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构建智慧城市 让城市更“聪明”更人性化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黄尚斐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0-17 13:40:21 本文摘自:成都晚报

构建智慧城市 让城市更“聪明”更人性化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未来5年,成都要加快构建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地下管网、智能城管、智能安全保障为一体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成都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正在迈入“智能”时代。

智能交通“成都探索”并不局限于公交领域

到2015年,成都公交逐步在所有公交车上开通无线网络,全面在公交车上实行WIFI覆盖。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在成都坐公交车能够像乘坐地铁一样,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要等好久,更厉害的是能够了解到车辆当前所在的位置。”从贵阳来蓉旅游的郑光艺对成都公交系统印象深刻。早在2009年4月,成都公交集团智能公交营运调度系统就开始试运行,率先开始在智能交通领域进行探索。2010年,成都公交集团在全市新增500个电子站牌,新增站牌增加了天气预报、停水停电、公交改道、末班车是否收车、公交政策、高速路是否封闭、城市道路拥挤状况等信息;2011年1月20日,成都公交集团开通中国电信天翼手机刷卡坐公交车功能;到2015年,成都公交逐步在所有公交车上开通无线网络,全面在公交车上实行WIFI覆盖。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交通在成都的发展并不局限于公交领域。在成都,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停车场不用取卡就可驶入;越来越多的智能电子警察设置在城市的各条道路中,保证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今年9月22日,成都市环保局官网对“三环路扩能提升工程”的首次环评公示显示,将全面升级三环路智能交通系统,将三环路建设为智能交通严管示范线。

地下综合管廊让地下管线“分居”变“合住”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将建成200公里以上的地下综合管廊。

今年2月,成都市完成了《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按照该规划,成都市原本在地下呈“分居”状态、涉及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电力等各种管线,将变为更加科学的“合住”。其中,中心城区将有望形成“一环、十射、多片”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天府新区则规划形成“四横三纵九片”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

在发达国家,综合管廊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在系统日趋完善的同时规模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1833年,法国巴黎为了解决地下管线敷设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开始兴建地下管线共同沟(即综合管廊)。如今,巴黎已经建成总长度约100公里、系统较为完善的共同沟网络。此后,英国伦敦、德国汉堡等欧洲城市也相继建设地下共同沟。1926年,日本开始建设地下共同沟。到1992年,日本已拥有共同沟长度约310公里,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建设供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广电等市政管线集中铺设的共同沟,已成为日本城市发展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准之一。

在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已经建有综合管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设综合管廊里程约800公里,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将建成200公里以上的地下综合管廊。

成都晚报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城管委将承担地下综合管廊的日常管理、运营维护以及安全检测。“200公里以上的地下综合管廊,必须要依靠互联网条件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其运营和安全进行监管。”成都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成都正在研发搭建综合性、超前性的管理总平台,对未来10年、20年的监管需要做出设计,努力朝智慧化综合管廊治理和管理方面发展。此外,还将在天府新区设立1个二级分中心,凡是有综合管廊布局的地方都将设立相应的信息化、智能化监管平台,最终实现子平台、二级中心和总监控中心的高度互联互通。总监控中心将所有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行、维护、病害和安全隐患等,通过遥感系统告知相应的子中心,及时作出判断,及时进行维修维护,保证正常、安全运行。未来,我市城管系统将牵头进行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起基本实现智能管理的城管系统。

数百文化浮雕井盖每个都有电子身份铭牌

通过水位检测技术进行跨河桥梁汛期水位预警,成都已有4座桥梁应用此项技术。

在成都市城管委道路桥梁管理处,通过水位检测技术进行跨河桥梁汛期水位预警的系统已经开始工作。这是西南地区首个应用案例。据市道桥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已有4座桥梁应用此项技术,今后将逐步推广。该系统工作流程为,一旦桥下水位达到预警线,系统会自动给管理人员发短信,城管部门会启动预案,保证桥梁和附近人员的安全。

去年,成都市城管委对街道综合管理指挥系统平台建设进行了部署。今年,中心城区内所有街办要建成城管综合管理平台。综合管理平台建成后,各街办即可利用天网系统,实时监控辖区内市容秩序、卫生环境、招牌广告,发现问题可迅速出动人手处置解决。城市主城区全部街办应用天网系统、建设综管平台在全国尚属首例。

在成都,负责二环路高架桥管理的市道桥处工作人员,经常拿着“随身宝贝”巡查路段。如果发现些许裂缝,他们便会打开手机摄像头对准拍照,然后在二环路道桥管理系统中实时上报病害巡查情况。一般在十多分钟之内,接到派单信息的维护人员就会赶往现场对病害进行处置。据成都市城管委道桥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二环路道路桥梁管理系统正在运行中日趋完备。下一步,在新建的城市桥梁重要结构部位将全部安装传感器,实现智能监测以排除隐患,甚至通过网络实现“云管理”。

在宽窄巷子、武侯祠、金沙等人流量大的景区,新近安装了数百个文化浮雕井盖,每个井盖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铭牌,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能确定井盖的权属并实施监管。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扫描井盖边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所处位置的文化信息。 成都晚报记者 黄尚斐 摄影报道

专家点睛

智慧城市建设

可从智慧民生起步

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 丁文锋

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丁文锋表示,目前,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黄金期”。“要打造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需要做到4点。”丁文锋认为,一是应该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协调和指导,打破部门壁垒,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应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三是要整合各类资源,消除信息、数据孤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四是可从智慧民生起步,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逐渐发展完善。

关键字: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桥梁

本文摘自:成都晚报

x 构建智慧城市 让城市更“聪明”更人性化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构建智慧城市 让城市更“聪明”更人性化

责任编辑:editor005 作者:黄尚斐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0-17 13:40:21 本文摘自:成都晚报

构建智慧城市 让城市更“聪明”更人性化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未来5年,成都要加快构建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地下管网、智能城管、智能安全保障为一体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成都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正在迈入“智能”时代。

智能交通“成都探索”并不局限于公交领域

到2015年,成都公交逐步在所有公交车上开通无线网络,全面在公交车上实行WIFI覆盖。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在成都坐公交车能够像乘坐地铁一样,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要等好久,更厉害的是能够了解到车辆当前所在的位置。”从贵阳来蓉旅游的郑光艺对成都公交系统印象深刻。早在2009年4月,成都公交集团智能公交营运调度系统就开始试运行,率先开始在智能交通领域进行探索。2010年,成都公交集团在全市新增500个电子站牌,新增站牌增加了天气预报、停水停电、公交改道、末班车是否收车、公交政策、高速路是否封闭、城市道路拥挤状况等信息;2011年1月20日,成都公交集团开通中国电信天翼手机刷卡坐公交车功能;到2015年,成都公交逐步在所有公交车上开通无线网络,全面在公交车上实行WIFI覆盖。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交通在成都的发展并不局限于公交领域。在成都,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停车场不用取卡就可驶入;越来越多的智能电子警察设置在城市的各条道路中,保证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今年9月22日,成都市环保局官网对“三环路扩能提升工程”的首次环评公示显示,将全面升级三环路智能交通系统,将三环路建设为智能交通严管示范线。

地下综合管廊让地下管线“分居”变“合住”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将建成200公里以上的地下综合管廊。

今年2月,成都市完成了《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按照该规划,成都市原本在地下呈“分居”状态、涉及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电力等各种管线,将变为更加科学的“合住”。其中,中心城区将有望形成“一环、十射、多片”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天府新区则规划形成“四横三纵九片”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

在发达国家,综合管廊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在系统日趋完善的同时规模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1833年,法国巴黎为了解决地下管线敷设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开始兴建地下管线共同沟(即综合管廊)。如今,巴黎已经建成总长度约100公里、系统较为完善的共同沟网络。此后,英国伦敦、德国汉堡等欧洲城市也相继建设地下共同沟。1926年,日本开始建设地下共同沟。到1992年,日本已拥有共同沟长度约310公里,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建设供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广电等市政管线集中铺设的共同沟,已成为日本城市发展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准之一。

在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已经建有综合管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设综合管廊里程约800公里,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将建成200公里以上的地下综合管廊。

成都晚报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城管委将承担地下综合管廊的日常管理、运营维护以及安全检测。“200公里以上的地下综合管廊,必须要依靠互联网条件下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其运营和安全进行监管。”成都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成都正在研发搭建综合性、超前性的管理总平台,对未来10年、20年的监管需要做出设计,努力朝智慧化综合管廊治理和管理方面发展。此外,还将在天府新区设立1个二级分中心,凡是有综合管廊布局的地方都将设立相应的信息化、智能化监管平台,最终实现子平台、二级中心和总监控中心的高度互联互通。总监控中心将所有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行、维护、病害和安全隐患等,通过遥感系统告知相应的子中心,及时作出判断,及时进行维修维护,保证正常、安全运行。未来,我市城管系统将牵头进行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起基本实现智能管理的城管系统。

数百文化浮雕井盖每个都有电子身份铭牌

通过水位检测技术进行跨河桥梁汛期水位预警,成都已有4座桥梁应用此项技术。

在成都市城管委道路桥梁管理处,通过水位检测技术进行跨河桥梁汛期水位预警的系统已经开始工作。这是西南地区首个应用案例。据市道桥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已有4座桥梁应用此项技术,今后将逐步推广。该系统工作流程为,一旦桥下水位达到预警线,系统会自动给管理人员发短信,城管部门会启动预案,保证桥梁和附近人员的安全。

去年,成都市城管委对街道综合管理指挥系统平台建设进行了部署。今年,中心城区内所有街办要建成城管综合管理平台。综合管理平台建成后,各街办即可利用天网系统,实时监控辖区内市容秩序、卫生环境、招牌广告,发现问题可迅速出动人手处置解决。城市主城区全部街办应用天网系统、建设综管平台在全国尚属首例。

在成都,负责二环路高架桥管理的市道桥处工作人员,经常拿着“随身宝贝”巡查路段。如果发现些许裂缝,他们便会打开手机摄像头对准拍照,然后在二环路道桥管理系统中实时上报病害巡查情况。一般在十多分钟之内,接到派单信息的维护人员就会赶往现场对病害进行处置。据成都市城管委道桥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二环路道路桥梁管理系统正在运行中日趋完备。下一步,在新建的城市桥梁重要结构部位将全部安装传感器,实现智能监测以排除隐患,甚至通过网络实现“云管理”。

在宽窄巷子、武侯祠、金沙等人流量大的景区,新近安装了数百个文化浮雕井盖,每个井盖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铭牌,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能确定井盖的权属并实施监管。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扫描井盖边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所处位置的文化信息。 成都晚报记者 黄尚斐 摄影报道

专家点睛

智慧城市建设

可从智慧民生起步

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 丁文锋

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丁文锋表示,目前,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黄金期”。“要打造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需要做到4点。”丁文锋认为,一是应该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协调和指导,打破部门壁垒,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应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三是要整合各类资源,消除信息、数据孤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四是可从智慧民生起步,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逐渐发展完善。

关键字: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桥梁

本文摘自:成都晚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