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频监控/安防行业动态 → 正文

安防智能化该向智能交通学什么?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3-17 20:31:34 本文摘自:安防知识网

自2008年前后安防行业提出“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的口号以来,高清和网络设备突飞猛进。近几年,网络视频监控的份额逐渐上升,而高清视频也是日渐普及。而智能化年年都是亮点、年年都是理念,但又没办法真正得到推广,一直没有迎来真正的爆发点。

笔者十年来一直从事安防智能化相关工作,对智能化产品的算法、应用、协议、产品、项目、方案和市场诸多方面都有接触,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主要从智能化产品形态、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所面临的问题、智能交通成功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安防智能化需前后端齐并进

随着近几年安防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高清化让人看得更清楚,网络化让视频传输和存储更方便,智能化让视频能够更有效地应用。但是,如何有效处理和管理日益增长的海量安防视频数据,这也是安防行业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而智能化不失为其中最具潜力的解决之道。

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主要包括前端智能化产品和后端智能化产品,前者一般都是嵌入式产品架构,后者则一般为服务器模式,二者的基本差别之一就是智能分析和视频数据网络传输的先后关系。概括而言,前端智能和后端智能的差别主要包括:

(一)前端智能一般在数据进行网络传输之前进行智能分析,数据传输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相对较小,后端智能需要通过网络传回视频数据后再进行智能分析,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较大;

(二)前端智能基本都是嵌入式产品,产品形态较为完整,后端智能基本都采用服务器运行模式,产品更接近于解决方案,形态相对不固定;

(三)前端智能因为产品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计算性能相对较低,同时能够运行的功能较少,后端智能因为一般采用服务器集中处理模式,计算性能大大增强,能够同时运行多种功能算法;

(四)前端智能由于使用环境原因,智能分析一般都是数据采集性质,后端智能因为是对前端网络视频的集中处理,除了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性质的智能分析功能,还可以开发基于统计和大数据分析类的智能分析或管理功能;

(五)前端智能一般采用嵌入式,稳定性相对较好,后端智能一般采用服务器软件模式,稳定性投入相对较大;

(六)前端智能开发难度相对后端智能较大,定制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前端智能化设备的产品形态相对独立完整,与安防产品的关联较强,在现在安防行业主体仍是设备商的情况下,更容易被厂商接受和产品化,同时也更容易被客户接受。而后端智能化对厂商来说,主要就是软件开发,相对产品形态比较薄弱。

相较而言,后端智能化产品特性相对前端智能化产品更加薄弱,但是其易定制、易集成、功能更全面、计算性能更强大的特性在软件服务框架下,显得更加契合,而前端智能化所面临的用户体验和错误数据处理问题,技术功能和指标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等效益问题,也是后端智能化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安防智能化不及预期

自从90年代末交通行业引入车牌识别等智能算法开始,智能化在安防行业内已经发展了十余年,除了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形成较大规模以外,其他行业包括传统监控行业的智能化应用一直没有达到预期。随着网络化、高清化安防设备逐步完成替代模拟标清安防设备的同时,智能化将如何改变、如何突破、如何发展,将是整个安防行业以及各家厂商都需要思考和抉择的问题。

现阶段各家厂商的智能化产品主要有前带智能分析功能的IPC、DVR、NVS等前端智能设备,以及以服务器为主的后端智能设备。在近几年的安防展上,前端智能产品和后端智能产品都有所展现,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也逐步由最开始的简单的行为分析、车牌的简单识别和报警等功能,发展到现在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模式包装的智能分析功能和业务。

从概念、功能、应用和方案等方面,智能化这几年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也表明各家厂商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智能化的突破必将给安防行业带来新的腾飞机遇。

然而,从整体上看,如果除去智能交通份额,安防视频监控行业的智能化监控产品份额的份额不足1%,究其原因,“性能不佳误报多”是用户对智能化产品的主要印象。但是仅仅一句“性能不佳误报多”就对智能化产品进行定性,笔者认为这是很不恰当的,针对智能化如今的现状,我们需要从算法、功能、产品、应用和方案等多个方面挖掘“性能不佳误报多”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以期能够为安防智能找到解决之路和发展方向。

2014年我国安防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200亿,2015年基本可以确定将会跨过5000亿大关,安防产品也预计会突破2000亿,其中视频监控产品预计将会突破1000亿,不过相对IP设备和高清设备的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安防智能设备份额基本130亿左右,并且绝大部分都是智能交通的份额。如何寻找智能化的突破点也是各家厂商普遍关注的问题。

三、智能交通成功的启示

对于智能交通,从90年代末的车牌识别开始,到2010年后高清一体化智能交通相机开始普及推广,近几年智能交通得到了远超行业平均速度的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基本占据安防市场1/8份额,行业内外也基本是通过智能交通了解安防智能。

然而,为什么只有智能交通得到成功,而其他行业一直没有起色?智能交通的成功模式能否在其他行业推广和复制?安防智能化和智能交通有多大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品形态和特征。智能交通基本都是数据采集性质的智能功能,比较适合前端实现,特别是近几年高清化在智能交通的普及,前端智能化设备基本就成为智能交通的主流。同时,智能交通产品的功能和使用环境也逐步标准化,例如卡口系统,视频画面中的卡口系统基本上都比较类似,正是因为这种普及性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增强了智能交通产品的产品特性,使之能够较容易的得到推广和运用。而其他行业的智能化应用五花八门,应用环境也是千变万化,无法形成产品化的概念,仅仅是拥有产品形态的壳,本质上离真正的产品化还非常远。

(二)用户体验和错误数据处理。智能交通中卡口车牌识别等较成熟的技术指标基本达到95%以上,甚至可以达到99%以上,在合理经费前提下,可以说效率大大超过人工,并能提供对应的查询、布控等综合业务,具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也为用户提供了巨大帮助。但对于错误数据,实际上大部分错误数据是不进行处理的,因为相对每天每个点几万多条的海量数据,错误数据比例非常低,并不会明显降低用户体验,整体的准确率仍可得到保证。

而在其他行业,所需要检测的事件出现的概率大不相同,卡口车辆检测识别是大概率事件,一天一个卡口点都有几万数据需要识别统计,而人脸识别所需要找寻的嫌疑犯出现则是极小概率事件,必然伴生较大的误报概率,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

(三)技术功能和指标。技术功能和指标对智能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功能的全面性,代表产品能够覆盖不同行业的各种多样需求,技术指标直接决定产品性能,虽然在上面也描述了,同样的99%指标在不同使用要求和环境下,会得到不同结果,但是技术指标还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一个具有决定作用的指标。对于大部分的智能分析报警功能,在报警数据需要单独处理情况下,产品性能指标如果达到99.95%的准确率是比较能够接受的一个度量,所以对于智能化开发者来说,任重道远。

(四)市场容量以及经济效益等。一个行业的市场容量以及产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产品发展前景的重要条件。

智能交通行业之所以能够成功,笔者认为是其较好的解决了上述4个问题,能够真正的产品化,从而能够按照产品销售的模式进行运作,而其他功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按照产品模式运作,必然会出现问题。

当今安防市场上,除了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以外,其他行业的智能化需求和市场都非常小,智能化发展水平只能算是处于初级阶段或者探索阶段。但如果在安防某个行业或者某个方向上,能够复制智能交通的成功经验,寻找到突破点,解决错误数据和用户体验的矛盾,提高算法性能指标,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前端或者后端,都会迎来新的增长点。对于智能化的市场需求是毋庸置疑的,只要算法性能产品功能有所突破,必然会有对应的市场释放出来进行匹配。

关键字:智能化智能交通智能分析

本文摘自:安防知识网

x 安防智能化该向智能交通学什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视频监控/安防行业动态 → 正文

安防智能化该向智能交通学什么?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3-17 20:31:34 本文摘自:安防知识网

自2008年前后安防行业提出“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的口号以来,高清和网络设备突飞猛进。近几年,网络视频监控的份额逐渐上升,而高清视频也是日渐普及。而智能化年年都是亮点、年年都是理念,但又没办法真正得到推广,一直没有迎来真正的爆发点。

笔者十年来一直从事安防智能化相关工作,对智能化产品的算法、应用、协议、产品、项目、方案和市场诸多方面都有接触,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主要从智能化产品形态、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所面临的问题、智能交通成功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安防智能化需前后端齐并进

随着近几年安防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高清化让人看得更清楚,网络化让视频传输和存储更方便,智能化让视频能够更有效地应用。但是,如何有效处理和管理日益增长的海量安防视频数据,这也是安防行业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而智能化不失为其中最具潜力的解决之道。

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主要包括前端智能化产品和后端智能化产品,前者一般都是嵌入式产品架构,后者则一般为服务器模式,二者的基本差别之一就是智能分析和视频数据网络传输的先后关系。概括而言,前端智能和后端智能的差别主要包括:

(一)前端智能一般在数据进行网络传输之前进行智能分析,数据传输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相对较小,后端智能需要通过网络传回视频数据后再进行智能分析,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较大;

(二)前端智能基本都是嵌入式产品,产品形态较为完整,后端智能基本都采用服务器运行模式,产品更接近于解决方案,形态相对不固定;

(三)前端智能因为产品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计算性能相对较低,同时能够运行的功能较少,后端智能因为一般采用服务器集中处理模式,计算性能大大增强,能够同时运行多种功能算法;

(四)前端智能由于使用环境原因,智能分析一般都是数据采集性质,后端智能因为是对前端网络视频的集中处理,除了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性质的智能分析功能,还可以开发基于统计和大数据分析类的智能分析或管理功能;

(五)前端智能一般采用嵌入式,稳定性相对较好,后端智能一般采用服务器软件模式,稳定性投入相对较大;

(六)前端智能开发难度相对后端智能较大,定制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前端智能化设备的产品形态相对独立完整,与安防产品的关联较强,在现在安防行业主体仍是设备商的情况下,更容易被厂商接受和产品化,同时也更容易被客户接受。而后端智能化对厂商来说,主要就是软件开发,相对产品形态比较薄弱。

相较而言,后端智能化产品特性相对前端智能化产品更加薄弱,但是其易定制、易集成、功能更全面、计算性能更强大的特性在软件服务框架下,显得更加契合,而前端智能化所面临的用户体验和错误数据处理问题,技术功能和指标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等效益问题,也是后端智能化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安防智能化不及预期

自从90年代末交通行业引入车牌识别等智能算法开始,智能化在安防行业内已经发展了十余年,除了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形成较大规模以外,其他行业包括传统监控行业的智能化应用一直没有达到预期。随着网络化、高清化安防设备逐步完成替代模拟标清安防设备的同时,智能化将如何改变、如何突破、如何发展,将是整个安防行业以及各家厂商都需要思考和抉择的问题。

现阶段各家厂商的智能化产品主要有前带智能分析功能的IPC、DVR、NVS等前端智能设备,以及以服务器为主的后端智能设备。在近几年的安防展上,前端智能产品和后端智能产品都有所展现,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也逐步由最开始的简单的行为分析、车牌的简单识别和报警等功能,发展到现在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模式包装的智能分析功能和业务。

从概念、功能、应用和方案等方面,智能化这几年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也表明各家厂商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智能化的突破必将给安防行业带来新的腾飞机遇。

然而,从整体上看,如果除去智能交通份额,安防视频监控行业的智能化监控产品份额的份额不足1%,究其原因,“性能不佳误报多”是用户对智能化产品的主要印象。但是仅仅一句“性能不佳误报多”就对智能化产品进行定性,笔者认为这是很不恰当的,针对智能化如今的现状,我们需要从算法、功能、产品、应用和方案等多个方面挖掘“性能不佳误报多”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以期能够为安防智能找到解决之路和发展方向。

2014年我国安防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200亿,2015年基本可以确定将会跨过5000亿大关,安防产品也预计会突破2000亿,其中视频监控产品预计将会突破1000亿,不过相对IP设备和高清设备的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安防智能设备份额基本130亿左右,并且绝大部分都是智能交通的份额。如何寻找智能化的突破点也是各家厂商普遍关注的问题。

三、智能交通成功的启示

对于智能交通,从90年代末的车牌识别开始,到2010年后高清一体化智能交通相机开始普及推广,近几年智能交通得到了远超行业平均速度的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基本占据安防市场1/8份额,行业内外也基本是通过智能交通了解安防智能。

然而,为什么只有智能交通得到成功,而其他行业一直没有起色?智能交通的成功模式能否在其他行业推广和复制?安防智能化和智能交通有多大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品形态和特征。智能交通基本都是数据采集性质的智能功能,比较适合前端实现,特别是近几年高清化在智能交通的普及,前端智能化设备基本就成为智能交通的主流。同时,智能交通产品的功能和使用环境也逐步标准化,例如卡口系统,视频画面中的卡口系统基本上都比较类似,正是因为这种普及性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增强了智能交通产品的产品特性,使之能够较容易的得到推广和运用。而其他行业的智能化应用五花八门,应用环境也是千变万化,无法形成产品化的概念,仅仅是拥有产品形态的壳,本质上离真正的产品化还非常远。

(二)用户体验和错误数据处理。智能交通中卡口车牌识别等较成熟的技术指标基本达到95%以上,甚至可以达到99%以上,在合理经费前提下,可以说效率大大超过人工,并能提供对应的查询、布控等综合业务,具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也为用户提供了巨大帮助。但对于错误数据,实际上大部分错误数据是不进行处理的,因为相对每天每个点几万多条的海量数据,错误数据比例非常低,并不会明显降低用户体验,整体的准确率仍可得到保证。

而在其他行业,所需要检测的事件出现的概率大不相同,卡口车辆检测识别是大概率事件,一天一个卡口点都有几万数据需要识别统计,而人脸识别所需要找寻的嫌疑犯出现则是极小概率事件,必然伴生较大的误报概率,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

(三)技术功能和指标。技术功能和指标对智能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功能的全面性,代表产品能够覆盖不同行业的各种多样需求,技术指标直接决定产品性能,虽然在上面也描述了,同样的99%指标在不同使用要求和环境下,会得到不同结果,但是技术指标还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一个具有决定作用的指标。对于大部分的智能分析报警功能,在报警数据需要单独处理情况下,产品性能指标如果达到99.95%的准确率是比较能够接受的一个度量,所以对于智能化开发者来说,任重道远。

(四)市场容量以及经济效益等。一个行业的市场容量以及产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产品发展前景的重要条件。

智能交通行业之所以能够成功,笔者认为是其较好的解决了上述4个问题,能够真正的产品化,从而能够按照产品销售的模式进行运作,而其他功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按照产品模式运作,必然会出现问题。

当今安防市场上,除了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以外,其他行业的智能化需求和市场都非常小,智能化发展水平只能算是处于初级阶段或者探索阶段。但如果在安防某个行业或者某个方向上,能够复制智能交通的成功经验,寻找到突破点,解决错误数据和用户体验的矛盾,提高算法性能指标,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前端或者后端,都会迎来新的增长点。对于智能化的市场需求是毋庸置疑的,只要算法性能产品功能有所突破,必然会有对应的市场释放出来进行匹配。

关键字:智能化智能交通智能分析

本文摘自:安防知识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