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从“番茄物联网”到“番茄区块链”,探索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范本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11 21:35:46 本文摘自:电子产品世界

谈及农业,对于大多数国人可能印象中还是延续数千年的农民、锄头、牛耕……传统的手工劳作。事实上,在科技已经进入量子化、智能化的时代,这种农业方式大概也是中国农业大部分地区的尴尬现实。一方面,中国广大的国土面积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并不适合大型机械化工作,另一方面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否也有值得检讨之处呢?

在工业讨论智能制造、汽车逐步无人驾驶以及物联网走入民生的今天,新兴科技在农业上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最近,以高性模拟技术著称的科技巨头ADI在农业领域的一些尝试,或许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这样的时兴概念被他们频繁提及并应用。

农业物联网的探索范本

ADI一直在开拓传感器与无线物联网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上不断探索,特别是在农业上做出了很多前瞻性的应用研究,推出了面向美国和欧洲农业市场的无线环境监控解决方案。利用其在检测、测量、转换方面的专业技术,以及对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这种环境监测解决方案能有效提供及时可行的信息,让种植者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并更好地预测作物生长周期。

在西方的饮食系统中,番茄的地位很高,无论沙拉还是蘸酱,都少不了番茄。如何种植极品美味的番茄?作为科技创新者,ADI尝试将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而番茄成了理想的实验标的。ADI公司持续多年与新英格兰的番茄农场主合作开发相关技术,利用其无线环境监控解决方案帮助他们种植出比以往更加美味、更丰产、更可持续种植的番茄。

该系统包括一组无线传感器节点,一台网关设备以及ADI Connect云平台。每个无线传感器节点都带有微控制器ADuCM3029(基于超低功耗Cortex M3),以及ADF7030-1低功耗sub-GHz无线电,还有一套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湿度、环境光照和方向。该器件每15分钟唤醒一次,收集传感器数据。将数据存储在本地,每天唤醒一次,将完整数据集传输到网关设备,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ADuCM3029的超低休眠电流(750nA),以及无线电的超低休眠电流(10nA)。这类应用的低功耗特性非常关键,农场主可不希望总要更换电池,而在该方案中现场部署可采用电池供电,一次可工作10年以上。

都带有微控制器ADuCM3029以及ADF7030-1低功耗sub-GHz无线电的无线传感器节点。

这套解决方案的应用即是该公司内部有名的“番茄互联网”项目。ADI利用其在检测、测量、转换方面的专业技术,以及对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构建了完整的从传感器到云端的解决方案,帮助农场主在整个种植周期内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最终改善番茄的品质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区块链赋能农业物联网

物联网的愿景是让无论是农业、保健、汽车还是工业,不同的行业的现有流程具备高精度。以上面的番茄互联网为例,这个项目是业界运行时间最长的物联网现场试验之一,最初设想是做一个传感器到云的项目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农作物。此目标已经实现,但看起来还不到画上句点的时候。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新型物联网技术的某种试验场,而最近番茄互联网还在帮助验证区块链对其他行业的适用性。

在番茄互联网的第一阶段,项目负责人使用现场温度、湿度和光照传感器,帮助农民确定需要给番茄浇多少水,以及何时施用杀虫剂最佳。它很成功,但团队并未止步于此,番茄互联网团队构建了一个云分析平台,能预测指定番茄味道有多好。

现在,项目负责人希望将这两个过程联系起来,并拓宽平台,以便可以测量和追踪番茄从种子到沙拉或三明治的整个生命周期。由此出发,他们设想该平台有一天能识别仍在田地里的番茄哪些最美味。当番茄通过配送中心进入餐馆和杂货店时,他们会进行追踪。

如果能够让足够多的种植者参与进来,它最终可能发展成一个识别最佳番茄的认证体系;对于优质番茄,农民可以从厨师、美食家和其他愿意支付溢价的人那里获得补偿。为使其成功,他们将需要一个不仅安全,而且受整个食品链信任的记账系统。他们正在使用区块链。项目负责人称之为“番茄区块链”。

ADI公司与合作伙伴一道为新英格兰地区的番茄区块链建立了一个试点生态系统。团队负责人已经招募了一些农民、农产品经销商、零售商和餐馆。除了现场测量和光谱仪读数外,他们还记录运输条件,包括温度和冷藏时长。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可靠的记分卡,以验证农民关于味道、新鲜度、本地生产及农作物其他定位的声明是否真实不虚。

最终,区块链可以用来在每个杂货店过道中建立信任。例如,该系统可用于识别海鲜、肉类和家禽是否是当天的,以及了解食品是否含有不需要的添加剂或进行了加工。可能性似乎无穷无尽。

关键字:农业技术物联网

本文摘自:电子产品世界

x 从“番茄物联网”到“番茄区块链”,探索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范本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从“番茄物联网”到“番茄区块链”,探索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范本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11 21:35:46 本文摘自:电子产品世界

谈及农业,对于大多数国人可能印象中还是延续数千年的农民、锄头、牛耕……传统的手工劳作。事实上,在科技已经进入量子化、智能化的时代,这种农业方式大概也是中国农业大部分地区的尴尬现实。一方面,中国广大的国土面积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并不适合大型机械化工作,另一方面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否也有值得检讨之处呢?

在工业讨论智能制造、汽车逐步无人驾驶以及物联网走入民生的今天,新兴科技在农业上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最近,以高性模拟技术著称的科技巨头ADI在农业领域的一些尝试,或许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这样的时兴概念被他们频繁提及并应用。

农业物联网的探索范本

ADI一直在开拓传感器与无线物联网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上不断探索,特别是在农业上做出了很多前瞻性的应用研究,推出了面向美国和欧洲农业市场的无线环境监控解决方案。利用其在检测、测量、转换方面的专业技术,以及对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这种环境监测解决方案能有效提供及时可行的信息,让种植者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并更好地预测作物生长周期。

在西方的饮食系统中,番茄的地位很高,无论沙拉还是蘸酱,都少不了番茄。如何种植极品美味的番茄?作为科技创新者,ADI尝试将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而番茄成了理想的实验标的。ADI公司持续多年与新英格兰的番茄农场主合作开发相关技术,利用其无线环境监控解决方案帮助他们种植出比以往更加美味、更丰产、更可持续种植的番茄。

该系统包括一组无线传感器节点,一台网关设备以及ADI Connect云平台。每个无线传感器节点都带有微控制器ADuCM3029(基于超低功耗Cortex M3),以及ADF7030-1低功耗sub-GHz无线电,还有一套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湿度、环境光照和方向。该器件每15分钟唤醒一次,收集传感器数据。将数据存储在本地,每天唤醒一次,将完整数据集传输到网关设备,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ADuCM3029的超低休眠电流(750nA),以及无线电的超低休眠电流(10nA)。这类应用的低功耗特性非常关键,农场主可不希望总要更换电池,而在该方案中现场部署可采用电池供电,一次可工作10年以上。

都带有微控制器ADuCM3029以及ADF7030-1低功耗sub-GHz无线电的无线传感器节点。

这套解决方案的应用即是该公司内部有名的“番茄互联网”项目。ADI利用其在检测、测量、转换方面的专业技术,以及对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构建了完整的从传感器到云端的解决方案,帮助农场主在整个种植周期内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最终改善番茄的品质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区块链赋能农业物联网

物联网的愿景是让无论是农业、保健、汽车还是工业,不同的行业的现有流程具备高精度。以上面的番茄互联网为例,这个项目是业界运行时间最长的物联网现场试验之一,最初设想是做一个传感器到云的项目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农作物。此目标已经实现,但看起来还不到画上句点的时候。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新型物联网技术的某种试验场,而最近番茄互联网还在帮助验证区块链对其他行业的适用性。

在番茄互联网的第一阶段,项目负责人使用现场温度、湿度和光照传感器,帮助农民确定需要给番茄浇多少水,以及何时施用杀虫剂最佳。它很成功,但团队并未止步于此,番茄互联网团队构建了一个云分析平台,能预测指定番茄味道有多好。

现在,项目负责人希望将这两个过程联系起来,并拓宽平台,以便可以测量和追踪番茄从种子到沙拉或三明治的整个生命周期。由此出发,他们设想该平台有一天能识别仍在田地里的番茄哪些最美味。当番茄通过配送中心进入餐馆和杂货店时,他们会进行追踪。

如果能够让足够多的种植者参与进来,它最终可能发展成一个识别最佳番茄的认证体系;对于优质番茄,农民可以从厨师、美食家和其他愿意支付溢价的人那里获得补偿。为使其成功,他们将需要一个不仅安全,而且受整个食品链信任的记账系统。他们正在使用区块链。项目负责人称之为“番茄区块链”。

ADI公司与合作伙伴一道为新英格兰地区的番茄区块链建立了一个试点生态系统。团队负责人已经招募了一些农民、农产品经销商、零售商和餐馆。除了现场测量和光谱仪读数外,他们还记录运输条件,包括温度和冷藏时长。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可靠的记分卡,以验证农民关于味道、新鲜度、本地生产及农作物其他定位的声明是否真实不虚。

最终,区块链可以用来在每个杂货店过道中建立信任。例如,该系统可用于识别海鲜、肉类和家禽是否是当天的,以及了解食品是否含有不需要的添加剂或进行了加工。可能性似乎无穷无尽。

关键字:农业技术物联网

本文摘自:电子产品世界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