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说说那些走出国门的中国智慧城市先驱者

责任编辑:徐振 作者:徐振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27 15:23:58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12月27日讯(上海)

各位同学,我们需要知道,除了在中国轰轰烈烈地,以193个试点城市规模展开举世仅有的智慧城市建设之外。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也是各国各地政府力推的大事件。只是相比我们财大气粗的政府,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往往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因为对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节能减排和高科技应用,以及贴近民生,也都是国外智慧城市案例中值得借鉴的闪光点。需要重视的是,欧洲城市在该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各大城市发展智慧之都的过程中不断借鉴的典范。从地中海沿岸城市巴塞罗那,到浪漫之都巴黎,以及北欧的芬兰,瑞典,丹麦,无处不见的自上而下的行动足迹与令人欣喜的进步。汗,跑题了,小编并非崇洋媚外,更不是带路党(婉拒跨省),本文重点谈的将并不是欧洲智慧城市的闪光案例,而是可以大大方方走出国门,步入国际舞台的,与国际顶级智慧城市精英同台共舞的国智慧城市实践与供应商们。

在国际上,中国智慧城市精英登台亮相的机会不多,最著名的国际智慧城市展会之一就是位于,有着数字节能之都之美誉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资料显示,这是一个推广智慧城市的全球性活动,现已成为智慧产业界人士的交流中心,汇聚了世界上众多优秀的城市、专家、公司和产品,为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行业的全景。而来自中国的智慧城市精英团队,就曾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届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中登台亮相,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来自中国的智慧城市案例与供应商有何过人风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中,中国团队参加的是中国区专场论坛,这也是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三场国家专场论坛之一,代表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正在与国际同步,并且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一方面,中国区组织者和参与者希望借此机会学习吸取国际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智慧风貌的绝好机会。

此外,2012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先驱首次走进国际舞台,他们也是中国智慧城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实践者。因此,本文即将挖掘的,也是在这些先驱者背后的智慧城市实践故事。

在2012年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中,中国智慧城市团队成员包括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推进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行业分会副会长王燕京女士,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先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智慧城市区域总工程师郭会明先生,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德道先生。

上述代表的演讲议题分别为:

1、政府引导下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考与实践——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行业分会副会长、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推进联盟副理事长王燕京女士;

2、智慧武汉和谐宜居--武汉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示范应用——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先生;

3、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智慧城市区域总工程师郭会明先生;

4、宁波智慧城市实践——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德道先生;

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资料,看看上述智慧城市先驱者在这两年的智慧城市实践成果如何,是否能代表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

一、政府引导下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实践

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智慧城市”最佳实践和成功的完整解决方案以供借鉴。为此,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及发展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智慧城市”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三重含义:首先,“智慧城市”应拥有物的基础:物质基础雄厚,具有建设先进的ICT基础设施的能力,能够实现物的智能化,比如要努力建设成为“U型城市”(Ubiquitous City)、“金融城市”(Finance City)和“高科技城市”(High-Tech City);其次,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能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从容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要成为“创新城市”、“人文城市”(Culture City)和“智本城市”(Intellectual Capital City);最后,“智慧城市”应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成为“绿色宜居城市”(Green City & Livable City)。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发展中几乎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共性的问题,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用创新的理念、智慧的手段寻求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一是建设“智慧城市”必须重新认识城市产出性;二是坚持智慧的增长观;三是要全面理解城市的宜居性;四是要构建优美健康的城市面貌。

“智慧城市”推进模式选择

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上看,“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混合型发展模式。

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中,城市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相关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金融业不发达、风险投资不足的城市可以采用此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通过营造城市发展的环境来间接引导“智慧人文”要素和“智慧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建设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实践中应综合两种模式的长处。在政府主导促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尚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特别是增大私人资本对城市ICT基础设施和科技、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城市作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统一体,城市的智慧发展需要市场与政府、自发性与目标性等综合力量的推进。

笔者认为,长远意义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智慧城市”发展策略

“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是从一个全新角度对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笔者建议可采用如下发展策略:

以信息共享和深度利用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石。在信息时代,包含着知识和技术的信息已逐步超越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价值,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评估、传播和扩散导致了生产力的提升,开拓新的信息资源是财富增长的第一源泉,因而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以智慧产业聚集作为“智慧城市”的灵魂。大力推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使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市场和产业链不断拓展;同时,通过“两化融合”、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支持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等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城市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以创新作为“智慧城市”的动力。其发展战略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动力。

以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作为“智慧城市”的落脚点。发展战略最终成果就是让在城市生活的每个人,用最少的资源支持最大的需求。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紧扣“以人为本”这条主线,通过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全新城市基础设施架构,使城市耳聪目明,能够敏捷地感知世界,逐步形成安全、和谐、便捷的“智慧型”宜居城市。

“智慧城市”实现路径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了解自己,要将其渗透至城市发展的各个要素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使“智慧城市”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抓手和标志。例如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一批智“慧型产业”,同时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传统产业的档次;其次,要充分理解“智慧”二字的深刻内涵。系统概括来说,就是依托物联网与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网等多网组合和融合,形成集成技术、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城市,同时提升城市人文和社会的智慧化程度,使得信息、智能、知识系统的有效运行将成为城市发展和高效运行的主要动力和手段,这是以智慧基础、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人文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因此,实现“智慧城市”的基本路径可以大致分五个方面:

1、技术创新。信息通信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础。要充分发挥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加快第四代无线通信、物联网、射频识别等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努力构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产业带动。通过无线宽带试验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一批示范工程的建设,推动无线谷、射频谷、智能电网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化基地在城市落地,将产品开发、产业培育和推广应用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全市产业链的创新和发展。

3、资源整合。资源整合特别是信息资源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手段和突破口。同时要下大力气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融合发展,努力构建面向未来的高度智能化的全新产业结构。在智慧城市各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中,要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努力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形成一种节约、高效、低碳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4、项目建设。按照“技术创新推动项目落地、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如政务数据中心、市民卡/车辆卡、智能交通等重大功能性项目或项目群,力争率先取得突破,形成智慧城市的框架雏形。同时,应按照“以点带面、梯级推进、建设与应用同步”的方针,做好智慧城市建设后续项目的前期策划和论证工作。

5、人才培养和引进。要突破传统的行业门类,通过对分散在各个行业中的优质人才资源的整合,积极造就“复合型”的高端人才,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武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理念与实践

武汉市2010年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构想,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参与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成为科技部首批两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分别由武汉市科技局和武汉市信息产业办负责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建设实施。

1.发展思路

武汉本着“总体规划先行、行业应用并举”的发展思路,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开展智慧城市“概念设计”和“总体规划与设计”两个阶段的全球公开招标,委托中标单位编制国内首份具有理论科学性和战略前瞻性的《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及《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目前已基本完成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工作,在城市交通、市政管理、医疗卫生等13个重点领域制订未来5~10年发展线路图。

2.主要任务和建设内容

构建基于“中国云”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智能处理基础平台。创建智慧城市决策展示系统,打造服务民生工程的用户体验系统。建设智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应急决策、能源与资源管理等4个示范应用工程。突破智能感知、时空协同、泛在互联、数据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务发布等6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构建“智慧”产业体系,带动物联网产业链、智慧软件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发挥光通信器件、光纤传感技术、系统和网络技术、海量存储以及空间信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光通信产业、激光产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做强智慧产业。

3.建立技术标准体系

武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智慧城市的名词术语》、《智慧城市的需求》、《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与技术要求》、《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等。同时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家居等专业应用领域也制定了技术要求与测试规范。

4.政策措施

在资金投入方面,增加政府投入,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对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部门、经济综合管理和各相关产业管理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与支持。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际资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武汉市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并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150亿元,打造光电子与新一代移动通信、智慧城市等十个重点领域的科技专项。

在人才支撑方面,加强培养引进,开发创新人才。发挥现有“3551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511黄鹤英才计划”的引导作用,培养引进一批战略型、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三、航天科工的智慧城市实践探索路

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下简称航天科工)形成了复杂巨系统的顶层规划、设计、研发、实施和运营的综合能力,以此为基础,航天科工正积极、努力拓展智慧城市业务,已初步走在国家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前列。

一、“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城市新一轮建设的重点

(一)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城市演进到今天,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在全球信息化趋势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城市化通病的战略途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加快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民生、保稳定同时要保增长。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以面向行业的智慧化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以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服务大众,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二)国内外正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

近年来,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北京、上海、宁波、深圳、广州、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各大城市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的重要途径。

二、航天科工拥有系统、综合的能力优势,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管理与服务系统。

“智慧城市”的建设设计到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分析、应用技术、安全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更涉及到城市公共管理等社会科学,庞大而复杂,其规划设计、关键技术、运营服务等工作的复杂度是前所未有的。

(二)航天科工拥有丰富的复杂大系统的规划、设计、研发、实施及运营经验。

历年来,航天科工承担了“金税工程”建设,承担了其核心部分“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推广和服务工作,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承担了国家引黄入津、南水北调、山西水利等多个重大工程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在公共安全领域,航天科工先后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安保科技系统”建设、“上海世博会安全控制系统”建设、“国庆六十年大庆安保系统”建设、“广州亚运会安保科技系统”建设、“深圳大运会安保科技系统建设”、“新疆亚欧博览会安安保科技系统”建设等重大科技工程,连续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表彰两次。

围绕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航天科工正承担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项目——“北京市物联网公共安全平台”建设项目,其建设规模及技术创新在国内是领先的。

(三)航天科工已经在“智慧城市”领域取得了良好业绩。

2011年10月,航天科工以绝对优势成功中标国内首个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此后,相继承担了北京、杭州、沈阳、绍兴等多个智慧城市(区)规划与设计。

航天科工围绕“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架构、规划模型及评价体系,形成了“智慧城市”项目投融资及运营的分析方法,已在实际工作中深度应用。

三、围绕智慧城市,航天科工投入重大资源,实施战略布局

科工集团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以明确了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为基础,以“智慧城市”业务为牵引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战略,统筹集团资源,推动“智慧城市”业务发展。

一是组建“智慧城市”专业团队,按照区域与专业划分,形成矩阵式组织结构,强化区域业务拓展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

二是成立以两院院士为首、以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技术团队,开展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体系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

三是统筹集团整体资源优势,结合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着力打造一批“智慧城市”精品示范工程。

四是通过“智慧城市”项目带动重点产品研发及区域化产业发展,将“智慧城市”业务打造成为航天科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倍增器。

四、航天科工愿与各地政府携手,建设智慧城市,促进和谐发展

航天科工,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第一的央企,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时代赋予的使命感,积极参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贡献我们的理念与技术,融入地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智慧城市。

一是航天科工愿意为地方政府“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实施及运行,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力支持。

二是航天科工愿参与地方“智慧城市”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投资及运营,愿意与政府联合共建“智慧城市”。

三是航天科工结合自身全国产业布局,愿意积极参与和融入地方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前景光明但任重道远,航天科工愿与各地政府共建共享“智慧城市”,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管理和投资等多种新式的支持,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贡献力量。

四、宁波智慧城市实践路

2010年9月,宁波在国内率先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成立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还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和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2011年,宁波市范围内共确定了61个智慧应用体系示范工程项目,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项目建设效益明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签署16个总投资金额共约65亿元的智慧城市合作项目。

2012年,宁波计划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1.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到2015年,宁波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智慧城市应用商业模式创建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在优势领域形成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能力,为建成智慧城市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2.主要任务

宁波以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

十大应用体系:一是智慧物流;二是智慧制造;三是智慧贸易;四是智慧能源;五是智慧公共服务;六是智慧社会管理;七是智慧交通;八是智慧健康保障;九是智慧安居服务;十是智慧文化服务。

宁波以建设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六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2012年,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将着力于4个方面: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智慧应用水平、培育智慧产业、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

3. 政策措施

在资金投入方面,宁波市政府将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的扶持资金,各县(市)区在年度预算中安排扶持资金,确保全市每年不少于10亿元,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

在组织架构方面,宁波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并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为智慧城市整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字:智慧城市中国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说说那些走出国门的中国智慧城市先驱者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说说那些走出国门的中国智慧城市先驱者

责任编辑:徐振 作者:徐振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27 15:23:58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12月27日讯(上海)

各位同学,我们需要知道,除了在中国轰轰烈烈地,以193个试点城市规模展开举世仅有的智慧城市建设之外。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也是各国各地政府力推的大事件。只是相比我们财大气粗的政府,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往往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因为对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节能减排和高科技应用,以及贴近民生,也都是国外智慧城市案例中值得借鉴的闪光点。需要重视的是,欧洲城市在该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各大城市发展智慧之都的过程中不断借鉴的典范。从地中海沿岸城市巴塞罗那,到浪漫之都巴黎,以及北欧的芬兰,瑞典,丹麦,无处不见的自上而下的行动足迹与令人欣喜的进步。汗,跑题了,小编并非崇洋媚外,更不是带路党(婉拒跨省),本文重点谈的将并不是欧洲智慧城市的闪光案例,而是可以大大方方走出国门,步入国际舞台的,与国际顶级智慧城市精英同台共舞的国智慧城市实践与供应商们。

在国际上,中国智慧城市精英登台亮相的机会不多,最著名的国际智慧城市展会之一就是位于,有着数字节能之都之美誉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资料显示,这是一个推广智慧城市的全球性活动,现已成为智慧产业界人士的交流中心,汇聚了世界上众多优秀的城市、专家、公司和产品,为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行业的全景。而来自中国的智慧城市精英团队,就曾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届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中登台亮相,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来自中国的智慧城市案例与供应商有何过人风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中,中国团队参加的是中国区专场论坛,这也是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三场国家专场论坛之一,代表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正在与国际同步,并且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一方面,中国区组织者和参与者希望借此机会学习吸取国际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智慧风貌的绝好机会。

此外,2012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先驱首次走进国际舞台,他们也是中国智慧城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实践者。因此,本文即将挖掘的,也是在这些先驱者背后的智慧城市实践故事。

在2012年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中,中国智慧城市团队成员包括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推进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行业分会副会长王燕京女士,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先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智慧城市区域总工程师郭会明先生,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德道先生。

上述代表的演讲议题分别为:

1、政府引导下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考与实践——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行业分会副会长、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推进联盟副理事长王燕京女士;

2、智慧武汉和谐宜居--武汉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示范应用——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先生;

3、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智慧城市区域总工程师郭会明先生;

4、宁波智慧城市实践——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德道先生;

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资料,看看上述智慧城市先驱者在这两年的智慧城市实践成果如何,是否能代表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

一、政府引导下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实践

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智慧城市”最佳实践和成功的完整解决方案以供借鉴。为此,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及发展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智慧城市”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三重含义:首先,“智慧城市”应拥有物的基础:物质基础雄厚,具有建设先进的ICT基础设施的能力,能够实现物的智能化,比如要努力建设成为“U型城市”(Ubiquitous City)、“金融城市”(Finance City)和“高科技城市”(High-Tech City);其次,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能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从容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要成为“创新城市”、“人文城市”(Culture City)和“智本城市”(Intellectual Capital City);最后,“智慧城市”应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成为“绿色宜居城市”(Green City & Livable City)。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发展中几乎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共性的问题,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用创新的理念、智慧的手段寻求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一是建设“智慧城市”必须重新认识城市产出性;二是坚持智慧的增长观;三是要全面理解城市的宜居性;四是要构建优美健康的城市面貌。

“智慧城市”推进模式选择

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上看,“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混合型发展模式。

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中,城市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相关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金融业不发达、风险投资不足的城市可以采用此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通过营造城市发展的环境来间接引导“智慧人文”要素和“智慧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建设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实践中应综合两种模式的长处。在政府主导促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尚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特别是增大私人资本对城市ICT基础设施和科技、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城市作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统一体,城市的智慧发展需要市场与政府、自发性与目标性等综合力量的推进。

笔者认为,长远意义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智慧城市”发展策略

“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是从一个全新角度对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笔者建议可采用如下发展策略:

以信息共享和深度利用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石。在信息时代,包含着知识和技术的信息已逐步超越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价值,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评估、传播和扩散导致了生产力的提升,开拓新的信息资源是财富增长的第一源泉,因而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以智慧产业聚集作为“智慧城市”的灵魂。大力推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使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市场和产业链不断拓展;同时,通过“两化融合”、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支持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等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城市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以创新作为“智慧城市”的动力。其发展战略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动力。

以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作为“智慧城市”的落脚点。发展战略最终成果就是让在城市生活的每个人,用最少的资源支持最大的需求。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紧扣“以人为本”这条主线,通过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全新城市基础设施架构,使城市耳聪目明,能够敏捷地感知世界,逐步形成安全、和谐、便捷的“智慧型”宜居城市。

“智慧城市”实现路径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了解自己,要将其渗透至城市发展的各个要素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使“智慧城市”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抓手和标志。例如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一批智“慧型产业”,同时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传统产业的档次;其次,要充分理解“智慧”二字的深刻内涵。系统概括来说,就是依托物联网与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网等多网组合和融合,形成集成技术、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城市,同时提升城市人文和社会的智慧化程度,使得信息、智能、知识系统的有效运行将成为城市发展和高效运行的主要动力和手段,这是以智慧基础、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人文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因此,实现“智慧城市”的基本路径可以大致分五个方面:

1、技术创新。信息通信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础。要充分发挥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加快第四代无线通信、物联网、射频识别等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努力构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产业带动。通过无线宽带试验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一批示范工程的建设,推动无线谷、射频谷、智能电网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化基地在城市落地,将产品开发、产业培育和推广应用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全市产业链的创新和发展。

3、资源整合。资源整合特别是信息资源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手段和突破口。同时要下大力气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融合发展,努力构建面向未来的高度智能化的全新产业结构。在智慧城市各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中,要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努力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形成一种节约、高效、低碳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4、项目建设。按照“技术创新推动项目落地、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如政务数据中心、市民卡/车辆卡、智能交通等重大功能性项目或项目群,力争率先取得突破,形成智慧城市的框架雏形。同时,应按照“以点带面、梯级推进、建设与应用同步”的方针,做好智慧城市建设后续项目的前期策划和论证工作。

5、人才培养和引进。要突破传统的行业门类,通过对分散在各个行业中的优质人才资源的整合,积极造就“复合型”的高端人才,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武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理念与实践

武汉市2010年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构想,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参与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成为科技部首批两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分别由武汉市科技局和武汉市信息产业办负责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建设实施。

1.发展思路

武汉本着“总体规划先行、行业应用并举”的发展思路,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开展智慧城市“概念设计”和“总体规划与设计”两个阶段的全球公开招标,委托中标单位编制国内首份具有理论科学性和战略前瞻性的《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及《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目前已基本完成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工作,在城市交通、市政管理、医疗卫生等13个重点领域制订未来5~10年发展线路图。

2.主要任务和建设内容

构建基于“中国云”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智能处理基础平台。创建智慧城市决策展示系统,打造服务民生工程的用户体验系统。建设智能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应急决策、能源与资源管理等4个示范应用工程。突破智能感知、时空协同、泛在互联、数据活化、安全可信和服务发布等6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构建“智慧”产业体系,带动物联网产业链、智慧软件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发挥光通信器件、光纤传感技术、系统和网络技术、海量存储以及空间信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光通信产业、激光产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做强智慧产业。

3.建立技术标准体系

武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智慧城市的名词术语》、《智慧城市的需求》、《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与技术要求》、《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等。同时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家居等专业应用领域也制定了技术要求与测试规范。

4.政策措施

在资金投入方面,增加政府投入,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对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部门、经济综合管理和各相关产业管理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与支持。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际资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武汉市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并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150亿元,打造光电子与新一代移动通信、智慧城市等十个重点领域的科技专项。

在人才支撑方面,加强培养引进,开发创新人才。发挥现有“3551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511黄鹤英才计划”的引导作用,培养引进一批战略型、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三、航天科工的智慧城市实践探索路

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下简称航天科工)形成了复杂巨系统的顶层规划、设计、研发、实施和运营的综合能力,以此为基础,航天科工正积极、努力拓展智慧城市业务,已初步走在国家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前列。

一、“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城市新一轮建设的重点

(一)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城市演进到今天,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在全球信息化趋势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城市化通病的战略途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加快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民生、保稳定同时要保增长。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以面向行业的智慧化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以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服务大众,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二)国内外正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

近年来,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北京、上海、宁波、深圳、广州、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各大城市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的重要途径。

二、航天科工拥有系统、综合的能力优势,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管理与服务系统。

“智慧城市”的建设设计到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分析、应用技术、安全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更涉及到城市公共管理等社会科学,庞大而复杂,其规划设计、关键技术、运营服务等工作的复杂度是前所未有的。

(二)航天科工拥有丰富的复杂大系统的规划、设计、研发、实施及运营经验。

历年来,航天科工承担了“金税工程”建设,承担了其核心部分“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推广和服务工作,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承担了国家引黄入津、南水北调、山西水利等多个重大工程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在公共安全领域,航天科工先后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安保科技系统”建设、“上海世博会安全控制系统”建设、“国庆六十年大庆安保系统”建设、“广州亚运会安保科技系统”建设、“深圳大运会安保科技系统建设”、“新疆亚欧博览会安安保科技系统”建设等重大科技工程,连续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表彰两次。

围绕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航天科工正承担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项目——“北京市物联网公共安全平台”建设项目,其建设规模及技术创新在国内是领先的。

(三)航天科工已经在“智慧城市”领域取得了良好业绩。

2011年10月,航天科工以绝对优势成功中标国内首个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此后,相继承担了北京、杭州、沈阳、绍兴等多个智慧城市(区)规划与设计。

航天科工围绕“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架构、规划模型及评价体系,形成了“智慧城市”项目投融资及运营的分析方法,已在实际工作中深度应用。

三、围绕智慧城市,航天科工投入重大资源,实施战略布局

科工集团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以明确了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为基础,以“智慧城市”业务为牵引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战略,统筹集团资源,推动“智慧城市”业务发展。

一是组建“智慧城市”专业团队,按照区域与专业划分,形成矩阵式组织结构,强化区域业务拓展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

二是成立以两院院士为首、以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技术团队,开展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体系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

三是统筹集团整体资源优势,结合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着力打造一批“智慧城市”精品示范工程。

四是通过“智慧城市”项目带动重点产品研发及区域化产业发展,将“智慧城市”业务打造成为航天科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倍增器。

四、航天科工愿与各地政府携手,建设智慧城市,促进和谐发展

航天科工,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第一的央企,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时代赋予的使命感,积极参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贡献我们的理念与技术,融入地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智慧城市。

一是航天科工愿意为地方政府“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实施及运行,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力支持。

二是航天科工愿参与地方“智慧城市”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投资及运营,愿意与政府联合共建“智慧城市”。

三是航天科工结合自身全国产业布局,愿意积极参与和融入地方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前景光明但任重道远,航天科工愿与各地政府共建共享“智慧城市”,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管理和投资等多种新式的支持,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贡献力量。

四、宁波智慧城市实践路

2010年9月,宁波在国内率先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成立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还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和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2011年,宁波市范围内共确定了61个智慧应用体系示范工程项目,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项目建设效益明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签署16个总投资金额共约65亿元的智慧城市合作项目。

2012年,宁波计划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1.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到2015年,宁波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智慧城市应用商业模式创建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在优势领域形成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能力,为建成智慧城市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2.主要任务

宁波以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

十大应用体系:一是智慧物流;二是智慧制造;三是智慧贸易;四是智慧能源;五是智慧公共服务;六是智慧社会管理;七是智慧交通;八是智慧健康保障;九是智慧安居服务;十是智慧文化服务。

宁波以建设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六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2012年,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将着力于4个方面: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智慧应用水平、培育智慧产业、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

3. 政策措施

在资金投入方面,宁波市政府将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的扶持资金,各县(市)区在年度预算中安排扶持资金,确保全市每年不少于10亿元,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

在组织架构方面,宁波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并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为智慧城市整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字:智慧城市中国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