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算法众筹:魔鬼 or 天使?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22 12:51:11 本文摘自:金色财经

本月,年仅55岁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教授逝世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国人的关注,尤其在区块链圈子里更成了核弹级新闻。张教授提出的第一性原理以及“In Math We Trust”一直以来是区块链行业人士奉为经典的信仰,张教授创立的丹华资本也一直是这个行业领先的投资机构,但随着区块链行业进入寒冬,很多人都开始对“In Math We Trust”这句话产生了怀疑。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数学?区块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信任机制?为什么数学和算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信任?基于算法的信任可靠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信任?今天就来讨论下这些问题。

我们之所以相信数学,是因为数学与算法不受人为控制,不会因为人性的优点与缺点而产生不确定性。当然,还不得不承认,宇宙中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用数学来表示。

因为数学的确定性,所以可被信任。

比如程序化交易(又称量化交易),人们之所以相信程序化交易,是因为交易算法不会受人的情绪影响,而做出与计划相违背的决策。

比如智能合约,人们之所以相信智能合约,是因为合约经过全网共识,成了不可篡改的规则,根据这些算法得到的结果自然可信。

再比如1CO,人们之所以相信1CO,是因为1CO是写在智能合约中的ERC20标准,是不可篡改的,既不会增发,也不会销毁。

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美好,算法似乎是这个世界最美丽善良不会欺骗的天使,只要算法对了,就一切公平了,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了。而事实上,却事与愿违。

其原因只有一个:算法是有人写的,人出Bug,算法再严谨,也是白搭。

比如程序化交易,数字货币程序化交易因为很多市场的深度原因,或者某些人为原因,会让一些该成交/平仓的单子没成交,不该成交/平仓的单子成交了,应该某个时间点成交/平仓的单子变成了另外的时间和价格成交了。这些人为因素让很多在模拟盘上表现非常好策略,到了实盘上,连连亏损,甚至爆仓。

再比如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人写的,难保不会出现问题。更不用说有些写合约的人刻意将一些作恶代码写在某些合约中。比如可随意增发及销毁的ERC20代币合约,比如完全基于庄家利益考虑的区块链游戏,甚至有些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在部署后随意修改Dapp逻辑以及参数,即游戏规则说改就改。

最后来看看1CO,也是我们今天的重点。

1CO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3年,下面是全球第一个1CO的故事:

J.R. Willet曾在2012年1月,在bitcointalk论坛上发了一篇名为《比特币第二》的白皮书,但是17个月过去了,无人问津。于是他在2013年7月底尝试众筹比特币,这是全球公认的第一个1CO项目,该项目一共融资500万美元,约500人参与。这个项目名为Mastercoin,2015年3月改名为Omni,Omni为后来无人不知的稳定币USDT提供了基础协议支持。

一年后的2014年,Vitalik也用1CO方式为以太坊募集资金,一共募集了1800万美金的比特币。2017年开启了基于以太坊ERC20合约的1CO高潮。

1CO的本质是算法众筹,即通过算法,将项目方、投资人与用户绑定在一起。

但是1CO发展到了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完全变形走样。出现了以下怪现象:

1、项目方与投资人之间没有强约束

之前的1CO,无论是投资还是发币或者空投,都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后来发展到了越来越由项目方主导的模式,比如通过代投将个人参与者的ETH收集起来,然后打给项目方某个普通账户,而不是打到智能合约账户中(注:以太坊有两种账户,一种是普通账户,账户所有人可立即使用;一种是合约账户,收到ETH后,将由合约代码执行后续操作,而且代码都开源)。

于是,发展到后期,1CO产生了非常奇怪的现象:记账靠笔,发币靠提醒,空投靠加班。

项目方在得到ETH后,即拥有了对这些数字资产的控制权,有些项目创始人甚至把它当成了个人的财富。在实现财富自由后,很多人认为已经无需关心团队建设,无需开发,无需投资人关系维护,甚至无需社群维护。很多项目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交易所以及市值管理上,而不是如何兑现白皮书中的承诺。于是很多项目方又陷入了被交易所“割”,被市值管理团队“割”的尴尬境地,割到最后,发现钱没了,于是项目不得已搁浅。

如果项目方与投资人之间有某种强制约关系,就会好很多。这种关系在传统VC领域,称为“对赌”。即投资人的资金有条件的释放给项目方,一旦项目方违约,则资金将无法到位。但是,“对赌合约”在传统VC投资领域受到人为的因素影响很大,比如有时候因为VC自身的原因,而会寻找借口,停止向项目方续供资金,从而严重影响项目发展。

而这种问题,恰恰是区块链智能合约以及社区治理能解决的。通过社区投票的方式,可以以民主的方式,公开、公正地对项目方进行投票,并决定是否继续向项目方继续投入。从而避免了传统VC过于集中式的决策。对于项目的主要投资方,也可以在社群中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来影响其他投资人,但这不是一家言,最终结果还是靠所有社区投票。

我在4月份时曾基于以太坊写过一套“分阶段众筹”智能合约方案,但在推广时,很多项目方表示不理解。既然能一次性地,毫无约束,毫无压力圈钱,何必要分几次,而且要在投资人的严密制约下融资呢?事实上,当初没有听劝,而毅然走1CO道路的三个朋友,现在都已经被迫离开了行业。

2、投资人目标是快速退出,不顾项目自身的商业逻辑和技术能力

过去一整年中,之所以有大量资本快速杀入这个行业,似乎唯一的理由就是:高回报,退出快。

这两个优点相比于互联网以及传统行业来说,具有极其诱人的吸引力。

也因此,行业陷入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怪圈。很多项目方和投资人只为快进快出,却很少从区块链技术发展角度出发。有些项目方与基石投资人一起合作,只编故事不落地,用区块链的“极左”思想来忽悠不明群众和其他投资人。无论是理性的人还是疯狂的人,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这场游戏中(包括我),只有少数人能够幸免。

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时间积累,区块链更需要时间。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一场长跑赛,而不是百米短跑。我们不否认因为人性而产生了每个新型行业的Garnter曲线,但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需要理智。因为通过寒冬阵痛的方式来为行业退烧的话,代价太大了。

3、众筹得到的基础货币本身不稳定

过去一年来,绝大多数成功1CO的项目方,如果没有在众筹完成后将ETH兑换成法币的话,到今天,日子并不太好过。原因是基础货币如ETH、BTC也暴跌。

而一些早期区块链项目投资人,他们的资本大部分来源于基础货币的暴涨,因此几乎是以零成本投资后来的项目。

基础货币的不稳定,可能是区块链行业中最大的毒瘤。因为这,即使项目本身非常优质,但也可能给投资人带来雪崩的结果。

最近,很多圈内朋友都在讨论下一轮区块链的春天什么时候到来,甚至还有人讨论区块链会不会有下一次春天。

根据以上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区块链技术在经历了阵痛后,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技术本身,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技术应用。下一轮技术热点可能不是区块链,但是肯定会与区块链技术相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算法众筹很有可能会慢慢走入主流商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证经济、分布式商业、自金融、自组织等也肯定会成为主流商业活动的重要推动力。

在下一轮区块链的春天到来之前,我们需要经历漫漫寒冬,在这个寒冬中,有几件事情将会决定未来春天能否早点到来:

01

区块链底层技术与相关技术的突破

区块链的底层技术中,最关键的是解决“不可能三角”困境。同时,分片、分层、侧链以及跨链技术的成熟与突破,都将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商业应用领域的落地。

另外,我们还需要区块链相关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包括我在《可信网络》中提到的可信身份、可信存储(IPFS等分布式存储)、可信计算(多方安全计算MPC)等等。

这些技术虽然与区块链没有紧密的联系,但站在数字经济和可信网络高度来看的话,这些技术与区块链如同兄弟,缺一不可。

02

稳定币

稳定币的作用在“算法众筹”中非常重要。稳定币的形式,可能是基于法币托管,也可能是基于算法对冲,也可能是基于央行的流动性控制模式。

但无论什么形式,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支持智能合约(起码支持算法众筹合约)的稳定币。正如以上分析中提到的,没有这种稳定币,行业不可能迎来春天。

目前,几乎所有的基于交易的稳定币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03

产生一种全新的“算法众筹”模式

1CO在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之下,已经成为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1CO作为“算法众筹”的一种尝试,五年来,为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和探索新的融资方式起到了重要贡献。

如果没有1CO,就不会有OMNI,也就不会有USDT,不会有以太坊,不会有2017年的牛市,甚至不会有区块链技术以及庞大的区块链相关产业。如果没有1CO,比特币可能还仍旧作为数字货币在为全球灰色和黑色产业支付提供服务。

资本永远是新技术的加速器,下一轮的牛市启动,极有可能还是会以某种全新的“算法众筹”为引擎启动。而在这个熊市中,全球一些开明的监管机构也会可能会研究“算法众筹”模式,探索适用法律,推动合规进程。毕竟区块链的大船已经起航,历史无法倒退。

“算法众筹”作为一项技术应用,与世界上的所有技术一样,如果用好了,会成为天使,如果用坏了,则是魔鬼。一旦成为魔鬼,即使如张教授这种全球顶级科学家,都无法驾驭,“In Math We Trust”也只能无奈的成为“In Math We are Devil”。

关键字:算法

本文摘自:金色财经

x 算法众筹:魔鬼 or 天使?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算法众筹:魔鬼 or 天使?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2-22 12:51:11 本文摘自:金色财经

本月,年仅55岁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教授逝世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国人的关注,尤其在区块链圈子里更成了核弹级新闻。张教授提出的第一性原理以及“In Math We Trust”一直以来是区块链行业人士奉为经典的信仰,张教授创立的丹华资本也一直是这个行业领先的投资机构,但随着区块链行业进入寒冬,很多人都开始对“In Math We Trust”这句话产生了怀疑。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数学?区块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信任机制?为什么数学和算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信任?基于算法的信任可靠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信任?今天就来讨论下这些问题。

我们之所以相信数学,是因为数学与算法不受人为控制,不会因为人性的优点与缺点而产生不确定性。当然,还不得不承认,宇宙中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用数学来表示。

因为数学的确定性,所以可被信任。

比如程序化交易(又称量化交易),人们之所以相信程序化交易,是因为交易算法不会受人的情绪影响,而做出与计划相违背的决策。

比如智能合约,人们之所以相信智能合约,是因为合约经过全网共识,成了不可篡改的规则,根据这些算法得到的结果自然可信。

再比如1CO,人们之所以相信1CO,是因为1CO是写在智能合约中的ERC20标准,是不可篡改的,既不会增发,也不会销毁。

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美好,算法似乎是这个世界最美丽善良不会欺骗的天使,只要算法对了,就一切公平了,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了。而事实上,却事与愿违。

其原因只有一个:算法是有人写的,人出Bug,算法再严谨,也是白搭。

比如程序化交易,数字货币程序化交易因为很多市场的深度原因,或者某些人为原因,会让一些该成交/平仓的单子没成交,不该成交/平仓的单子成交了,应该某个时间点成交/平仓的单子变成了另外的时间和价格成交了。这些人为因素让很多在模拟盘上表现非常好策略,到了实盘上,连连亏损,甚至爆仓。

再比如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人写的,难保不会出现问题。更不用说有些写合约的人刻意将一些作恶代码写在某些合约中。比如可随意增发及销毁的ERC20代币合约,比如完全基于庄家利益考虑的区块链游戏,甚至有些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在部署后随意修改Dapp逻辑以及参数,即游戏规则说改就改。

最后来看看1CO,也是我们今天的重点。

1CO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3年,下面是全球第一个1CO的故事:

J.R. Willet曾在2012年1月,在bitcointalk论坛上发了一篇名为《比特币第二》的白皮书,但是17个月过去了,无人问津。于是他在2013年7月底尝试众筹比特币,这是全球公认的第一个1CO项目,该项目一共融资500万美元,约500人参与。这个项目名为Mastercoin,2015年3月改名为Omni,Omni为后来无人不知的稳定币USDT提供了基础协议支持。

一年后的2014年,Vitalik也用1CO方式为以太坊募集资金,一共募集了1800万美金的比特币。2017年开启了基于以太坊ERC20合约的1CO高潮。

1CO的本质是算法众筹,即通过算法,将项目方、投资人与用户绑定在一起。

但是1CO发展到了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完全变形走样。出现了以下怪现象:

1、项目方与投资人之间没有强约束

之前的1CO,无论是投资还是发币或者空投,都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后来发展到了越来越由项目方主导的模式,比如通过代投将个人参与者的ETH收集起来,然后打给项目方某个普通账户,而不是打到智能合约账户中(注:以太坊有两种账户,一种是普通账户,账户所有人可立即使用;一种是合约账户,收到ETH后,将由合约代码执行后续操作,而且代码都开源)。

于是,发展到后期,1CO产生了非常奇怪的现象:记账靠笔,发币靠提醒,空投靠加班。

项目方在得到ETH后,即拥有了对这些数字资产的控制权,有些项目创始人甚至把它当成了个人的财富。在实现财富自由后,很多人认为已经无需关心团队建设,无需开发,无需投资人关系维护,甚至无需社群维护。很多项目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交易所以及市值管理上,而不是如何兑现白皮书中的承诺。于是很多项目方又陷入了被交易所“割”,被市值管理团队“割”的尴尬境地,割到最后,发现钱没了,于是项目不得已搁浅。

如果项目方与投资人之间有某种强制约关系,就会好很多。这种关系在传统VC领域,称为“对赌”。即投资人的资金有条件的释放给项目方,一旦项目方违约,则资金将无法到位。但是,“对赌合约”在传统VC投资领域受到人为的因素影响很大,比如有时候因为VC自身的原因,而会寻找借口,停止向项目方续供资金,从而严重影响项目发展。

而这种问题,恰恰是区块链智能合约以及社区治理能解决的。通过社区投票的方式,可以以民主的方式,公开、公正地对项目方进行投票,并决定是否继续向项目方继续投入。从而避免了传统VC过于集中式的决策。对于项目的主要投资方,也可以在社群中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来影响其他投资人,但这不是一家言,最终结果还是靠所有社区投票。

我在4月份时曾基于以太坊写过一套“分阶段众筹”智能合约方案,但在推广时,很多项目方表示不理解。既然能一次性地,毫无约束,毫无压力圈钱,何必要分几次,而且要在投资人的严密制约下融资呢?事实上,当初没有听劝,而毅然走1CO道路的三个朋友,现在都已经被迫离开了行业。

2、投资人目标是快速退出,不顾项目自身的商业逻辑和技术能力

过去一整年中,之所以有大量资本快速杀入这个行业,似乎唯一的理由就是:高回报,退出快。

这两个优点相比于互联网以及传统行业来说,具有极其诱人的吸引力。

也因此,行业陷入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怪圈。很多项目方和投资人只为快进快出,却很少从区块链技术发展角度出发。有些项目方与基石投资人一起合作,只编故事不落地,用区块链的“极左”思想来忽悠不明群众和其他投资人。无论是理性的人还是疯狂的人,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这场游戏中(包括我),只有少数人能够幸免。

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时间积累,区块链更需要时间。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一场长跑赛,而不是百米短跑。我们不否认因为人性而产生了每个新型行业的Garnter曲线,但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需要理智。因为通过寒冬阵痛的方式来为行业退烧的话,代价太大了。

3、众筹得到的基础货币本身不稳定

过去一年来,绝大多数成功1CO的项目方,如果没有在众筹完成后将ETH兑换成法币的话,到今天,日子并不太好过。原因是基础货币如ETH、BTC也暴跌。

而一些早期区块链项目投资人,他们的资本大部分来源于基础货币的暴涨,因此几乎是以零成本投资后来的项目。

基础货币的不稳定,可能是区块链行业中最大的毒瘤。因为这,即使项目本身非常优质,但也可能给投资人带来雪崩的结果。

最近,很多圈内朋友都在讨论下一轮区块链的春天什么时候到来,甚至还有人讨论区块链会不会有下一次春天。

根据以上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区块链技术在经历了阵痛后,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技术本身,会有更多的人关注技术应用。下一轮技术热点可能不是区块链,但是肯定会与区块链技术相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算法众筹很有可能会慢慢走入主流商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证经济、分布式商业、自金融、自组织等也肯定会成为主流商业活动的重要推动力。

在下一轮区块链的春天到来之前,我们需要经历漫漫寒冬,在这个寒冬中,有几件事情将会决定未来春天能否早点到来:

01

区块链底层技术与相关技术的突破

区块链的底层技术中,最关键的是解决“不可能三角”困境。同时,分片、分层、侧链以及跨链技术的成熟与突破,都将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商业应用领域的落地。

另外,我们还需要区块链相关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包括我在《可信网络》中提到的可信身份、可信存储(IPFS等分布式存储)、可信计算(多方安全计算MPC)等等。

这些技术虽然与区块链没有紧密的联系,但站在数字经济和可信网络高度来看的话,这些技术与区块链如同兄弟,缺一不可。

02

稳定币

稳定币的作用在“算法众筹”中非常重要。稳定币的形式,可能是基于法币托管,也可能是基于算法对冲,也可能是基于央行的流动性控制模式。

但无论什么形式,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支持智能合约(起码支持算法众筹合约)的稳定币。正如以上分析中提到的,没有这种稳定币,行业不可能迎来春天。

目前,几乎所有的基于交易的稳定币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03

产生一种全新的“算法众筹”模式

1CO在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之下,已经成为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1CO作为“算法众筹”的一种尝试,五年来,为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和探索新的融资方式起到了重要贡献。

如果没有1CO,就不会有OMNI,也就不会有USDT,不会有以太坊,不会有2017年的牛市,甚至不会有区块链技术以及庞大的区块链相关产业。如果没有1CO,比特币可能还仍旧作为数字货币在为全球灰色和黑色产业支付提供服务。

资本永远是新技术的加速器,下一轮的牛市启动,极有可能还是会以某种全新的“算法众筹”为引擎启动。而在这个熊市中,全球一些开明的监管机构也会可能会研究“算法众筹”模式,探索适用法律,推动合规进程。毕竟区块链的大船已经起航,历史无法倒退。

“算法众筹”作为一项技术应用,与世界上的所有技术一样,如果用好了,会成为天使,如果用坏了,则是魔鬼。一旦成为魔鬼,即使如张教授这种全球顶级科学家,都无法驾驭,“In Math We Trust”也只能无奈的成为“In Math We are Devil”。

关键字:算法

本文摘自:金色财经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