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电源行业动态 → 正文

政策倒逼技术升级,新能源汽车的风在哪里?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13 13:39:58 本文摘自:智通财经网

公司 政策倒逼技术升级,新能源汽车的风在哪里?2018年9月12日 18:20:40

“退补”,对新能源汽车而言,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但2月的“新政”虽然已经下发了半年,但其补贴措施仍然令很多新能源车企瑟瑟发抖。因为,从运行里程、储量等多维度可以看出补贴重心逐渐向高续航车型靠拢,这也就意味着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看,如今国家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呈收紧趋势,补贴门槛逐渐提高。

从这一大趋势来看,新能源车企的工程师们又要闷头苦干了。不过,在闷头苦干之余,投资者可能更关心在这种形势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否会迎来洗牌,产业链条的集中点会在哪?在追寻答案前,还是先听听智通财经APP怎么说。

补贴退坡,并非临时起意

2009年,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出了一系列的补贴措施,旨在鼓励国内汽车产业的绿色环保发展。这对于想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可谓是雪中送炭,因为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规模巨大,想要夹缝中求生存实属不易。不过大家也不要被“糖果”冲昏了头脑。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在政策当中,有一条重要的内容——补贴采取退坡机制。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新政实施,都会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先在部分试点施行,然后不断调整扩大实施范围。退坡机制中写道,在2010-2012年试点期内,每家企业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分别达到5万辆的规模后,中央财政将适当降低补助标准。并且根据实施情况,每年都会进行一定的调整。

这也就是说,“糖果”不会一直给大家发的,总量有限,以后发给谁,给多少,要看大家的表现了。大浪淘沙,总有一天发完之后,相信那些“金子”企业已经闪闪发光,可以自给自足了。

看来国家为了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操碎了心啊,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些具有“亮剑”精神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留存下来,并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VS传统燃油车

虽然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措施,不过新能源汽车想要在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也并非易事。首先要面临同行业竞争,传统燃油车首当其冲。

从1769年第一辆蒸汽汽车发展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技术革新,如今燃油汽车已经是汽车界的霸主,并且发展势头不减。新能源汽车想要杀出一条血路的难度可想而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一定是新事物在某方面更具有优势,并且还要十分明显。而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优势在哪里呢?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能源危机也相继告急。以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以电池为动力的汽车污染小甚至零污染,并可化解化石能源的危机。

实际上,电池汽车虽然是一种新概念,但是电池技术并非是一种陌生的东西,铅酸电池、锂电池甚至是燃料电池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技术储备。只不过应用在汽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才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不过,为了刺激新能源车的发展和对传统燃油车的限制,国家已经出台实施了“双积分政策”。双积分指油耗积分和新能源车积分,政策规定了油耗标准和新能源车比例标准(2018,8%;2019,10%;2020,12%)。油耗高于标准积负分,反之积正分,新能源车比例高于标准积正分,反之积负分,并且不同的车型积分倍数不同。

而且,智通财经APP还了解到,从2017年开始,国外一些国家相继发布了在2025年后停售燃油车的通知,据悉中国也将在203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这对于新能源汽车可谓天大的好消息。而相关车企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比亚迪(01211)从7月份以来,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传统燃油车(图1)。吉利汽车(00175)八月份销量报告也显示,新能源车销量达到10439,占总销量比例约8.3%,已经超过了积分标准。

6.png

图1 比亚迪汽车销售量

如此看来,发展新能源车已是大势所趋。

市场巨大,潜力无限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脚步也是越来越快。

2010年属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刚起步阶段,当年销量仅有0.71万辆;2011年产量和销量分别为0.84万辆和0.82万辆;到了2014年,突然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产销量分别为7.85万辆和7.48万辆;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34万辆和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2016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21.5万辆和20.7万辆,同比增长119.8%和122.8%。

表1列出的新能源车代表车型最近销售量也展示出强劲的势头。

表1 新能源车代表车型销售情况

7.png

 

有研究在国内近几年新能源车的产销量基础上,对其未来几年的需求作了模型预测(表2),从数据中,我们也可对未来新能源车巨大的市场规模窥探一二。

表2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及动力电池需求预测

8.png

不仅如此,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也是处于前列的。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中国汽车市场在连续9年获得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也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2017年1~11月,比亚迪以9.6万台的累计销量位居冠军,北汽新能源凭借EC180的销量排在第二位;吉利汽车排在了第三位,累计销售4.5万辆。2017年,国内4家自主企业已经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位。

大家看了之后是不是热血澎湃,有种大干一场的冲动?莫急莫急,且看下文。

困难是暂时的,技术提升才是关键

补贴退坡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与大家预料的结果不同,虽然补贴退坡确实令企业们感到了不爽,不过智通财经APP观察到,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没有马上衰退,反而依然保持了增长趋势。

虽然这种趋势并未保持太久,不过造成增长回落的罪魁祸首似乎不是补贴退坡,而是来自汽车本身。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新能源汽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来自汽车本身质量问题的丑闻也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巨大阻力。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电动汽车已发生过10起以上被媒体报道的自燃事故,仅8月底一周就有三起关于新能源车起火的报道。

表 3 起火电动车相关信息

9.jpg

虽然大家普遍喜欢新东西,不过似乎命更重要。外部问题显然不如内部问题更能让人清醒,这对于新事物发展的打击显然是巨大的,作为吃瓜群众冷静下来还是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

不过车企和群众们也完全不必灰心,受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影响,不仅车企,跟车企配套的电池企业也迅速调整思路,作出新布局,所以新能源汽车上路只是时间问题。不信?咱们看一组数。

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分析数据显示,2018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17Gwh,环比增长25%,同比增长43.44%;1-8月累计装机总量约22.97Gwh。8月新能源乘用车装机量约2.97Gwh,环比增长26.27%;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0.84Gwh,环比增长40.59%。

怎么样?是不是又有了信心。对待眼前的困难要理性,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困难的解决是长期的。不过,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既然问题出在自身,闷头发展提升自己才是关键。看到这里,我想吃瓜群众已经心中有数了

关键字:能源升级技术政策

本文摘自:智通财经网

x 政策倒逼技术升级,新能源汽车的风在哪里?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电源行业动态 → 正文

政策倒逼技术升级,新能源汽车的风在哪里?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9-13 13:39:58 本文摘自:智通财经网

公司 政策倒逼技术升级,新能源汽车的风在哪里?2018年9月12日 18:20:40

“退补”,对新能源汽车而言,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但2月的“新政”虽然已经下发了半年,但其补贴措施仍然令很多新能源车企瑟瑟发抖。因为,从运行里程、储量等多维度可以看出补贴重心逐渐向高续航车型靠拢,这也就意味着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看,如今国家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呈收紧趋势,补贴门槛逐渐提高。

从这一大趋势来看,新能源车企的工程师们又要闷头苦干了。不过,在闷头苦干之余,投资者可能更关心在这种形势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否会迎来洗牌,产业链条的集中点会在哪?在追寻答案前,还是先听听智通财经APP怎么说。

补贴退坡,并非临时起意

2009年,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出了一系列的补贴措施,旨在鼓励国内汽车产业的绿色环保发展。这对于想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可谓是雪中送炭,因为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规模巨大,想要夹缝中求生存实属不易。不过大家也不要被“糖果”冲昏了头脑。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在政策当中,有一条重要的内容——补贴采取退坡机制。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新政实施,都会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先在部分试点施行,然后不断调整扩大实施范围。退坡机制中写道,在2010-2012年试点期内,每家企业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分别达到5万辆的规模后,中央财政将适当降低补助标准。并且根据实施情况,每年都会进行一定的调整。

这也就是说,“糖果”不会一直给大家发的,总量有限,以后发给谁,给多少,要看大家的表现了。大浪淘沙,总有一天发完之后,相信那些“金子”企业已经闪闪发光,可以自给自足了。

看来国家为了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操碎了心啊,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些具有“亮剑”精神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留存下来,并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VS传统燃油车

虽然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措施,不过新能源汽车想要在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也并非易事。首先要面临同行业竞争,传统燃油车首当其冲。

从1769年第一辆蒸汽汽车发展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技术革新,如今燃油汽车已经是汽车界的霸主,并且发展势头不减。新能源汽车想要杀出一条血路的难度可想而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一定是新事物在某方面更具有优势,并且还要十分明显。而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优势在哪里呢?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能源危机也相继告急。以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以电池为动力的汽车污染小甚至零污染,并可化解化石能源的危机。

实际上,电池汽车虽然是一种新概念,但是电池技术并非是一种陌生的东西,铅酸电池、锂电池甚至是燃料电池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技术储备。只不过应用在汽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才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不过,为了刺激新能源车的发展和对传统燃油车的限制,国家已经出台实施了“双积分政策”。双积分指油耗积分和新能源车积分,政策规定了油耗标准和新能源车比例标准(2018,8%;2019,10%;2020,12%)。油耗高于标准积负分,反之积正分,新能源车比例高于标准积正分,反之积负分,并且不同的车型积分倍数不同。

而且,智通财经APP还了解到,从2017年开始,国外一些国家相继发布了在2025年后停售燃油车的通知,据悉中国也将在2035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这对于新能源汽车可谓天大的好消息。而相关车企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比亚迪(01211)从7月份以来,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传统燃油车(图1)。吉利汽车(00175)八月份销量报告也显示,新能源车销量达到10439,占总销量比例约8.3%,已经超过了积分标准。

6.png

图1 比亚迪汽车销售量

如此看来,发展新能源车已是大势所趋。

市场巨大,潜力无限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脚步也是越来越快。

2010年属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刚起步阶段,当年销量仅有0.71万辆;2011年产量和销量分别为0.84万辆和0.82万辆;到了2014年,突然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产销量分别为7.85万辆和7.48万辆;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34万辆和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2016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21.5万辆和20.7万辆,同比增长119.8%和122.8%。

表1列出的新能源车代表车型最近销售量也展示出强劲的势头。

表1 新能源车代表车型销售情况

7.png

 

有研究在国内近几年新能源车的产销量基础上,对其未来几年的需求作了模型预测(表2),从数据中,我们也可对未来新能源车巨大的市场规模窥探一二。

表2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及动力电池需求预测

8.png

不仅如此,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也是处于前列的。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中国汽车市场在连续9年获得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也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2017年1~11月,比亚迪以9.6万台的累计销量位居冠军,北汽新能源凭借EC180的销量排在第二位;吉利汽车排在了第三位,累计销售4.5万辆。2017年,国内4家自主企业已经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位。

大家看了之后是不是热血澎湃,有种大干一场的冲动?莫急莫急,且看下文。

困难是暂时的,技术提升才是关键

补贴退坡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与大家预料的结果不同,虽然补贴退坡确实令企业们感到了不爽,不过智通财经APP观察到,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没有马上衰退,反而依然保持了增长趋势。

虽然这种趋势并未保持太久,不过造成增长回落的罪魁祸首似乎不是补贴退坡,而是来自汽车本身。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新能源汽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来自汽车本身质量问题的丑闻也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巨大阻力。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电动汽车已发生过10起以上被媒体报道的自燃事故,仅8月底一周就有三起关于新能源车起火的报道。

表 3 起火电动车相关信息

9.jpg

虽然大家普遍喜欢新东西,不过似乎命更重要。外部问题显然不如内部问题更能让人清醒,这对于新事物发展的打击显然是巨大的,作为吃瓜群众冷静下来还是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

不过车企和群众们也完全不必灰心,受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影响,不仅车企,跟车企配套的电池企业也迅速调整思路,作出新布局,所以新能源汽车上路只是时间问题。不信?咱们看一组数。

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分析数据显示,2018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17Gwh,环比增长25%,同比增长43.44%;1-8月累计装机总量约22.97Gwh。8月新能源乘用车装机量约2.97Gwh,环比增长26.27%;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0.84Gwh,环比增长40.59%。

怎么样?是不是又有了信心。对待眼前的困难要理性,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困难的解决是长期的。不过,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既然问题出在自身,闷头发展提升自己才是关键。看到这里,我想吃瓜群众已经心中有数了

关键字:能源升级技术政策

本文摘自:智通财经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