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部署超融合基础设施的7个好处

责任编辑:cres 作者:Sam O'Brien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0-09-27 13:21:2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实践表明,超融合基础设施(HCI)比传统基础设施方案更易于管理,这意味着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减少在日常琐事方面花费的时间,而将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很多组织都在致力于提高基础设施的效率。他们需要一个在现在和未来几年都更有效的IT框架。在许多情况下,很多组织希望将工作负载迁移到云端。不过还有一种内部部署框架,这个内部部署解决方案就是超融合基础设施(HCI)。
 
根据调研机构的调查,全球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在2018年的市场规模为41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到171亿美元。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将计算、存储和网络集成到一个系统中。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系统通常可以在组织的标准服务器上运行。他们使用专用硬件避免了那些效率低下的孤岛。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市场之所以得到迅速增长,是由于该系统提供的许多好处。其中包括以下7个好处。
 
1.更简单的设计以适应云计算时代
 
即使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并不是基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但对于组织来说也是一个理想选择。在从文档存储到联络中心解决方案的一切都变得由云计算托管的时代,这一框架具有简化和灵活的设计。
 
人机交互消除了阻碍发展的孤岛和其他障碍。有了这样的系统,组织可以更加迅速地管理数据,交付新的应用程序等等。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快速行动的能力是无价的。
 
2.易于实施混合系统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平台将虚拟化网络和计算与软件定义的存储相结合。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托管在数据中心还是云平台中,都以相同的方式部署软件。这使得超融合框架非常适合希望构建混合系统的组织。
 
组织可以在内部部署应用程序,并将它们与公共云结合。由于采用相同的软件部署,其应用程序在这两种运营环境中运行的情况相同。
 
3.整合分析
 
监视和跟踪超融合基础设施(HCI)框架的性能要容易得多。超融合基础设施(HCI)产品通常内置有广泛的分析软件。这可以帮助组织关注工作负载,并更轻松地发现对资源或性能带来的影响。
 
通常可以通过简单的仪表板进行此类监视。报告和分析的便捷性对繁忙的业务至关重要。决策者经常管理远程团队,利用多个系统。能够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的任何一个方法都是理想的方法。
 
4.可扩展性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的另一个重要好处是与组织一起成长和发展。通过统一的存储、计算和网络解决方案,系统更易于扩展。在原有系统中,扩展基础设施功能涉及更多内容。组织可能需要添加新的硬件(例如新服务器或虚拟机监控程序)并花费更多时间进行配置。
 
可扩展性对于成长中的企业至关重要。对于任何IT需求可能会突然改变的组织来说同样至关重要。使用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系统,可以轻松地将新的资源和功能添加到框架中。一切都是软件定义的,而系统的软件可以自动配置以适应任何变化。
 
5.更直接的管理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将三个不同的元素集成到一个解决方案中。超融合平台将存储、计算和网络集成在一起。使用传统系统,组织可能需要通过专家的帮助来管理每个元素。
 
如果组织选择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则管理将更加简单。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或顾问可以监督整个设置。
 
6.更高效的灾难恢复
 
超融合产品有许多要素可以改善灾难恢复。大多数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系统具有高端数据保护、恢复、备份和重复数据删除功能,更不用说跟踪和管理所有分析所需的分析了。
 
提高灾难恢复能力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缩短了恢复时间。采用超融合解决方案,组织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运营。
 
7.提高管理资源需求的能力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比传统替代方案更易于管理。这意味着组织的技术人员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处理存储或其他类似问题,这样他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更紧迫的问题上。
 
而且,借助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更直接地减少硬件占用空间。远离那些孤岛,这是另一个优势。这样做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硬件,例如组织可能不再需要用于备份目的的异地设备。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是值得考虑的IT框架
 
建立正确的IT框架对于组织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实现更高效率并满足其未来需求,为其业务成功做好准备。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可能是组织一直在寻找的解决方案。 以上七个好处清楚说明了需要考虑采用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设施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部署超融合基础设施的7个好处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部署超融合基础设施的7个好处

责任编辑:cres 作者:Sam O'Brien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0-09-27 13:21:2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实践表明,超融合基础设施(HCI)比传统基础设施方案更易于管理,这意味着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减少在日常琐事方面花费的时间,而将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很多组织都在致力于提高基础设施的效率。他们需要一个在现在和未来几年都更有效的IT框架。在许多情况下,很多组织希望将工作负载迁移到云端。不过还有一种内部部署框架,这个内部部署解决方案就是超融合基础设施(HCI)。
 
根据调研机构的调查,全球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在2018年的市场规模为41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到171亿美元。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将计算、存储和网络集成到一个系统中。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系统通常可以在组织的标准服务器上运行。他们使用专用硬件避免了那些效率低下的孤岛。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市场之所以得到迅速增长,是由于该系统提供的许多好处。其中包括以下7个好处。
 
1.更简单的设计以适应云计算时代
 
即使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并不是基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但对于组织来说也是一个理想选择。在从文档存储到联络中心解决方案的一切都变得由云计算托管的时代,这一框架具有简化和灵活的设计。
 
人机交互消除了阻碍发展的孤岛和其他障碍。有了这样的系统,组织可以更加迅速地管理数据,交付新的应用程序等等。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世界,快速行动的能力是无价的。
 
2.易于实施混合系统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平台将虚拟化网络和计算与软件定义的存储相结合。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托管在数据中心还是云平台中,都以相同的方式部署软件。这使得超融合框架非常适合希望构建混合系统的组织。
 
组织可以在内部部署应用程序,并将它们与公共云结合。由于采用相同的软件部署,其应用程序在这两种运营环境中运行的情况相同。
 
3.整合分析
 
监视和跟踪超融合基础设施(HCI)框架的性能要容易得多。超融合基础设施(HCI)产品通常内置有广泛的分析软件。这可以帮助组织关注工作负载,并更轻松地发现对资源或性能带来的影响。
 
通常可以通过简单的仪表板进行此类监视。报告和分析的便捷性对繁忙的业务至关重要。决策者经常管理远程团队,利用多个系统。能够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的任何一个方法都是理想的方法。
 
4.可扩展性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的另一个重要好处是与组织一起成长和发展。通过统一的存储、计算和网络解决方案,系统更易于扩展。在原有系统中,扩展基础设施功能涉及更多内容。组织可能需要添加新的硬件(例如新服务器或虚拟机监控程序)并花费更多时间进行配置。
 
可扩展性对于成长中的企业至关重要。对于任何IT需求可能会突然改变的组织来说同样至关重要。使用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系统,可以轻松地将新的资源和功能添加到框架中。一切都是软件定义的,而系统的软件可以自动配置以适应任何变化。
 
5.更直接的管理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将三个不同的元素集成到一个解决方案中。超融合平台将存储、计算和网络集成在一起。使用传统系统,组织可能需要通过专家的帮助来管理每个元素。
 
如果组织选择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则管理将更加简单。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或顾问可以监督整个设置。
 
6.更高效的灾难恢复
 
超融合产品有许多要素可以改善灾难恢复。大多数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系统具有高端数据保护、恢复、备份和重复数据删除功能,更不用说跟踪和管理所有分析所需的分析了。
 
提高灾难恢复能力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缩短了恢复时间。采用超融合解决方案,组织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运营。
 
7.提高管理资源需求的能力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比传统替代方案更易于管理。这意味着组织的技术人员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处理存储或其他类似问题,这样他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更紧迫的问题上。
 
而且,借助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更直接地减少硬件占用空间。远离那些孤岛,这是另一个优势。这样做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硬件,例如组织可能不再需要用于备份目的的异地设备。
 
超融合基础设施(HCI)是值得考虑的IT框架
 
建立正确的IT框架对于组织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实现更高效率并满足其未来需求,为其业务成功做好准备。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可能是组织一直在寻找的解决方案。 以上七个好处清楚说明了需要考虑采用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数据中心超融合基础设施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