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ST:看物联网老兵的平台化战略雄心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1-27 14:13:35 本文摘自:OFweek物联网

物联网(IoT)正在席卷全球,IDT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物联网的支出将达到1.3万亿美元,作为目前公认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领域,我们该如何在这块大蛋糕上分得一杯羹呢?显然这不是一个企业靠单打独斗就能胜任的,企业间的沟通协作、不同领域企业的互动、互通才是物联网未来的大势所趋。

近日在IC咖啡举办的EEVIA年度媒体论坛暨产业和技术展望研讨会(北京站)上,来自意法半导体公司(以下简称ST) 微控制器业务的北方区域市场经理于引女士,向我们阐述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的最新发展趋势,并分享了ST的物联网平台化战略如何布局和推动IoT生态系统建设成果。

  物联网遥不可及?其实已在你身边!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引女士看来,物联网涉及领域众多,对于物联网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解读。传统意义上来讲,最早提出物联网需求的是来自于工业制造的基础建设要求,但真正让广大普通消费者熟悉物联网概念,多半是来自于智能家居以及可穿戴设备领域。

“我们不妨用一个健康管理的例子,来感受物联网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帮助。”于引女士随后用马拉松作为引子,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物联网拉到了我们的身边。马拉松是不少健身爱好的必选项目,然而马拉松也存在着自己的隐患,以2015年上海马拉松为例,出现1,123名身体不适者,32名重病患者。如果我们可以预知这些人群的身体状况,就可以降低参赛人群的风险,而这恰恰是物联网中可穿戴设备大有可为的地方。

在跑步过程中,无论您是不是专业运动员,都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血氧、血糖、心率等健康指标,通过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对身体的监测将提供这些极为关键的数据。有了数据,利用设备间的传输共享,将这些前端采集来的数据传送到终端设备上,随后终端设备通过软件算法分析判断人群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健康状况受到威胁,将第一时间提供必要的救护。如此,通过一个小型物联网的生态系统,从数据的采集到无线传输,以及后端的服务将帮助人们远离这些潜在的风险。这是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应用,却可以帮助人们享受更加安全可靠的跑步体验。

传感器+MCU年出货量超120亿片,ST雄心勃勃再战2016

ST 作为唯一一家提供全系列传感器和微执行器的半导体公司,在物联网早已深耕多年。2015年ST整体的业绩与去年相比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传感器出货量截止到2015年第三季度已达到了100亿片,在嵌入式处理解决方案方面,微控制器出货量截止到2015年第二季度就达到了20亿片,这在同类企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成绩。

随着MCU平台化战略的提出,ST的整条产品线已日趋完善。目前ST面向市场的MCU主要分为两大类:8位MCU,由ST自行研发的内核;以及32位MCU,全线使用了ARM Cortex系列。在演讲中,于引女士重点谈到了32位MCU STM32全系列的销售成果,截止到2015年第二季度,整体出货量已经达到了10亿片。

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全线的STM32被分成:低功耗、主流型、高性能型三大类别。而具体的产品从低功耗到高性能分别被分成了九个品类:L0、L1、F0、F1、F3、L4、F2、F4、F7。各条产品线协同合作,在平台化思路下,可以更好地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STM32-MCU。同时借助STM32的平台系统,将增值服务商、代理商、设计公司等领域内各个版块的专业人士汇聚于此,将帮助合作方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加快设计进度。同时,ST也保证所有产品全部都是引脚兼容、外设兼容、软件兼容的。这一庞大的物联网生态系统,将使ST的合作伙伴更加快速便捷地开发产品,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时刻保持竞争力。

  下一个颠覆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也许就在它们中间

物联网种类繁多,多样化的需求也给MCU厂商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那么,目前在针对普通消费者的领域,哪些物联网应用是最热门的呢?ST又在这些热门趋势中发挥哪些作用呢?于引结合团队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经验和项目实操经验,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第一个被市场看好的应用,是无人机领域。火遍全球的无人机已经不再是极客们的专利,越来越多普通人正在把无人机作为一件娱乐必需品。同时无人机在影视拍摄、货物运输、军事侦察上也正在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CES上,无人机作为一个热门项目抢走了不少风头。在我们惊叹无人机厂商的创新产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像ST这种老牌芯片厂商对于无人机在底层技术上的支持。STM32 F0、F3、F4、F7,从无人机的无线控制到图像处理,再到稳定性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可穿戴领域作为物联网领域较早发展起来的一个方向,单就中国市场而言,2015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5.8亿元,其增速高达471.8%。这与当初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态势颇为相似。而这其中,随着Apple Watch以及Fitbit、小米手环的大卖,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等可穿戴产品被消费者广泛认知和接受。于引表示,相对于技术要求更高的无人机设备,智能手表从产品定价到外观功能上都千差万别。在产品设计上的需求各不相同,找到一款适合自己产品的MCU将是至关重要的。差异化的需求也给芯片厂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而这也是ST致力于打造STM32平台化战略的一大因素。不论低功耗低成本、还是搭载心率监测和软件应用,开发者总能在STM32家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核。

最后一个被普遍看好的领域,来自于无线传输领域。万物互联的时代,连接无疑是根本,正是通过无线传输的数据采集才能让物联网更加智能地感知世界,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就当前的无线技术类型来看,主流的无线技术不外乎是FM、红外、WiFi,2.4G,和由2.4G技术衍生出的蓝牙和Kleer技术。作为ST最早切入的领域, ST在无线传输领域拥有绝对成熟的技术积累。在ST看来,随着物联网规模的扩大,更多设备的接入,对于芯片厂商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需要更大的RAM,需要更高的主频,以及更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在产品设计上,各个应用产品的迭代速度加快,也将要求MCU能够很好地向下兼容,这样就不需要把以前的设计全部推倒重来,而这些均与ST的平台化战略不谋而合。

携手合作才能共赢,物联网需要我们每一个人

最后让我们回归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物联网不是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战斗,只有携手合作才是行业未来。这也就是ST搭建物联网平台化战略的初衷:只有让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参与进来,才可能更好地调动物联网巨大的潜能。这就是ST眼中的物联网,以STM32为核心,通过STM32的完整评估平台以及嵌入式软件的支持,在技术上可以最大程度地提供给合作伙伴帮助,也就提供了更多扩展的机会。

于引最后表示,无论是创客社区的建立、大学人才的培养、应用软件的开发,还是本地化硬件的支持、在线购买的渠道及方案提供商加入,总之ST希望帮助将大家聚集在一起,一起打造强大的物联网生态系统,这样才能释放创造力,使物联网变得活力无限,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生活。希望在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物联网无处不在的美好时代。

关键字:物联网平台化战略

本文摘自:OFweek物联网

x ST:看物联网老兵的平台化战略雄心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ST:看物联网老兵的平台化战略雄心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1-27 14:13:35 本文摘自:OFweek物联网

物联网(IoT)正在席卷全球,IDT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物联网的支出将达到1.3万亿美元,作为目前公认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领域,我们该如何在这块大蛋糕上分得一杯羹呢?显然这不是一个企业靠单打独斗就能胜任的,企业间的沟通协作、不同领域企业的互动、互通才是物联网未来的大势所趋。

近日在IC咖啡举办的EEVIA年度媒体论坛暨产业和技术展望研讨会(北京站)上,来自意法半导体公司(以下简称ST) 微控制器业务的北方区域市场经理于引女士,向我们阐述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的最新发展趋势,并分享了ST的物联网平台化战略如何布局和推动IoT生态系统建设成果。

  物联网遥不可及?其实已在你身边!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引女士看来,物联网涉及领域众多,对于物联网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解读。传统意义上来讲,最早提出物联网需求的是来自于工业制造的基础建设要求,但真正让广大普通消费者熟悉物联网概念,多半是来自于智能家居以及可穿戴设备领域。

“我们不妨用一个健康管理的例子,来感受物联网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帮助。”于引女士随后用马拉松作为引子,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物联网拉到了我们的身边。马拉松是不少健身爱好的必选项目,然而马拉松也存在着自己的隐患,以2015年上海马拉松为例,出现1,123名身体不适者,32名重病患者。如果我们可以预知这些人群的身体状况,就可以降低参赛人群的风险,而这恰恰是物联网中可穿戴设备大有可为的地方。

在跑步过程中,无论您是不是专业运动员,都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血氧、血糖、心率等健康指标,通过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对身体的监测将提供这些极为关键的数据。有了数据,利用设备间的传输共享,将这些前端采集来的数据传送到终端设备上,随后终端设备通过软件算法分析判断人群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健康状况受到威胁,将第一时间提供必要的救护。如此,通过一个小型物联网的生态系统,从数据的采集到无线传输,以及后端的服务将帮助人们远离这些潜在的风险。这是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应用,却可以帮助人们享受更加安全可靠的跑步体验。

传感器+MCU年出货量超120亿片,ST雄心勃勃再战2016

ST 作为唯一一家提供全系列传感器和微执行器的半导体公司,在物联网早已深耕多年。2015年ST整体的业绩与去年相比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传感器出货量截止到2015年第三季度已达到了100亿片,在嵌入式处理解决方案方面,微控制器出货量截止到2015年第二季度就达到了20亿片,这在同类企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成绩。

随着MCU平台化战略的提出,ST的整条产品线已日趋完善。目前ST面向市场的MCU主要分为两大类:8位MCU,由ST自行研发的内核;以及32位MCU,全线使用了ARM Cortex系列。在演讲中,于引女士重点谈到了32位MCU STM32全系列的销售成果,截止到2015年第二季度,整体出货量已经达到了10亿片。

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全线的STM32被分成:低功耗、主流型、高性能型三大类别。而具体的产品从低功耗到高性能分别被分成了九个品类:L0、L1、F0、F1、F3、L4、F2、F4、F7。各条产品线协同合作,在平台化思路下,可以更好地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STM32-MCU。同时借助STM32的平台系统,将增值服务商、代理商、设计公司等领域内各个版块的专业人士汇聚于此,将帮助合作方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加快设计进度。同时,ST也保证所有产品全部都是引脚兼容、外设兼容、软件兼容的。这一庞大的物联网生态系统,将使ST的合作伙伴更加快速便捷地开发产品,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时刻保持竞争力。

  下一个颠覆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也许就在它们中间

物联网种类繁多,多样化的需求也给MCU厂商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那么,目前在针对普通消费者的领域,哪些物联网应用是最热门的呢?ST又在这些热门趋势中发挥哪些作用呢?于引结合团队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经验和项目实操经验,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第一个被市场看好的应用,是无人机领域。火遍全球的无人机已经不再是极客们的专利,越来越多普通人正在把无人机作为一件娱乐必需品。同时无人机在影视拍摄、货物运输、军事侦察上也正在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CES上,无人机作为一个热门项目抢走了不少风头。在我们惊叹无人机厂商的创新产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像ST这种老牌芯片厂商对于无人机在底层技术上的支持。STM32 F0、F3、F4、F7,从无人机的无线控制到图像处理,再到稳定性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可穿戴领域作为物联网领域较早发展起来的一个方向,单就中国市场而言,2015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5.8亿元,其增速高达471.8%。这与当初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态势颇为相似。而这其中,随着Apple Watch以及Fitbit、小米手环的大卖,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等可穿戴产品被消费者广泛认知和接受。于引表示,相对于技术要求更高的无人机设备,智能手表从产品定价到外观功能上都千差万别。在产品设计上的需求各不相同,找到一款适合自己产品的MCU将是至关重要的。差异化的需求也给芯片厂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而这也是ST致力于打造STM32平台化战略的一大因素。不论低功耗低成本、还是搭载心率监测和软件应用,开发者总能在STM32家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核。

最后一个被普遍看好的领域,来自于无线传输领域。万物互联的时代,连接无疑是根本,正是通过无线传输的数据采集才能让物联网更加智能地感知世界,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就当前的无线技术类型来看,主流的无线技术不外乎是FM、红外、WiFi,2.4G,和由2.4G技术衍生出的蓝牙和Kleer技术。作为ST最早切入的领域, ST在无线传输领域拥有绝对成熟的技术积累。在ST看来,随着物联网规模的扩大,更多设备的接入,对于芯片厂商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需要更大的RAM,需要更高的主频,以及更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在产品设计上,各个应用产品的迭代速度加快,也将要求MCU能够很好地向下兼容,这样就不需要把以前的设计全部推倒重来,而这些均与ST的平台化战略不谋而合。

携手合作才能共赢,物联网需要我们每一个人

最后让我们回归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物联网不是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战斗,只有携手合作才是行业未来。这也就是ST搭建物联网平台化战略的初衷:只有让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参与进来,才可能更好地调动物联网巨大的潜能。这就是ST眼中的物联网,以STM32为核心,通过STM32的完整评估平台以及嵌入式软件的支持,在技术上可以最大程度地提供给合作伙伴帮助,也就提供了更多扩展的机会。

于引最后表示,无论是创客社区的建立、大学人才的培养、应用软件的开发,还是本地化硬件的支持、在线购买的渠道及方案提供商加入,总之ST希望帮助将大家聚集在一起,一起打造强大的物联网生态系统,这样才能释放创造力,使物联网变得活力无限,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生活。希望在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物联网无处不在的美好时代。

关键字:物联网平台化战略

本文摘自:OFweek物联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