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城市"生病"了,智慧城市会是良药吗?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16 20:23:40 本文摘自:36氪(北京)

早高峰时间,北京西二旗地铁站内人声嘈杂,人群沿着通道缓慢地向前挪动,平常看似宽阔的通道变得密不透风。而同一时刻,小汽车也在马路上排起了长龙。这类拥挤、拥堵的场景,不仅发生在人口密度高、资源聚集的北京,也在中国其他的一线城市不断上演。

在上海,行车难的背后还有停车难。闵行区的一小区,即使已经位于外环开外,停车位依旧非常紧张,连绿化带都被车辆占用。同时,周边由于都是集中住宅区,因此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都存在停车位绝对稀缺的情况,很难实现“错时停车”。即便如此,上海车牌仍站稳在均价2万元以上,被戏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两块金属”。

而一向被认为年轻活力的深圳,同样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今年7月份,华为研发部2700名员工从深圳搬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深圳的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像华为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只能往成本低和公共服务好的地方跑。即使华为年营收6000多亿,还是拗不过深圳逆天的房价。

北京、上海、深圳都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排头兵,竞争力领先全国,但高压的生存环境也让一些人不得不选择逃离“北上广深”。诚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发展到今天,城市让生活更糟糕也是真的。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城市病”现象日益严重。

“智疗”城市病,智慧城市对症下药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现在不少城市肺功能弱化,绿地减少供氧少,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房价居高不下就是高烧不退。

城市为人而建,城市生病了,直接影响的是城市中居民的生活。一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导致人口急速膨胀,使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政策处于缺位状态,进而可能加重社会冲突;二是生态环境污染恶化,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心理健康。据统计,欧洲PM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三是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大,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造成国民感情隔阂。

“城市病”带来的危机后患无穷,我们该如何解决城市环境、城市资源及城市管理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对此,各国城市建设者开出了“智慧城市”药方,以期通过智慧的手段和措施,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资源支撑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智慧城市,即是通过对城市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收集、跟踪、集成、共享以及分析,有效规划和管理城市资源、公共服务、各类活动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或环境变化,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经济转型,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下,智慧城市已被看作城市化发展的新视角、新思维,解决城市面临诸多挑战的一个机遇,是城市治理的一条可行新路径。

中国智慧城市的“PATH”模式

眼下,世界各国城市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的搭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在政策的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电信运营商、银行与保险平台、物流企业等纷纷进场巨头布局之下,中国的智慧城市之路也有了多种路径选择,代表的解决方案即是“PATH”——中国平安、阿里、腾讯、华为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其中,阿里与腾讯之间的火药味相当浓,既比技术又拼场景。阿里率先提出了给城市安装大脑的构想:通过架设大量城市传感系统,利用超算平台全局化处理数据,让AI主动判断和干预城市运行,从而提升城市效率。

腾讯则发挥“连接”优势,依靠强大的社交应用基因,以及海量的互联网数据处理能力,在微信这个超级平台中完成了多项智慧服务的集成,如智慧政务、智慧生活、智慧医疗等等。

在平安看来,打造智慧城市不是空中建楼,酷炫技术的简单堆叠,城市生活是复杂的多面体,治理大城市病不仅需要专业领域的技术革新,更需要实用度高、延伸性强的全面解决方案,搞定实战问题。

这也说明,智慧城市不应该是一阵风,吹完就走。各路巨头涉足后能够给城市居民留下真正惠民、真正优化的生活环境和智能生活设施才是关键。

8月21日至23日,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将于深圳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智博会以“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为主题。届时,不仅有腾讯、阿里、华为、平安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展示创新领先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众多新兴科技跃跃欲试,想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分一杯羹。而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众家各有优势,现在定输赢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论是哪一种“PATH”,唯有掌握应用更创新、更以人为本的技术手段,做到惠民、利民和便民,才能在智慧城市较量中把握先机,获得更多发展主动权,而这也正是平安智慧城市之路的出发点之一。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36氪(北京)

x 城市"生病"了,智慧城市会是良药吗?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城市"生病"了,智慧城市会是良药吗?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8-16 20:23:40 本文摘自:36氪(北京)

早高峰时间,北京西二旗地铁站内人声嘈杂,人群沿着通道缓慢地向前挪动,平常看似宽阔的通道变得密不透风。而同一时刻,小汽车也在马路上排起了长龙。这类拥挤、拥堵的场景,不仅发生在人口密度高、资源聚集的北京,也在中国其他的一线城市不断上演。

在上海,行车难的背后还有停车难。闵行区的一小区,即使已经位于外环开外,停车位依旧非常紧张,连绿化带都被车辆占用。同时,周边由于都是集中住宅区,因此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都存在停车位绝对稀缺的情况,很难实现“错时停车”。即便如此,上海车牌仍站稳在均价2万元以上,被戏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两块金属”。

而一向被认为年轻活力的深圳,同样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今年7月份,华为研发部2700名员工从深圳搬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深圳的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像华为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只能往成本低和公共服务好的地方跑。即使华为年营收6000多亿,还是拗不过深圳逆天的房价。

北京、上海、深圳都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排头兵,竞争力领先全国,但高压的生存环境也让一些人不得不选择逃离“北上广深”。诚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发展到今天,城市让生活更糟糕也是真的。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城市病”现象日益严重。

“智疗”城市病,智慧城市对症下药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现在不少城市肺功能弱化,绿地减少供氧少,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房价居高不下就是高烧不退。

城市为人而建,城市生病了,直接影响的是城市中居民的生活。一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导致人口急速膨胀,使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政策处于缺位状态,进而可能加重社会冲突;二是生态环境污染恶化,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心理健康。据统计,欧洲PM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三是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大,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造成国民感情隔阂。

“城市病”带来的危机后患无穷,我们该如何解决城市环境、城市资源及城市管理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对此,各国城市建设者开出了“智慧城市”药方,以期通过智慧的手段和措施,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资源支撑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智慧城市,即是通过对城市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收集、跟踪、集成、共享以及分析,有效规划和管理城市资源、公共服务、各类活动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或环境变化,从而提升城市竞争力,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经济转型,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下,智慧城市已被看作城市化发展的新视角、新思维,解决城市面临诸多挑战的一个机遇,是城市治理的一条可行新路径。

中国智慧城市的“PATH”模式

眼下,世界各国城市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中国智慧城市产业的搭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在政策的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电信运营商、银行与保险平台、物流企业等纷纷进场巨头布局之下,中国的智慧城市之路也有了多种路径选择,代表的解决方案即是“PATH”——中国平安、阿里、腾讯、华为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其中,阿里与腾讯之间的火药味相当浓,既比技术又拼场景。阿里率先提出了给城市安装大脑的构想:通过架设大量城市传感系统,利用超算平台全局化处理数据,让AI主动判断和干预城市运行,从而提升城市效率。

腾讯则发挥“连接”优势,依靠强大的社交应用基因,以及海量的互联网数据处理能力,在微信这个超级平台中完成了多项智慧服务的集成,如智慧政务、智慧生活、智慧医疗等等。

在平安看来,打造智慧城市不是空中建楼,酷炫技术的简单堆叠,城市生活是复杂的多面体,治理大城市病不仅需要专业领域的技术革新,更需要实用度高、延伸性强的全面解决方案,搞定实战问题。

这也说明,智慧城市不应该是一阵风,吹完就走。各路巨头涉足后能够给城市居民留下真正惠民、真正优化的生活环境和智能生活设施才是关键。

8月21日至23日,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将于深圳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智博会以“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为主题。届时,不仅有腾讯、阿里、华为、平安等重量级选手参与,展示创新领先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众多新兴科技跃跃欲试,想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分一杯羹。而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众家各有优势,现在定输赢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论是哪一种“PATH”,唯有掌握应用更创新、更以人为本的技术手段,做到惠民、利民和便民,才能在智慧城市较量中把握先机,获得更多发展主动权,而这也正是平安智慧城市之路的出发点之一。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36氪(北京)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