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2016智慧城市建设走向新时代 应用PPP模式抓住四点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1-26 13:42:48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李克强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大释放内需潜力。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中国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会议确定,一是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二是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三是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四是完善土地、城镇住房等制度,鼓励地方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会议还提到运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达到800多亿元,其中不包括基建和自动化设备,而是传统的一些ICT相关的硬件、软件服务。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住建部正在制定中的十三五规划表示,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这对中国相关行业企业来说将带来数万亿元的市场大蛋糕。

在1月23日,举行的“2016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与合作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上,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信息惠民工程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成绩显著。“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是国家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抓手:智慧城市更多强调的是通过新技术提升城市的综合管理效率和水平,而信息惠民则更多强调如何通过结合技术手段来解决与民生相关的实际问题。

2016年智慧城市发展五大趋势

2016年,随着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的积极涌入,以及政府数据的不断开放,我国的智慧城市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可以推断,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将呈现出以下五大趋势:

一、互联网企业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数量扩容

互联网企业将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国家层面将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政府引导等多种模式推动企业参与智慧城市的发展。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特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厂商共同合作,才能做好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生态系统的衍变。

二、政企协同为主渐渐替代政府投资为主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政府若既抓管理又管运营,将极易导致城市发展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而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将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引入城市管理,则可既拓展城市管理的综合资源,又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和质量。事实已经证明,政企协同比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因此2016年这种趋势将更明显。

三、智慧社区将成为智慧城市入口的争夺点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智慧落地的触点,是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新一代技术的普及,智慧社区的项目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2016年智慧社区将成为企业业务落地的承载点,智慧社区行业将实现快速拓展。据预计,智慧社区建设将在2016年取得快速发展,各企业将会加快在智慧社区行业的布局。智慧社区入口的争夺,将会随着模式创新、技术推广和数据沉淀而日趋激烈。

四、大数据发掘将提升智慧城市体验

随着云技术的逐步成熟,各地的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均加入了云计算的概念,通过数据中心的云化建设,更大化地提升数据中心海量数据的支撑能力。除此之外,一些智慧城市产业链的成员,如IBM、银江股份等均开始在大数据方面加大投资,同时也将智慧城市平台作为大数据获取的来源。2015年,在整合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中,通过大数据发掘等方式实现智慧城市体验提升和商业变现的成功案例明显增多。

五、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成效将会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体现。而信息安全作为辅助支撑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如何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据预计,2016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更加关注信息安全。政府方面应该着力将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继续深化在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安全防护;企业方面应该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安全信息产业的发展。

发展智慧城市,合理应用PPP模式

受中国国情影响,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更多的资金需要由企业和融资机构去筹措,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PPP模式是发展智慧城市的最佳选择。受访专家建议,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PPP的应用要具有四大关键要素,即制度设计、运营补贴、合作伙伴、绩效考评。在制度设计方面,要从PPP运作的全流程做好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在运营补贴方面,要从“补建设”向“补运营”逐步转变,从城市整体效益出发,对社会效益好的PPP项目给予适当补贴,补贴依据则是项目运营绩效。

针对PPP模式建设智慧城市遇到的瓶颈,陈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采访时说到了清华同方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据陈春介绍,清华同方会分情况来解决,采用PPP模式和融资租赁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无论是PPP模式,还是融资租赁模式,都是着眼增量的同时兼顾存量,保持增量。”也就是说清华同方的两种解决方案能主动帮助地方政府卸下包袱。“比如同方会给政府牵线搭桥去做一些租赁项目”,或者“同方会帮助政府把原有的一些存量项目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存量、增量项目放到PPP方案里面”,以此帮助政府用长周期、低利率的资金来置换地方债务中短周期、高成本的部分,来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在解除企业顾虑方面,陈春的建议是“制定收益标准和收益细则”。首先要明确验收标准,避免政府和企业就验收细节纠缠不清;其次要明确收益细则,比如,“如果收益达不到约定的情况,政府负责兜底。”

专家认为,相关主管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允许投资者进行广告、商业等开发,让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这样才能吸引社会资本。“此外,政府还可以考虑允许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住房基金等大型基金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PPP项目。放宽这些基金的投资限制,不仅能够改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局面,而且能够大大缓解各种基金的经营压力。此外,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并联式的项目管理模式,超前做好项目选址、投融资方案、规划设计条件、土地供应等方面的工作,对项目起导向作用。”相关受访专家最后说道。

结语:智慧城市的建设当如培育一棵大树,它需要丰厚的文化土壤,良好的城市基因,并需要城市主人的悉心培育。大树的主干便是人对智慧化优质生活的渴望,利用智能系统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让城市更宜居、和谐、幸福。而后在大树的主干上,各种智能创意自由发展,它们共同吸收大树的养分,分枝、开花、结果,和谐共生,形成生机盎然的智慧生态系统。

关键字:PPP模式云化模式创新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x 2016智慧城市建设走向新时代 应用PPP模式抓住四点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2016智慧城市建设走向新时代 应用PPP模式抓住四点

责任编辑:editor005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1-26 13:42:48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李克强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大释放内需潜力。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中国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会议确定,一是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二是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三是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四是完善土地、城镇住房等制度,鼓励地方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会议还提到运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达到800多亿元,其中不包括基建和自动化设备,而是传统的一些ICT相关的硬件、软件服务。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住建部正在制定中的十三五规划表示,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这对中国相关行业企业来说将带来数万亿元的市场大蛋糕。

在1月23日,举行的“2016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与合作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上,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信息惠民工程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成绩显著。“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是国家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抓手:智慧城市更多强调的是通过新技术提升城市的综合管理效率和水平,而信息惠民则更多强调如何通过结合技术手段来解决与民生相关的实际问题。

2016年智慧城市发展五大趋势

2016年,随着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的积极涌入,以及政府数据的不断开放,我国的智慧城市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可以推断,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将呈现出以下五大趋势:

一、互联网企业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数量扩容

互联网企业将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国家层面将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政府引导等多种模式推动企业参与智慧城市的发展。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特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厂商共同合作,才能做好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生态系统的衍变。

二、政企协同为主渐渐替代政府投资为主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政府若既抓管理又管运营,将极易导致城市发展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而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将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引入城市管理,则可既拓展城市管理的综合资源,又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和质量。事实已经证明,政企协同比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因此2016年这种趋势将更明显。

三、智慧社区将成为智慧城市入口的争夺点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智慧落地的触点,是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新一代技术的普及,智慧社区的项目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2016年智慧社区将成为企业业务落地的承载点,智慧社区行业将实现快速拓展。据预计,智慧社区建设将在2016年取得快速发展,各企业将会加快在智慧社区行业的布局。智慧社区入口的争夺,将会随着模式创新、技术推广和数据沉淀而日趋激烈。

四、大数据发掘将提升智慧城市体验

随着云技术的逐步成熟,各地的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均加入了云计算的概念,通过数据中心的云化建设,更大化地提升数据中心海量数据的支撑能力。除此之外,一些智慧城市产业链的成员,如IBM、银江股份等均开始在大数据方面加大投资,同时也将智慧城市平台作为大数据获取的来源。2015年,在整合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中,通过大数据发掘等方式实现智慧城市体验提升和商业变现的成功案例明显增多。

五、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成效将会直接影响智慧城市的体现。而信息安全作为辅助支撑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如何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据预计,2016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更加关注信息安全。政府方面应该着力将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继续深化在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安全防护;企业方面应该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安全信息产业的发展。

发展智慧城市,合理应用PPP模式

受中国国情影响,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更多的资金需要由企业和融资机构去筹措,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PPP模式是发展智慧城市的最佳选择。受访专家建议,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PPP的应用要具有四大关键要素,即制度设计、运营补贴、合作伙伴、绩效考评。在制度设计方面,要从PPP运作的全流程做好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在运营补贴方面,要从“补建设”向“补运营”逐步转变,从城市整体效益出发,对社会效益好的PPP项目给予适当补贴,补贴依据则是项目运营绩效。

针对PPP模式建设智慧城市遇到的瓶颈,陈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采访时说到了清华同方的处理方式,很值得借鉴。据陈春介绍,清华同方会分情况来解决,采用PPP模式和融资租赁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无论是PPP模式,还是融资租赁模式,都是着眼增量的同时兼顾存量,保持增量。”也就是说清华同方的两种解决方案能主动帮助地方政府卸下包袱。“比如同方会给政府牵线搭桥去做一些租赁项目”,或者“同方会帮助政府把原有的一些存量项目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存量、增量项目放到PPP方案里面”,以此帮助政府用长周期、低利率的资金来置换地方债务中短周期、高成本的部分,来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在解除企业顾虑方面,陈春的建议是“制定收益标准和收益细则”。首先要明确验收标准,避免政府和企业就验收细节纠缠不清;其次要明确收益细则,比如,“如果收益达不到约定的情况,政府负责兜底。”

专家认为,相关主管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允许投资者进行广告、商业等开发,让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这样才能吸引社会资本。“此外,政府还可以考虑允许保险基金、社保基金、住房基金等大型基金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PPP项目。放宽这些基金的投资限制,不仅能够改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局面,而且能够大大缓解各种基金的经营压力。此外,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并联式的项目管理模式,超前做好项目选址、投融资方案、规划设计条件、土地供应等方面的工作,对项目起导向作用。”相关受访专家最后说道。

结语:智慧城市的建设当如培育一棵大树,它需要丰厚的文化土壤,良好的城市基因,并需要城市主人的悉心培育。大树的主干便是人对智慧化优质生活的渴望,利用智能系统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让城市更宜居、和谐、幸福。而后在大树的主干上,各种智能创意自由发展,它们共同吸收大树的养分,分枝、开花、结果,和谐共生,形成生机盎然的智慧生态系统。

关键字:PPP模式云化模式创新

本文摘自: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