、云、移动性、管理和控制,以及全球服务能力上开展深入合作。

在网络层,爱立信与思科将携手合作,在5G、云、IP和物联网等领域,提供跨越整个网络架构的端到端领导力,涵盖范围包括设备和传感器、接入网和核心网,以及企业IT云。

与此同时,双方合作所汇聚的全球服务能力,包括咨询、集成以及为IT和网络的管理运营提供支持的能力,将帮助客户更快实现自身的业务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爱立信与思科优势互补,合计持有超过5.6万项专利,每年投资110亿美元于研发,拥有7.6万名专业服务人员。

据介绍,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成为双方在未来十年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并将在2016年开始获得增量收益,预计到2018年,双方各自的增量收益将增至10亿美元以上。

那么,两者合作将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个是全球电信设备领域的领头羊,一个是全球互联网网络设备领域的佼佼者,二者此次合作将左右着未来电信、互联网融合之后的市场格局。”王宁远认为,欧洲网络设备市场上,“诺基亚+朗讯”和“爱立信+思科”之间必将展开一场新的厮杀;在非洲、拉美以及中国等新兴市场上,品牌数量更多,竞争更加激烈,到底华为、中兴等后来者能否扩大市场份额,也值得期待。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电信、互联网界限越发模糊,如何去面对更大的市场成了目前通信设备厂商该考虑的问题。在5G时代到来之前,大家都在囤积专利储备的现在,此次合并的意义更加重大。根据业界的预测,5G最快将在2020年商用,在还有不到5年的窗口期内,全球的运营商及设备商已开始布局5G,可以肯定的是,爱立信拉上思科无疑加剧了5G的竞争。

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王丹青也认为,两大巨头的整合是一个优势互补的过程,如果未来随着合作深入有新的整合,将会是一个新的巨头诞生。对于华为来说,肯定会产生一个新的压力。但王丹青认为,华为不会在整合并购上有什么举措,还是会更多地在产品市场的举措和策略上做些针对性的调整。

为合并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战略合作的消息公布之后,就有市场传言称,基于这笔这项合作,思科最终有可能收购爱立信。

这一消息源于瑞典媒体的报道。报道称,思科从一年前开始接触爱立信,考虑收购后者。虽然两家公司的谈判一直在秘密进行之中,但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协议。

“思科目前希望与爱立信董事会及大股东达成收购协议。爱立信董事会主席雷夫·约翰森(Leif Johansson)对此已无能为力,因为爱立信反对被思科收购的胜算不大。”报道解释,之所以无力抗争的原因在于收购价格,“该价格将是爱立信作为一家独立公司无法实现的,特别是在爱立信尚在为未来的前景感到一片迷茫的今天。”

不过,思科随即否定了该消息,并表示该公司没有兴趣收购爱立信。思科发言人尼格尔·吉勒涅(Nigel Glennie)称,思科目前正专注于该公司最近宣布的与爱立信达成的合作伙伴关系。

11月18日,卫翰思也代表爱立信方面对合并传言作出回应,称双方从未讨论过收购相关事宜。他说:“当前有市场传闻称,基于近期我们与思科达成的合作协议,思科最终可能收购爱立信。我要指出的是,近期宣布的这项合作我们已经谈判了一年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并未谈论过与并购相关的任何事宜。”

对此,王宁远认为,就目前而言,同盟而非合并的方式给双方很大的经营独立性,正因为如此,双方在合作期内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摩擦,如何解决这些摩擦对合作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相互尊重、放低姿态、互补长短则可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反之亦然”。

“市场瞬息万变,尤其是市场即将迎来5G时代,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从领先者沦为落后者,所以并不排除二者最终会走向合并。”王宁远认为,爱立信和思科同为世界级设备制造商,具有强大的技术及品牌实力,短时间内无法确定谁“屈服”于谁,过于庞大的体态也意味着二者的合并将面临多重阻碍,所以此次合作,也有可能是二者合并的一个缓冲期。

王丹青对记者表示,两个大公司的合作都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会涉及到品牌、产品等多个方面,很多时候即便商议上达成并购,但在实际的业务整合中也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不排除此次合作是一个双方合作加深、了解磨合的过程,之后可能会逐步实现双方资源的对接,优势的互补,慢慢探索双方更加适合的合作方式”。

关键字:思科发言人全球移动通信网

本文摘自:国际金融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