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电源企业动态 → 正文

天能电池发展之路:从“蓄”窘境到“锂”新生

责任编辑:jerry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5-20 11:20:26 本文摘自:湖州在线

2013年,天能集团销售额突破500亿元。

从10多亿到500亿,用了20年。期间,“天能”号快车一直在高速行驶中,目前拥有25家国内全资子公司,3家境外公司,横跨浙、苏、皖、豫4省有了8大生产基地……

就在这个时候,驾驶这列快车的张天任却踩下了制动装置。

去年,正处国内蓄电池行业新一轮整合期,张天任出人意料地放弃了低成长兼并扩张的机会,决定不再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是将重心转移到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这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跑得快更要跑得稳,适当地刹刹车很有必要。”天能董事长张天任对记者说,“这是因为,如何成为常胜将军才是我们时时要思考的问题。”

“唯一一条路,不断地转型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节能环保型的电动助力车逐渐代替了摩托车,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宠。此时,天能集团率先研发出的新一代电动助力车专用蓄电池,一举打破国外品牌电池对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垄断。

中国电动车行业协会的一位秘书长曾这样评价天能集团的横空出世:“天能引领和推动中国电动车行业发展春天的到来,自己也顺势发展成为铅酸蓄电池行业的老大。”

经过10多年的暴发式增长,目前,这个曾经如朝阳一般的产业现在却陷入了产能过剩的窘境。

“已经顶到天花板。”在张天任看来,蓄电池产业虽然经历了多次“洗牌”,从全国最多时的3000多家企业减少到300多家,但其产能过剩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变,而且愈来愈盛。

经过几轮“洗牌”,国内蓄电池企业少了80%多,可产能仅砍掉20%。通过“洗牌”存活下来的大企业产能迅速扩张,加上市场需求的疲软,让蓄电池生产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

从2011年开始,这种局面一直没有改变。“铅蓄电池利润率最好的时候有10%左右,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润逐渐降低,2013年的利润率甚至已经低到5%以下了。”张天任坦言。

蓄电池行业一边面临着产能的饱和,一边则饱受环保的诟病。

张天任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产业已经很虚弱,像人生了病一样。”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以及回收不合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自2011年起就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

2012年5月,工信部等发布《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大幅提升了该行业的准入门槛。

“唯一一条路,不断地转型升级!”内部与外部环境的骤然变化,让掌舵蓄电池龙头企业的张天任再也坐不住了。他提出,企业要随时保持抗各种风险的能力,面对风险要能应付自如,依靠的就是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不能好高骛远,要凭质量、凭管理、凭创新,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新优势。

提出“城市矿山”理念

在加快内部管理体系现代化的同时,“天能”也做起了拉长产业链的文章。

他们在国内首家盯上了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这可是一个全球棘手的问题。再回收,需要巨资投入;再利用,又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明知前途并不平坦,张天任还是毅然决然拿出3亿元,建起了一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并改造了一条全球领先的废旧电池处理生产线,并提出企业要通过废旧电池无害化处理,从“城市矿山”中受益。

简单来说,这条再生铅回收生产线几乎把废旧电池“吃干榨尽”,让它焕发“二次青春”。

通过这条循环产业链,“天能”每年可以无害化回收处理15万吨废旧电池,产生10万吨再生铅及数万吨副产品。虽然没有饱和运作,但2013年的处理量已达到了5万吨。

在同行看来,张天任的这一决定仅仅是“赚吆喝”,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转型升级是痛苦的,前两年确实是在赔钱。”张天任坦言。但从企业效益出发,天能集团一直对循环经济产业园寄予希望。

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持续的技术、装备更新,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在今年开始转亏为盈。

“这比我预期的来得更早,我们的信心更大了。”张天任说,从废料中直接回收再生铅,不需要像原生铅那样采矿、选矿,能耗仅为原生铅消耗的25.1%。对废旧电池的无害化处理,使天能集团发掘了一座巨大的“铅矿”。再生铅生产成本比原生铅降低38%,目前企业自产的电池大部分可以回收再生,能从中受益不少。

创新投入每年15亿元

加快研发新型尖端电池,天能人一直在努力。

数据显示,天能集团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3%以上的研发经费,意味着今年一年的研发经费至少15亿元。

毛书彦来自河南,是天能集团的一位新员工,任职集团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虽然在这里工作不久,但在他看来,这家企业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在业内算是数一数二的,“其他部门都很羡慕我们,只要是用在研发上,花多少钱都不限制。”

在张天任看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天能集团以各级研发平台为基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巩固在储能电池、铅碳超级电池等新兴能源产业的优势,继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张天任说,希望“天能”的新能源动力电池能引领和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这是“天能梦”。

进入2014年后,实现“天能梦”的一个有效载体就是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

从技术角度而言,电动汽车不只是电池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体系管理。有了成熟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汽车上数千个电池就能同时有序地进行工作,为汽车驱动带来质的变化。

对天能集团而言,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不仅仅实现了技术创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衔接了自身产品与终端用户的紧密联系。

“我们有品牌优势、行业地位,有发展的空间。”张天任表示,企业在继续保持铅酸蓄电池产业的领导地位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品在业务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坚持在行业“高、精、尖”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目前,“天能”生产的小功率电动汽车电池,已占有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他们的锂电池这两年正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

“我们的锂电池项目亏了5年,电动汽车电池项目亏了4年,废旧电池回收处理项目也亏了三四年,现在全部赢利了。”张天任对记者说,“一家企业要想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提高创新力。”

关键字:天能天任原生铅电池问题

本文摘自:湖州在线

x 天能电池发展之路:从“蓄”窘境到“锂”新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电源企业动态 → 正文

天能电池发展之路:从“蓄”窘境到“锂”新生

责任编辑:jerry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4-05-20 11:20:26 本文摘自:湖州在线

2013年,天能集团销售额突破500亿元。

从10多亿到500亿,用了20年。期间,“天能”号快车一直在高速行驶中,目前拥有25家国内全资子公司,3家境外公司,横跨浙、苏、皖、豫4省有了8大生产基地……

就在这个时候,驾驶这列快车的张天任却踩下了制动装置。

去年,正处国内蓄电池行业新一轮整合期,张天任出人意料地放弃了低成长兼并扩张的机会,决定不再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是将重心转移到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这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跑得快更要跑得稳,适当地刹刹车很有必要。”天能董事长张天任对记者说,“这是因为,如何成为常胜将军才是我们时时要思考的问题。”

“唯一一条路,不断地转型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节能环保型的电动助力车逐渐代替了摩托车,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宠。此时,天能集团率先研发出的新一代电动助力车专用蓄电池,一举打破国外品牌电池对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垄断。

中国电动车行业协会的一位秘书长曾这样评价天能集团的横空出世:“天能引领和推动中国电动车行业发展春天的到来,自己也顺势发展成为铅酸蓄电池行业的老大。”

经过10多年的暴发式增长,目前,这个曾经如朝阳一般的产业现在却陷入了产能过剩的窘境。

“已经顶到天花板。”在张天任看来,蓄电池产业虽然经历了多次“洗牌”,从全国最多时的3000多家企业减少到300多家,但其产能过剩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变,而且愈来愈盛。

经过几轮“洗牌”,国内蓄电池企业少了80%多,可产能仅砍掉20%。通过“洗牌”存活下来的大企业产能迅速扩张,加上市场需求的疲软,让蓄电池生产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

从2011年开始,这种局面一直没有改变。“铅蓄电池利润率最好的时候有10%左右,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润逐渐降低,2013年的利润率甚至已经低到5%以下了。”张天任坦言。

蓄电池行业一边面临着产能的饱和,一边则饱受环保的诟病。

张天任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产业已经很虚弱,像人生了病一样。”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以及回收不合理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自2011年起就对铅蓄电池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

2012年5月,工信部等发布《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大幅提升了该行业的准入门槛。

“唯一一条路,不断地转型升级!”内部与外部环境的骤然变化,让掌舵蓄电池龙头企业的张天任再也坐不住了。他提出,企业要随时保持抗各种风险的能力,面对风险要能应付自如,依靠的就是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不能好高骛远,要凭质量、凭管理、凭创新,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新优势。

提出“城市矿山”理念

在加快内部管理体系现代化的同时,“天能”也做起了拉长产业链的文章。

他们在国内首家盯上了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这可是一个全球棘手的问题。再回收,需要巨资投入;再利用,又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明知前途并不平坦,张天任还是毅然决然拿出3亿元,建起了一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并改造了一条全球领先的废旧电池处理生产线,并提出企业要通过废旧电池无害化处理,从“城市矿山”中受益。

简单来说,这条再生铅回收生产线几乎把废旧电池“吃干榨尽”,让它焕发“二次青春”。

通过这条循环产业链,“天能”每年可以无害化回收处理15万吨废旧电池,产生10万吨再生铅及数万吨副产品。虽然没有饱和运作,但2013年的处理量已达到了5万吨。

在同行看来,张天任的这一决定仅仅是“赚吆喝”,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对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转型升级是痛苦的,前两年确实是在赔钱。”张天任坦言。但从企业效益出发,天能集团一直对循环经济产业园寄予希望。

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持续的技术、装备更新,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在今年开始转亏为盈。

“这比我预期的来得更早,我们的信心更大了。”张天任说,从废料中直接回收再生铅,不需要像原生铅那样采矿、选矿,能耗仅为原生铅消耗的25.1%。对废旧电池的无害化处理,使天能集团发掘了一座巨大的“铅矿”。再生铅生产成本比原生铅降低38%,目前企业自产的电池大部分可以回收再生,能从中受益不少。

创新投入每年15亿元

加快研发新型尖端电池,天能人一直在努力。

数据显示,天能集团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3%以上的研发经费,意味着今年一年的研发经费至少15亿元。

毛书彦来自河南,是天能集团的一位新员工,任职集团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虽然在这里工作不久,但在他看来,这家企业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在业内算是数一数二的,“其他部门都很羡慕我们,只要是用在研发上,花多少钱都不限制。”

在张天任看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天能集团以各级研发平台为基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巩固在储能电池、铅碳超级电池等新兴能源产业的优势,继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张天任说,希望“天能”的新能源动力电池能引领和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这是“天能梦”。

进入2014年后,实现“天能梦”的一个有效载体就是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

从技术角度而言,电动汽车不只是电池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体系管理。有了成熟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汽车上数千个电池就能同时有序地进行工作,为汽车驱动带来质的变化。

对天能集团而言,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不仅仅实现了技术创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衔接了自身产品与终端用户的紧密联系。

“我们有品牌优势、行业地位,有发展的空间。”张天任表示,企业在继续保持铅酸蓄电池产业的领导地位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品在业务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坚持在行业“高、精、尖”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目前,“天能”生产的小功率电动汽车电池,已占有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他们的锂电池这两年正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

“我们的锂电池项目亏了5年,电动汽车电池项目亏了4年,废旧电池回收处理项目也亏了三四年,现在全部赢利了。”张天任对记者说,“一家企业要想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提高创新力。”

关键字:天能天任原生铅电池问题

本文摘自:湖州在线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