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华为的AI野心:打造“全栈”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12 10:32:25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10日-12日,第三届HUAWEI CONNECT 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如期而至,这是华为最重要的开发者大会,也是华为对外展示生态系统的窗口。和2017年一样,ICT(信息通信技术)依然是关键词,这是华为的发家之本,也是触摸其他领域的前沿阵地。不过和之前大会不同的是,AI成为了今年的主角。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会上系统阐述了华为的AI战略、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人工智能的Ascend(昇腾)系列芯片。

全栈解决方案这个提法野心极大,在全球范围内来看,目前还没有能够提供全栈解决方案的公司,特别是在欧美,往往强调自己所在一个领域的专业能力。因此,华为的“全栈”更显特立独行。

在会议期间的交流中,华为高管们反复向记者表示,“全栈”的提出是出于多场景的需求。从云端到各类终端设备,比如车载、手表、手机等,都需要AI的助力,而各场景之间也要相互关联。而合作伙伴需要设备、需要算力。

华为公司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说道:“未来肯定是智能世界,原来华为做基础设施,然后做云其实是做服务,这也是趋势。现在人工智能虽然有泡沫,但是大的趋势是不变的,初级人工智能已经提高效率了,就像任总(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的,方向大致正确的情况下要先开一枪。”

那么,这一枪对于华为来说意味着什么?回看华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B端的服务器、交换机业务,进入到C端手机、笔记本等终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开始走近消费者,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华为的形象也更加全面。如今AI战略的发布,对于华为而言,是一次新的升级,进入到智能化阶段,这不仅拓展了华为的边界,也意味着华为和国际AI巨头比肩竞争,除了基础的软硬件业务之外,未来有机会在更多的领域进行超越。

解密AI芯片

根据徐直军的介绍,华为的全栈是技术功能视角,是指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训练和推理框架和应用使能在内的全堆栈方案。该方案具体由四部分组成,其一是芯片层面的Ascend,即基于统一、可扩展架构的系列化AI IP和芯片,包括Max,Mini,Lite,Tiny和Nano等五个系列。会议期间发布了昇腾910(max)和昇腾310(mini),昇腾910明年上市,昇腾310已经量产。

其二是CANN,即芯片算子库和高度自动化算子开发工具,可以提升开发效率;其三是MindSpore,支持端、边、云独立的和协同的统一训练和推理框架;其四是应用使能,提供全流程服务(ModelArts),分层API和预集成方案。

在这四个部分中,AI芯片和Mindspore框架最受关注,两者分别代表着算力和算法,也是人工智能的两大核心要素。首先来看AI芯片,昇腾310更多是用在边缘计算产品上,昇腾910主要用在云端来提供训练能力。在华为提供的数据中,昇腾910的性能高出英伟达V100一倍,华为称之为“目前全球已发布的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的AI芯片”。

对于华为的芯片性能,集邦咨询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姚嘉洋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单以昇腾910来说,在FP16的运算效能就已经超过Tesla V100,所以不难想像在其他运算精度上的算力,应该也可以有超过Tesla V100的表现。而910采用7nm制程,这对于芯片的效能增进,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所以在性能优势上,确实可以辗压采用12nm制程的Tesla V100。目前来看,可以确定的是,这两款产品将可以优化华为的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

不过,一位AI芯片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单位计算密度)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指标,并不代表最后的实际性能。计算密度主要是跟制造工艺节点和架构有关。比如你用7nm,那就肯定比10nm的高,因为晶体管小。另外,如果芯片上全都堆的是计算单元,没有复杂的数据链接和大量的片上存储单元等其他部分,算下来用于计算的面积所占比例大,自然密度就高。”

而两枚AI芯片背后,则是华为首次对外公布的达芬奇项目,在该项目中,华为还自研了达芬奇架构,此次的AI芯片便是基于统一的达芬奇架构。一位达芬奇项目的研发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个项目是去年正式开始的,但是之前已经设计了好几年了,由华为内部的专家主导研发。为了全自研的芯片,去年一年都在加班加点地开发。”

此前华为的部分麒麟芯片是基于寒武纪架构,“之后应该都会用自研架构了,不会用寒武纪了,麒麟里的也会换了。”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徐直军在媒体见面会上则谈道:“新的架构是根据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需求产生的。寒武纪的也很好,但是没有办法支持我们的全场景。我们需要云到边缘到端,还有物联网终端,全场景的需求,需要开创一个架构。市场上还没有看到相应的架构,可以做到这个。”

事实上,华为从20多年前就开始做芯片,在徐文伟看来,华为的芯片历程有四个阶段,“最难的是在商业上决定做不做,技术上想尽办法还是有办法做的。”

他向记者回顾道,1991年华为就做了芯片,当时要求集成度高,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因为普通的商业芯片不能满足业务需求,但是商用芯片或者很贵、或者就是买不到,所以需要自己做;第三个阶段是基于商业判断,华为在2005年就开始做3G的手机芯片,当时华为还没有手机业务,只有数据卡,但是数据卡当时有需求,也看到了趋势,所以还是决定做了。

“现在的麒麟是下决心要做的,可以说是基于商业决策,但其实是愿景驱动,现在可以说是第四阶段,即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上没有几家可以买,同时我们云、边缘、端、管道等都需要有人工智能芯片。我们需要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在场景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的芯片是全场景覆盖、可扩展、性能高,并且在一些应用场景下功耗低。主要目的还是降低成本,提高集成度。”徐文伟说道。

AI框架挑战

芯片之外,华为的人工智能框架Mindspore也备受瞩目。

众所周知,AI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系统,而是诸多系统的智能化整合。AI 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一是业务应用层,包装好的第三方应用,或定制的应用程序及技术方案;二是智能框架层,深度学习框架基于云计算层对数据做智能化处理,是AI系统的大脑;三是云计算层,提供算力支持,在大数据层基础上对数据做各类传统形式的处理;四是大数据层,包括物理世界和线上世界的数据获取存储,比如生产数据,金融数据,社会生活数据,自动驾驶道路数据等。

目前大部分国内的企业都处在应用层面,少部分的巨头在云方面有所成就,比如阿里云和华为云。针对人工智能的算力,国内的顶级玩家也非常少,巨头有华为、阿里的平头哥和达摩院,垂直领域有寒武纪、地平线。

一位人工智能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芯片固然是人工智能的血液,但智能框架才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和灵魂,智能框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操作系统。芯片尚且可以代工,系统却代表了生态,是整个智能世界的关键。”

芯片有很多厂商和技术流派,但操作系统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操作系统上构建的生态决定了所有软硬件的生命节奏。目前顶级的人工智能框架都来自美国,最著名的有谷歌的TensorFlow,Facebook的pytorch,亚马逊的Mxnet,甚至连微软都开发了智能框架CNTK,可以说几乎顶级的科技巨头都在争夺这个领域的冠军。

而人工智能框架和平台在国内触及的企业几乎没有,此前只有百度的Paddle-Paddle,阿里的PAI,但总体来说还不够强大,如今,华为的Mindspore是新晋人工智能框架,目前还没有开源。

“整个战略里面,全栈、全场景解决方案里面,最大挑战是我们Mindspore作为计算和推理框架,未来能不能构建一个生态,大家会不会用,这是唯一的挑战。”徐直军对记者说道,“我们分析过,现在所有框架很难适应全场景,比如我们会出一个部署在端上的学习框架,这个之前是没有的。比如谷歌,主要推的是云上的人工智能,他是在云端训练,推理,但是这个框架就不能用在手机这样的端侧。你要在端侧做训练,做推理,就这个框架要小,架构要灵活,现在的Tensorflow就放不进去。边缘,未来网络里面是边学习边推理,也是需要有框架。我们找不到一个框架真正能够实现全场景,所以我们就自己做了一个,这样可以满足我自己的需求。”

而比互联网时代操作系统更残酷的是,巨头的智能框架基本都是开源模式。在PC和互联网时代,尚且有微软和苹果是相对封闭的操作系统,只有Android是开源,这样使得其他没有掌握操作系统技术的国家有开发操作系统的动力。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谷歌,Facebook等一上来就把自己最顶级的深度学习框架开源,并且免费给算力,免费搭建社区,甚至花大力气来培训开发者,根本目的就是构建极高的迁移成本,如果顶级的开发者都被吸引到谷歌,Facebook的阵营,要再想让他们学习国内的智能框架就非常困难了。

对公司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有现成的免费的开源技术方案,再要投入巨大人力去开发底层技术需要极大的实力和勇气。国内目前也只能期待华为、BAT这样的巨头能否有这样的决心,在输掉PC和互联网操作系统之后,在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上扳回一局。

生态与边界

计算机世界有三个生态:一是以英特尔,微软为首的PC生态,特点是围绕在提升硬件性能,以摩尔定律为指挥棒不断升级固件来获得市场增长;二是以谷歌、苹果为代表的互联网生态,主要提供基础设施,吸引开发者进入,通过互联网服务获得用户价值;三是人工智能生态,这个生态格局未定,各家都在做前期的技术投入。目前来看,谷歌的人工智能项目最为全面和强大,其深度神经拉拢了一众开发者。

现在,人工智能行业处在搭建生态的阶段,商业形态是第二位的,拉拢更多的开发者和上下游厂商是第一位的。华为也高调构建自己的技术生态,召开全联接大会提高自己在AI领域的声量。10月11日,华为宣布,计划在3年内发展100万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同时还推动成立全球行业组织高峰会议(GIO),意在促进行业组织间交流和协同,成员包括3GPP、5GAA、5GSA等16家产业组织。在应用案例上,深圳机场、招商银行、奥迪等都应用了华为的AI技术。

姚嘉洋向记者表示:“就华为的做法来看,华为似乎有意要打造属于自己的AI生态系统,然而,过去华为本身也是伺服器供应商,如阿里巴巴、百度等,都可以算是华为的客户群,如今华为提供Mindspore框架,这对于CSP(云服务供应商)来说,某程度上会形成竞争关系,华为要如何跟国内BAT三大龙头保持‘合作大于竞争’的关系,应该会是接下来的观察指标。毕竟BAT过去在AI都有投入相应的资源与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BAT应不会容许会有其他的竞争者来影响他们AI生态圈。”

对于构建生态的挑战,徐文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平台,且作为平台必须技术上有领先性。第二点必须具有开放性,第三必须具有公平公正性。也就是说和伙伴合作,建生态的时候,最核心的是业务要有边界。”

可以看到,从云到端、从算法到算力、从训练到推理,华为的AI战略进行了全方位覆盖。这也引发了大家对华为边界的疑问。徐文伟则表示,华为将继续坚持“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今后的产业是竞合关系,不要恶性竞争,最重要的是把产业做大。

关键字:解决方案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x 华为的AI野心:打造“全栈”解决方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华为的AI野心:打造“全栈”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0-12 10:32:25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10日-12日,第三届HUAWEI CONNECT 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如期而至,这是华为最重要的开发者大会,也是华为对外展示生态系统的窗口。和2017年一样,ICT(信息通信技术)依然是关键词,这是华为的发家之本,也是触摸其他领域的前沿阵地。不过和之前大会不同的是,AI成为了今年的主角。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会上系统阐述了华为的AI战略、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人工智能的Ascend(昇腾)系列芯片。

全栈解决方案这个提法野心极大,在全球范围内来看,目前还没有能够提供全栈解决方案的公司,特别是在欧美,往往强调自己所在一个领域的专业能力。因此,华为的“全栈”更显特立独行。

在会议期间的交流中,华为高管们反复向记者表示,“全栈”的提出是出于多场景的需求。从云端到各类终端设备,比如车载、手表、手机等,都需要AI的助力,而各场景之间也要相互关联。而合作伙伴需要设备、需要算力。

华为公司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说道:“未来肯定是智能世界,原来华为做基础设施,然后做云其实是做服务,这也是趋势。现在人工智能虽然有泡沫,但是大的趋势是不变的,初级人工智能已经提高效率了,就像任总(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的,方向大致正确的情况下要先开一枪。”

那么,这一枪对于华为来说意味着什么?回看华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B端的服务器、交换机业务,进入到C端手机、笔记本等终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开始走近消费者,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华为的形象也更加全面。如今AI战略的发布,对于华为而言,是一次新的升级,进入到智能化阶段,这不仅拓展了华为的边界,也意味着华为和国际AI巨头比肩竞争,除了基础的软硬件业务之外,未来有机会在更多的领域进行超越。

解密AI芯片

根据徐直军的介绍,华为的全栈是技术功能视角,是指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训练和推理框架和应用使能在内的全堆栈方案。该方案具体由四部分组成,其一是芯片层面的Ascend,即基于统一、可扩展架构的系列化AI IP和芯片,包括Max,Mini,Lite,Tiny和Nano等五个系列。会议期间发布了昇腾910(max)和昇腾310(mini),昇腾910明年上市,昇腾310已经量产。

其二是CANN,即芯片算子库和高度自动化算子开发工具,可以提升开发效率;其三是MindSpore,支持端、边、云独立的和协同的统一训练和推理框架;其四是应用使能,提供全流程服务(ModelArts),分层API和预集成方案。

在这四个部分中,AI芯片和Mindspore框架最受关注,两者分别代表着算力和算法,也是人工智能的两大核心要素。首先来看AI芯片,昇腾310更多是用在边缘计算产品上,昇腾910主要用在云端来提供训练能力。在华为提供的数据中,昇腾910的性能高出英伟达V100一倍,华为称之为“目前全球已发布的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的AI芯片”。

对于华为的芯片性能,集邦咨询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姚嘉洋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单以昇腾910来说,在FP16的运算效能就已经超过Tesla V100,所以不难想像在其他运算精度上的算力,应该也可以有超过Tesla V100的表现。而910采用7nm制程,这对于芯片的效能增进,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所以在性能优势上,确实可以辗压采用12nm制程的Tesla V100。目前来看,可以确定的是,这两款产品将可以优化华为的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

不过,一位AI芯片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单位计算密度)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指标,并不代表最后的实际性能。计算密度主要是跟制造工艺节点和架构有关。比如你用7nm,那就肯定比10nm的高,因为晶体管小。另外,如果芯片上全都堆的是计算单元,没有复杂的数据链接和大量的片上存储单元等其他部分,算下来用于计算的面积所占比例大,自然密度就高。”

而两枚AI芯片背后,则是华为首次对外公布的达芬奇项目,在该项目中,华为还自研了达芬奇架构,此次的AI芯片便是基于统一的达芬奇架构。一位达芬奇项目的研发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个项目是去年正式开始的,但是之前已经设计了好几年了,由华为内部的专家主导研发。为了全自研的芯片,去年一年都在加班加点地开发。”

此前华为的部分麒麟芯片是基于寒武纪架构,“之后应该都会用自研架构了,不会用寒武纪了,麒麟里的也会换了。”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徐直军在媒体见面会上则谈道:“新的架构是根据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需求产生的。寒武纪的也很好,但是没有办法支持我们的全场景。我们需要云到边缘到端,还有物联网终端,全场景的需求,需要开创一个架构。市场上还没有看到相应的架构,可以做到这个。”

事实上,华为从20多年前就开始做芯片,在徐文伟看来,华为的芯片历程有四个阶段,“最难的是在商业上决定做不做,技术上想尽办法还是有办法做的。”

他向记者回顾道,1991年华为就做了芯片,当时要求集成度高,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因为普通的商业芯片不能满足业务需求,但是商用芯片或者很贵、或者就是买不到,所以需要自己做;第三个阶段是基于商业判断,华为在2005年就开始做3G的手机芯片,当时华为还没有手机业务,只有数据卡,但是数据卡当时有需求,也看到了趋势,所以还是决定做了。

“现在的麒麟是下决心要做的,可以说是基于商业决策,但其实是愿景驱动,现在可以说是第四阶段,即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上没有几家可以买,同时我们云、边缘、端、管道等都需要有人工智能芯片。我们需要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在场景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的芯片是全场景覆盖、可扩展、性能高,并且在一些应用场景下功耗低。主要目的还是降低成本,提高集成度。”徐文伟说道。

AI框架挑战

芯片之外,华为的人工智能框架Mindspore也备受瞩目。

众所周知,AI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系统,而是诸多系统的智能化整合。AI 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一是业务应用层,包装好的第三方应用,或定制的应用程序及技术方案;二是智能框架层,深度学习框架基于云计算层对数据做智能化处理,是AI系统的大脑;三是云计算层,提供算力支持,在大数据层基础上对数据做各类传统形式的处理;四是大数据层,包括物理世界和线上世界的数据获取存储,比如生产数据,金融数据,社会生活数据,自动驾驶道路数据等。

目前大部分国内的企业都处在应用层面,少部分的巨头在云方面有所成就,比如阿里云和华为云。针对人工智能的算力,国内的顶级玩家也非常少,巨头有华为、阿里的平头哥和达摩院,垂直领域有寒武纪、地平线。

一位人工智能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芯片固然是人工智能的血液,但智能框架才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和灵魂,智能框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操作系统。芯片尚且可以代工,系统却代表了生态,是整个智能世界的关键。”

芯片有很多厂商和技术流派,但操作系统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操作系统上构建的生态决定了所有软硬件的生命节奏。目前顶级的人工智能框架都来自美国,最著名的有谷歌的TensorFlow,Facebook的pytorch,亚马逊的Mxnet,甚至连微软都开发了智能框架CNTK,可以说几乎顶级的科技巨头都在争夺这个领域的冠军。

而人工智能框架和平台在国内触及的企业几乎没有,此前只有百度的Paddle-Paddle,阿里的PAI,但总体来说还不够强大,如今,华为的Mindspore是新晋人工智能框架,目前还没有开源。

“整个战略里面,全栈、全场景解决方案里面,最大挑战是我们Mindspore作为计算和推理框架,未来能不能构建一个生态,大家会不会用,这是唯一的挑战。”徐直军对记者说道,“我们分析过,现在所有框架很难适应全场景,比如我们会出一个部署在端上的学习框架,这个之前是没有的。比如谷歌,主要推的是云上的人工智能,他是在云端训练,推理,但是这个框架就不能用在手机这样的端侧。你要在端侧做训练,做推理,就这个框架要小,架构要灵活,现在的Tensorflow就放不进去。边缘,未来网络里面是边学习边推理,也是需要有框架。我们找不到一个框架真正能够实现全场景,所以我们就自己做了一个,这样可以满足我自己的需求。”

而比互联网时代操作系统更残酷的是,巨头的智能框架基本都是开源模式。在PC和互联网时代,尚且有微软和苹果是相对封闭的操作系统,只有Android是开源,这样使得其他没有掌握操作系统技术的国家有开发操作系统的动力。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谷歌,Facebook等一上来就把自己最顶级的深度学习框架开源,并且免费给算力,免费搭建社区,甚至花大力气来培训开发者,根本目的就是构建极高的迁移成本,如果顶级的开发者都被吸引到谷歌,Facebook的阵营,要再想让他们学习国内的智能框架就非常困难了。

对公司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有现成的免费的开源技术方案,再要投入巨大人力去开发底层技术需要极大的实力和勇气。国内目前也只能期待华为、BAT这样的巨头能否有这样的决心,在输掉PC和互联网操作系统之后,在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上扳回一局。

生态与边界

计算机世界有三个生态:一是以英特尔,微软为首的PC生态,特点是围绕在提升硬件性能,以摩尔定律为指挥棒不断升级固件来获得市场增长;二是以谷歌、苹果为代表的互联网生态,主要提供基础设施,吸引开发者进入,通过互联网服务获得用户价值;三是人工智能生态,这个生态格局未定,各家都在做前期的技术投入。目前来看,谷歌的人工智能项目最为全面和强大,其深度神经拉拢了一众开发者。

现在,人工智能行业处在搭建生态的阶段,商业形态是第二位的,拉拢更多的开发者和上下游厂商是第一位的。华为也高调构建自己的技术生态,召开全联接大会提高自己在AI领域的声量。10月11日,华为宣布,计划在3年内发展100万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同时还推动成立全球行业组织高峰会议(GIO),意在促进行业组织间交流和协同,成员包括3GPP、5GAA、5GSA等16家产业组织。在应用案例上,深圳机场、招商银行、奥迪等都应用了华为的AI技术。

姚嘉洋向记者表示:“就华为的做法来看,华为似乎有意要打造属于自己的AI生态系统,然而,过去华为本身也是伺服器供应商,如阿里巴巴、百度等,都可以算是华为的客户群,如今华为提供Mindspore框架,这对于CSP(云服务供应商)来说,某程度上会形成竞争关系,华为要如何跟国内BAT三大龙头保持‘合作大于竞争’的关系,应该会是接下来的观察指标。毕竟BAT过去在AI都有投入相应的资源与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BAT应不会容许会有其他的竞争者来影响他们AI生态圈。”

对于构建生态的挑战,徐文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平台,且作为平台必须技术上有领先性。第二点必须具有开放性,第三必须具有公平公正性。也就是说和伙伴合作,建生态的时候,最核心的是业务要有边界。”

可以看到,从云到端、从算法到算力、从训练到推理,华为的AI战略进行了全方位覆盖。这也引发了大家对华为边界的疑问。徐文伟则表示,华为将继续坚持“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今后的产业是竞合关系,不要恶性竞争,最重要的是把产业做大。

关键字:解决方案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