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吕聪敏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10 23:04:12 本文摘自:论文网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社会精准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公众服务效率。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3.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当前智慧城市正以其独有的渗透性、冲击性、倍增性和创新性席卷全球,推动着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

过去一段时间,世界多国政府和组织机构均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来改变未来城市发展面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均已展开智慧城市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和相关项目的建设,并且在一些试点工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智慧城市一说引入中国后,其概念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创新,实现了“本土化”。在“中国式”智慧城市中,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截至到2013年底,总计311个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涵盖4个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尽管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发酵,但是目前多数城市处于规划阶段,盲目上马的项目不少,社会力量参与的不多,长期的运营机制尚未确立,有效的商业模式缺乏,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前急需分析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这里主要阐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技术、体制、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

1 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体系

目前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导致智慧城市概念模糊、定位不清晰。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该《意见》自2013年开始起草,目前已是第4次修订,但迄今仍未获批准。各个主管部门依据自身职责范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2年1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月正式公布南京、无锡等2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2年12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试点。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2批设立193个智慧城市试点,成为试点城市最多的部委。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技术指南》,包括太原、广州在内的9个城市列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201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15个城市与欧盟合作,启动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201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委研究决定将深圳市、佛山市、苏州市等80个城市列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搭建统一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并逐步实现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一站式”办理。这种各个部委在各自侧重的领域和职责范围内开展的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试点建设,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多条线上的试点示范和不同标准规范时难以判断和选择,且纵向指令过多使得城市内难以形成横向各部门资源整合和协同共享的局面,这种自上而下的统一政策性引导文件的缺乏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遍地开花,很可能走上建设一堆信息化系统的路线,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现象将会出现。

2 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口号过大

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口号过大,存在盲目追风的现象。真正实施起来却由于技术、行政体制、商业模式的原因困难重重,并且很多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或者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部分地区甚至远未达到信息城市、数字城市的程度就积极参与住建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并且部分地区是以吸引投资、销售相关产品和设备等片面的目的而展开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远期的发展战略,地方政府盲目上马一堆信息化项目,口号过大、过虚。

3 数据开放壁垒未突破,合作平台未形成

对于所有智慧城市建设者来说,政府的数据开放是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政府各部门对外开放和数据共享并不乐观,它们多数不愿意放弃部门利益和权力,另外数据采集统计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保证,这种缺点的暴露也是一些政府部门难以忍受的。当然还有处于安全考虑方面的原因,在未能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和技术保障的前提下,要想实现数据开放和共享几乎是不可能的。导致数据开放积极性不高的现实原因还有政府数据开放给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平台未建立,双方未建立一个合法合理的机制来促进数据的开放,以便企业充分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

4 本土化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基于国家层面提倡信息安全和国产化优先的原则,智慧城市一些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国产和本土化企业的技术实力,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如云计算、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本土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偏弱,这无疑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多数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互联网企业、IT厂商、运营商、集成商等转型时间相对较短,没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时,难免对客户需求理解不够透彻清晰,没有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的方案、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竞争中与国外相关厂家相比,形成优势还需时日。同时,我国现阶段能够整合智慧城市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集成商几乎没有,产业链资源分散,厂家或企业产品和服务形式单一,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

关键字:问题和对策城市建设

本文摘自:论文网

x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责任编辑:editor007 作者:吕聪敏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05-10 23:04:12 本文摘自:论文网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社会精准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公众服务效率。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3.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当前智慧城市正以其独有的渗透性、冲击性、倍增性和创新性席卷全球,推动着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

过去一段时间,世界多国政府和组织机构均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来改变未来城市发展面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均已展开智慧城市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和相关项目的建设,并且在一些试点工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智慧城市一说引入中国后,其概念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创新,实现了“本土化”。在“中国式”智慧城市中,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截至到2013年底,总计311个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涵盖4个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尽管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发酵,但是目前多数城市处于规划阶段,盲目上马的项目不少,社会力量参与的不多,长期的运营机制尚未确立,有效的商业模式缺乏,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前急需分析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这里主要阐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技术、体制、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

1 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体系

目前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导致智慧城市概念模糊、定位不清晰。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该《意见》自2013年开始起草,目前已是第4次修订,但迄今仍未获批准。各个主管部门依据自身职责范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2年1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月正式公布南京、无锡等2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2年12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试点。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2批设立193个智慧城市试点,成为试点城市最多的部委。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技术指南》,包括太原、广州在内的9个城市列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201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15个城市与欧盟合作,启动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201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委研究决定将深圳市、佛山市、苏州市等80个城市列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搭建统一的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并逐步实现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一站式”办理。这种各个部委在各自侧重的领域和职责范围内开展的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试点建设,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多条线上的试点示范和不同标准规范时难以判断和选择,且纵向指令过多使得城市内难以形成横向各部门资源整合和协同共享的局面,这种自上而下的统一政策性引导文件的缺乏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遍地开花,很可能走上建设一堆信息化系统的路线,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现象将会出现。

2 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口号过大

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口号过大,存在盲目追风的现象。真正实施起来却由于技术、行政体制、商业模式的原因困难重重,并且很多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或者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部分地区甚至远未达到信息城市、数字城市的程度就积极参与住建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并且部分地区是以吸引投资、销售相关产品和设备等片面的目的而展开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远期的发展战略,地方政府盲目上马一堆信息化项目,口号过大、过虚。

3 数据开放壁垒未突破,合作平台未形成

对于所有智慧城市建设者来说,政府的数据开放是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政府各部门对外开放和数据共享并不乐观,它们多数不愿意放弃部门利益和权力,另外数据采集统计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保证,这种缺点的暴露也是一些政府部门难以忍受的。当然还有处于安全考虑方面的原因,在未能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和技术保障的前提下,要想实现数据开放和共享几乎是不可能的。导致数据开放积极性不高的现实原因还有政府数据开放给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平台未建立,双方未建立一个合法合理的机制来促进数据的开放,以便企业充分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

4 本土化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基于国家层面提倡信息安全和国产化优先的原则,智慧城市一些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国产和本土化企业的技术实力,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如云计算、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本土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偏弱,这无疑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多数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互联网企业、IT厂商、运营商、集成商等转型时间相对较短,没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时,难免对客户需求理解不够透彻清晰,没有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的方案、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竞争中与国外相关厂家相比,形成优势还需时日。同时,我国现阶段能够整合智慧城市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集成商几乎没有,产业链资源分散,厂家或企业产品和服务形式单一,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

关键字:问题和对策城市建设

本文摘自:论文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