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电源企业动态 → 正文

三元电池征战国际市场提速 国内正极企业加快专利布局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2-25 17:14:12 本文摘自:高工锂电网

随着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征战国际市场步伐提速,国内三元材料企业对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愈发重视起来。

日前,巴斯夫授予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下称“北大先行”)有关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镍钴锰(NCM)正极材料相关专利的分许可。

北大先行相关负责人就此事对外表示:“我们高度尊重知识产权,通过镍钴锰正极材料专利的分许可获得相关的营运自由度,对于我们的客户来说很重要。我们非常高兴能通过巴斯夫获得镍钴锰正极材料专利的分许可。”

经梳理发现,包括北大先行、当升科技、天津巴莫、湖南杉杉等正极材料企业都在加码布局专利知识产权。但需注意的是,国内绝大多数三元正极材料企业没有按照正规渠道购买专利,大多怀着侥幸心理。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电池企业供应商至少维持在2-3家,在不公开供应商前提且不提供相关原材料使用专利资质下,电池企业对外销售电池产品,专利方难以判定材料企业是否存在专利侵权行为,但却可以根据电池企业三元电池性能指标、材料体系等追究其是否存在侵权。

而一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极度重视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加速进击国际市场,为降低对国外三元材料企业的依赖,这迫使国内部分三元材料企业加强专利布局,以配合电池客户应对发达国家的资质审定。

从全球三元材料核心申请专利来看,主要集中在3M公司,由于2012年其宣布退出三元材料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研发和专利授权来实现企业发展。目前,在国际市场较有影响力的授权机构/企业有ANL、巴斯夫、优美科。

一位资深锂电材料专家表示,3M的母体专利已经定义了三元材料并定义了三元材料用于锂电池,因此只要将Ni、Co、Mn等三种元素组合并用于锂电池就侵犯了3M的母体专利,即使型号有些不一样。

但在现实情况中,全球生产销售三元材料的企业数量之多、地域所处之广令3M追责分身乏术,得不偿失。故目前,3M及其授权者会根据自身申请的具体三元体系材料来判定材料企业是否侵权。

细究来看,NCM分子数量比例的不同对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的约束力也不一样。比如NCM333等普通三元组分的核心材料专利绕不开3M、ANL,即使国内三元材料企业生产也存在侵权行为;但在NCM523、NCM622、NCM811、NCA等材料上定义较为模糊,根据现实情况来看,三元材料企业产销上述几款材料尚未构成侵权条件。

就此尴尬现状,高工锂电致电国产正极材料企业,其大多采取不予置喙态度。一位材料企业高管坦承道,其实目前3M公司也在全球锂电市场运作侵权事宜,但在中国市场还尚未收到企业受处罚的消息。

而事实上,国内三元正极材料企业如北大先行一般购买专利者寥寥无几。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专利购买支付费用高昂;二是国内政策相对宽松,尤其是相关法制并不完善,侵权难以立案或难追责。

目前,国内多数正极材料企业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的现状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迂回战术。对于国内正极材料企业来说,其深知购买专利傍身,为己正名的利害所在。但是,高昂的支付成本成为不少国内正极材料企业不可承受之“重”,而国内宽松的政策氛围恰好让这些材料企业找到不买专利的借口。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高达90%的正极材料企业不会购买材料专利,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专利方在不能确定锂电池企业使用三元材料明细条件下难以追讨材料企业责任。

这也最终导致锂电池企业出口产品更为谨慎,在国内外两大市场采取“两套策略”:对内购买国产正极材料,对外则选择与国际知名品牌的正极材料企业合作。

这“两套策略”在数码锂电池时代或许还能取得不小成效,但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如果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长期购买国际知名品牌的三元材料,将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加大原材料成本,摊薄企业利润;二是原材料容易掣肘于国外企业,不利于国产品牌纵横国际市场。

尤其在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后,动力电池企业提质降本压力倍增。基于此,国产电池企业出口产品也开始转向采购具备国际专利资质证明的国产三元材料。这成为北大先行等主流正极材料企业加速布局海外专利资质的最主要原因。

一位国内知名正极材料企业高管向高工锂电表示,今年以来,来自下游动力电池企业明确要求专利保护资质的客户正在增多。目前国内正极材料企业也在加紧运作专利事宜。

关键字:正极材料电池企业征战

本文摘自:高工锂电网

x 三元电池征战国际市场提速 国内正极企业加快专利布局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电源企业动态 → 正文

三元电池征战国际市场提速 国内正极企业加快专利布局

责任编辑:editor007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7-12-25 17:14:12 本文摘自:高工锂电网

随着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征战国际市场步伐提速,国内三元材料企业对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愈发重视起来。

日前,巴斯夫授予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下称“北大先行”)有关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镍钴锰(NCM)正极材料相关专利的分许可。

北大先行相关负责人就此事对外表示:“我们高度尊重知识产权,通过镍钴锰正极材料专利的分许可获得相关的营运自由度,对于我们的客户来说很重要。我们非常高兴能通过巴斯夫获得镍钴锰正极材料专利的分许可。”

经梳理发现,包括北大先行、当升科技、天津巴莫、湖南杉杉等正极材料企业都在加码布局专利知识产权。但需注意的是,国内绝大多数三元正极材料企业没有按照正规渠道购买专利,大多怀着侥幸心理。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电池企业供应商至少维持在2-3家,在不公开供应商前提且不提供相关原材料使用专利资质下,电池企业对外销售电池产品,专利方难以判定材料企业是否存在专利侵权行为,但却可以根据电池企业三元电池性能指标、材料体系等追究其是否存在侵权。

而一直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极度重视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加速进击国际市场,为降低对国外三元材料企业的依赖,这迫使国内部分三元材料企业加强专利布局,以配合电池客户应对发达国家的资质审定。

从全球三元材料核心申请专利来看,主要集中在3M公司,由于2012年其宣布退出三元材料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研发和专利授权来实现企业发展。目前,在国际市场较有影响力的授权机构/企业有ANL、巴斯夫、优美科。

一位资深锂电材料专家表示,3M的母体专利已经定义了三元材料并定义了三元材料用于锂电池,因此只要将Ni、Co、Mn等三种元素组合并用于锂电池就侵犯了3M的母体专利,即使型号有些不一样。

但在现实情况中,全球生产销售三元材料的企业数量之多、地域所处之广令3M追责分身乏术,得不偿失。故目前,3M及其授权者会根据自身申请的具体三元体系材料来判定材料企业是否侵权。

细究来看,NCM分子数量比例的不同对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的约束力也不一样。比如NCM333等普通三元组分的核心材料专利绕不开3M、ANL,即使国内三元材料企业生产也存在侵权行为;但在NCM523、NCM622、NCM811、NCA等材料上定义较为模糊,根据现实情况来看,三元材料企业产销上述几款材料尚未构成侵权条件。

就此尴尬现状,高工锂电致电国产正极材料企业,其大多采取不予置喙态度。一位材料企业高管坦承道,其实目前3M公司也在全球锂电市场运作侵权事宜,但在中国市场还尚未收到企业受处罚的消息。

而事实上,国内三元正极材料企业如北大先行一般购买专利者寥寥无几。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专利购买支付费用高昂;二是国内政策相对宽松,尤其是相关法制并不完善,侵权难以立案或难追责。

目前,国内多数正极材料企业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的现状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迂回战术。对于国内正极材料企业来说,其深知购买专利傍身,为己正名的利害所在。但是,高昂的支付成本成为不少国内正极材料企业不可承受之“重”,而国内宽松的政策氛围恰好让这些材料企业找到不买专利的借口。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高达90%的正极材料企业不会购买材料专利,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专利方在不能确定锂电池企业使用三元材料明细条件下难以追讨材料企业责任。

这也最终导致锂电池企业出口产品更为谨慎,在国内外两大市场采取“两套策略”:对内购买国产正极材料,对外则选择与国际知名品牌的正极材料企业合作。

这“两套策略”在数码锂电池时代或许还能取得不小成效,但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如果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长期购买国际知名品牌的三元材料,将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加大原材料成本,摊薄企业利润;二是原材料容易掣肘于国外企业,不利于国产品牌纵横国际市场。

尤其在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后,动力电池企业提质降本压力倍增。基于此,国产电池企业出口产品也开始转向采购具备国际专利资质证明的国产三元材料。这成为北大先行等主流正极材料企业加速布局海外专利资质的最主要原因。

一位国内知名正极材料企业高管向高工锂电表示,今年以来,来自下游动力电池企业明确要求专利保护资质的客户正在增多。目前国内正极材料企业也在加紧运作专利事宜。

关键字:正极材料电池企业征战

本文摘自:高工锂电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