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城市足迹上海 → 正文

浦东智慧城市向民生倾斜

责任编辑:Aime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04 17:26:53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如果说迤逦而来的黄浦江是一条丝带,这头是柔美的外滩,对岸便是硬朗的陆家嘴。

  行走在陆家嘴街头,浓厚的金融商贸气息扑面而来,钢筋水泥改变了这片滩地的原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当阳光挥洒而下时,街道和高楼都成了高感光度下的场景,彰显着浦东的魅力。以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为主角的建筑群,外形独特,起伏层叠,百千种旖旎风情瞬息万变。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时代已经远去,上海“十二五”期间的“深度开发”,重头落在浦东新区。浦东抬起它高傲的头颅,用大胆探索、科学创新的心态向世人展现它灵魂深处流动着的华丽转型之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强有力的加速器,推动着浦东这个年轻城区的蜕变。


 

智慧化建设不需要一味的褒奖

  “您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城区)是什么样子呢?您愿意给建设至今的智慧城市打多少分?”曾无数次问过政府官员、专家、企业领导者和普通老百姓这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因为站的角度不同,赋予这个新生名词的意义各不相同,分值也不尽相同。

  这天,在浦东新区政府办公大楼里,与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聊天时不免又问到了这个问题。“给多少分?这个得交给老百姓去打。”张爱平副主任笑道,在他看来,浦东的智慧化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我们不需要一味的褒奖,要有不同方面的声音,要包容地看待那些反对的、争议的、逆耳的观点和看法,要让老百姓和企业直接感受到智慧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从2008年年底,浦东将“智慧浦东”锁定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内新区信息化发展的愿景至今,浦东的智慧化建设已经历了近四年的光景,浦东的容颜也在逐渐改变着。2011年6月,浦东新区正式发布《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智慧浦东迈进新征程。随后一个个推动浦东深入到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连番出炉:2011年7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0》正式对外使用;12月,《推进智慧浦东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推出;今年4月,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6月,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更名为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出任组长一职。

  这些举措将在深入探索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和策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变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让浦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走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2010年和2011年,浦东作为唯一一个城区,与北京等城市并驾齐驱,连续两年荣获了“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这是国内目前本领域的最高荣誉。


 

项目为导向推进政企合作

  而今的浦东,不再是襁褓中的婴儿,它在不断借助各界的力量成长着。

  张爱平副主任指出,浦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先试的探索者,除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外,在明确的规划和框架下,以项目为导向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和促使企业广泛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都是该区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要素。

  智慧离不开“感知”和“网络神经”。浦东新区现已与三大运营商和东方有线等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城市管网、无线城市、三网融合等主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创新驱动之下,浦东“三个十”试点示范项目也在快速推进。“十个智慧社区试点”以需求为导向,以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周浦的智慧网格化管理模式、塘桥热线呼叫处置平台、陆家嘴街道和金桥镇推动的居家候诊、社区生活一卡通等项目应用,都已在全区十个试点全面展开;“十个智慧政务系统”将逐渐完善人口库、法人库、“一总三子”信息管理平台、行政审批管理信息系统、“iPudong微门户”、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及医疗云试点等;“十个新技术项目”则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理念和业态为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透露,浦东“智慧公交”试点今年将建设60多个公交电子站牌,方便市民出行;盛大云平台的建设应用,将打造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基地和创意文化产业基地;1号店通过线上线下联合服务,打造快捷便利的“网上沃尔玛”;西本新干线着力打造物流云基地,推动“不生产一吨钢”的浦东成为全国钢铁行业资源配置中心。

  在今年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上,徐麟书记明确提出要“推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对智慧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浦东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一直占全市一半以上份额;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也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占全市三分之一左右份额。因此,智慧浦东建设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浦东原有产业发展规划和现有产业基础上,集聚在支持产业经济发展的机制培育,营造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氛围,布局高端和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完善上下游协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把脉智变的方向

  与一位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友聊起浦东的智慧城市建设,他直言,近些年浦东的面孔年年都稍许有些变化,但若具体说出些大的改观,哪些领域变得“智慧”了,却一下子举不出例子来。浦东“智慧城市”建设仍在继续,“智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听完这位老友的回答,笔者尝试着通过对话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到相应的答案。

  或许就如同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言,并非每个城市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缺少适当的宣传,普通老百姓就算使用到了“智慧”成果却全然不知,更为重要的是缺乏“杀手级的应用”。

  现在,无论是在民生还是其他领域,都没有一个“杀手级”的应用,这就造成了老百姓对智慧城市有隔膜之感。此外,在众人讨论概念和找应用落地时,缺乏对商业模式的考虑。不能说政府给钱支持建设某个项目试点,做着做着就消失了,如何维持试点的良性运转,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既要加强相关规定、宣传和培训,将智慧浦东进一步纳入到整个城区的建设和总体发展战略当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围绕老百姓关心的和切身感受的应用方面去做大做强。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二是加强人才的培养。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信息化建设就没有安全保障,没有人才去做后备支撑,信息化建设也将是一场空谈。

  张爱平透露,未来浦东新区的一些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将向民生问题倾斜,要有重点,而不是撒胡椒面。通过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这个平台,广泛的与产学研各界达成有实际性的合作;同时重视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时代引起的高度融合,驱动企业和行业的创新转型,为浦东的智慧产业推进添一把柴火。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既要给老百姓带来切身的实惠体验,也要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更进一步促使智慧产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和达到新高度。”

  对话张爱平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游离于区域发展的大局

  记者:浦东作为上海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有哪些好的条件和基础?

  张爱平: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现已正式更名为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是徐麟书记,第一副组长是姜樑区长。从架构上看,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智慧浦东得以健康有序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

  其次是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框架体系,工作的总体规划、构想、目标设定和任务设定,与新区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基调紧紧相扣。不能让智慧城市建设游离于区域发展的主流,否则将会落得个事倍功半的困境。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不是政府单方面说了算的事情,需要动员企业共同参与。浦东制定的规划范围比较广,但众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少人侧重在基础设施建设。对浦东新区来讲,修建基础设施非常重要,其中也离不开企业参与到应用体系的研发。这能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或行业中的渗透,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与行业发展的高度融合。

  浦东新区也是上海市宣布的一个深度的两化融合实验区,必然需要不同类型企业的广泛参与。目前主要包括以移动、联通、电信和东方有线等为主的运营商;或是应用系统的开发商,他们在物联网、云计算上有所建树,通过政府引导,更广泛参与到应用体系的建设;此外也离不开民企的参与。

  企业的广泛参与,意味着智慧产业也跟着“产”和“用”联动快速发展。

  记者:刚才您提及,浦东是上海市“两化融合”实践区,目前两化融合的关键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爱平: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浦东新区的两化融合就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智慧城市和产业经济共同发展。例如,以西本、锦商网、东方钢铁和我的钢铁网为代表,整合供应链、建设行业平台为突破口,形成了中央、地方钢铁企业、第三方服务平台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深度整合,有效服务于钢铁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的格局,不仅使钢铁原材料工地结算价格更加合理化,而且成为钢铁现货交易、铁矿石等原材料市场行情的风向标,推动钢铁行业持续发展。

  记者:《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出台已经一年多时间,目前规划的内容与实际发展是否相匹配?

  张爱平:该《纲要》实施已经一年多,规划的内容与实际执行基本匹配。特别是一些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例如宽带网络入户率,就已超过年头的计划指标。

  重点推进的“三个十”试点示范项目也不限于此。之所以全力支持这“三个十”,是希望能够先做出一些样板,当进一步推广开时,就能共享一些已有的成果和经验,避免一个街镇或企业各搞一套,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后期融合的不易。

  记者:浦东在智慧城区建设的过程中,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张爱平:智慧浦东建设首先要避免三个“纯”论,分别是纯基础设施论、纯工具论和纯部门论。纯基础设施论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这些误区导致部分部门和单位推动力度不够,应用进展缓慢;纯工具论认为信息化只是工作工具,不用也照样工作;纯部门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经信委的职能,而非自己部门和单位职责所在。

  信息孤岛尚未完全打破也是挑战之一。浦东新区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信息孤岛现象仍未完全打破。客观上由国家发起并建设的“十二金”工程在国家层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体系,但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条块分割。加上浦东过去“部门应用先行”的建设理念强化了各部门自身信息化系统,客观上加剧了信息孤岛。这些年虽然年年强调,但有些部门视信息“部门化”,不愿共享,孤岛未能完全消除。

  面上统筹力度也不够。目前虽然初步形成了项目一口受理的工作机制,但仍存在“立项多部门、资金多渠道”的问题。同时,街道信息化建设尚未纳入区级统筹,经信委对街镇信息化建设没有法定话语环节,街镇信息化建设各自为阵,容易产生新的“孤岛”,结果反而更不智慧。

  此外,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面上统筹的难度。其中经信委每年4500万元的信息化资金已有7年分文未增。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产业领域发展也显现危机:软件产业增长已现颓势,占全市比重由2009年的56.8%下降到2011年的51.1%,13.9%的增速也低于全国的32.4%和上海市21.5%,占上海市半壁江山的地位岌岌可危,领先地位正明显消退。政策弱化,部分人才、企业外迁也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记者:浦东新区已在医疗、交通、环保等很多方面开展了智慧化应用系统建设,您觉得应该继续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张爱平:目前浦东已经在政府服务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智慧浦东和百姓智能生活的愿景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新区下一步将更加注重政府服务的协同高效,重点推广一批智慧政务系统,为民惠民的政府服务是智慧浦东建设的重要目标。

  重点推进包括“人口库”涵盖530多万实有人口数据,在部分区级机关和各街镇实现人口数据的共享;“法人库”涵盖新区20余万市场主体单位法人信息,推动实现各委办局、街镇对市场主体的协同监管;“一总三子”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公安、环保、建交等部门形成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城市管理体系;行政审批综合信息系统实现123项社会类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审批;“ipudong微门户”整合政府服务、空间地理、商业服务等资源,为民众提供便捷快速的优质信息服务;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及医疗云试点,推动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体系建立,逐步实现区级医疗资源的互联共享。

  资料:“3935”战役

  “3935”计划中的第一个“3”,指的就是“城市光网升级计划”、“无线城市完善计划”和“三网融合加速计划”。“9”指提升高效惠民的应用示范体系,主要包括九大工程:政府服务协同工程、智能城管升级工程、社会事业亲民工程、民众生活关爱工程、数字三农综合工程、两化融合深化工程、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智慧城区样板工程和信息市民培训工程。

  后面的“3”和“5”分别指的是三大任务和五大措施。三大任务是指迅速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既有优势、强力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能级、极大关注新兴交叉领域创新发展;五大措施分别为代表组织领导和绩效考核、资金投入和融资保障、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多元合作和互动机制以及宣传推广和战略研究。

关键字:浦东智慧城市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浦东智慧城市向民生倾斜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城市足迹上海 → 正文

浦东智慧城市向民生倾斜

责任编辑:Aime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04 17:26:53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如果说迤逦而来的黄浦江是一条丝带,这头是柔美的外滩,对岸便是硬朗的陆家嘴。

  行走在陆家嘴街头,浓厚的金融商贸气息扑面而来,钢筋水泥改变了这片滩地的原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当阳光挥洒而下时,街道和高楼都成了高感光度下的场景,彰显着浦东的魅力。以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等为主角的建筑群,外形独特,起伏层叠,百千种旖旎风情瞬息万变。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时代已经远去,上海“十二五”期间的“深度开发”,重头落在浦东新区。浦东抬起它高傲的头颅,用大胆探索、科学创新的心态向世人展现它灵魂深处流动着的华丽转型之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强有力的加速器,推动着浦东这个年轻城区的蜕变。


 

智慧化建设不需要一味的褒奖

  “您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城区)是什么样子呢?您愿意给建设至今的智慧城市打多少分?”曾无数次问过政府官员、专家、企业领导者和普通老百姓这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因为站的角度不同,赋予这个新生名词的意义各不相同,分值也不尽相同。

  这天,在浦东新区政府办公大楼里,与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聊天时不免又问到了这个问题。“给多少分?这个得交给老百姓去打。”张爱平副主任笑道,在他看来,浦东的智慧化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我们不需要一味的褒奖,要有不同方面的声音,要包容地看待那些反对的、争议的、逆耳的观点和看法,要让老百姓和企业直接感受到智慧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从2008年年底,浦东将“智慧浦东”锁定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内新区信息化发展的愿景至今,浦东的智慧化建设已经历了近四年的光景,浦东的容颜也在逐渐改变着。2011年6月,浦东新区正式发布《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智慧浦东迈进新征程。随后一个个推动浦东深入到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连番出炉:2011年7月《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0》正式对外使用;12月,《推进智慧浦东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推出;今年4月,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6月,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更名为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出任组长一职。

  这些举措将在深入探索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和策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变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让浦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走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2010年和2011年,浦东作为唯一一个城区,与北京等城市并驾齐驱,连续两年荣获了“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这是国内目前本领域的最高荣誉。


 

项目为导向推进政企合作

  而今的浦东,不再是襁褓中的婴儿,它在不断借助各界的力量成长着。

  张爱平副主任指出,浦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先试的探索者,除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外,在明确的规划和框架下,以项目为导向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和促使企业广泛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都是该区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要素。

  智慧离不开“感知”和“网络神经”。浦东新区现已与三大运营商和东方有线等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城市管网、无线城市、三网融合等主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创新驱动之下,浦东“三个十”试点示范项目也在快速推进。“十个智慧社区试点”以需求为导向,以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周浦的智慧网格化管理模式、塘桥热线呼叫处置平台、陆家嘴街道和金桥镇推动的居家候诊、社区生活一卡通等项目应用,都已在全区十个试点全面展开;“十个智慧政务系统”将逐渐完善人口库、法人库、“一总三子”信息管理平台、行政审批管理信息系统、“iPudong微门户”、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及医疗云试点等;“十个新技术项目”则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理念和业态为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透露,浦东“智慧公交”试点今年将建设60多个公交电子站牌,方便市民出行;盛大云平台的建设应用,将打造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基地和创意文化产业基地;1号店通过线上线下联合服务,打造快捷便利的“网上沃尔玛”;西本新干线着力打造物流云基地,推动“不生产一吨钢”的浦东成为全国钢铁行业资源配置中心。

  在今年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上,徐麟书记明确提出要“推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对智慧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浦东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一直占全市一半以上份额;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也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占全市三分之一左右份额。因此,智慧浦东建设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浦东原有产业发展规划和现有产业基础上,集聚在支持产业经济发展的机制培育,营造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氛围,布局高端和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完善上下游协同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把脉智变的方向

  与一位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友聊起浦东的智慧城市建设,他直言,近些年浦东的面孔年年都稍许有些变化,但若具体说出些大的改观,哪些领域变得“智慧”了,却一下子举不出例子来。浦东“智慧城市”建设仍在继续,“智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听完这位老友的回答,笔者尝试着通过对话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到相应的答案。

  或许就如同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言,并非每个城市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缺少适当的宣传,普通老百姓就算使用到了“智慧”成果却全然不知,更为重要的是缺乏“杀手级的应用”。

  现在,无论是在民生还是其他领域,都没有一个“杀手级”的应用,这就造成了老百姓对智慧城市有隔膜之感。此外,在众人讨论概念和找应用落地时,缺乏对商业模式的考虑。不能说政府给钱支持建设某个项目试点,做着做着就消失了,如何维持试点的良性运转,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既要加强相关规定、宣传和培训,将智慧浦东进一步纳入到整个城区的建设和总体发展战略当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围绕老百姓关心的和切身感受的应用方面去做大做强。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二是加强人才的培养。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信息化建设就没有安全保障,没有人才去做后备支撑,信息化建设也将是一场空谈。

  张爱平透露,未来浦东新区的一些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将向民生问题倾斜,要有重点,而不是撒胡椒面。通过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这个平台,广泛的与产学研各界达成有实际性的合作;同时重视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时代引起的高度融合,驱动企业和行业的创新转型,为浦东的智慧产业推进添一把柴火。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既要给老百姓带来切身的实惠体验,也要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更进一步促使智慧产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和达到新高度。”

  对话张爱平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游离于区域发展的大局

  记者:浦东作为上海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有哪些好的条件和基础?

  张爱平: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现已正式更名为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是徐麟书记,第一副组长是姜樑区长。从架构上看,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智慧浦东得以健康有序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

  其次是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框架体系,工作的总体规划、构想、目标设定和任务设定,与新区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主基调紧紧相扣。不能让智慧城市建设游离于区域发展的主流,否则将会落得个事倍功半的困境。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不是政府单方面说了算的事情,需要动员企业共同参与。浦东制定的规划范围比较广,但众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少人侧重在基础设施建设。对浦东新区来讲,修建基础设施非常重要,其中也离不开企业参与到应用体系的研发。这能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或行业中的渗透,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与行业发展的高度融合。

  浦东新区也是上海市宣布的一个深度的两化融合实验区,必然需要不同类型企业的广泛参与。目前主要包括以移动、联通、电信和东方有线等为主的运营商;或是应用系统的开发商,他们在物联网、云计算上有所建树,通过政府引导,更广泛参与到应用体系的建设;此外也离不开民企的参与。

  企业的广泛参与,意味着智慧产业也跟着“产”和“用”联动快速发展。

  记者:刚才您提及,浦东是上海市“两化融合”实践区,目前两化融合的关键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爱平: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浦东新区的两化融合就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智慧城市和产业经济共同发展。例如,以西本、锦商网、东方钢铁和我的钢铁网为代表,整合供应链、建设行业平台为突破口,形成了中央、地方钢铁企业、第三方服务平台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深度整合,有效服务于钢铁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的格局,不仅使钢铁原材料工地结算价格更加合理化,而且成为钢铁现货交易、铁矿石等原材料市场行情的风向标,推动钢铁行业持续发展。

  记者:《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出台已经一年多时间,目前规划的内容与实际发展是否相匹配?

  张爱平:该《纲要》实施已经一年多,规划的内容与实际执行基本匹配。特别是一些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例如宽带网络入户率,就已超过年头的计划指标。

  重点推进的“三个十”试点示范项目也不限于此。之所以全力支持这“三个十”,是希望能够先做出一些样板,当进一步推广开时,就能共享一些已有的成果和经验,避免一个街镇或企业各搞一套,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后期融合的不易。

  记者:浦东在智慧城区建设的过程中,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张爱平:智慧浦东建设首先要避免三个“纯”论,分别是纯基础设施论、纯工具论和纯部门论。纯基础设施论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这些误区导致部分部门和单位推动力度不够,应用进展缓慢;纯工具论认为信息化只是工作工具,不用也照样工作;纯部门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经信委的职能,而非自己部门和单位职责所在。

  信息孤岛尚未完全打破也是挑战之一。浦东新区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信息孤岛现象仍未完全打破。客观上由国家发起并建设的“十二金”工程在国家层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体系,但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区域条块分割。加上浦东过去“部门应用先行”的建设理念强化了各部门自身信息化系统,客观上加剧了信息孤岛。这些年虽然年年强调,但有些部门视信息“部门化”,不愿共享,孤岛未能完全消除。

  面上统筹力度也不够。目前虽然初步形成了项目一口受理的工作机制,但仍存在“立项多部门、资金多渠道”的问题。同时,街道信息化建设尚未纳入区级统筹,经信委对街镇信息化建设没有法定话语环节,街镇信息化建设各自为阵,容易产生新的“孤岛”,结果反而更不智慧。

  此外,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面上统筹的难度。其中经信委每年4500万元的信息化资金已有7年分文未增。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产业领域发展也显现危机:软件产业增长已现颓势,占全市比重由2009年的56.8%下降到2011年的51.1%,13.9%的增速也低于全国的32.4%和上海市21.5%,占上海市半壁江山的地位岌岌可危,领先地位正明显消退。政策弱化,部分人才、企业外迁也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记者:浦东新区已在医疗、交通、环保等很多方面开展了智慧化应用系统建设,您觉得应该继续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张爱平:目前浦东已经在政府服务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智慧浦东和百姓智能生活的愿景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新区下一步将更加注重政府服务的协同高效,重点推广一批智慧政务系统,为民惠民的政府服务是智慧浦东建设的重要目标。

  重点推进包括“人口库”涵盖530多万实有人口数据,在部分区级机关和各街镇实现人口数据的共享;“法人库”涵盖新区20余万市场主体单位法人信息,推动实现各委办局、街镇对市场主体的协同监管;“一总三子”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公安、环保、建交等部门形成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城市管理体系;行政审批综合信息系统实现123项社会类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审批;“ipudong微门户”整合政府服务、空间地理、商业服务等资源,为民众提供便捷快速的优质信息服务;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及医疗云试点,推动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体系建立,逐步实现区级医疗资源的互联共享。

  资料:“3935”战役

  “3935”计划中的第一个“3”,指的就是“城市光网升级计划”、“无线城市完善计划”和“三网融合加速计划”。“9”指提升高效惠民的应用示范体系,主要包括九大工程:政府服务协同工程、智能城管升级工程、社会事业亲民工程、民众生活关爱工程、数字三农综合工程、两化融合深化工程、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智慧城区样板工程和信息市民培训工程。

  后面的“3”和“5”分别指的是三大任务和五大措施。三大任务是指迅速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既有优势、强力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能级、极大关注新兴交叉领域创新发展;五大措施分别为代表组织领导和绩效考核、资金投入和融资保障、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多元合作和互动机制以及宣传推广和战略研究。

关键字:浦东智慧城市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