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访谈人物访谈 → 正文

基于软交换的NGN只是NGN初级阶段

责任编辑:企业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0-08-06 08:55:58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在近日举行的“2007年全球传播论坛”上记者采访了教授级高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雷震洲副主任。作为通信领域专家雷工在NGN、WIMAX、电信改革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在采访中,雷工对NGN、三网融合、VOIP、电信改革等一系列热点问题提出了非常精彩的观点。

基于软交换的NGN只是NGN初级阶段

记者:NGN发展到现在,似乎离老百姓较遥远比如我就没有切身感受到NGN,您能否谈谈现在国内NGN的发展情况怎么样了?

雷震洲:你说的问题很好,我记得前不久我们院里每年开一次NGN峰会,新浪来采访,我就问他们,你们作为用户有没有感受到NGN的存在,都说没有感受到。我说,你们现在上网上的是哪个网。他们说互联网,没人说NGN网。NGN发展到现在,从NGN提出到现在已经走了10年的路,但是现在用户还是没有感觉到NGN的存在及其好处,目前情况确实如此。
  NGN是电信界发起的事情不是互联网发起的事情,因为电信界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推动,感到现在的电信网肯定不能适应将来的需求,需要变革。所有将来网络上的服务应用都需要相应的网络来支持,所以开发下一代网。而且从互联网的发展看到互联网存在一些弱点,有些弱点比较致命的,比如安全性问题、服务质量问题、没有很好赢利模式的问题。那么NGN我们就搞起来了。一方面为了适应将来需要,一方面也要解决互联网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
  NGN的标准还在制定当中。NGN走到现在主要是一个基于软交换的NGN,只能说是初级阶段的NGN。软交换是为了适应已经存在的PSTN网和已经存在的IP网之间IP电话的转移。它的作用是在转移融合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来电信用户已经享受到的服务不能受到损失,还要开创些新的业务。所以用户就不容易感受到NGN带给用户的好处。要带给用户好处,让用户感觉到,NGN还要往前走几步。
  而且我现在对NGN也有个困惑,互联网现在要发展,而且国家也说了互联网要发展好,NGN也要往前走。那么将来NGN和互联网一方面走向融合,一方面长期共存。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新应用全反映在互联网上,不管是博客也好、播客也好,而NGN除了电话没有什么新应用。那么,在今后长期共存的过程中,互联网将继续独立发展,创造越来越多的应用。而我们花了大力气,将来还要进行大量投资的NGN上最终到底承载什么应用呢?支持什么业务呢?这是业界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它将来是一个精品网,适合要求安全性高的、要求服务质量高的用户,大众化的东西都在互联网上。那么精品网又究竟该怎么做?将来在互联网的架构上能不能重叠一个精品网?NGN能不能重叠在互联网上?

记者:您提的这些问题确实都是整个业内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么目前看来,NGN上哪些应用您觉得比较有价值?

雷震洲:我觉得NGN近期需要重点支持的还是电话(语音)。因为PSTN不可能再继续进行比较大的投资去发展了,要尽快逐步把PSTN电话转移到NGN上来,所以IMS里为电话转移过来设计了两个子系统,一个叫PSTN仿真,一个叫PSTN模拟,做好了准备。当然,在支持语音的同时,IMS还必须要支持日益增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三网融合存在认识误区

记者:今天的论坛在讲新媒体讲融合,我们通信行业也一直在讲融合通信,但炒得热应用不多,您看07年融合通信有什么应用的亮点?

雷震洲:现在所谓的融合业务,一提就是IPTV、手机电视,反正电视搭上了通信就是融合。
  我觉得既然引出融合业务这个概念,就必须对这个概念有个定义,不能随意性地说融合。究竟什么是融合性业务?有的人说不清,有的人说等三网融合后再形成的业务就是融合性业务,有的人说IPTV就是融合业务,有的还说VOIP也是融合业务。
  我本人的想法我们没有必要去强调融合性业务,你是什么业务就什么业务。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时候说:我给你一个融合性业务。用户哪知道什么融合性业务?我们自己对融合概念没搞的太清楚,他们会搞的清楚么?所以我觉得媒体对融合要少点炒作。别概念都没弄清楚,就炒得很欢。

记者:好象有新的概念说未来运营商格局是3+1,把广电也包括进来了。

雷震洲:对3+1我不是反对,1是应该有的,但是时机还不到。1指广电,三网融合概念已经提了10年了。当初不是从我们国家提出的,是从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是在93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引出三网融合问题。
  当时根据我的研究,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是每个国家的三大信息基础设施。这三大设施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适应将来的需要,也就是不能适应所谓信息社会的需要:人人都能参与、获取、享用信息。所以不少国家政府提出三网融合,希望这三个网都要向这个方向努力。而且在技术上慢慢趋同,技术上趋同的好处是三个网可以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也是一种资源共享。并不是说唯有自己不建网,租用或购买别人的网络才是资源共享。所以,三网融合不是三网合一,而是希望这三个网都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将来都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同时他们之间还要有充分的竞争,不能因此回到垄断。只有充分竞争,消费者才能受惠。

记者:可能现在有一定误区,认为三网融合就是三张网要变成一张网,其真正的涵义应该说是三张网应用上的融合而不是物理层上的结合。

雷震洲:对,因为Convergence这个词在英文原意里,是数学上收敛的意思。收敛就是朝一个方向发展,不是合起来的意思。
  三网融合的目的是:让将来的消费者可以选原来电信运营商,也可以选有线电视运营商,也可以选互联网运营商,因为他们的网络能力相当,给用户提供的业务与应用大同小异。三个网还是分别经营,在竞争中把市场越做越大。

记者:那这样一来是否将来三个领域的运营者都变成了现在所谓“全业务”运营商?

雷震洲:现在我们讲“全业务”,将来主体运营商都是“全业务”运营商,除了增值业务运营商在细分市场中生存发展。每个国家都要有几家主导运营商。中国电信不是提出“综合信息服务”么,还不就是全业务。

记者:说到三网融合,对现在实名制在移动通信网上和互联网上的推行您抱什么态度?

雷震洲:为什么现在要提实名制,早年没有提,因为现在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了,安全性随之越来越突出。美国人现在担心恐怖分子在网络上搞一次数字911,搞一次数字911可能让它全国的电力系统瘫痪了。再举个例子,真实事情,我有个亲戚去银行取钱,银行柜员说电脑坏了没办法取。电脑坏了人脑没坏吧,以前没电脑的时候能取到钱,有电脑反而取不到钱了?所以我们看到现在过于依赖(电脑)网络了,有危险性。
  搞实名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安全性。现在在网络上正在慢慢形成一个虚拟社会,为了管好这个虚拟社会,搞实名制是可以理解的。就像现实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有身份证,有了身份证就可以证明你、找到你。当然,搞实名制与保护个人隐私是有矛盾的,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我想也许很多人都会支持或抱无所谓的态度,需要在大家的理解之中慢慢推进。

 

 

IP语音业务免费是趋势

记者:在您的文章里也提高过,IMS必须要跟VOIP做结合,但现在政策监管上对VOIP还没开放,您觉得什么时候可能松口?

雷震洲:VOIP就是在IP上支持语音。电信现在搞NGN,NGN是基于IP技术的,你将来不搞VOIP搞什么?必须把现在电路交换的语音业务全部转过来,可以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在NGN上。松口是早晚会松口的,就看怎么松法,也就是看我们的VOIP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了。因为同样的VOIP可以有不同的功能,比如有的VOIP可以支持紧急呼叫,但很多的VOIP不具备这方面功能。
  国外对VOIP也是分等级的,什么样的VOIP开放到什么程度。我想我们国家也是会这么走的。不过现在轻易不能动,因为我们让VOIP大量转移到NGN的准备工作还没做好。另外我们语音收入还是运营商收入主体,不能一下受冲击太大。虽然用了VOIP后降低了老百姓的电信支出,但是国有资产还需要保值。

记者:将来存在的VOIP开放模式将怎样实施?是否会发牌照。

雷震洲:只要我们的政策把语音业务视为基本业务,肯定是要通过发牌照来实施的。

记者:现在提到VOIP宣传起来就只有一个廉价,靠相互降低价格吸引客户,你卖一分钟6分钱我卖5分钱你再卖4分钱,这样下去是不是最终IP语音业务就免费了?

雷震洲:这是一个趋势。随着宽带的发展,语音收入比例越来越小。一方面语音业务本身的资费在下降,一方面宽带业务在上升,语音占的流量也很小,如果按照流量来计价的话,应该是这么便宜的。
  我记得法国电信说过,买了它的宽带就附赠语音业务,在宽带上走。这个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记者:VOIP将来就不赚钱了?

雷震洲:不赚钱但是很重要,白送也得要有。为什么?如果你推出一个业务不能打电话只能跑数据,那你这业务可能就推广不了。特别是融合性的业务,语音和视频都要有。人与人的沟通最方便的是讲话,两个人远地讲话就是打电话,不能说人都变聪明了,话不用讲了,交流就靠电脑(网络)来交流。所以哪怕不收钱,也要支持这个(IP语音)业务。

 

 

多元APRU支持:运营商转型方向

记者:大家都在谈转型,包括运营商业务也在转型,你刚才也说转型也是将来必须要做的一个事情。很显然今后的趋势是语音业务越来越便宜,传统的一些固网好像很多业务看上去好像走到头了,您觉得接着咱们应该往哪条路上转?

雷震洲:不是走到头了,而是没有摸着头。移送电话现在发展这么好,其实也走了二十多年了。固定电话更是走了一百多年,老百姓对它的认识、理解,慢慢加深。
  那么我们所谓的信息服务,实际上也就是说宽带业务,这个市场的不是一

关键字:访谈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基于软交换的NGN只是NGN初级阶段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访谈人物访谈 → 正文

基于软交换的NGN只是NGN初级阶段

责任编辑:企业网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0-08-06 08:55:58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在近日举行的“2007年全球传播论坛”上记者采访了教授级高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雷震洲副主任。作为通信领域专家雷工在NGN、WIMAX、电信改革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在采访中,雷工对NGN、三网融合、VOIP、电信改革等一系列热点问题提出了非常精彩的观点。

基于软交换的NGN只是NGN初级阶段

记者:NGN发展到现在,似乎离老百姓较遥远比如我就没有切身感受到NGN,您能否谈谈现在国内NGN的发展情况怎么样了?

雷震洲:你说的问题很好,我记得前不久我们院里每年开一次NGN峰会,新浪来采访,我就问他们,你们作为用户有没有感受到NGN的存在,都说没有感受到。我说,你们现在上网上的是哪个网。他们说互联网,没人说NGN网。NGN发展到现在,从NGN提出到现在已经走了10年的路,但是现在用户还是没有感觉到NGN的存在及其好处,目前情况确实如此。
  NGN是电信界发起的事情不是互联网发起的事情,因为电信界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推动,感到现在的电信网肯定不能适应将来的需求,需要变革。所有将来网络上的服务应用都需要相应的网络来支持,所以开发下一代网。而且从互联网的发展看到互联网存在一些弱点,有些弱点比较致命的,比如安全性问题、服务质量问题、没有很好赢利模式的问题。那么NGN我们就搞起来了。一方面为了适应将来需要,一方面也要解决互联网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
  NGN的标准还在制定当中。NGN走到现在主要是一个基于软交换的NGN,只能说是初级阶段的NGN。软交换是为了适应已经存在的PSTN网和已经存在的IP网之间IP电话的转移。它的作用是在转移融合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来电信用户已经享受到的服务不能受到损失,还要开创些新的业务。所以用户就不容易感受到NGN带给用户的好处。要带给用户好处,让用户感觉到,NGN还要往前走几步。
  而且我现在对NGN也有个困惑,互联网现在要发展,而且国家也说了互联网要发展好,NGN也要往前走。那么将来NGN和互联网一方面走向融合,一方面长期共存。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新应用全反映在互联网上,不管是博客也好、播客也好,而NGN除了电话没有什么新应用。那么,在今后长期共存的过程中,互联网将继续独立发展,创造越来越多的应用。而我们花了大力气,将来还要进行大量投资的NGN上最终到底承载什么应用呢?支持什么业务呢?这是业界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它将来是一个精品网,适合要求安全性高的、要求服务质量高的用户,大众化的东西都在互联网上。那么精品网又究竟该怎么做?将来在互联网的架构上能不能重叠一个精品网?NGN能不能重叠在互联网上?

记者:您提的这些问题确实都是整个业内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么目前看来,NGN上哪些应用您觉得比较有价值?

雷震洲:我觉得NGN近期需要重点支持的还是电话(语音)。因为PSTN不可能再继续进行比较大的投资去发展了,要尽快逐步把PSTN电话转移到NGN上来,所以IMS里为电话转移过来设计了两个子系统,一个叫PSTN仿真,一个叫PSTN模拟,做好了准备。当然,在支持语音的同时,IMS还必须要支持日益增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三网融合存在认识误区

记者:今天的论坛在讲新媒体讲融合,我们通信行业也一直在讲融合通信,但炒得热应用不多,您看07年融合通信有什么应用的亮点?

雷震洲:现在所谓的融合业务,一提就是IPTV、手机电视,反正电视搭上了通信就是融合。
  我觉得既然引出融合业务这个概念,就必须对这个概念有个定义,不能随意性地说融合。究竟什么是融合性业务?有的人说不清,有的人说等三网融合后再形成的业务就是融合性业务,有的人说IPTV就是融合业务,有的还说VOIP也是融合业务。
  我本人的想法我们没有必要去强调融合性业务,你是什么业务就什么业务。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时候说:我给你一个融合性业务。用户哪知道什么融合性业务?我们自己对融合概念没搞的太清楚,他们会搞的清楚么?所以我觉得媒体对融合要少点炒作。别概念都没弄清楚,就炒得很欢。

记者:好象有新的概念说未来运营商格局是3+1,把广电也包括进来了。

雷震洲:对3+1我不是反对,1是应该有的,但是时机还不到。1指广电,三网融合概念已经提了10年了。当初不是从我们国家提出的,是从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是在93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引出三网融合问题。
  当时根据我的研究,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是每个国家的三大信息基础设施。这三大设施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适应将来的需要,也就是不能适应所谓信息社会的需要:人人都能参与、获取、享用信息。所以不少国家政府提出三网融合,希望这三个网都要向这个方向努力。而且在技术上慢慢趋同,技术上趋同的好处是三个网可以互联互通,互联互通也是一种资源共享。并不是说唯有自己不建网,租用或购买别人的网络才是资源共享。所以,三网融合不是三网合一,而是希望这三个网都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将来都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同时他们之间还要有充分的竞争,不能因此回到垄断。只有充分竞争,消费者才能受惠。

记者:可能现在有一定误区,认为三网融合就是三张网要变成一张网,其真正的涵义应该说是三张网应用上的融合而不是物理层上的结合。

雷震洲:对,因为Convergence这个词在英文原意里,是数学上收敛的意思。收敛就是朝一个方向发展,不是合起来的意思。
  三网融合的目的是:让将来的消费者可以选原来电信运营商,也可以选有线电视运营商,也可以选互联网运营商,因为他们的网络能力相当,给用户提供的业务与应用大同小异。三个网还是分别经营,在竞争中把市场越做越大。

记者:那这样一来是否将来三个领域的运营者都变成了现在所谓“全业务”运营商?

雷震洲:现在我们讲“全业务”,将来主体运营商都是“全业务”运营商,除了增值业务运营商在细分市场中生存发展。每个国家都要有几家主导运营商。中国电信不是提出“综合信息服务”么,还不就是全业务。

记者:说到三网融合,对现在实名制在移动通信网上和互联网上的推行您抱什么态度?

雷震洲:为什么现在要提实名制,早年没有提,因为现在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了,安全性随之越来越突出。美国人现在担心恐怖分子在网络上搞一次数字911,搞一次数字911可能让它全国的电力系统瘫痪了。再举个例子,真实事情,我有个亲戚去银行取钱,银行柜员说电脑坏了没办法取。电脑坏了人脑没坏吧,以前没电脑的时候能取到钱,有电脑反而取不到钱了?所以我们看到现在过于依赖(电脑)网络了,有危险性。
  搞实名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安全性。现在在网络上正在慢慢形成一个虚拟社会,为了管好这个虚拟社会,搞实名制是可以理解的。就像现实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有身份证,有了身份证就可以证明你、找到你。当然,搞实名制与保护个人隐私是有矛盾的,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我想也许很多人都会支持或抱无所谓的态度,需要在大家的理解之中慢慢推进。

 

 

IP语音业务免费是趋势

记者:在您的文章里也提高过,IMS必须要跟VOIP做结合,但现在政策监管上对VOIP还没开放,您觉得什么时候可能松口?

雷震洲:VOIP就是在IP上支持语音。电信现在搞NGN,NGN是基于IP技术的,你将来不搞VOIP搞什么?必须把现在电路交换的语音业务全部转过来,可以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在NGN上。松口是早晚会松口的,就看怎么松法,也就是看我们的VOIP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了。因为同样的VOIP可以有不同的功能,比如有的VOIP可以支持紧急呼叫,但很多的VOIP不具备这方面功能。
  国外对VOIP也是分等级的,什么样的VOIP开放到什么程度。我想我们国家也是会这么走的。不过现在轻易不能动,因为我们让VOIP大量转移到NGN的准备工作还没做好。另外我们语音收入还是运营商收入主体,不能一下受冲击太大。虽然用了VOIP后降低了老百姓的电信支出,但是国有资产还需要保值。

记者:将来存在的VOIP开放模式将怎样实施?是否会发牌照。

雷震洲:只要我们的政策把语音业务视为基本业务,肯定是要通过发牌照来实施的。

记者:现在提到VOIP宣传起来就只有一个廉价,靠相互降低价格吸引客户,你卖一分钟6分钱我卖5分钱你再卖4分钱,这样下去是不是最终IP语音业务就免费了?

雷震洲:这是一个趋势。随着宽带的发展,语音收入比例越来越小。一方面语音业务本身的资费在下降,一方面宽带业务在上升,语音占的流量也很小,如果按照流量来计价的话,应该是这么便宜的。
  我记得法国电信说过,买了它的宽带就附赠语音业务,在宽带上走。这个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记者:VOIP将来就不赚钱了?

雷震洲:不赚钱但是很重要,白送也得要有。为什么?如果你推出一个业务不能打电话只能跑数据,那你这业务可能就推广不了。特别是融合性的业务,语音和视频都要有。人与人的沟通最方便的是讲话,两个人远地讲话就是打电话,不能说人都变聪明了,话不用讲了,交流就靠电脑(网络)来交流。所以哪怕不收钱,也要支持这个(IP语音)业务。

 

 

多元APRU支持:运营商转型方向

记者:大家都在谈转型,包括运营商业务也在转型,你刚才也说转型也是将来必须要做的一个事情。很显然今后的趋势是语音业务越来越便宜,传统的一些固网好像很多业务看上去好像走到头了,您觉得接着咱们应该往哪条路上转?

雷震洲:不是走到头了,而是没有摸着头。移送电话现在发展这么好,其实也走了二十多年了。固定电话更是走了一百多年,老百姓对它的认识、理解,慢慢加深。
  那么我们所谓的信息服务,实际上也就是说宽带业务,这个市场的不是一

关键字:访谈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